❶ Oppo预计2021年在印度市场的在线销售对总收入的贡献将达到50%
据印度《经济时报》7月26日晚间报道 ,智能手机制造商Oppo的一名高级官员7月26日表示,预计今年在线销售将占该公司总体业务的50%左右,该公司将通过电子零售商将业务扩展到较小的城镇,Oppo印度首席营销官Damyant Singh Khanoria表示,作为全渠道营销战略的一部分,该公司正寻求专注于在线业务。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Oppo的业务在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约35%,在印度智能手机领域占据了12.2%的市场份额。
“我们的全渠道战略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积极地拥抱电子商务,通过Reno5的成功发布我们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势头,这次Reno6 5G的发布与Flipkart进行了深度合作,这是我们过去从未做过的,这使我们能够深入切入三线和四线市场,”Khanoria说。
他表示,与Reno5的销售记录相比,Reno6 5G第一天的销量增长了178%。
“随着5G系统在印度的逐步展开,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路线图,我们为在印度制造5G设备进行了非常巨大的投资,为了生产5G设备,我们在Greater Noida的工厂投资超过22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9.2亿元),作为‘印度制造’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同样承诺在制造业集群投资项目中投入超过3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0亿元),”Khanoria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还表示,该公司在6G领域正在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将深入投资,制定将该技术带给消费者的路线图。
(编译:晋阳)
❷ “印度制造”遇尴尬,两千多家在印外企为何“跑路”
因为印度对于外来企业“又爱又恨”,既希望借助于外来力量发展好本国经济,又非常容易眼红,见不得别人赚钱,不希望到了自己碗里的肉被外人拿走。
营商环境差是在印投资的最大硬伤。不仅有高额的关税壁垒,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税收纠纷。遭遇印度税收大棒的,可不仅仅是小米、荣耀、vivo等中国企业,还有保乐力加、芹中岁IBM、沃尔玛等其他外国企业。
外来企业在这双重环境作用下,就像是被悬挂在屠宰场里的羔羊,只能一步步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宰杀。不提桶跑路,更待何时。
❸ 2021年福特第一个决定,放弃在印度建立合资工厂
从贸易摩擦到突发疫情,近年来非行业因素对于国际车企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此前很多车企因为中国 汽车 市场增长放缓等原因,开始把目光放首塌尘在印度等具备潜力的新兴市场,然而这种热情正在退却。
福特和印度车企Mahindra&Mahindra在上周宣布,他们已经停止了先前宣布打造合资企业的计划,理由是过去12个月中 汽车 行业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事实上这两家 汽车 制造商早在2017年开始就进行了合资谈判,一度衫纤非常接近达成协议。一旦达成协议,新的合资企业将着手打造电动车和SUV的制造中心,并成为福特在印度和南亚地区的重要支点。
福特是1995年进入印度市场的,算是最早在印度销售 汽车 的外国 汽车 制造商之一。旗下皮卡、小型车在印度有不少销量,但目前福特正处在转型期,符合印度市场低价需求的车型比较少,很难为新的合资公司提供拥有足够竞争力的车型,同时福特表示虽然合资计划暂缓,但福特品牌还会继续在印度运营。
而作为本土车企的Mahindra则表示,它将专注于在印度市场非常受欢迎的SUV产品,同时还将开发电动 汽车 以帮助其在全球市场中扩张。目前该车企除了拥有自己的Mahindra(马恒达)品牌之外,该公司还和意大利的宾尼法利纳以及韩国的双龙等多家外国 汽车 厂商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在上个月宣布破产后正在进行重组。
此前印度经常被外媒宣传为下一个中国,但就目前看来两国除了人口规模相近外,没有其他可比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基础交通设施和制造业上进行了大量投资,这反过来又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繁荣的经济也促使很多普通人拥有购买 汽车 的经济基础。借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抓住机遇的国际车企赚的盆满钵满。
目前印度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五大新车销售市场,但经济基础依旧薄弱,民众购买力和中国有很大差距。这就是为什么除了主打廉价 汽车 的厂商外,大多数车企在印度只能勉强度日的原因。
2017年通用 汽车 宣布退出印度市场,而大众集团一度和铃木合作,靠着后者在小车方面丰富经验才能在印度市场勉力维持。2015年双方的合作结束后,大众集团与印度塔塔 汽者禅车 合作,让主打性价比的斯柯达品牌打入印度市场才算站稳脚跟。
福特合资印度车企的本意,其实也是想抓住印度市场这个潜力股。但疫情已经沉重打击了福特在美国的销售,而印度短期内的经济发展着实不被看好。急于提升销量的福特更愿意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在中国市场上,此前特斯拉在中国投产旗下纯电车型之后,销量和股价大幅攀升,这个情况刺激了福特。现在福特计划在2021年在中国投放其寄予厚望的纯电SUV车型,因此投资印度的计划只能暂缓了。
❹ 两千多家外企选择“跑路”,在印度的大企业到底这么了
因为印度本身有着一定的关税壁垒,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印度进一步加大了各个外企的关税力度,这也导致很多跨国公司不得不选择离开印度。
对于印度市场来说,在印度市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4亿人,同时也有着广袤的消费能力,但因为印度市场本身非常想发展自己的本国企业,所以印度市场对跨国公司的限制非常多。在此之前,很多国产的手机品牌已经相继离开印度,来自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考虑是否会退出印度市场,这个现象并不利于印度市场的综合发展。
与此同时,因为印度市场并不支持这些跨国公司的发展,反而非常乐意帮助本国的企业发展,这个现象并不利于跨国公司在印度实现相应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跨国公司可能会不得不选择逐渐退出印度市场。
❺ 2021年印度对外贸易顺差原因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在对外贸易上仅排第13位。2021年印度进出口总额为0.97万亿美元,大概是我国的16.03%,连小国荷兰都不如。 印度最大的问题是,连续的贸易逆差。按理说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外贸出口,我国也是这样起步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时间段是外贸出口型经济,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可以积累资金。 但是印度一直是贸易逆差,从1973年到2022年整整50年的时间,印度连续50年贸易逆差,而且逆差数字越来越高,2021年贸易逆差高达1922.4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印度仅仅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就高达750亿美元,全年预计会突破1000亿美元,今年印度贸易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应该是没有悬念了。
❻ 两千多家在印外企为何“跑路”了
近期,印度以涉嫌逃税等理由对vivo、小米等中国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冻结这些公司的银行账户。7月21日,中国手机厂商荣耀宣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场。其实,遭印度税收“大棒”打击的跨国公司不光有中企,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美国IBM、法国烈酒生产商保乐力加等众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债”。宣布离开印度的跨国公司也不只荣耀。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七八年,超过2000家跨国公司暂停其在印度的业务。印度一直希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然而跨国公司却纷纷“打包”撤离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让印度总理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尴尬不已。
“它们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
形势很严峻
“它们(外国公司)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印度《商业标准报》8月12日援引该国政府数据得出这一结论。去年年底,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称,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考虑到印度只有大约1.2万家仍在经营的“活跃”外企,这个数字并不少。
印度负责企业事务的国务部长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走了”,而全印总共只有5068家注册跨国公司。印度政府的年度报告也显示,形势很严峻。该报告称,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从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而“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黑石为代表的资本公司、以波音、空客为代表的飞机制造商都在加大对印度的投资轿差布局,但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都宣布将退出印度市场。其中不少企业已经在印度“深耕”多年,比如德国零售商麦德龙,打算以大约1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闭昌皮其在印度经营了约20年的业务。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经略”印度市场。今年5月,福特宣布放弃在印度生产用于出口的电动汽车。去年9月,该企业已经决定停止在印度生产传统汽车。
税,让外企望而却步
按理说,印度拥有13.8亿人口,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本应成迅尺为跨国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但为什么这么多跨国企业决定放弃印度市场呢?印度《德干先驱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分析,称两个因素造成上述情况:一是跨国企业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开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全球发展战略调整等;二是印度的营商环境不利于跨国企业,包括高关税壁垒等。美国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投资环境报告将印度描述为“具有挑战性的营商之地”。美国传统基金会今年公布的经济自由指数显示,印度在亚太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7位,总得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这样表达不满。莫迪在2014年上台后,对印度的税法进行改革,但2018年年底,他开始大规模提升关税,从平均13%提高到20%。特朗普两年前在访问印度时,对美国摩托车生产商哈雷-戴维森不得不在印度支付高额进口关税表示遗憾。哈雷-戴维森已经决定离开印度市场,而与印度就关税商讨了一年的特斯拉5月也表示,搁置在印度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特斯拉想先在印度“试水”销售在其他国家生产的电动汽车,而印度政府希望特斯拉先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然后才能给这家公司税收优惠。
税务纠纷也是让很多跨国企业对印度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小米等中企外,印度税务部门对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高额罚单。曾供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印度分所的资深总监刘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印度税务机关查税对各家公司来说很普遍,但若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某些偏好,比如对跨国公司查的多一些,对小企业更严厉一些;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查的会少一些,经济形势不好时查的就多一些。
据美国《国会山报》等媒体报道,因为税务纠纷,法国保乐力加7月宣布暂停在印度进行新投资,而从2007年开始,英国沃达丰和印度政府则因为回溯征税问题打了十多年的官司。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沃达丰胜诉,但当时执政的国大党对此不满,印度国会于是通过一项立法,绕开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许税务部门继续向沃达丰“要钱”。当时作为反对党的印度人民党将国大党的这一做法称为“税务恐怖主义”,然而印人党上台后,继续援引这一法律向外资企业“索债”。莫迪政府2021年废除了这一法律,但印度和多家跨国公司此前产生的纠纷并未终止。
“管理胆固醇”阻碍商业发展
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让跨国公司十分头痛。有印度商业界人士表示,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条例,而这些复杂的规定变成了“管理胆固醇”,影响印度商业发展。印度商业咨询公司南吉亚-安德森的合伙人阿加瓦拉对《德干先驱报》说,为改善营商环境,印度政府不断进行管理改革,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没有达到标准,而且不断变化的规定带来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麻烦。有观点认为,印度政府去年批准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在该国建立芯片产业基地,然而全球芯片巨头却没有因此对印度“热情”起来。政府管理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续异常繁琐。据《亚洲时报》报道,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时间要长一周左右。此外,在印度注册企业必须经过12个步骤。申请建筑许可证需要34个步骤和110天的时间,必须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要满足生产的水电条件也不容易,比如在印度接通电力需要8天到3周左右。
土地是个难题
如何获得土地也成为跨国公司在印度发展的难题。据印度the print新闻网报道,该国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印度的发展需要,打击了外企的投资积极性。以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为例,这段铁路全长508公里,其中约100公里位于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2015年,日本获批建设这条铁路,项目2017年动工。日媒近期称,目前这条铁路只修了10公里左右,而土地不到位是造成工程延迟的主要原因。报道称,截至2021年9月,马哈拉施特拉邦仅征了30%的项目土地。
印度the print 新闻网对比了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与日本铃木汽车在古吉拉特邦工厂的生产情况。报道称,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和向客户交付第一辆汽车仅相隔537天。马鲁蒂铃木印度公司(母公司为日本铃木公司)的工厂从和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到生产花了近5年时间。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土地价格投机性上涨带来的征地难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印度政府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政策等都成为限制外企投资的因素。此外,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印度商业法律中有大量涉及监禁犯罪者的条款,凸显了企业家在印度经商面临的风险。
给8亿人发大米意味着什么?
印度一直希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在2014年高调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德里近年来一直试图吸引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美国也一直希望印度崛起,以此遏制中国。然而,现实却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失望了。
美国《国会山报》日前发文,呼吁拜登政府关注多家跨国公司退出印度的现象。西方认为,新德里只有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才能挖掘其经济和军事潜力,遏制中国发展,而这只有在更多外国投资流入印度以及印度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尽管印度经济预计将在2022年增长8%,在2023年增长6.9%,但这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初预测的12.5%和8.5%。此外,印度的增长归功于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增加。从2019年至2021年,全球流入印度的FDI比例从3.4%下降至2.8%,而中国在全球FDI中的份额从14.5%上升到20.3%。
2014年莫迪上任后表示,他将采取多项举措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力争在2017年将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提升至前50。虽然截至2021年,印度尚未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去年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排名第63,是近年来上升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然而“印度制造”并未按计划大幅提升印度的制造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印度版报道,新德里计划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然而,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印度制造业占总增加值(GVA)的比例从2018财年的18.4%降至2021财年的17.8%。在2022财年,这一数字预计将上升到18.2%,依然低于25%。
此外,《德干先驱报》近期报道称,印度国会常设委员会在《新冠肺炎后的经济吸引投资:印度的挑战和机遇》报告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外国企业,多数选择了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只有极少数企业来到印度。美国《财富》杂志印度版提醒说,上述数据并非是印度政府提供给国会的,而是印度国会根据媒体的报道总结的,这说明印度政府没有对相关企业的动向进行追踪。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8月9日发文,称印度的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除此之外,印度社会的分裂以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其无法取代中国在制造业的地位。莫迪此前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疫情暴发后,在封锁期间,印度政府在向8亿印度人分发大米等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亚洲时报》指出,莫迪提到的数字对希望进入印度的外国公司至关重要。在印度13.8亿人口中,有8亿是贫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他们从政府领取粮食补贴。这些人不会是西方公司昂贵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外国公司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就进入这个国家,人们需要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消费它们的产品才行。相较之下,中国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中国大约有8亿的中高收入人群。据估计,印度的购买力只有中国的20%。
《国会山报》认为,西方对印度成为现代化、繁荣国家的希望,并没有按照一些人在21世纪头几年所预测的速度实现。印度目前还不足以成为中国的“劲敌”。不过,虽然存在各种挑战,但印度的市场规模和地理位置仍会使其成为一些外国公司青睐的“热土”。(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徐福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苑基荣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