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虎不是虎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人不是人/什么狗不是狗/什么井不是井
不是虎:邪虎、马虎、灯虎。
不是虫:懒虫、大虫、馋虫、
不是人:雪人、法人、丢人
不是狗:走狗、天狗、热狗。
不是井:乡井、市井、陷井。
一、邪虎 [ xié hǔ ]
释义:
1、方言。超乎寻常;厉害。
2、方言。怪异;玄乎。
3、众人呼叫声。
引证:毕方锺涛《千重浪》第八章:“他们吵吵得再邪虎,也损伤不着咱们一根毫毛!”
二、马虎 [ mǎ hu ]
释义: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
引证:杨朔 《万古青春》:“没有联络员,耳目眼睛都没有了,你别马虎大意。”
三、懒虫 [ lǎn chóng ]
释义:懒惰的人(骂人或含诙谐意味的话)。
引证: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那么,只要认识二十八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外,就谁都能够写得出,看得懂了。”
笔顺
四、雪人 [ xuě rén ]
释义:用雪堆成的人形。
引证: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我梦见那个雪人,在我刚刚完工之后,他忽然蹁跹起舞。”
五、走狗 [ zǒu gǒu ]
释义:本指猎狗,现比喻受坏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引证:胡适 《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
2. 玄奘到过巴基斯坦吗
去过的。
资料: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西约40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塔克西拉,这里曾是丝绸南路上熠熠生辉的通衢大端口,如今已成为了一座只能看得见城基的遗址。
南亚人最早的聚居地
早在公元前7世纪,塔克西拉便成为印度小国犍陀罗的都城。这个古城在梵文中名为“塔克哈西拉”,有着“石雕城市”的意思,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佛教典籍《本生经》中对其均有记载。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笃信佛教,塔克西拉由此发展成香火缭绕的佛教圣地。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
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佛像具有欧洲“血统”
塔克西拉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公元前4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进驻塔克西拉,希腊人不但没有将塔克西拉毁灭于战火之中,反而将希腊的雕像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见一座双头鹰雕像,这就是希腊文明的典型表征。
在距离遗址不远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展览着许多高鼻、深目、卷发的佛头雕像,这些具有欧洲“血统”的佛像显然只会诞生在东西方混血的文化氛围中。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博物馆是当年英国人统治时期所建,据说殖民当局为了“保护”这些佛像,将遗址中很多雕像的头部敲了下来,移入博物馆。巴基斯坦政府成立后,花了很大的财力、人力对佛像进行维护,但很多佛像只能身首分居两地了。
唐僧在此逗留两年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并居住了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着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在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中,他以优美的文字描述塔克西拉:“地称沃壤,稼蔷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讲经堂分为上下两层,都是用泥砖打造出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较为拥挤的底层,四周是一个个小小的打坐间,中央大厅则是众多打坐台,打坐台上有许多当年的佛像雕刻,残破的外表似乎在讲述着当年香烟缭绕的盛景。拾级上到第二层,中央是一个宽大的天井,一般的听讲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围是一圈听讲的小间,属于层次较高的佛教徒。天井的一角有一间露顶房舍,这是讲经者与听讲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个高高的佛坛,这便是玄奘讲经所坐的莲花宝座。在讲经堂的隔壁是当年僧人们的厨房和餐厅,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们吃饭时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一个用深色石头制成的小磨盘,传说中唐僧曾用这个磨盘磨过豆腐,不知唐僧从中国带来的这种传统美食是否合乎当地僧人的口味。
3. 竹子的种类和用途
箬竹
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竿高0.75-2米,直径4-7.5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最长者可达3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一般为绿色,竿壁厚2.5-4毫米;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
箬竹属阳性竹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宜生长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耐寒性较差,所以要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微酸至中性土壤。
地被绿化材料,河边护岸,公园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