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国家体制是不是完全照搬美国的
印度国家的体制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美国,因为美国他相对来说是比较发达的,印度是比较落后的,所以说很多的制度即便是照搬也是学不来的。
2. 印度和哪个国家接壤
印度和哪个国家接壤的答案是:印度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较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印度是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族等级制度问题较为严重。印度在软件业出口方面表现突出,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也有快速发展。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区别
一、国土面积与人口区别
印度属于南亚国家,与我国陆地相邻;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4亿。
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国家,是一个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国土面积19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亿。
二、经济实力区别
2017年,印度GDP总量2.59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940美元。
2017年,印度尼西亚GDP总量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847美元。
三、民族与信仰区别
印度有100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是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人口46%。宗教信仰以印度教为主;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为次。
印度尼西亚有300多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是爪哇族,约占全国人口的42%,宗教信仰以伊兰教为主,约占印度尼西亚87%的人口,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
印第安人与印度人有啥区别
1、人种不同:一个是白种雅利安人后裔,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是黄种人,而印度人当中黄种人数量非常少,只分布在印度的东北部。
2、居住位置不同:哥伦布寻找印度大陆时发现了美洲大陆,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印第安是英语IDIAN的译语,意思为印度人。但实际是美洲土着人。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着居民的总称。
3. 印度邻国有几个国家
印度邻国有7个,分别为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
4. 印度邻国有几个国家
印度的邻国包括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自古以来就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印度河文明便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而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踏上了南亚次大陆,他们征服了当地的土着居民,建立了一系列奴隶制小国。这一历史进程不仅确立了种姓制度,还催生了婆罗门教的兴起。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的基础结构,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根据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社会阶层体系。而婆罗门教作为印度最早的宗教之一,不仅为印度人提供了精神寄托,还深刻影响了印度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在婆罗门教的教义中,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伦理,倡导人们追求解脱与智慧。
随着历史的推移,印度经历了多次外来侵略和内部变革,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今天,印度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国家,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精美的艺术品,还是深邃的哲学思想,印度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5. 英国和印度的政治生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和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取得独立后就很快实现了相对稳定的西方式民主,这与新加坡和巴基斯坦这些亚洲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印度独立后,不仅建立了与英国相似的政体及国家权力架构,即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还建立了比较民主的选举制度,印度普选制度也基本完形;并且建立了稳定的和平的政权轮换制度。这些特点说明印度政体有明显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征,但是,同时印度又是一个具有东方威权统治特色的国度,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也发生了异化,印度政体也保留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部分。
独立后,印度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印度宪法于1949年11月通过并于1950年1月正式实施。宪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言论、集会、结社、居住、迁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2)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印度独立后,每五年进行一次大选,从1952年第一次大选以来至1999年10日共进行了十三次大选,从未中断,议会民主制度也未发生动摇。
(3)实行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印度政党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第十一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素有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美称。
(4)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权力架构。印度国会是印度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分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议员,由各邦议会和直辖区分别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议员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选民直接选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议员组成,任期五年,期满全部改选。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集体对人民院负责;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享有非常广泛的行政权。印度最高行政机关是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
但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又非纯粹的西方议会民主制,它具有某些东方威权体制的一些特征。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已经发生了异化,如:
(1)印度政党制度是多党并存,但是以国大党为轴心实行多党竞争,国大党在中央居于支配地位,是主宰着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发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属于专权的议会民主制,因为在印度,行政对议会负责,议会以民主为基础,下议院对立法和财政事务有最高控制权。这样行政与立法、下议院与上议院间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于议会修改宪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围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保障,无法制约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议会多数党或者可以说是掌握在多数党领袖手中,英·甘地执政14年独揽一切大权即是体现。印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一种“三权合一”的议会民主制体制。
(3)印度名义上实行普选制,但实际上却是半普选制。各次大选取胜的执政党和领袖均没有获得多数的选票,甚至有几次大选不过半数。而在人民院中又采取所谓的相对多数制,即各政党只要选民票数领先就可以在人民院占有优势的议席。印度虽然有百年以上的宪政发展历史,但由于印度社会贫穷,经济落后,选民投票的盲目性相当大。
(4)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划分为许多相互隔离的种姓集团。种姓作为一种利益集团,直接构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础:政党成为了种姓集团的代表,种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强。在村评议会、邦议会和国会选举中偶那个,属于同一种姓的人团结起来,力争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届。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政治民主与实质上是中世纪的落后的种姓制度密切结合构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为“种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因素,没有一个印度政党能逃脱种姓的影响。
当西方议会民主制移入到这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印度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同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发生激烈的冲撞,外来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变以适应印度社会的文化传统,这样就形成了西方议会民主政体加东方威权体制特征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对英国式议会民主制的异化过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则与印度固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