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印度如何辩别一个人的种姓
在印度,如何辨别一个人的种姓
婆罗门是印度社会的第一等级,主要包括僧侣、学者和知识分子。有传言称,一些富裕的低种姓家庭可以通过支付费用来获得婆罗门的种姓。自19世纪起,西方学者揭示了婆罗门与刹帝利等高层种姓系谱中存在着长期的伪造现象。如果某人声称自己拥有纯正血统的婆罗门身份,你不应该因其深色皮肤而产生怀疑。种姓制度在印度是动态变化的。例如,一些低种姓的人可以通过支付费用来获得婆罗门的种姓。
刹帝利是印度社会的第二等级,主要由武士、军人和行政统治阶级组成。刹帝利阶层据说起源于雅利安人。如今,纯正的刹帝利已经不多见,现存的大部分刹帝利是拉其普特人。拉其普特人大约在公元6世纪从中东和中亚迁移至印度,当时的印度正处于笈多王朝时期。他们起初是入侵的蛮族部落,后来战胜了笈多王朝,开始在印度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久之后,他们皈依了印度教,从而成为刹帝利。从公元6世纪到北印度遭受穆斯林入侵的时期,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因为当时建立王朝的多为拉其普特人。
吠舍是印度社会的第三等级,指的是普通的农民、牧民和商人等。虽然吠舍种姓并不高贵,但其中一些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和社会地位。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印度人——被称为“达利特”或“旃陀罗”。古时候被称为旃陀罗的他们,现在也被称为达利特,是指父亲属于首陀罗种姓、母亲属于婆罗门种姓的混血儿。达利特被认为是最邪恶和低贱的种族,长期受到轻视。在印度,达利特被认为是极其肮脏的,并且这种污秽可以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因此他们需要与其他人保持距离。印度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据传是达利特(旃陀罗)种姓,是阿育王的祖父,也被称为月护王。关于他的早期生活,目前所知甚少。有传言称他的姓氏“孔雀”(Maurya)表明他来自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这可能意味着他出生于一个较低的种姓。
Ⅱ 达利特和首陀罗的区别
根据查询翻网络得知,达利特和首陀罗的区别如下:
1、首陀罗是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第四等级,也是最低等级的人。他们主要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受到其他三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的歧视和压迫。
2、达利特是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人,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种姓世袭,只能从事社会最低贱卑微的工作,如清扫下水道、屠宰、火葬等。他们被其他四大种姓看不起,甚至不能与他们接触或共用水源。
Ⅲ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个印度人是低种姓还是高种姓
在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显着特征。以下是区分印度种姓的一些方法:
1. 姓氏:姓氏在印度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种姓的姓氏通常与婆罗门、刹帝利等较高种姓相关联,而低种姓的姓氏则可能与吠舍、首陀罗甚至达利特(贱民)有关。然而,姓氏并不总是直接揭示一个人的种姓,因为许多家庭可能会隐藏他们的真实种姓或改变姓氏以避免歧视。
2. 肤色:在印度,传统上认为高种姓的人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而低种姓的人肤色较深,这通常与原住民达罗彼荼、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相关。然而,这种划分基于刻板印象,并不总是准确。
3. 职业:在印度,某些职业被认为更适合特定种姓。例如,高级官员、学者和商业领袖往往来自高种姓,而街头小贩、清洁工等低收入职业则可能由低种姓的人从事。
4. 籍贯:印度的种姓制度也与地域有关。不同种姓的人们在历史上往往有特定的居住地,这种传统在现代印度仍然存在,尽管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有所增加。
除了这些显性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尝试区分种姓:
- 衣着:高种姓的人可能穿着更为考究,而低种姓的人可能穿着更为简单。
- 手绳:不同种姓的人佩戴手绳的方式和材质可能有所不同。
- 饮食:高种姓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素食,而低种姓的人可能更喜欢肉食。
- 口音:不同种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这与其居住地有关。
- 谈吐: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种姓人可能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开放,而低种姓人可能表现得更加谦逊和缺乏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已经不再是官方认可的制度,并且在法律上禁止种姓歧视。因此,人们可能不会公开讨论种姓,而且在社交场合询问某人的种姓可能被视为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