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1、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2、法宝,即诸佛的教法。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3、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1)印度三宝分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其他说法:
1、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
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2、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3、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2. 印度三宝中的“咖喱”,起源于哪里
咖哩起源于印度。“咖喱”一词来源于泰米尔语,是“许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间传说咖哩是佛祖释迦牟尼所创,由于咖哩的辛辣与香味可以帮助遮掩羊肉的腥骚,此举即为用以帮助不吃猪肉与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尔语中,“Kali”是“酱”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莫卧儿帝国梦龙所统治过,其间从波斯(现今的伊朗)带来的饮食习惯,从而影响印度人的烹调风格直到现今。
3. 印尼特产三宝是什么
1.东革阿里是生长在东南亚靠近赤道的原始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潮湿砂质土壤里的一种野生灌木植物,成熟期为 5 年以上。其树高 4-6 米,树干直径 8-10 厘米,最粗可达 15 厘米。树枝几乎没有分叉,树叶长在顶部呈伞状。其根亦不分叉,入地最深可达 2 米,东革阿里的根部有多种功效。
2. 燕窝又称燕菜、燕根、燕蔬菜,是指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丝燕属的几种金丝燕分泌出来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质所筑成的巢穴。燕窝按筑巢的地方可分为“屋燕”及“洞燕”两种,洞燕因其受矿物质影响导致颜色不同,有白燕、黄燕、红燕之分,而屋燕只有象牙白一种颜色。市面上的所谓“血燕”,则是人工养殖的屋燕通过“鸟粪熏染法”而制成。燕窝是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被食用的传统名贵食品之一。
拓展资料: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是东南亚国家。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
印尼人口超过2.48亿(2013年),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印尼群岛自公元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印尼当地统治者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
4. 印尼特产三宝是什么
燕窝、猫屎咖啡、东阿阿里。
一、燕窝,英文名Cubilose,也有的使用bird's nest,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形似元宝,窝外壁由横条密集的丝状物堆垒成不规则棱状突起,窝内壁由丝状物织成不规则网状,窝碗根却坚实,两端有小坠角,一般直径6~7厘米,深3~4厘米。主要产于我国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燕窝因采集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种:1、白燕,(又称官燕)和“黄燕”。古代曾列为贡品,燕窝中的极品。2、毛燕。燕窝的营养较高,含50%蛋白质,30%碳水化合物和一些矿物质。燕窝根据筑巢的处所,燕窝可以分为洞燕,屋燕。
二、猫屎咖啡,是由印尼椰子猫(一种麝香猫)的粪便作为原料所生产,故叫“猫屎咖啡”。该种动物主要以咖啡豆为食,在椰子猫胃里完成发酵后,破坏蛋白质,产生短肽和更多的自由氨基酸,咖啡的苦涩味会降低,再排出来的粪便便是主要原料,由于咖啡豆不能被消化,会被排泄出来,经过清洗、烘培后就成了猫屎咖啡。
咖啡评论家克里斯鲁宾说,“酒香是如此的丰富与强烈,咖啡又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浓郁,几乎像是糖浆一样。它的厚度和巧克力的口感,并长时间地在舌头上徘徊,纯净的回味。”
猫屎咖啡由于数量非常的稀少,所以价格非常的昂贵,售卖地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在原产地印尼亦不多见,所以是全球最昂贵的咖啡之一。市面上贩卖的猫屎咖啡,多为人工豢养,风味与最原始最自然的野生猫屎咖啡不同。
三、东阿阿里
很多人都对东阿阿里不够了解,其实它的功效挺多,尤其是在壮阳补肾这一块,男同胞认识的比较多,其实它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正宗野生、年份高低、掺假造假、价格等方面。东革阿里这个市场比较杂乱,相对来说这种正宗野生老根的东革阿里比较出名,而且效果比一般的东革阿里要好,我在吃它的时候是自己动手把一条原根切成小片,然后煮水喝了差不多两个月,效果是有的,肾功能是提了上去,冲动也多了。可能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效果明显在于降低尿酸,还有的人效果在治疗前列腺,都是针对男性那方面的多些。
(4)印度三宝分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亚洲地区是印尼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出口总量的70%以上,其次为欧洲和美洲。在亚洲地区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印度、日本、中国等。印尼煤炭对中国的出口2010年达到4290万吨,已经成为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主要煤炭来源地。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印尼约有40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最为丰富。印尼全国的森林面积为1.2亿公顷,其中永久林区1.12亿公顷,可转换林区810万公顷。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印尼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印尼海域广阔,且有一个适合各种鱼类生长的热带气候。印尼的渔资源极为丰富,苏门答腊岛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
5. 牛粪,牛尿,恒河水,这三宝为何会成为印度抗疫的法宝
关于牛粪和牛尿是因为印度人非常尊敬牛,牛是他们的信仰,所以牛身上的任何东西他们都非常的珍视。牛粪和牛尿更是被认为是牛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被印度认为是印度的宝物。而恒河是印度人的水开源,维持了大量印度人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对恒河也非常尊敬,认为恒河水也是一种宝物。
02.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量的印度人。
印度人基本的用水都是来自恒河。虽然恒河水不仅仅有死尸,还有大量的人去洗澡游泳和洗衣服等等。印度人对恒河真的是十分利用了,但是恒河水的环境真的是被他们破坏的不忍直视了。恒河经常有很多很多的漂浮的死尸,水的颜色都变得非常混浊,但是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他们才会非常尊敬,认为恒河水可以抑制新冠病毒。
6.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有“三宝”的名称
“三宝”是郑和的小字,郑和当年航海到今天的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许多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当地人民就把许多村寨,口岸,建筑命名为“三宝”
7.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1、五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2、八戒
八戒是佛教中的要求,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同时八戒也是经典名着《西游记》中的人物。
3、十戒
佛教中没有十戒这个概念。不过《圣经》中有十诫。十诫有时可能写做十戒,是《圣经》记载的上帝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众部族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即《摩西十诫》。耶稣复活以后,十诫成为给全世界的人的诫命。
4、三宝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
(7)印度三宝分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梵网经》等详细的阐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历史语言等问题,对佛教戒律认识,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另外,佛教中专门有“律宗”,因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对于学习佛法者,严谨遵守戒律是绝对的重要。对研究佛学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8. 印度耆那教“三宝”指什么
耆那教指出,要消除“业”的污染就必须奉持正信、正智、正行,被称为“三宝”。正信,指虔诚地信仰耆那教教义。正智,指正确地理解耆那教教义,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中认识灵魂的永恒性。正行,要求未出家的信徒实行五戒: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追求私财。耆那教信徒实行“三宝”到了几近苛刻的地步,如他们恐怕伤害生物,不饮未过滤的水,因为未过滤的水中含有生物。他们外出时口戴薄纱,手执扫帚或树枝边扫边行,口唱“去去”,以防虫子飞进口中或被踩死。耆那教徒务农者很少,多经营商业,就是怕伤害田地里的生物。对出家的信徒,耆那教的戒律更为严格,要求行苦行。它指出苦行是消除业的系缚、获得解脱的最佳途径。耆那教的苦行在食、宿、衣、行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采用的是折磨自身肉体的方式。耆那教认为,这样苦行12年后再绝食而死,就能彻底消除系缚灵魂的业,使灵魂获得永久的解脱。
9. 印度三宝
印度有三宝,神油、牙粉、护发油。
10. 什么是三宝三身佛三法印
三宝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
(一)稀有义。如世间宝物,贫穷的人不能得到;三宝也是这样,没有善根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间的珍宝,体质上没有瑕秽;三宝也是这样,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势力义。如世间珍宝,能除贫困,医治病毒等,有大势力;三宝也是这样,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三宝也是这样,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间宝璧,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也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故名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间的真金,烧打磨等,本质不能改变;三宝也是这样,是无漏法故,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恒常不变,故名为宝。《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结语说:“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佛法僧乃三宝之称
每个人信佛,必须先皈依(归依)三宝。在归依前,应必须先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的归依,便不得为真正的归依。就像我们要考大学,不知大学名称,那便成笑话。希望学佛的善男信女,求受归依时,必须明白三宝的大意。归依师必须把三宝教意的大意传授于归依弟子,使他们了解三宝的大意,归依则受益。
佛法僧三宝,是佛在世亲定的戒律,为在家善男信女所明示修行的道路。佛住世时,称佛为师;佛灭度时,以戒为师,以常为住。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真空妙用。佛法僧三宝,是劝人为善,早出苦海,引道众生入世出世之宝筏,使人能觉悟返伪归真,改恶向善,可以使家庭人口平安,更可使人间离苦得乐,所以称为三宝。 三宝分两大类
(一)三宝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三宝的种类,要知道三宝的含意: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僧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一)凡是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
(二)凡是三藏经典,是古大德的佛教徒着述的,便是法宝。
(三)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
因为佛陀入灭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继承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和教义流传后世,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一)佛陀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涅槃的阶段中,佛陀便是佛宝。
(二)佛陀当时对弟子们所传授的四圣谛法、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佛陀唯有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有皆具三宝的功德。
(一)佛有觉照之明,具备了五眼六通,所以称为佛宝;佛能应机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范持能,所以称为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
(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所有众生一律平等,所以是僧宝。
(三)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僧者之体者,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是说一切三宝,各有具之三宝。
(一) 从修证上能翻迷成悟,即成为般若智慧,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
(二) 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三宝有四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此法比较易懂,除非已经开悟,证得了自性的真如、究竟归依之处。在家居士属于护持三宝,出家比丘、比丘尼是住持三宝。因此,分为出家在家两类。佛陀在世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灭度后,佛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在以僧宝为归依之处。故在家三宝弟子要护持住持三宝,供佛及僧,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真正的法益。出家僧宝由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来管理约束,若在家三宝弟子妄加评说僧宝过失效,罪过很大。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义,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记的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它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身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
二法门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着力熏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法 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能产生?没有无常,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没有无常,我们的小女儿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郎?没有无常,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为了社会正义和希望,我们需要无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无常,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
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如果你相信有一个持久的、永恒存在的、独立自主的“我”,那么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称之为佛教。无常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无我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当我们修习《金刚经》时,愈深入地体察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名相,我们就会发现,我与非我、人与非人、众生与非众生、寿者与非寿者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当我们在绿色的原野上漫步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是由空气、阳光、矿物质和水构成的,我们是大地和蓝天之子,与其它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这就是修习无我观。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正念,谛观互即、无我、无常,从而进入三摩地。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涅槃的意思是“灭除” 灭除烦恼和名相。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嗔、痴。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是其它两种烦恼的基础。因为愚痴,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结果我们很痛苦。涅槃,熄灭所有的烦恼,象征着自由的诞生。当黑暗消失时,光明就出现了;当痛苦消失时,安详和幸福就会出现。
三灾八难
三灾:有“大三灾”,指水、火、风之灾,及“小三灾”,即饥馑、疾疫、刀兵之灾;
八难:有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
“三灾八难”,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
“三灾” 和“ 八难” 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
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
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
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
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
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
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
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
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
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
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
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
《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
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
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
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
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
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
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