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朝时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关于住房方面的:“中国人房屋的墙壁是木头的。印度人盖房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在中国有时也用这些东西盖房。”“中国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制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编造东西一样。房屋建成以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这种用蓖麻子榨成的油剂,一涂到墙上,就像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法文本译者认为“藤条”当是竹子之误)
关于丧葬方面的:“中国死了人,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尸内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则尸体放入沉香液和樟脑里。亲人要哭三年,不哭的人不分男女都要挨打。边打边问他:‘难道对死者你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坟墓相似,但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事实上,人们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第二天早晨,食物便不见了,故称是死者吃了。只要尸体停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的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取消,因为坟墓常常被挖,坟中什物都被盗走。”如果把死者的棺材放在家中一年,无论如何都于健康无益。
关于服装方面的:“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一个女人头上,可多达二十个象牙或别种材料做的梳子。男人头上戴着一种和我们的帽子相似的头巾。”
整个看来,阿拉伯商人对中国的观感颇好:“中国更美丽,更令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区没有城市,而在中国人那里则到处是城墙围绕的城市。”“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在中国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较为健壮,很少看到一个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个残废人,而在印度,这一类的人则是屡见不鲜的。”“在印度,很多地区是荒无人烟的,而在中国,所有土地均被耕种,全国人口密集。”“中国人比印度人好看得多,在衣着和所使用的牲畜方面更像阿拉伯人。中国人的礼服很像阿拉伯人衣着。他们穿长袍,系腰带,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披两块布当衣服,另戴金手镯和首饰做装饰。”
正像本书法文译者所说的那样,这些阿拉伯商人对中国和印度风俗的记载,并非由于“他们对外国习俗的关怀,而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法律规定了其信徒的‘社会行为’以至生活细节。因为外国习惯和他们本国风俗相近或者相反而引起伊斯兰教徒感情上的爱和憎”。除了那些与伊斯兰教规明显冲突的风俗以外,比如吃不洁的食物,不做大净等等,看不出中国人在卫生方面有什么特殊落伍之处,相反,中国人的外观和城市面貌还颇引起外人的好感。唐代的中国真的是非常整洁卫生吗?本书没有回答。读过这书,似乎真的是向往多于厌恶。不过,书中也写到黄巢暴动的时候,“强者一旦制服弱者,便侵占领地,捣毁一切,连平民百姓也都杀尽吃光。”还说“这种(吃人肉的)事情,是中国风俗所允许的,而且市集上就公开卖着人肉。”这又让人感到恶心和悲哀。
② 唐朝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摘要 关于如厕方面的:“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国造的纸擦。”“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不做大净的:中国人解过大便以后,只用纸擦一下。印度人每天只在午饭前洗一次,然后才去拿食物。”所谓“做大净”,即是全身洗浴。与此相对应的是所谓“小净”,就是洗浴下身。“大净小净”,都是伊斯兰教对教徒的规定,中国人是不讲这一套的。
③ 印度人是怎样起源
印度人溯源于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是南亚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属不同人种类型: ① 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荼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②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③尼格利陀人种类型, 包括伊鲁拉尔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均较落后,许多人仍以采集和射猎为主要生计,有的依靠掘土棍生产,称为掘棍文化,许多方面都保留着氏族部落结构,其中有些仍处在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属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各民族,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 。 欧罗巴人种南欧 类型的人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着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印度独立后的1956年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④ 印度人是怎么悬空的
那个拐杖顶部其实有个平台,人盘腿坐在上面的,用衣服遮住了。那个拐杖是插入地下一个孔里固定了的。
⑤ 古印度人是怎么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经济也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各个种姓的人会有代表组成一个类似村委会的团体治理村子,各个职业比如放牧人,老师,铁匠,木匠,都是世袭的,不生产的职业别人会分一部分收成给他们,除了盐和铁其他都能自己生产,在古代印度国家强盛的时候,税吏收税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过的很不错,混乱的时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税的人敲诈勒索。
⑥ 印度尼西亚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吗
一、印尼人的住房:
有住高脚屋的,但不是全部!爪哇农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和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富人盖房多用木料和砖瓦,穷人则主要用竹子盖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城里的住房一般是现代式建筑,而农村则随各族和各地的习惯,而建造不同式样的住房。
城里的现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层和高层楼房。这些住房大都比较宽敞、有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大都设有洗澡设备。由于印尼是热带国家,人们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们称为“冲凉”。随着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开始盖一、二十层的高层楼房,供一般公务员和职工居住。爪哇农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和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富人盖房多用木料和砖瓦,穷人则主要用竹子盖房。
二、其他关于印度尼西亚的习俗文化:
印尼,俗称“千岛之国”,是世界上拥有岛屿最多、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
(一)着装
印尼人的民族服装,一般是着上衣,下身围纱笼(一种长围裙)。女的上衣是对襟长袖,没有衣领,下身是围色彩艳丽的沙笼。男的上衣是有领对襟长袖,下身是围带格图案的沙笼。女的一般要配带丝绸的披肩,男的头上包扎各式头巾,或带黑色无边小礼帽。平时男女都喜欢穿拖鞋或木履。
由于天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穿袜子。 男人扎的头巾,料子也很讲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种图案。扎的方式随各地而异,扎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圆形。头上戴的无边小黑色礼帽,通常是用平绒布制作,颜色发亮。按印尼人的习惯,男人到了成年时就该戴上这种礼帽,表示已长大成人,要讲究礼仪了。
(二)饮食
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类,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称为“克杜巴”。不过,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喜欢手抓饭的人,觉得这样吃很开胃。
(三)禁忌
1.印度尼西亚人视头部为神圣不可侵犯。除长辈外,如摸别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和挑衅。所以不能随便摸别人的头部。
2.传递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认为用左手传递或接受物品很不礼貌。
3.由于印尼人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赠送礼品时,要考虑不要送酒类物品,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禁止喝酒。
4.在餐馆吃饭时,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点用猪肉炒的菜,因为印尼人绝大多数是不吃猪肉的。
⑦ 急!!谁给我点唐代衣食住行的资料!!
又说:“中国人习惯站着小便,一般老百姓是这样,王侯、将军、高官、显宦们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使用了一根涂了油漆的木管。这木管约摸一肘之长,两端有孔,上面那个孔稍大一些,用来套住阴茎。要小便时,两脚站着,把木管的小端伸出身外,就可以把尿撒在管子里了。中国人认为,这样小便于身体有益。据他们说,凡膀胱疼痛,或撒尿时感到胀痛的结石病症,往往是因为坐着小便引起的,所以只有站着小便,膀胱里的尿才能完全排出来。”这段记录最奇怪。为什么要把木管套在阴茎上,管子通向哪里,都不清楚。这种风俗好像也没有其他佐证,但看起来并非为卫生准备,而属于医疗保健的范畴。 关于饮食方面的:“中国人吃死牲畜,还有其他类似拜火教的习惯。”“中国人和印度人屠宰牲畜时,不是割其喉让血流出,而是击其头至死。”所谓死牲畜,原来是指先击其头而致其于死地的牲畜,并非腐肉。 关于个人卫生方面的:“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虽然在唐代的敦煌壁画里我们已经看见过刷牙的图像,但中国人保持口腔卫生的通常做法是漱口,有所谓“漱口茶”。普通人的刷牙只是近代同西方交往之后才有的。 关于住房方面的:“中国人房屋的墙壁是木头的。印度人盖房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在中国有时也用这些东西盖房。”“中国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制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编造东西一样。房屋建成以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这种用蓖麻子榨成的油剂,一涂到墙上,就像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法文本译者认为“藤条”当是竹子之误) 关于丧葬方面的:“中国死了人,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尸内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则尸体放入沉香液和樟脑里。亲人要哭三年,不哭的人不分男女都要挨打。边打边问他:‘难道对死者你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坟墓相似,但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事实上,人们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第二天早晨,食物便不见了,故称是死者吃了。只要尸体停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的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取消,因为坟墓常常被挖,坟中什物都被盗走。”如果把死者的棺材放在家中一年,无论如何都于健康无益。 关于服装方面的:“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一个女人头上,可多达二十个象牙或别种材料做的梳子。男人头上戴着一种和我们的帽子相似的头巾。” 整个看来,阿拉伯商人对中国的观感颇好:“中国更美丽,更令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区没有城市,而在中国人那里则到处是城墙围绕的城市。”“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在中国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较为健壮,很少看到一个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个残废人,而在印度,这一类的人则是屡见不鲜的。”“在印度,很多地区是荒无人烟的,而在中国,所有土地均被耕种,全国人口密集。”“中国人比印度人好看得多,在衣着和所使用的牲畜方面更像阿拉伯人。中国人的礼服很像阿拉伯人衣着。他们穿长袍,系腰带,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披两块布当衣服,另戴金手镯和首饰做装饰。”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正像本书法文译者所说的那样,这些阿拉伯商人对中国和印度风俗的记载,并非由于“他们对外国习俗的关怀,而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法律规定了其信徒的‘社会行为’以至生活细节。因为外国习惯和他们本国风俗相近或者相反而引起伊斯兰教徒感情上的爱和憎”。除了那些与伊斯兰教规明显冲突的风俗以外,比如吃不洁的食物,不做大净等等,看不出中国人在卫生方面有什么特殊落伍之处,相反,中国人的外观和城市面貌还颇引起外人的好感。唐代的中国真的是非常整洁卫生吗?本书没有回答。读过这书,似乎真的是向往多于厌恶。不过,书中也写到黄巢暴动的时候,“强者一旦制服弱者,便侵占领地,捣毁一切,连平民百姓也都杀尽吃光。”还说“这种(吃人肉的)事情,是中国风俗所允许的,而且市集上就公开卖着人肉。”这又让人感到恶心和悲哀。
⑧ 关于唐代衣食住行
从写于晚唐时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来看,除了那些与伊斯兰教规明显冲突的风俗以外,阿拉伯商人对中国的观感颇好。
每逢到国外的Chinatown(唐人街或中国城)去购物,不管是纽约、华盛顿还是波士顿、多伦多,都能生出无限的感慨:怎么这么脏?我不知道外国人怎样看我们中国人,但就我自己看着那些个街道和商店,心就兀自先虚了下来。接下来,就会自问:原因出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是否也这样?老实说,我没有答案。
最近偶读写于晚唐时期的一本书,叫做《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华书局,北京,2001年),是阿拉伯人根据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亲见亲闻记录而成的,据说史料价值非常高。里面对唐代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不少有趣的记录,是正史不载或不屑记载的。因为有宗教的原因,阿拉伯商人的观察未免偏颇,但看起来误会的地方不多,今抄录如下:
关于如厕方面的:“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国造的纸擦。”(页11)“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不做大净的:中国人解过大便以后,只用纸擦一下。印度人每天只在午饭前洗一次,然后才去拿食物。”(页23)所谓“做大净”,即是全身洗浴。与此相对应的是所谓“小净”,就是洗浴下身。“大净小净”,都是伊斯兰教对教徒的规定,中国人是不讲这一套的。
又说:“中国人习惯站着小便,一般老百姓是这样,王侯、将军、高官、显宦们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使用了一根涂了油漆的木管。这木管约摸一肘之长,两端有孔,上面那个孔稍大一些,用来套住阴茎。要小便时,两脚站着,把木管的小端伸出身外,就可以把尿撒在管子里了。中国人认为,这样小便于身体有益。据他们说,凡膀胱疼痛,或撒尿时感到胀痛的结石病症,往往是因为坐着小便引起的,所以只有站着小便,膀胱里的尿才能完全排出来。”(页120)这段记录最奇怪。为什么要把木管套在阴茎上,管子通向哪里,都不清楚。这种风俗好像也没有其他佐证,但看起来并非为卫生准备,而属于医疗保健的范畴。
关于饮食方面的:“中国人吃死牲畜,还有其他类似拜火教的习惯。”(页11)“中国人和印度人屠宰牲畜时,不是割其喉让血流出,而是击其头至死。”(页23)所谓死牲畜,原来是指先击其头而致其于死地的牲畜,并非腐肉。
关于个人卫生方面的:“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页24)虽然在唐代的敦煌壁画里我们已经看见过刷牙的图像,但中国人保持口腔卫生的通常做法是漱口,有所谓“漱口茶”。普通人的刷牙只是近代同西方交往之后才有的。
关于住房方面的:“中国人房屋的墙壁是木头的。印度人盖房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在中国有时也用这些东西盖房。”(页23)“中国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制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编造东西一样。房屋建成以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这种用蓖麻子榨成的油剂,一涂到墙上,就像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页100,法文本译者认为“藤条”当是竹子之误)
关于丧葬方面的:“中国死了人,要到第二年忌日才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面堆生石灰,以吸收尸内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则尸体放入沉香液和樟脑里。亲人要哭三年,不哭的人不分男女都要挨打。边打边问他:‘难道对死者你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坟墓相似,但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事实上,人们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第二天早晨,食物便不见了,故称是死者吃了。只要尸体停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的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取消,因为坟墓常常被挖,坟中什物都被盗走。”(页16)如果把死者的棺材放在家中一年,无论如何都于健康无益。
⑨ 印度人心理是怎样的
印度是个种姓社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心理:
精英阶层高等种姓:自大,欺软怕硬,类似南朝鲜国。
低种姓平民阶层:对未来机会没有规划,无诚信,道德层次低(受教育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