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印度人在南方苏州,冬天不怕冷能一直穿很少呢
印度四季如春,所以留学生没有取暖的衣服.来中国后由于交流障碍很少出门,出去也是由高年级会点中文的学长领着去买东西.印度留学生普遍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因此商场里的衣服一般认为较贵,不会去买.所以冬天他们一般呆在宿舍很少出门,出去也只是买吃的,买完后就回去了.我认识很多印度留学生,所以比较了解他们.
2. 寻找印度人
印度共和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印度"意为月亮。在中国西汉时称为"身毒",东汉时称"天竺",到了唐代才确定译为"印度"。国土面积 297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界印占区、锡金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居世界第7位,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印度南北长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公里),东西宽2977公里,海岸线长6083公里。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三角形半岛上,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相望,陆地则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等国接壤。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亚洲邻国隔离开来,只有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和东北的那加山脉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从北到南既有白雪皑皑的“花雨雪国”,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干旱少雨、人迹罕至的拉贾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于农耕的恒河平原。
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腊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
印度最着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恒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哥达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每年4-6月为热季,7-9月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为凉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仍是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暑季则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C,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使背。从7月份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雨季开始,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雨,带走一些暑热。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
印度这片广阔的国土上生活着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的46%)、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地族、坎拿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等十大民族和几十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许多传统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逐渐演化为不同民族的风俗。
印度的礼仪和禁忌颇多。印度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见面礼、出生礼、命名礼、拜师礼、婚礼、丧葬礼仪等。各地方的禁忌也随着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宗教活动的影响在民间遗留下许多特殊的崇拜:他们对蛇、猴子、老鼠、牛等动物有特殊的崇拜。
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因此,又出现了林伽崇拜、苦行僧、恒河火葬等特殊习俗 。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度,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人都分属于不同的宗教群体。一个人从出生、成年、婚姻、到死亡等人生的重要转折关头,都要经历一系列宗教仪式。
在印度,寺庙林立,最华丽、最有气势的建筑大多是寺庙。无论是印度教的寺庙,还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无论是锡克教的金庙,还是佛教、耆那教的庙宇,都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寺内香客如织,烟雾缭绕,梵呗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印度教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其次是伊斯兰教,还有佛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袄教、部落宗教等等。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开始实行绿色革命,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全国耕地面积约1. 6亿公顷,人均0. 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油气资源,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农业和服务业为印度最大的经济部门,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黄麻、茶叶、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近年印度发射了自已设计和制造的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并具备生产核武器能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软件出口达63亿美元。旅游产业已成为印度第六大出口创汇部门。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量的50%,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及其制品、燃料、资本货物、宝石、化肥、化工产品、钢铁、造纸原料、纸张等。主要出口商品为:棉纱及棉织品、珠宝制品、医药及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农业及相关半成品、皮革及其制品、海产品、铁矿砂等。印度历届政府将消除贫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贫困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卢比=100派士。
3. 印度人为什么不爱穿袜子和棉鞋
一开始是买不起,等赚钱后又穿不习惯了。生活习惯最恶心的几个民族之一,千万别跟印度人同寝,简直了。不穿袜子还在其次,不穿袜子还搓脚你受得了么。
4. 印度处于热带,为什么喜欢头上绑着头巾他们不热吗
印度是我国的邻国,虽然和我国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强大以后就变得不是很好了,可是印度与我国的关系依然很重要。
说起印度,自然会跟远古四大文明拉上关系,可惜只有地域上的关系。今天的印度并不是古代的印度,古印度早已灭亡。
是所谓你笑印度男人绑头巾,头顶热;他们笑你没知识,白读书。确实我们的思维受到一些常见意识的影响,比如头顶被头巾包着,就会很热。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环境性和比较性,具体情况都得具体分析,你说是不是?
5. 在印度,印度人为什么很喜欢造冰块
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由于当地气温实在太高,为了解决炎热的问题当地居民都很喜欢制造冰块。对于印度,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肮脏的街道、污染严重的恒河,但印度最大的特色其实是制造冰块!由于当地的气温是在太高了,导致他们都喜欢喝加冰的东西;走在印度会看到很多冰淇淋、冰块或者加冰的饮料,但小编建议不要随便尝试,否则拉肚子就麻烦了。
印度温度太热,导致当地居民都很喜欢制造冰块来降温。
6. 根据印度的地理特征,说明印度人为什么不喝热水,而喝红茶、凉水
红茶是从中国引进的
曾经有印度茶商这么说:“没有大吉岭茶的生活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印度人吃饭时没有喝汤的习惯,但在饭后必须要喝一杯香浓的奶茶。 喝红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红茶里含有咖啡因、可可..
凉水对印度来说 很可贵 不像中国人 想要就要 主要还是因为地理特征 天气炎热来看 所以有喜欢喝凉水的喜欢 不习惯喝热水
印度天气炎热,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冬天,一年主要分夏、雨、凉三季,酷热是印度气候最大的特征。一般一年中4——9月,终日热浪滚滚,即使季风雨下,雨过天晴后,仍是闷热难忍。热天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喝水比吃饭更重要。因此,印度法律上有条规定,无论何人行至何处,只要说“喝水”,随便去找什么地方要水喝,别人无权拒绝和阻止。所以,在印度任何人口渴时到一户人家讨水喝,主人二话不说,就递上一杯清清的“凉水”,也有些好客的印度人,还会递上既解渴又营养的“凉奶茶”,令过路的客人喝后精神倍增。另外,在这天气炎热的季节里,一般工厂、学校、商店和公共场所及村头树阴下,都备有免费供路人解渴的凉水和杯子。
7. 洒红节又称“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印度人是怎么过的
在洒红节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掷彩粉,以表达自己的祝福。洒红节是全民狂欢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抛开一切束缚,尽情的欢乐,享受这一刻的喜悦。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也是印度的传统新年(即春分时的新印度历年)。胡里节起源于印度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每年二月和三月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
在印度圣地瓦拉纳西,人们互相泼水,然后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大声尖叫;在广大农村地区,胡里节比较热闹,有时要庆祝一个多月;在像比哈尔邦这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粪。
现在,洒红节节已演变成人们消除误解和怨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
8. 没有空调的印度人,是怎么度过50度的高温呢
印度,作为这几年来新兴起来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但近日,可最好别去印度旅游。为什么这么说呢?据悉,印度今年遭受到了高温炙烤,气温直逼50度高温。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人是死于高温之下。
而在一些偏远的城镇农村里面,电力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甚至还有一些农村都没有电,在面对这么高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够用自来水降温。很多印度小孩们直接当街洗澡,不难看出,这场高温真是让不少印度人都苦不堪言。
看完他们的降温方式,还真是不得不佩服。不知道如果换做是你的话,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你会通过哪一种方式来避暑呢?
9. 印度人的生活习惯
印度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如下:
在日出之前起床。古人相信早起的重要性——西方甚至还有这样的谚语:“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聪明.”东方人也认为人体在清晨的时刻功能较佳。在夏天和冬天,适合在6点起床。起床前先花几分钟计划一下今天的行程,想想在这一天当中要完成些什么;
起床后用水洗脸,清洁眼睛、鼻子与嘴巴。用特殊设计的银质或不锈钢的刮舌器来刮除舌苔。舌头如果被脏物遮盖住了,就无法完全品尝到食物的滋味。用牙膏刷牙,再用漱口水漱口;
喝一大杯水以启动身体机能,清洁膀胱与肠道。试着每天早上建立固定的排便时间。我们跟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有一定的习惯。当我们的身体建立起行事秩序时,身体功能就能运动顺畅,便秘是由慢性疾病所引起,一个人如果在赶时间,就没有办法让身体自然运作。这也是为什么人要早起,好有充分时间完成一天工作的原因;
在东方,排便过后总是会清洗肛门,当然最好是能洗个澡或淋浴一下。把全身清洗干净,保持新鲜洁净感是非常重要的事。阿育吠陀医生相信“洁净清纯使人亲近上帝”,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身体、衣服与家居环境。洗过澡后,应该涂抹阿育吠陀精油(依个人状况选择适合的精油),并用尼莉迪油(neelyadi oil)按摩头部,可以预防头痛、秃头、白发、保持发质柔润;
早餐前做一些运动。瑜伽适合每个人做(不只限于受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而且不拘于地点,也不需要特殊的服装或工具。运动可以加强循环系统,保持督夏平衡,促进身心健全,完成一天的工作;对抗忧虑情绪也很有效;
早上8点以前吃早餐。饭前饭后要洗手,餐后要清洗牙齿及舌头。如果可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如散步15分钟以帮助消化;
擦一些适合你的阿育吠陀香水,也建议戴一些适合你属性的宝石。一般相信戴耳环能保护你避免受到行星与恶魔的侵害。比较时尚的说法是,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的色彩与风格,这样我们的外表才能呈现内在的宁静和谐。所谓特殊的颜色适合特定的人这种说法来自阿育吠陀,也就是说每个人应该依照自己的督夏(体质倾向性)来穿着,就像我们应该依照法规与章程来生活一样;
将午餐当做一天的大餐。吃一定的分量(阿育吠陀相信一餐该吃的量就是你的双手可以捧起来的分量),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频率,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注意你吃的东西,专心致志地吃。如果可能最好安静地吃,不要说话也不要笑,更不要争执。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新陈代谢的过程顺利进展;
吃饭时不要喝水(顶多喝一小口以滋润消化液)。不过在一天当中要多喝水。避免喝可乐或其他加工饮料,也不要喝酒。一天当中顶多喝一到两杯茶或咖啡。一天该喝多少水,依个人情况而定;
两餐之间不要吃零食,因为零食会让胃口变得不稳定。在吃下餐之前,要确定前一餐所持的食物都已经消化了(一般来说是四、五小时之后,依个人情况而定);
不要抽大做广告的香烟。阿育吠陀建议抽一种有治疗效果的烟草(含有药草疗效的香烟),这种药草可以缓和肺病、咳嗽、打嗝、喉咙痛、头痛、鼻窦痛、牙痛、鼻痛、失眠与一般的症状。用餐过后,刷过牙之后才可以抽药草香烟。这种药草香烟可以刺激脑部活动(广告上的香烟却会造成反效果);
早一点吃晚餐可以让身体在入睡前有足够时间消化食物。尽量在餐后或睡前散步约30分钟;
晚十点该是睡觉的时候了。这是适合性生活的时刻。理想上,十点钟就应该关灯了。不要俯卧,可以侧卧,膝盖微屈。
10.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是什么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
1、主食
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
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规是最严格的:不可杀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饮水前必须用滤水囊过滤……
2、语言文化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语虽然与印地语、梵语、吐火罗文有联系,但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自成一派,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3、宗教信仰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4、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
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
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5、服饰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
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纱丽——就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
泰戈尔有一句形容纱丽的诗:“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印度的妇女大多体态丰腴,她们穿着纱丽,半遮半露,显得绰约美丽,一如神秘的印度。
围巾——夏天,无论天气多热,印度妇女凡是穿传统服装纱瓦克米兹的,都要配一条同色纱巾。到了冬天,各式围巾几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备品。
6、职业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8、生活习惯
1)、大便以后用水冲洗屁股,而不用手纸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而我却采用了这个方法,用纸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卫生,不习惯了。
2)、树叶当饭盆板凳
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开始我以为用这玩意儿会不大卫生,而且老担心它会漏,因此不大乐意用。但后来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包括笔者)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3)、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4)、侧头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5)、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有人告诉我,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只用右手递钱的习惯。之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时候忘了这一规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为我是“老外”吧,我还没遇上对方在我用左手付钱时生气的。
其实,不只是付钱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6)、饮用的是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7)、活埋儿童驱魔
这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活埋”仪式在佩拉于尔村沿袭了已经足足57个年头了。参加这一祭祀仪式的儿童首先失去知觉,然后再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后,再将他们挖出来。据说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能够驱赶妖魔的女神。
那些村民们为了让心中的愿望早日实现,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按照当地习俗,被埋的女孩必须是青春期以前的女童,男孩子则不被强求参加这种仪式,所有孩子的年龄从4岁到20岁不等。
令人称奇的是,“活埋”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被埋孩子的父母以及来自省里的政府官员也在一旁“神色从容”地观看。目光慈祥的住房和城市发展官员杜雷拉吉平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这位祭祀仪式的主要嘉宾这样告诉记者,“我是应本次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出席这个盛典的,其他我也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