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民族怎么起来的

印度民族怎么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2-04-21 02:19:18

❶ 印度民族起义是怎么引发的

印度民族起义指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武装斗争。起义原因是英国当局急剧增加赋税,加强对印度人民的殖民压迫和剥削。到19世纪中叶,英殖民者在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之后,更加残酷地剥削印度人民。英国当局大幅度地提高印度农村公社占有土地的农民赋税,开始限制印度有产阶级、在此之前享有某些特权的西帕依以及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并取消了对婆罗门的税务优待。起义前不久,根据殖民当局的规定,西帕依的许多特权被剥夺,薪饷被削减了,职务只能晋升到中士。英国兵有自己的餐厅,住舒适的房屋,而印度兵及其家属只能住棚屋。

西帕依的强烈不满情绪曾多次以起义的形式表现出来。1857年2月和3月,在巴腊克普尔发生过起义。

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动力是人民群众,首先是农村公社的农民;起义的突击力量是西帕依团队。但是,起义领导权为封建主所夺取。

1857年5月10日,北印军队的3个西帕依团在德里东北60公里的密拉特城起义。这次暴动成为孟加拉军队抗英起义的信号。起义的各团开到德里,在那里同警备部队的起义部分会合。他们得到了首都居民和郊区农民的支持,起义很快遍及了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广大地区,发展成为全民族的解放战争。德里、坎普尔和勒克瑙成为起义的重要中心,都建立了领导起义的政府。起义者宣布恢复大莫卧儿王朝政权,杀死英国的军政官吏、军官和民族叛徒,夺取武器、弹药和装备仓库,攻占各个要塞、设防区和居民点。英国人逃往比较安定的南方。殖民者在遭受第一次突然打击后,惊魂稍定,便开始了镇压。1857年6月初,殖民者主力从旁遮普向德里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在巴赫特汗领导下,首都的英勇保卫战持续了4个多月。西帕依炮手表现出了出色的本领,其射击技术胜过英国人,起义军采取的战术是实施突然的翼侧突袭,围歼小股敌人,进行夜间出击和设置埋伏等。

但是,英国人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在围攻德里的同时,讨伐者从加尔各答沿恒河河谷开始了第2次进攻。他们进抵勒克瑙,但未能攻克,因为奥德省起义领袖艾哈迈德沙赫指挥的5万多西帕依和义勇军守卫该城。讨伐军被迫撤退。1858年3月初,英军4.5万人再度进逼勒克瑙,3月14日开始围攻,19日占领。随着英军胜利而来的是骇人听闻的兽行,对起义军及其家属的大批枪杀。尽管如此,起义军仍然继续战斗。殖民者又分两路讨伐:一路从马德拉斯向班达,一路从孟买向瓜寥尔。占西成为起义的中心,印度民族英雄拉克希米·拜依王后在那里领导起义。尽管守军英勇奋战,该城仍于1858年4月被英军攻占。退到热带丛林的起义军在莫拉维·艾哈迈德和丹地耶·多比的领导下展开了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859年5月。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起义军内部缺乏统一领导。这次起义发生在封建关系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尚未形成的国家里。封建主把保持自己的特权看得高于国家从外国压迫下解放出来。英国殖民者在兵力上较起义军占优势。起义军没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性不强,各起义中心之间互不联系。起义军在军事组织上的不足之处是由装备低劣、未经训练的人组成的非正规部队数量过多。

事实证明,封建主没有能力领导民族解放战争。参加起义的印度大封建主和大地主都背叛了人民的利益,在英国人的许诺和让步下,站到了殖民者一边。封建主领导者采用的防御战术使殖民者有时间动用各种手段,掌握主动权。尽管印度民族起义失败了,但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加速了东印度公司的灭亡。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暴露了英殖民统治的虚弱。这次起义是印度人民驱逐殖民统治者以摆脱悲惨境遇的第一次尝试。此外,印度北部起义的规模与声势如此之大,使英国资产阶级为镇压起义不得不动员不列颠帝国的相当大的兵力。如马克思所说,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同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一样,是亚洲人民对资本主义大国,首先是对英国奴役他们的回答。马克思指出,这次起义“与亚洲各大国对英国统治的普遍不满同时发生”。

❷ 印度是如何独立的

西方国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全名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
甘地于1888年到伦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当律师。从1893年起,他在南非长期进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提出了“非暴力抵抗”的口号。1920年甘地回到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国大党积极开展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不久,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甘地一直是国大党的领袖,“非暴力”思想便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从开始领导国大党到印度独立,甘地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反抗英国统治,甘地曾3次被捕,先后绝食15次。此外,甘地还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反殖民主义运动中团结合作,并提倡社会改良及妇女地位平等。

❸ 印度人属于什么人种以及迁移历史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❹ 谁给我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

折叠原始社会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叠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叠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3]

折叠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

折叠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叠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

折叠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3]

折叠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

折叠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

折叠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

折叠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3]

❺ 印度民族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印度民族起义指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武装斗争。起义原因是英国当局急剧增加赋税,加强对印度人民的殖民压迫和剥削。到19世纪中叶,英殖民者在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之后,更加残酷地剥削印度人民。英国当局大幅度地提高印度农村公社占有土地的农民赋税,开始限制印度有产阶级、在此之前享有某些特权的西帕依以及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并取消了对婆罗门的税务优待。起义前不久,根据殖民当局的规定,西帕依的许多特权被剥夺,薪饷被削减了,职务只能晋升到中士。英国兵有自己的餐厅,住舒适的房屋,而印度兵及其家属只能住棚屋。

❻ 关于印度人的历史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 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 哈里亚纳邦、 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 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着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❼ 印度人是如何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的,他们实行种姓制度吗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举世闻名,这种用肤色来严格划分人民身份的“贱籍制度”也是世间罕见。“种姓”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色”,简而言之就是用人们皮肤的颜色来区分种姓等级,印度人将有着白色皮肤的雅利安人称之为高贵者,将有着黑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称之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种就为高级种姓,而黑色皮肤则成为了低级种姓,这是对于种姓制度最简单的一种解释与划分。真正的种姓制度,其实将印度人划分成4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生活在马来的印度人

由于印度人在该国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处于劣势的印度人,首先在经济、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马来人、华人靠拢,甚至连宗教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马来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的人民,呈现出广大的包容性,只能体现出种族隔阂与种族歧视的种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所以种姓制度在马来西亚印度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甚至不复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现。

❽ 是由谁领导印度民族的觉醒

20世纪上半叶印度圣雄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甘地从南非回国,成为国大党的领袖,他把在南非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经验广泛地运用于印度,先后发动了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猛烈地冲击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同年12月,国大党举行年会,通过了甘地的计划,宣布要“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获得‘斯瓦拉扎’(自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甘地主张不合作运动采取渐进的斗争方法:首先,一切印度人应拒绝或放弃英国当局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的抵制,并提倡“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用印度土布抵制英货;最后逐渐走上抗税阶段。为了把群众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迫使英国让步,甘地主持起草国大党新党章,对国大党进行了改组,在甘地领导下,国大党成为具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机构、直至乡村基层组织的群众性政党,这是国大党在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在甘地的号召下,许多国大党人脱下西服,穿上土布衣服,走到农村,发动并掌握农民运动。

甘地发动的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殖民政府机关工作的印度职员纷纷放弃工作;许多印度上层人士退还了英国颁发的勋章、奖章,放弃了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学生举行罢课,广大印度群众拒绝购买英国货。甘地带头退回英国发给他的三枚勋章,并在孟买动员群众公开焚烧英国布,他还和群众—样亲自纺棉纱,织土布。

1921年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各地工农群众起来,举行罢工斗争和武装起义,突破了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束缚。这一年发生了396次罢工,有60余万人参加。在联合省、孟加拉和旁遮普,农民拒交租税,并袭击了地主的庄园。奥德的农民还建立了反对地主的协会,取名“爱卡”。马德拉斯省马拉巴尔地区穆斯林农民举行起义,宣布成立“哈里发王国”,在农村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与英国军队进行英勇战斗。1921年11月,英国派遣威尔士亲王“巡视”印度,企图平息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但遭到了全印人民的抗议和总罢业。

在不合作运动中,由大学生和工厂工人组织的“国民义勇团”,执行国大党规定的不合作计划的各项措施,英国当局宣布它为非法组织,大肆逮捕国大党及国民义勇团的成员。这更加激怒了群众。全国性更大规模的斗争风暴一触即发。1922年初,甘地向印度总督发出通牒,要求讨论印度地位问题,并释放政治犯,否则要进一步开展不合作运动。同时,甘地又十分害怕群众运动深入下去,因此迟迟不敢将运动引入抗税阶段。正在这时,2月2日,在联合省僻远的乔里乔拉村农民同镇压群众的警察发生冲突,烧死了22名警察。甘地认为运动已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要求立即停止。国大党执行委员会在巴多利开会通过决议,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不久,甘地也被捕入狱。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结束。

8年后,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印度社会矛盾激化,人民反英情绪高涨。孟买工人在斗争中首先喊出争取完全独立的口号。1929年12月,国大党在拉合尔召开年会,通过在合适的时候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争取印度完全独立”首次写进了党的纲领,并规定1930年1月26日为全印“独立日”。

1930年1月26日,由孟买开始,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举行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独立日集会,“文德?马太拉姆”的口号响彻印度的上空。在群众反英斗争高潮中,2月,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2日,甘地写信给总督,提出削减土地税、盐税等11点要求。被拒绝后,甘地决定从抵制政府食盐专卖法开始,举行着名的“食盐进军”。这就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月12日,甘地手执竹杖,带领他的79名信徒,从萨巴马蒂修道院开始,步行了24天,到达丹地海滨,自取海水制盐。在“食盐进军”中,沿途的许多群众,特别是农民踊跃参加,全国城乡纷纷响应,自制食盐。甘地的行动又一次点燃了抗英的火焰。4月9日,甘地指示各地国大党组织,一定把运动限于自制食盐、监视酒店、鸦片烟馆和洋布店,自己纺纱织布、罢课和罢业等非暴力范围。但是殖民政府却进行暴力镇压,先后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的其他领袖,并宣布国大党为非法组织。1930年被捕者达6万多人。愤怒的印度人民冲破非暴力的束缚,在白沙瓦和绍拉普尔先后发生了占领城市的武装起义,吉大港的兵工厂被袭击,反英斗争达到新的高潮。

为了对抗印度人民的反抗怒潮,殖民当局在继续加强镇压的同时,于1931年1月释放了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撤消了取缔国大党的命令。2月17日,英印总督欧文又与甘地在德里举行会谈。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英国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居民制盐。

随后甘地赴伦敦参加讨论印度自治问题的圆桌会议。1931年12月底甘地回国后,发现英国不仅不遵守“德里协定”,继续进行逮捕,而且颁布各种压制人民自由和行动的法令。国大党执行委员会开会,授权甘地恢复不合作运动。英国当局立即进行大逮捕,甘地等国大党领袖和党的骨干被捕入狱,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到1934年4月,甘地决定停止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为迫使英国让步,又先后发动过两次不合作运动。1939年大战刚爆发,英国驻印总督擅自宣布印度参战,这引起了印度各界人士的抗议。国大党一面谴责法西斯侵略战争,一面以战后给予印度自治为条件,表示可以支持英国作战。英国殖民当局却颁布“印度国防条例”,加紧镇压群众运动,并拒绝了国大党的要求。1940年,甘地发动了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但这次仅限于个人发表反战演说等行动。英国当局逮捕了二三万名国大党人,以违反“国际条例”进行审讯。由于几乎所有国大党的领袖都被关进监狱,运动被迫停止。1942年4月,甘地提出了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口号。8月8日,国大党通过决议,要求英国交出政权,成立印度国民政府,不然就发动不合作运动。但是,第二天,殖民当局就逮捕了包括甘地在内的全部国大党领导人,并在全国范围进行严厉的镇压。这次运动在刚刚发动时就被扼杀了。

甘地在20世纪20~40年代发动的四次不合作运动,虽然几起几落,受到非暴力信条的束缚,但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动员了千千万万的印度群众,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反殖民主义的大军,震撼了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统治基础,为印度的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❾ 印度民族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

1857年5月10日,北印军队的3个西帕依团在德里东北60公里的密拉特城起义。这次暴动成为孟加拉军队抗英起义的信号。起义的各团开到德里,在那里同警备部队的起义部分会合。他们得到了首都居民和郊区农民的支持,起义很快遍及了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广大地区,发展成为全民族的解放战争。德里、坎普尔和勒克瑙成为起义的重要中心,都建立了领导起义的政府。

起义者宣布恢复大莫卧儿王朝政权,杀死英国的军政官吏、军官和民族叛徒,夺取武器、弹药和装备仓库,攻占各个要塞、设防区和居民点。英国人逃往比较安定的南方。殖民者在遭受第一次突然打击后,惊魂稍定,便开始了镇压。1857年6月初,殖民者主力从旁遮普向德里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在巴赫特汗领导下,首都的英勇保卫战持续了4个多月。西帕依炮手表现出了出色的本领,其射击技术胜过英国人,起义军采取的战术是实施突然的翼侧突袭,围歼小股敌人,进行夜间出击和设置埋伏等。但是,英国人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

在围攻德里的同时,讨伐者从加尔各答沿恒河河谷开始了第2次进攻。他们进抵勒克瑙,但未能攻克,因为奥德省起义领袖艾哈迈德沙赫指挥的5万多西帕依和义勇军守卫该城。讨伐军被迫撤退。1858年3月初,英军4.5万人再度进逼勒克瑙,3月14日开始围攻,19日占领。随着英军胜利而来的是骇人听闻的兽行,对起义军及其家属的大批枪杀。尽管如此,起义军仍然继续战斗。

殖民者又分两路讨伐:一路从马德拉斯向班达,一路从孟买向瓜寥尔。占西成为起义的中心,印度民族英雄拉克希米·拜依王后在那里领导起义。尽管守军英勇奋战,该城仍于1858年4月被英军攻占。退到热带丛林的起义军在莫拉维·艾哈迈德和丹地耶·多比的领导下展开了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859年5月。

❿ 印度国家形成后阶层、种族是怎样发展的与宗教、文化、政治有何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3

新世纪伊始,印度及印度和中国比较研究似乎成了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4西方学者吉尔伯特•艾蒂安专着《世纪竞争:中国和印度》,影响较大。5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也发布报告称,印度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6印度人也一扫尼赫鲁时期的忧虑,直称“20世纪属于西方,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7从中国方面看,对印度的关注反映了中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考虑,同时研究和准确地评估印度的潜力和未来发展,正确地借鉴印度的经验,对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益的。

一、从中心到外围:印度国家发展近代中断及其原因

与中国大体相同,印度拥有古老的历史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天然条件,来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Aryan)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征服这里;他们与当地人的结合创造了古典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后,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纪再次征服了这块土地,随后是12世纪到来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纪末到达此地的欧洲商人。印度在历史上的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4―151年),曾是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抵阿萨姆河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的南亚大国;中世纪莫卧尔王朝时期(1526―1857),印度的版图曾再次接近这一规模。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国以印度为中心,使自己在亚洲的势力伸展到北至阿富汗和西藏部分地区,南至印度洋,东至东南亚的范围。独立后的印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中央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8海岸线长5560公里。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漫长的海岸线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而广大的国土面积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农业发展。2001年印度土地面积29732万公顷,而耕地面积16175万公顷,占印度土地面积的54.4%。而同期中国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13.5%。9

印度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古文明形态保留时间仅次于中国的国家。生发于四大文明古国并泛延于整个古代世界的农业全球化10曾使中国和印度成为古代世界的超级大国和文明中心。但是当历史进入19世纪时候,这两个国家却迅速衰落并在半个世纪之后,就从农业世界的中心国家逐渐进入资本世界的边缘和外围国家。从1600年到印度独立的1947年间大多数时间里,英国发展各项指数,除人均GDP外,均不如印度。1857年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并在印度建立直接统治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掠夺程度急剧扩大。11此外,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印度劳动处于殖民统治和封建主的超度盘剥的生产关系之中。其中非劳动者占据国民收入的相当大的部分。不仅如此,与莫卧尔王朝时期相比,在非生产阶层中还被强行介入的宗主国派驻殖民地的官员。他们瓜分了5%的国民收入。而为社会提供财富的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则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得到较低的份额。12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财富分配只是税后分配,而税收更是英国剥夺印度国民财富的重要部分。英国在印度的无度行政开支、英国对缅甸和阿富汗战争的费用、1873年以后印度货币贬值和国内开支方面增加的负担,都得由印度人民来偿付。13主要税收包括土地税、货物税、盐税、印花税和鸦片税,除鸦片税外,其余税收均落到印度各阶级头上。其中土地赋税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它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负担。14以孟加拉的土地税为例,在莫卧尔帝国时期,该省区的土地税只占全省年收入的40%-48%,而在1795年,东印度公司征收的土地税竟占该省区收入的85%,造成印度对英国的大量欠款。15

不仅如此,英国还以宗主国的名义从殖民地印度攫夺相当部分的财富,下表是1868-1930年间从印度白白流向英国的劳动财富。

英国从印度“攫夺”的财富(1868-1930)

年 份 印度出口顺差占其国内生产净值的比重(%) 印度出口顺差占英国国内生产净值的比重(%) 1868-1872 1.0 1.3 1911-1915 1.3 1.2 1926-1930 0.9 0.9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着,伍晓鹰、许宪春、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认为上面的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到作为接受外国统治的后果,即印度资源流入到英国的情况。从1868年到20世纪30年代,印度的资源流出量大约占其国民收入的0.9%到1.3%,也就是说约五分之一的印度净储蓄被转移到了英国,本来这笔储蓄可以用于进口资本品”。16印度经济学家达拜•瑙罗吉在他的论文“印度的贫困”(1876年)中将英国从印度攫取财富的途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欧洲官员将他们的存款汇往国外,还有英国人为支付在英国本土和印度的各种需要而在英国所作的开支,如在英国国内所付的退休金和工资;第二是非官方欧洲人的汇款。”这意味着印度的出口必须比它的进口多得多,以便满足经济流耗的要求。17印度出口物资都是粮食和农业原料。“为了实现商品账户上出超,即使在饥荒年粮食出口也必须维持在原有水平”。181899-1907年曾任印度总督的冠松勋爵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19。

在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双重盘剥下,尽管印度经济的GDP在独立前的近百年间(1857-1947)有了较大的发展,20但印度的人均收入则在百年间增长率仅为0.5%,几乎停滞。21印度经济因发展而不发展:较快发展的结果则是为英国资本快速提供高额剩余价值,而非快速反哺印度社会的基础性劳动。这严重阻碍了印度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中断了印度民族资本自主形成过程。印度成了为英国资本家和印度封建主提供“营养”的奶牛。其结果是居于人口多数的劳动者并不能因其提供较多的劳动产品而得到合理即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营养”持续反哺。印度社会基础因此持续萎缩。

近代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命运。“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从5世纪到14世纪,它较早发展起来的技术和以精英为基础的统治所创造的收入都要高于欧洲的水平”,“1820年,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但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100年间,中国经济迅速衰落:“到1950年的人均GDP不到中国在1820年水平的四分之三”。22其间中国经济形成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畸型结构:外国在华资本控制了中国与近现代产业相联系的绝大部分投资。1936年,外国产业资本占中国产业资本的57.2%,其中在东北占84.6%。23他们垄断和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煤产量的65.7%,发电量的77.1%,棉花产量的64%,卷烟产量的58%(1935),铁路里程的90.7%。24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对华战争,并对中国经济资源进行直接的军事掠夺。到1938年日本占有中国土地的1/3,农业生产能力的40%,工业生产能力的92%。2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大大加强。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以与西方资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主的官僚资本已控制全国银行的70%,产业资本的80%,并控制了全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和43%以上的轮船吨位。据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清产核资统计,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资产原值191.6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没收和接管的原国民党官僚资本的资产;而1948年中国12.3万户民族工业资产净值仅20.08亿元。26国民党战败逃到台湾之前,通过扩大财政赤字进一步掠夺国民财产,1948年最后四个月,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78%。27中国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盘剥下已失去了民族资本独立增值和民族市场良性发展的条件。而国际资本、国内官僚资本和封建地主对中国经济超度压榨又使中国的民族资本长期处于持续萎缩状态。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增长,成了中国印度两国悲剧性命运相同的方面。而社会革命,即反对殖民压迫和争取独立主权的民族革命及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便成了印度和中国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共同和惟一出路。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印度和中国经历了相同的历史命运,但比较而言,在两国获得民族革命成功之前,双方经济发展还有明显的差异。1820年印度和中国在世界GNP分布中分别占15.4%和32.7%,到1952年,印度为3.8%,仍低于中国的5.2%;1820年印度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为1110亿和2286亿国际元(1990年),1952年,分别为2266亿和 3057亿国际元(1990年)中国远高于印度。28但在GNP和人均GNP增长率及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中国则不及印度。1820年至1952年,印度和中国GNP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54和0.22;同期人均GNP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10和-0.08。291948年,在原煤、发电、钢材、生铁、水泥、硫酸等产量方面,印度均高于中国。30这些数据表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尽管在经济GNP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中国,但在发展综合潜力方面,印度领先于中国。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后来印度又远远为中国甩在后面的原因,是有益的。

二、印度独立:低成本却先天不足的政治革命

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印度独立革命并没有使其获得预期的经济成就。究其原因是印度以尼赫鲁为领导的国大党所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尤其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利益使作为生产者多数的印度人民不能成为自己产品的直接市场,从而缩小了印度民族资本形成和民族市场形成的条件。因此,已取得胜利的革命并没有在印度造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充分条件。这是与中国1949年革命本质不同并由此造成两国未来发展不同速度的根本原因。但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原因产生的背景,则不能不从比较这两个国家的民族革命和以土地改革为主的民主革命所造成的不同“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1来考察。

与欧美国家相同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因而是反映资本家和地主利益的革命,但与欧美国家不同而又与中国革命相同的,又是印度和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下落期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上升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波及世界的工业全球化浪潮的最初的政治动力。工业革命在大不列颠登陆并取得胜利后,就反转影响欧洲大陆并对欧洲的封建体制造成解构性冲击。这引发了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和40年代的欧洲大革命。这场革命唤醒了欧洲大陆、美洲大陆和日本等国,并使其在抵御近代资本全球化的冲击中完成本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转型:19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俾斯麦完成国家统一、俄国完成农奴制改革、美国实现统一的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民族市场、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从封建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转型。与此同时,在中世纪农业全球化浪潮中雄居超级大国地位的印度、中国等,反滑入附庸于资本中心的外围地区:它们不仅没有跟上这场国家转型的浪潮——这大概是由于他们超稳定社会结构和超强的国际地位反使其不易随环境改变而变革,而且还在这个浪潮中不断受到来自英国及完成国家近代化转型的国家的打击。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征服和对中国战争胜利。这使印度和中国被迫进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历史进程并由此在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最初的无产阶级。这又反过来为印度和中国的未来不同的发展道路埋下了伏笔。

再从两国内部分析,20世纪初印度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农运动均有较大发展,世界出现了代表工农利益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印度的完全殖民地地位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使两国革命道路发生了分野:英国对印度的完全的和强有力的控制不仅使印度的工农运动没有形成独立的和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还使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英国殖民统治和当地封建力量的双重压力下——变得更加软弱,以至“非暴力不合作”成了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最高形式。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反使中国成了国际资本链条中的“薄弱环节”32。20年代末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主义旗帜下分野的国民党背叛工农利益并迅速倒向西方国际资本,蜕变为代表买办势力的政治派别。国民党政府在国内通过牺牲工农利益、在国际通过向资本强国让渡国家利益方式,换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33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家发展道路截然相反,蒋介石时期的中国是亚洲地区较早选择拉美发展道路的主权国家,其结果是民族资本大规模衰落,34财政赤字持续飙升,35农民、工人和中小资产阶级大规模破产。36与后来印度的发展道路相比,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发展道路是拉美道路在东亚的较早版本,而印度尼赫鲁时期的经济则几乎是中国蒋介石时期的道路在南亚大陆的另存形式。

拉美道路的本质是用牺牲本国工农利益和向资本中心国家让渡民族利益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经济,其结果一般都是工农在日益严重的贫困中开展阶级斗争:斗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与该国拉美化的程度为正比。蒋介石时期国家经济拉美化的结果是从另一面为代表中国农工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统治作了政治准备。与印度相反,国际资本对中国松散间接和多元控制又使代表中国工农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全国政权成为可能。从印度后来的发展后果看,中国共产党取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不仅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事变,它更是中国历史的大幸运。与印度相比,这种幸运更多地是由于中国较先品尝了拉美模式必然造成的国家不幸。正是这种不幸才使中国人更为坚定地选择了代表中国占人口多数的工农利益的中国共产党,37只有有了代表工农利益的政权,中国才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土地改革,并由此形成统一的国家经济和民族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1949年中国革命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发生于东亚的集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双重意义为一体的伟大历史事变。与美国两次革命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使美国百年内完成的社会革命在中国几十年内得到完成,其效益可以从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中国崛起并初步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转型与美国相比的时间差及与印度后来发展的相比的速度差上得到证明。

马克思和列宁曾对印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抱有大希望。马克思在《波斯和中国》、《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后果》等文章中乐观地预言:

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38

列宁则在晚期口授的日记中也认为:

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大多数的人口,最近几年来也非常迅速地卷入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来,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来,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39

但历史发展的结果是,除了俄国、中国外,发生在印度的工农革命并未导致反映印度工农利益的党而是为英国有意扶持的更多地反映有产者利益的国大党成为执政党。造成这种历史差异的原因在于英国对印度形成的百年牢固和有效的殖民统治,这使印度在发轫于英国的全球性的资本链条中没有像俄国和中国那样成为其“薄弱环节”。在俄国和中国革命中,工农政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上升为执政党。在印度英国用血腥暴力肢解、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却有意容忍无伤大雅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意扶持反映大地主和大资本家利益的国大党。其结果是二战结束后,反映印度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被英国推上主要执政党的地位。40 1947年8月14日印度独立,新政府共14名阁员,国大党占8名,非国大党占6名,共产党被排除在外。1951年底印度共和国成立后首届联邦人民院和立法院大选。大选后国大党在人民院和立法院中占总席位分别为74.4%和68.4%。41这时的印度国家政权成了地道的“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42

与中国高成本的政治革命结果正好相反的是,印度独立,这场低成本的政治革命注定要使国家未来发展付出高成本的代价。

三、土地改革:国家发展奠基中最大的政治“豆腐渣”工程

自然资源天然供给量和贮存量的绝对有限性,决定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绝对手段。而人类生产劳动形成的绝对条件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绝对结合。这种结合有自然结合与强力结合的方式。财产私有制度出现后,强力结合便是人类历史常见的方式。比如历史上的罗马人对地中海的征服、蒙古人对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征服、克伦威尔对爱尔兰人的征服、欧洲人对印安第人的征服、英国人对印度人的征服等都是这强力结合的历史形式。一部分人通过垄断生产资料形成对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并由此形成对这部分人的政治统治,这就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人类早期的绝对的自然结合变为相对的人为强力结合,并由此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以及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形成复杂的财富占有关系。43

但是,所有权并不是社会财富本身,而只是社会财富的占有形式。所有权并不创造价值,因此也不是财富的源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私人所有权却可以刺激劳动者个体的能动性及其私人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但如果构成社会劳动基础的生产者的劳动成果被不同的私有者“截流”数量过于巨大从而使劳动者得不到合理反哺时,社会劳动也就开始萎缩。萎缩的程度与财产占有者对生产者劳动成果的“截流”数量为正比。

研究国家发展及相应国力的关键不在于研究其GDP或GNP的指数表现,而在于研究其利润的归宿及其对社会劳动者反哺程度。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44劳动者也是消费者,他既是产品生产者,又是实现自己产品的基本消费群体。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不仅仅因为人民是国家生产的主体,同时他们更是国家消费的主体。只有社会产品反哺社会劳动者即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良性的和可持续的。当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成果却不能合理地反哺生产者,甚至不能维持生产者自身的生存延续,社会财富又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没有多少消费潜力的少数人手中,这时的国家发展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接踵而至的就是社会危机。这时生产力就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前面提到的印度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发生的。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资源,生产关系的最初版本就是人地关系。45因而也是古今形成生产关系,从而阶级关系的原生酵母,更是现代资本形成的原生酵母。大凡国家改造和社会改革,多以土地改革为起始。因此,与基因链的优劣决定生命发育的终极结果一样,国家土地改革的后果,也就命定了国家肌体发展,尤其是传统农业大国肌体的终极潜力。印度与中国民族革命成功后第一基础性的国家改造工程就是土地改革。其结果差异则奠定了两国发展速度及其潜力的差异。

如果将土地革命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阶段的话,印度的土改不仅没有社会主义土改内容,也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彻底的民主改革的内容。独立之初印度国大党认识到从英国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封建土地关系是独立前印度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根据1948年12月全国邦税务部长会议的决定和国大党土改委员会1949年的报告建议,各邦开始按照中央确定的废除柴明达尔中间人制度等原则,制定本邦土改法律。1953年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央土改委员会,由计划委员会成员和内务部长、粮食部长组成,作为土改指导机构。土地改革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消除土地所有制结构中阻碍农业生产的因素;二是使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直接与劳动者结合,创造条件使农业经济实现高效高产。土改内容包括三方面,分两阶段实施。

一是废除柴明达尔等中间人制度。独立前印度存在三种土地租佃制度:柴明达尔租佃制、马哈瓦尔租佃制和莱特瓦尔租佃制。在柴明达尔等土地租佃制度下,代为殖民政府收税的柴明达尔等实际上成了在外地主,对租佃土地的耕种者进行残酷剥削。在殖民政府收取的农业税收和柴明达尔等从事收税的管理费外,柴明达尔等在外地主还随意提高租金,加强对佃农的剥削。印度政府通过废除这种中间人制度使耕种土地的农民直接与土地联系,并直接向政府交税。在独立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印度政府从地主手中买地共花去67亿卢比,约将577万公顷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46

二是改革租佃制度。“高额地租是印度土地结构的共同特征”。47英国统治时期土地租佃不仅在印度农业中十分普遍,而且除公开租佃外,印度农村中还盛行非正式或口头租佃。土地供给是确定的,而人口和贫困人口却与日俱增,佃农受到地主持续提高的地租剥削,而且租期极不稳定。手工业的衰落,进一步加重了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加重了租金剥削。从1953年起各邦政府通过了系列有关“租佃改革”的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公平租金”和“保障租佃关系”。独立后印度政府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实行了租佃制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固定租金、保障租佃,并授予部分佃农的永佃权等。根据各邦的具体情况,各邦政府规定的租金占农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不同,大体保持在农业收入的1/3到1/6。同时,为了方便农民交租,还决定把过去长期实行的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为了保障土地租期,印度政府还规定,允许地主以自耕名义收回土地,但重新收回土地时必须为佃户保留维持生活所需最低面积的土地,且不能驱逐佃户。此外,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也要求佃农购买土地,使佃户直接与国家发生关系。这也是土改第一阶段的内容。

三是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制度,这是土改第二阶段的内容。国大党政府在1959年1月那格浦年会上通过了实行“土地限额”的决议,要求各邦政府在当年年底前制定出相应法案令。1961年底印度政府宣布各邦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的法律,规定超出限额以外的土地,由国家交给村评议会,并由村评议会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或农业合作社耕种。此举意在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垄断。1971年8月,印度中央土改委员会又确定调整最高限额。以五口之家为一个分配单位,规定最高限额为最好土地10英亩到最劣土地54英亩之间。1975年7月1日,印度政府宣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提出土地最高限额制,并要求加快对超额土地的分配和登记注册工作。1977年人民党上台,要求加快土改步伐,通过调查,改革土地法上的弊病和漏洞。规定每户农民最低土地持有限额为2.5英亩。

土地改革是印度民族革命成功后,实现民主革命的基础工程。就其深度、广度及革命的彻底性而言,印度土改的效果简直与中国判若泥云。究其原因还在于各自革命的领导权性质存在的本质差异。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国民党注意到但无法解决农工问题的原因相似,尼赫鲁国大党也看到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对于印度的未来具有关键的意义。48但是,由于国大党本身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以及由大地主大资本家阶级占据的议会席位形成的对尼赫鲁政府的制约,这使国大党政府,即使有再好的政治设计,也无法实现。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由于基础是建立在封建官僚买办的支持之上,即使早就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也无法在中国大陆进行彻底有效的土地革命的道理一样,印度国大党推行土地改革30余年,最终不得不以“具有雷鸣般的热情”开始,而以“没精打采”的结局告终。49

尽管如此,印度的土地改革还是在相当程度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1951-1952年度到1978-1979年度,印度农业生产平均增长2.8%,是从1900-1901年度到1949-1950年度平均增长的3.5倍。5060年代以来,印度开展“绿色革命”运动,印度粮食播种面积从1950-1951年度的9730万公顷,到2000-2001年度的11980万公顷,增长了23.1%;到70年代粮食就基本上达到自给。51但是,在生产关系变革的方面,“除了废除了柴明达尔以外,就全国而论,其他各项实际上并未认真执行”。52而正是这方面的失败,不仅使印度的土改成果大打折扣,而且还由此铸定了印度在后来半个多世纪中落后于中国的历史命运。

独立初期,不到农村人口15%的地主、富农却占有85%的土地,其中不到人口2%的大地主,却占全部土地的70%;而占农村人口85%以上的贫苦农民仅占15%的土地。其中占农村25%的农户却无立锥之地。土改后,这种土地集中在极少数大地主手里的情况有所缓和。如下表所示:

印度经营占有者数量和经营面积(1970-1986)

类别 数量(万) 面积(万公顷) 1970-1971 1985-1986 1970-1971 1985-1986 边际占有(1公顷以下) 3600(51) 5700 (58) 1500 (9) 2200(13) 小占有者(1-4公顷) 2400 (34) 3100(32) 4900(30) 6200 (38) 中等占有者(4-10公顷) 800 (11) 800 (8) 4800( 30) 4700(29) 大占有者(10公顷以上) 300 (4) 200 (2) 5000 (31) 3300 (20) 总计 7100(100) 9800(100) 16200(100) 16400(100) 注:括号内的数字是各栏占总数百分比 资料来源:转引自鲁达尔•达特、K•P• M•桑达拉姆着,雷启准等译:《印度经济》(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上面提供的数据可

阅读全文

与印度民族怎么起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干旱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69
印度黑喷怎么样 浏览:517
伊朗为什么要穿和服 浏览:853
买的英国勋爵有什么用 浏览:780
英国人结婚有什么禁忌吗 浏览:503
意大利欧比抽油烟机哪个好 浏览:194
英国六大顶尖法学院一年学费多少 浏览:974
泰格尔被誉为印度的什么 浏览:887
印尼普顿实力怎么样 浏览:280
中国十名大镇有哪些 浏览:310
伊朗飞机为什么飞甘肃 浏览:922
滞留越南回不来怎么办 浏览:343
欧洲最南端相当于中国的哪个地方 浏览:186
伊朗女人是怎么长高的 浏览:80
中国哪些媒体是日资控股 浏览:806
奶油意大利面什么奶油 浏览:120
英国民众为什么抗议BBC 浏览:523
中国医生评分为什么高 浏览:308
中国歌曲还有哪些 浏览:356
印度三星销量怎么样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