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东地区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口
“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B. 印度的人种是什么
印度人是什么样的?从外貌看上去,有的印度人像
欧洲的白种人;有的又似非洲黑种人;也有黄皮肤的亚
洲黄种人,总之三大人种都聚齐在印度,再加上他们之
间的混血,堪称"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人种构成复杂
是由于在印度漫长的历史中屡遭外族的入侵和占领,大
量来自欧洲,中东、中亚及东亚的外来民族进入了印度,
使这里成为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与印度当地土着居民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的交汇地。
印度人是什么样的?很难像描述中国人那样“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一语概括。从外貌看上去,有的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的又似非洲黑种人;也有黄皮肤的亚洲黄种人,总之三大人种都聚齐在印度,再加上他们之间的混血,堪称“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人种构成复杂是由于在印度漫长的历史中屡遭外族的入侵和占领,大量来自欧洲,中东、中亚及东亚的外来民族进入了印度,使这里成为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与印度当地土着居民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的交汇地。
多少世纪以来,各人种,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在印度这一古国内相互融合,使印度社会如万花筒般复杂多样,成为世界人类学博物馆。
白色人种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C. 中东地区主要是哪些人种,什么民族
中东地区主要为白种人,民族主要为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耶路撒冷被看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 ,犹太教的圣城。具体介绍如下:
1、阿拉伯人,泛指西亚和北非讲阿拉伯语的居民。“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
2、土耳其人,西亚土耳其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以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3、库尔德人,为西南亚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基本居民,是一个生活于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4、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
5、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
D. 中东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什么人
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还有很多印度人
E. 迪拜有多少人口,面积多大
面积约4114平方公里。 人口约为 3,325,082(2019 年 10 月)。
迪拜是中东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它也是中东地区主要的客货运输枢纽。 石油收入促进了迪拜的早期发展,但由于储量有限、生产水平低,2010年后石油工业仅占迪拜GDP的不到5%。 继石油之后,迪拜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航空、房地产和金融服务。
气候
迪拜属于印度洋气候。 迪拜的夏季(5 月至 10 月)异常炎热,气温高达 45°C,一些沙漠地区还会有小沙尘暴。 游客在旅游时应尽量避开盛夏季节。
11月至次年4月是迪拜旅游旺季,平均气温7-20°C。 尤其是新年伊始,迪拜气候宜人,阳光明媚。 正是外国游客充分领略当地风土人情的黄金时间。 也是在迪拜购物节期间。 各大商场的超低折扣,绝对让你欲罢不能。
F. 世界各大文明的人口 世界上的西方人有18亿,比中东人4亿人,印度人16亿
文明按国家分类,当前的分类如下:
1)东亚文明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不丹,新加坡等国。
2)印度文明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过。
3)基督教文明包括欧洲(不含阿尔巴尼亚和波斯尼亚),南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那些基督教占一半以上人口的国家,还有亚洲的菲律宾。
4)伊斯兰教文明包括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所有国家。
如果一个国家列为上述任何一个文明,则该国所有人口计入该文明。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以色列与马达加斯加未计入计算。
除了英属印度,如果一个国家在历史上分裂为几个国家,该国历史人口按分裂前母国所属文明分类。印巴分治前的印度人口按印度和巴基斯坦(含孟加拉国)的人口比例分成印度文明与伊斯兰文明。
除了非洲国家之外,其他各国在历史上的所属文明按该国当前的文明分类。1945年以前,非洲的伊斯兰文明人口占非洲的人口按1945年的比例计算;非洲的基督教文明人口按1900年(10%)与1945年的比例在对数刻度上进行插值。
除中国外,各国的生育率和未来人口预测使用联合国的中方案。中国的当前的生育率使用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1.18)并按最宽松的假设调高到1.35。未来的生育率假设中国完全放开任何生育限制(不只是放开二胎),但不进行强力的生育鼓励措施。
G. 迪拜都主要什么人种比较多
迪拜酋长国中42.3%的人口为印度人,17%为阿联酋公民,13.3%为巴基斯坦人,7.5%为孟加拉国人,9.1%为阿拉伯人,10.8%为其他种族。
迪拜(Du)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七个酋长国中第二大酋长国,迪拜市是一个融合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南亚文化的新兴城市,是阿联酋的贸易中心,也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港。
迪拜(Du) ,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继阿布扎比之后第二大酋长国,中东最富裕的城市,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被称为中东北非地区的“贸易之都”。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与南亚次大陆隔海相望,与卡塔尔为邻、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与阿曼毗连。常住人口约262万人,本地人口占20%左右,外籍人士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常住迪拜的有约20万人,其他外籍人士来自诸如埃及、黎巴嫩、约旦、伊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英语。英语是最主要的商业语。迪拜本地人信仰伊斯兰教。
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等,以活跃的房地产、赛事、会谈等近乎世界纪录的特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如今的迪拜,已经发展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成为了东、西方各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物流、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购物中心,是202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城市。
迪拜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业、旅游业等非石油产业,还着重发展现代高科技产业,建成了一系列现代化配套基础设施。
迪拜正以他高速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超前规划、务实奋发成为迪拜缔造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未雨绸缪、超前规划、永不满足、务实奋发成为迪拜缔造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
H. 中东的战略地位
在世界东半球的中心,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有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地带,这就是中东地区。它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这个名称,是在公元16、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侵略扩张时使用起来的。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便成为对这些地理区域的习惯称谓。“近东”和“中东”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现在所说的中东一般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它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除伊朗和埃及与大陆联成一块外,其余的部分都位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之间,因此,中东又被称为“五海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和欧洲侧翼,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由此向东可通住印度洋和南亚、东南亚各国,向西进入地中海,向西南可达非洲各国,向西北则与东、西欧各国相通。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不仅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而且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至1万公里。此外,土耳其的黑海海峡、塞浦路斯及其周围的水域、亚丁湾及其曼德海峡、波斯湾及其霍尔木兹海峡等等,又分别是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从中东到欧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这里一向被西方帝国主义称之为“生命线”,历来就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激烈争夺的场所。
在中东7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亿多人民,分布着17个国家。它们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也门共和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些国家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约有20多个民族,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和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很多国家中,阿拉伯民族占绝大多数。土耳其是以土耳其族为主,伊朗以波斯族为主,塞浦路斯以希腊、土耳其族为主,并分别把土耳其语、波斯语和希腊语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此外,还有库尔德人、土库曼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以及少量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等外来移民。
中东是世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前来这里朝拜的教徒高达150万人以上,中东有8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地区的历史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着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也把它奉为“圣地”。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甚至成为政治组织的基础。
中东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其蕴藏量约占全世界的2/3以上。近几年来,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2/3。
海湾地区素有西方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截止1991年1月1日,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储量达6569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1万多亿桶的65%左右。从1980年到1991年,11年间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506亿桶,其中87.6%是在海湾地区探明的。
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5个国家全部集中在海湾地区。它们是:沙特阿拉伯,2575亿桶;伊拉克,1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78亿桶;科威特,945亿桶;伊朗,930亿桶。按1990年的开采速度,沙特阿拉伯可开采100年;伊拉克可开采约150年;阿联酋可开采约126年;科威特可开采约173年;伊朗可开采约81年。
1990年,海湾地区的石油平均日产量达1600万桶,比1989年增长2.7%,占世界石油平均日产6031.7万桶的26.5%。其中沙特的平均日产量达621.5万桶,增长24.4%;阿联酋的平均日产量为213万桶,增长12.9%;伊朗的平均日产量为312万桶,增长11.4%,伊拉克和科威特因众所周知的战争原因,分别减产28.1%和32.2%。
中东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在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方面,沙特阿拉伯居首位。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共和国等国接壤。海岸线长243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其南端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为平原。红海沿岸地区是宽约70公里的红海低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据地质学家说,沙特的条件是非常适于石油生成的:在古地中海的大地槽内,有长时期的连续沉积,其结果使得石油生成于若干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层内;古地中海是暖海,因而富于动物生命;进一步的事实是,尽管发生过广泛的褶皱运动,但由于下伏的结晶地台的存在,广阔的地壳强度被削弱了,多孔地层常常发生,形成了丰富的储油构造。早在1988年初,这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即为35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1990年初又发现一个大油田,储油量至少有3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1641亿立方米,为世界之冠。
国际石油专家们认为,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的65—70%存在于海湾地区。今后5到10年内,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可增长到日产2500—2800万桶。届时,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35—40%。据美国政府预测,到本世纪末,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将由1989年的1360万桶上升到1990万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集团,也是海湾石油最大的供应对象。1989年日需求量3750万桶,1990年日需求量上升到3770万桶。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由1985年的每天24.6万桶激增到1989年每天的176.9万桶。其中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从1985年每天的13.2万桶上升到1989年的每天111.9万桶。
I. 中东的地位是如何的
中东战略地位
横跨地球三大洲,战略要冲扼咽喉;
地下宝藏世无双,乌金滚滚似海流。
在世界东半球的中心,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有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地带,这就是中东地区。它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这个名称,是在公元16、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侵略扩张时使用起来的。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便成为对这些地理区域的习惯称谓。“近东”和“中东”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现在所说的中东一般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它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除伊朗和埃及与大陆联成一块外,其余的部分都位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之间,因此,中东又被称为“五海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和欧洲侧翼,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由此向东可通住印度洋和南亚、东南亚各国,向西进入地中海,向西南可达非洲各国,向西北则与东、西欧各国相通。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不仅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而且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至1万公里。此外,土耳其的黑海海峡、塞浦路斯及其周围的水域、亚丁湾及其曼德海峡、波斯湾及其霍尔木兹海峡等等,又分别是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从中东到欧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这里一向被西方帝国主义称之为“生命线”,历来就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激烈争夺的场所。
在中东7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亿多人民,分布着17个国家。它们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也门共和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些国家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约有20多个民族,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和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很多国家中,阿拉伯民族占绝大多数。土耳其是以土耳其族为主,伊朗以波斯族为主,塞浦路斯以希腊、土耳其族为主,并分别把土耳其语、波斯语和希腊语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此外,还有库尔德人、土库曼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以及少量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等外来移民。
中东是世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前来这里朝拜的教徒高达150万人以上,中东有8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地区的历史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着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也把它奉为“圣地”。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甚至成为政治组织的基础。
中东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其蕴藏量约占全世界的2/3以上。近几年来,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2/3。
海湾地区素有西方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截止1991年1月1日,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储量达6569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1万多亿桶的65%左右。从1980年到1991年,11年间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506亿桶,其中87.6%是在海湾地区探明的。
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5个国家全部集中在海湾地区。它们是:沙特阿拉伯,2575亿桶;伊拉克,1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78亿桶;科威特,945亿桶;伊朗,930亿桶。按1990年的开采速度,沙特阿拉伯可开采100年;伊拉克可开采约150年;阿联酋可开采约126年;科威特可开采约173年;伊朗可开采约81年。
1990年,海湾地区的石油平均日产量达1600万桶,比1989年增长2.7%,占世界石油平均日产6031.7万桶的26.5%。其中沙特的平均日产量达621.5万桶,增长24.4%;阿联酋的平均日产量为213万桶,增长12.9%;伊朗的平均日产量为312万桶,增长11.4%,伊拉克和科威特因众所周知的战争原因,分别减产28.1%和32.2%。
中东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在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方面,沙特阿拉伯居首位。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共和国等国接壤。海岸线长243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其南端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为平原。红海沿岸地区是宽约70公里的红海低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据地质学家说,沙特的条件是非常适于石油生成的:在古地中海的大地槽内,有长时期的连续沉积,其结果使得石油生成于若干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层内;古地中海是暖海,因而富于动物生命;进一步的事实是,尽管发生过广泛的褶皱运动,但由于下伏的结晶地台的存在,广阔的地壳强度被削弱了,多孔地层常常发生,形成了丰富的储油构造。早在1988年初,这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即为35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1990年初又发现一个大油田,储油量至少有3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1641亿立方米,为世界之冠。
国际石油专家们认为,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的65—70%存在于海湾地区。今后5到10年内,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可增长到日产2500—2800万桶。届时,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35—40%。据美国政府预测,到本世纪末,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将由1989年的1360万桶上升到1990万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集团,也是海湾石油最大的供应对象。1989年日需求量3750万桶,1990年日需求量上升到3770万桶。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由1985年的每天24.6万桶激增到1989年每天的176.9万桶。其中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从1985年每天的13.2万桶上升到1989年的每天111.9万桶。
原来几乎由前苏联包下来的东欧国家的石油需求量,由于苏联解体及俄罗斯石油出口战略的调整,今后东欧国家石油需求量的相当一部分将不得不转向海湾地区进口。又据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报道,1985年亚大地区进口的石油,67%来自海湾产油国,1990年上升到73%,1995年将上升到83%,2000年将上升到90%。
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从整个90年代或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由于俄国和美国等一些老牌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已越过了高峰期,出现了逐年递减的颓势,今后世界新增石油需求量将主要依赖于海湾地区。欧佩克秘书长苏布罗托预测,世界石油需求量将由1989年的每天5180万桶增长到1995年的每天5600万桶和本世纪末的每天580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顾问乔治·科瓦尔斯基说,到2005年,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石油产量每天将减少400万桶。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的下降,增强了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1988年到2005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量在世界石油总供应量中所占的份额将增加10个百分点,即由24%增至34%。这样一来,更增加了中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除石油外,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有21300O亿立方米,其中储量最多的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这三个国家的储量是178000多亿立方米。其他矿物资源,如铬、铜、铁、磷酸盐、锰、锡、镍、锌、钨、铝、金、石墨、盐、石棉、云母等也较丰富。据估计,死海中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其中氯化镁220亿吨,氯化钠120亿吨,氯化钙60亿吨,氯化钾20亿吨,此外还有溴化镁10亿吨。中东地区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1000亿千瓦时。有草原13780多万公顷,森林地3920多万公顷。此外,波斯湾盛产多种鱼类及珍珠。
中东还是人类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历史上有名的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建筑、文学艺术、工艺等各方面,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民就发明了文字,并有了文学创作。围绕着尼罗河的泛滥和控制尼罗河水的斗争,他们积累了天文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计算出尼罗河水位变动的必要,产生出了埃及的天文学。”埃及人民还创造了古代的历法,把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定为一年之始,他们还发展了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公元前2000多年就能求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确定圆周率为3.16,并创造了十进位的演算方法。同时在水利工程技术、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着名的金字塔就是古代世界建筑的宏伟工程。早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就有了金字塔建筑。这种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在全埃及共有7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是矗立在开罗近郊的三座。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福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五六十层的摩天大楼,底面每边长230米,占地56900平方米。这座金字塔是用230万块大小不等、平均每块重量为2.5吨的巨石砌成的。整个建筑细致精密,坚实牢固,将近5000年,一直屹立在尼罗河畔,蔚为壮观。这样巨大的建筑,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创造才能。
古称波斯的伊朗,也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古时期的波斯人居住在伊朗高原南部。公元前550年,伊朗较大部族阿黑门尼德族的居鲁士把各部族统一成为波斯帝国,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代统治时期(公元前522至前486年),波斯帝国达到全盛时期,在文化、建筑、艺术和手工业方面已有高度发展。
当时,波斯人所用的文字是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在建筑艺术上,已能建造每根柱子高达18米至20米的百柱大殿,并在建筑物上饰以石雕、琉璃砖、壁画、木刻和象牙雕刻等。从公元224年开始,伊朗进入萨珊时代,文化更为发达。这时的手工业大都已经和农业分开,并有了高度的发展。艺术手工业的作品非常弛名。例如织造业,萨珊王朝的丝织品被视为特别珍贵的艺术品而远销国外。此外,染料、地毡、麻布、呢绒和丝绸等产品也行销于地中海沿岸和亚洲各国。
到了公元9至10世纪,伊朗各族,特别是伊朗东部各民族的文化、科学以至医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当时许多着名的东方史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都是伊朗人,其中最着名的是阿维森纳和比伦尼。阿维森纳的哲学着作和医学着作都达到了中东地区中世纪科学的高峰。阿维森纳的名着《医典》,从12世纪到16世纪一直被西方医学界视为权威着作。比伦尼在当时则被称为中世纪时期东方和全世界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假说。他对天文的观察,尤其对经纬线的制定,更为准确。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了中东人民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中东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及其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它很早就成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凯觎的目标和激烈争夺的场所。早在1798年7月,法国拿破仑就率领远征军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登陆,强占开罗,企图以此作为与英国争夺的基地。1801年,法军被迫撤出埃及之后,英国殖民者又乘虚而入,加紧经济渗透,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开始伸向波斯湾,把许多阿拉伯酋长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183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亚丁,并向附近扩张,强迫毗邻的20多个苏丹国和酋长国签订所谓“保护条约”,组成“亚丁保护地”。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在土耳其和伊朗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正如列宁所说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这时,中东各国便成为英、法、沙俄和后起的德国等西方列强拼命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继而又在1882年凭借其坚船利炮,占领了埃及,并逐步排挤法国的势力,使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对波斯湾及其沿岸各酋长国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英国野心勃勃,法国、沙皇俄国和德国也不甘示弱,都力图插足这个地区。争夺的结果是英国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猢”。
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逐渐崩溃和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瓜分土耳其的“遗产”,使伊、叙、约、黎和巴勒斯坦也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东的另一个大国伊朗则沦为沙俄和英国的半殖民地。
在列强瓜分、抢夺中东殖民地的狂潮中,英国固然是野心勃勃,到处伸手,然而被列宁称为“世界宪兵”的沙皇俄国,其扩张野心也并不亚于英国。17世纪末,沙皇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彼得一世早就盘算过在土耳其的废墟上放上自己的宝座。”为了达到南下夺取出海口,建立世界霸权的目的,沙皇曾多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争夺亚速夫要塞,以便打通进入黑海的门户。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后,更加积极地推行瓜分土耳其帝国的政策。1768年,沙皇派出陆军,南下进攻土耳其,又调遣波罗的海舰队陈兵于地中海。土耳其屡战屡败,沙皇俄国打通了进入黑海的通道。
为了进一步开辟一条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好几代沙皇都梦想夺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1851至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的所谓监护权问题,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几次提出对土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签订条约,承认沙俄对土耳其属下的基督教徒有所谓保护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达到霸占土耳其两个海峡的目的。
土耳其由于得到英法的支持,拒绝沙皇的无理要求。于是,1853年10月沙皇对土耳其发动进攻。英法为了各自的私刊,打着维护士耳其独立的幌子,派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沙皇俄国失败,它向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的企图受到沉重打击。沙皇俄国不甘心失败,伺机反扑。1877年4月,沙皇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的反土起义,再次发动对土战争。俄军强渡多瑙河,直逼君士坦丁堡。1878年3月,土耳其被迫与沙俄签订《圣斯蒂法诺和约》。
这个和约影响了英法等西欧列强的既得利益,遭到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对,沙俄被迫退却。1878年6月召开柏林会议,修改《圣斯蒂法诺和约》。这是一次列强坐地分赃的会议。沙皇俄国虽未完全达到南下夺取海峡、进入地中海的目的,但它掠夺的土地最多,获得的权益也最多。俄土战争的结果,使土耳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在列强之间,由于沙皇俄国的野心未能得逞,矛盾逐步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沙皇南下的计划,除了瓜分土耳其外,还要占领伊朗,把伊朗作为它的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把夺取伊朗作为插足波斯湾、控制印度洋、夺取英属殖民地印度、实现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沙皇俄国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时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亲自指挥俄军进攻伊朗藩属塔尔克至沙姆哈尔领地,以后又占领了巴库,进逼伊朗国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签订和约,把整个里海沿岸,德宾特、巴库、吉梁、马赞德兰、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让给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英、法西方列强加紧争夺伊朗,使伊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1800年末,沙皇保罗一世与法国拿破仑缔结了俄法两国取道伊朗联合进军印度的协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顿河哥萨克军队向伊朗进军,占领了格鲁吉亚。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后,继续派兵侵入伊朗,攻占高加索山脉以南的许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脉以南属于伊朗的大片土地,并在伊朗获得种种特权。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据了伊朗塞凡湖边的哥克查地带,并无理要求伊朗放弃卡藩,作为俄国撤兵的交换条件。这遭到伊朗的拒绝。于是,沙俄再次发动对伊朗的战争。1828年2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以及一项特殊通商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沙俄又夺取了伊朗的两个省,伊朗付给沙俄200万英镑的赔款,禁止伊朗船只在里海岸边的领水内航行,俄国在伊朗各大城市设立领事馆并享有治外法权以及其他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土库曼彻条约》已将它(指伊朗)变成俄国的附属国。”马克思也指出:“俄国……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
《土库曼彻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加强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势力,严重地妨碍了英国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动。英国为了进行反击,一方面鼓动伊朗抵制沙俄的扩张,另一方面又用军事威胁等手段强迫伊朗于1841年同英国签订奴役性的《英伊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英俄两国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继承要由沙俄决定,北方各省的统治者要从俄国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国官吏则像统治者一样作威作福,发号施令。随后,新兴的德帝国主义也开始插足中东。从此,英、俄、德三国便加紧掠夺和分割伊朗,更进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但是,中东各国人民是不甘心受侵略、被奴役的。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铁蹄踏上中东领土的那天起,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暴动、起义接连不断,中东人民痛击侵略者,用鲜血谱写了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壮丽篇章。
在近代史上,埃及人民反抗法、英殖民侵略的斗争占有重要地位。1798年7月,法军入侵埃及时,埃及人民英勇地抵抗了法国的入侵。10月,开罗爆发了有15000人参加的反法武装起义,近郊的农民和沙漠地区的游牧者也投入战斗、起义者击毙了法军司令,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1800年,开罗人民再次举行反法起义,并展开游击战,终于迫使法军于1801年撤出了埃及。1882年,当英国侵略军炮轰亚历山大港、武装侵略埃及的时候,埃及的爱国军官阿拉比等决心保卫祖国,领导埃及军民坚决抵抗英国侵略军。
英国武装占领埃及后,实行血腥的恐怖统治,恣意摧残埃及原有的民族工业,极力破坏埃及的民族文化,残酷镇压人民的反英斗争。但是,英国暴虐的殖民统治无法扑灭埃及人民要求自由、争取民族独立的熊熊烈火。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议会民主制。他们创办各种刊物,开展反英宣传。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丹沙微事件”成为埃及反英运动的新的导火线。
1906年6月,一群英国军官去丹沙微村猎捕鸽子。他们穷凶极恶地践踏庄稼,火烧农舍,枪杀农民。当地农民忍无可忍,用棍棒奋起自卫,赶走英国军官。一个军官逃跑中暑而死。英国殖民当局竟无理宣布该村农民有罪。埃及各地群众闻讯后义愤填膺,纷纷举行大会和示成,抗议英国殖民者的罪行。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被迫作了让步,赦免了被判刑的农民,撤销了统治埃及25年的“东方暴君”克罗默埃及总领事的职务。
波斯湾沿岸各酋长国的人民在反殖反帝的斗争中也占有光荣的一页。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占阿曼、巴林、伊拉克及伊朗沿岸时,遇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阿曼的酋长领导人民进行反葡斗争,终于把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赶出国境。巴林人民也多次展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先后击毙和绞死两名葡萄牙派来的“总督”。1892至1894年,当英国强迫巴林酋长国签订丧失独立的协定时,巴林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并得到了卡塔尔人民的支持。1905年,巴林的爱国者在邻近酋长国的声援下,从开展不服从当局的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1913年,阿曼山区部落在教长的领导下也举行起义;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于1920年签订了《西卜条约》,承认了阿曼教长国的内部独立。
在伊朗和土耳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同样激起了两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891年,在伊朗发生了人民群众反对烟草租让权(即将伊朗烟草的收购、加工和出售权租让给英国公司)的运动,迫使国王于年底声明废除了烟草租让权。在土耳其,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苏丹对俄国的投降,于1876年5月举行了伊斯坦布尔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学生、市民、手工业者和小官吏,他们在苏丹宫廷的周围示威游行,抗议苏丹的卖国政策。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一部分具有爱国热情的军官发动政变,废黜了苏丹。这以后,土耳其人民反侵略干涉和封建独裁统治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20世纪初,伊朗被英俄瓜分。伊朗国王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镇压和剥削人民,引起伊朗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1905年的革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和僧侣的手中,但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广大农民、工人、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最初,他们的纲领是反对专制王权、召开国会和制定宪法;以后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又明确提出推翻国王、赶走外国侵略者的口号。这不仅沉重打击了伊朗的封建统治阶级,而且也沉重地打击了当时英俄帝国主义在伊朗的侵略势力。
英俄帝国主义从各自的反革命利害关系出发,互相勾结在一起。首先,他们经过讨价还价,于1907年8月达成了进一步瓜分伊朗的默契,继而则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共同镇压伊朗的革命运动。沙皇俄国派兵进入伊朗北部,英国派兵侵入伊朗南部。面对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伊朗人民毫无畏惧,提出“不独立,勿宁死”的战斗口号,再次掀起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斗争高潮。但是,正当伊朗人民英勇奋战的时候,沙俄于1911年12月在伊朗首都策动政变,扶持亲俄政权,解散国会,实行反动的恐怖统治,扼杀了伊朗的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瓜分,从巴尔干延伸到波斯湾的奥斯曼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土耳其本土也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下,土耳其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贫困落后的境地,这时的土耳其,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接连不断。1903年,在马其顿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农民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为1908年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东人民又掀起了新的斗争热潮。首先燃起反帝烽火的是埃及。1919年至1921年,埃及人民进行了两次轰轰烈烈的群众反英斗争和武装起义。在伊拉克,继1918年发生反英斗争后,1920年又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反英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制度。英国花费了1亿英镑战费,葬送了数千名士兵,才稳住阵脚。在波斯湾地区,人民的反帝斗争也是此伏彼起。1919年,英国强迫伊朗签订屈辱的《英伊条约》,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反英怒潮。1920年到1921年,伊朗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波及全国。1919至1922年,成千上万的土耳其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狠狠地打击了英国和希腊的侵略军,粉碎了掠夺性的《色佛尔条约》,从而维护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斗争也风起云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东地区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场之一,中东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作出了贡献。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中东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此,中东的民族解放运动势如燎原烈火,不断高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战后初期,中东许多国家发生了反对英法占领军,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45年秋,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政府要求英法撤军,反抗英法占领军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终于迫使英法占领军于1946年4月撤出叙利亚,叙利亚取得了独立;1946年8月、英法占领军又被迫撤出黎巴嫩,从而维护了黎巴嫩独立。约旦人民也于1946年3月获得独立。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则于1948年5月迫使英国取消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51年,伊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展开了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正是:
瓦解运动大发展,
殖民锁链被砸断;
人民当家做主人,
中东局面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