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备的法律与政策。
2、缺乏统一的标准。除了机构的差异,学前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强调玩中学,但大多数幼儿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形式是授课。
3、师资培训范围狭窄。
❷ 古印度的学前教育内容主要是什么古印度的
学前教育课程类型目前比较推崇的有两种五大领域教学按照领域划分为: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类似于分科目。2另一种是主题是教学给一个主题开展的教学模式,譬如泥土,可以观察泥土,种植,泥塑…
❸ 学前教育的类型有哪些
学前教育: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见〖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般有两种:学前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在家庭中施行;二是学前公共教育,主要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机构指派专人实施。
学前教育主要分为四个特点。一是幼儿园不是公立义务性的;二是幼师需要给孩子启蒙教育;三是幼年期的孩子,需要根据感官和感觉去理解事情;四是教师没有义务去管理孩子的生活问题。
学前教育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来分,可分为胎教、婴儿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根据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分,可分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或者学前儿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依据教育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制度化水平,将学前教育分为正规的学前教育(托幼机构和幼儿园)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和社会学前教育)。
❹ 古印度的不同宗教的学前教育有哪些不同
古印度的不同,诸强的学前教育的不同的意思是他们是不相同的
❺ 非正式学前教育,定义是什么
定义: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或个人发起,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儿童等),依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的学前教育形式。详细解释: 非正规教育是旨在为人口中特定的亚群提供有选择的学习类型的正规学校体制之外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Torsten husen,T.Nerille Postlethe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Press.1990.P390—391)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结构较为松散,时间上有更大的伸缩性,教育方法上也较灵活,而且其目标更直接,宜于因地制宜地开展。 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以前儿童的教育,其实施途径有两种,一是幼儿家庭教育,一是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教育指在家庭以外,由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团体、社区、私人)指派专人组织与实施的,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式的托幼机构教育(如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教育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图书、杂志等)进行的幼儿教育、社区学前教育等。托幼机构教育是学校式的,并且又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它有固定场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因此托幼机构教育可以看作是正规学前教育,而其他有组织、有系统进行的幼儿社会教育形式可以看作是非正规学前教育。
❻ 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的实施目的是
主要是为种族和宗教服务。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 , 其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制度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与之相应实施的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是分别在各自家庭中进行的。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 庵教育之分 , 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 ,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❼ 简答题 什么叫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请分别举例说明
(一)正规教育
所谓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它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
在这种教育中,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学生们毕业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因此也可以叫做学历教育。另外,这类教育由于有着严谨的学制,所以又可以叫作制度化教育。
(二)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则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
这类教育其实就是在学历教育之外有明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比如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提升能力。
(7)印度非正规学前教育是什么扩展阅读
正规教育存在的弊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都是指正规学校教育,其优势和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正规教育既不能传授人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满足人们因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多种教育需要。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❽ 说说印度学前教育超过中国的可能性
学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❾ 学前幼儿美素正规VS非正规
摘要 幼儿园是开发儿童智力的第一所学校。它的作用是开发孩子智力,不是教孩子知识,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是透过孩子所受的教育和积累的品德,能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正规教育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安排教学内容,非正规教育则是教点知识,让家长看到孩子,会背几首诗,会认几个字,会算几道算术题。
❿ 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什么
学前教育体制一)公办一统期(1949年至1985年)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这段时期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基本上由政府承办,其主要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存在。主办者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或妇联等。这一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是政府全面负责,只存在公办性质幼儿园,也就是说,只存在国家教育权,只有公办体制。比如,198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分期分批地办好公社(乡)中心幼儿园,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的基地,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它强调统一、集中、公办。这种高度集权,由国家包办学前教育的体制直到1985年中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止才有了一定的松动。此时期的学前教育也称之为学前教育公办期。
(二)民办产生期(1985年至1993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开始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开始了学前教育回归社会的旅程。在随后几年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为减轻负担,大量的国营企事业单位将原本包办的学前教育推向市场,推向了社会。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标示着新的体制形式在国家层面上的清晰确认。这个时期,学前教育除了公办体制形式外,产生了新的体制形式——民办体制。从此,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单一性发展为多样性,办学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三)民办发展期(1993年至2003年)
1993年起至2003年十年间,国家持续地为学前教育提供了走向社会的宏观政策环境,全面推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1995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民政部、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学前教育要“社会化“,鼓励企业办的幼儿园剥离企业或向社会开放;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国家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社会化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进一步多样化,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多样化主体的存在使各办学主体间的竞争逾演逾烈,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3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1.64万所,其中民办园5.55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量的 47.7%。
(四)民办主体期(2003年至2010年)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我国今后五年(2003年至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此为标志,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经过十八年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已经发展成为在整个学前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的,占主体地位的一种体制形式。至此,我国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民办体制在力量上逐渐占据着优势,在质量上也逐渐规定着整个学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时,公办体制进一步萎缩,政府办园责任逐渐缩水。学前教育体制进入了以民办体制为主体的时期,即民办主体期。这一时期,最显着的特征是,民办园数量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逐年增长。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民办园达到6.22万所,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2.8%,到2010年,民办幼儿园达到10.23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8%。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加强期(2010年至2020年)
学前教育民办体制的快速增长,虽然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要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供给,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入园难”“入园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政府学前教育投入比例过低。为了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必须调整“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制走向。2010年7月,我国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同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了当前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建设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其实质是加强学前教育公办体制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具体可陈述为:在办园体制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投入体制上,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以县为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着力、迅速解决目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家决定在公办加强期的前三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实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投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广覆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三、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主体期(2021年以后)
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各期经历及政策调向,比照英美法意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蒙古、古巴等发展中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公益性趋势在加快;实施学前教育全免费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将以“公办为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县为主”,进入公办幼儿园在数量和质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公办主体期”,为跨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实现学前一年、两年或三年免费教育做好起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