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怎么看虚空境界

印度人怎么看虚空境界

发布时间:2022-04-24 10:50:17

⑴ 佛教中“虚空”是什么意思

虚空】 (梵aka^s/a,藏nam-mkhah!) (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无为法之一种。指不碍他,亦不为他所碍;无开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谓之空间。小乘视其为无为法,故亦称虚空无为。经论中,多用其于譬喻,故其义亦多,略如下列∶ (1)横遍之义∶指横无边际,如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二云(大正12·495b)∶‘犹如虚空,无处不有,如来亦尔,遍一切处。’《净土论》云(大正26·230c)∶‘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2)竖常之义∶指竖无变易,如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七云(大正12·581a)∶‘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3)无碍之义∶指虚空不为任何物所障碍,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七云(大正12·581a)∶‘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又如《赞阿弥陀佛偈》云(大正47·421a)∶‘光云无碍如虚空。’ (4)无分别之义∶指虚空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盘经》卷十六谓(大正12·461b)∶‘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中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又如《净土论》云(大正26·232a)∶‘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 (5)容受之义∶指宽广含容一切,无所余,如北本《涅盘经》卷十六云(大正12·462a)∶‘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 虚空虽是所谓的空间,然说一切有部以之别有实体,与空界有别,亦即以之为空界之增上缘;经量部则不立虚空与空界之别,亦即无所触者即名为虚空,非别有实体;大乘则谓虚空等无为法乃是假有,离色心等虽非别有其体,然一依识变,二依法性,假施设为有。所谓依识变者,即曾闻说虚空之名,由数习分别之力,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名虚空。此虽属有为,然所现之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故假说为常。依法性者,谓空无我所显之真如,虽心言路绝,然其体离诸障碍,故名虚空。此与择灭无为等相同,皆依真如而假立者。又,《宗镜录》卷六说虚空有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将之比况为真如之理。印度外道中,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谓由虚空生风,乃至由地生种种药草,由药草生五谷生命;若还没虚空,名为涅盘,虚空是实,是常,是一,是涅盘因。 (二)‘空界’的别称∶六界之一。又名空界之色,或相对于无为虚空,而名有为虚空。指离物体而无任何物存在之处。《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6c)∶ ‘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即是明暗。非离明暗窍隙可取。故说空界以明暗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传说,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正30·599b)∶ ‘明暗所摄造色说名空界。此亦二种∶(一)恒相续,(二)不恒相续。若诸有情所居处所常暗常明,名恒相续;余不尔处,非恒相续。当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摄者,名为清净,隙穴摄者,名不清净。’ 关于空界与虚空的差别,依《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所载,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对,空界有对;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不过,经典中亦有称空界为虚空者,如∶‘世尊以手摩扪虚空’、‘鸟归虚空’、‘虚空无鸟迹’等皆是。 ◎附∶〈虚空〉(摘译自《哲学事典》) 印度哲学用语。在《奥义书》中,谓虚空为一包容地、水、火、风之场所。由于认为地、水、火、风为阿特曼,因此虚空也被视为是阿特曼。耶若婆佉(Ya^jn~avalkya)更进一步认为虚空包含了风、空、干达婆城、太阳、月亮、星星、神、因陀罗、生主(Praja^pati)、梵,是宇宙的统一者,且谓从其内在性而言,虚空可谓为不坏者(aks!ara)。换句话说,虚空就是包容一切、支配一切的大法则。 耆那教将虚空区别为灵魂(ji^va)、非灵魂(aji^va)二者(后者包含法、非法、虚空、物质)。彼等并认为虚空是能令灵魂、法、非法、物质四者成立活动的大空处,是唯一、无限、常住、无作。胜论派说虚空为九实(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之一,是声(s/abda)的主体。 〔参考资料〕 《法蕴足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二;《百论疏》卷下;《俱舍论光记》卷一(末);《瑜伽论记》卷十四(下)。

⑵ 人是有神吗进化而来的

天仙造人

为了显示神各自的能力和法力,在上帝的默许下,45亿年前耶酥率领上亿天仙开始创造太阳系,先造出了地球,然后设置了太阳及其它太阳系星球,对太阳、地球的大小、位置、运转速度等进行了严密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此后,耶酥派遣近亿天仙以智慧人的身份来到地球,对地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地球上的水、大气、绝大部分绿色植物和食草动物等就是当时天仙们创造的,微生物是由于有水加光合作用而自行繁殖起来的,这个创造的过程前后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23亿年的时光。(请看“生命篇”)

在动物未造出之前,月球尚不存在,前期的一批动物被创造出来后,天仙们发现,若一旦他们撤离地球,因为没有潮起潮落、风云雨雪,动物们就无法有效生存,所以,他们在离现在的埃及开罗不远的地方和大西洲(大西洲在大西洋底部)建造了两个大型的冶炼厂,用冶炼出来的特制金属制造了许多飞船(飞碟),一方面把创造出来的动物们运送到地球各处,另一方面,用这些飞船把冶炼出来的金属运送到“太空站”,在“太空站”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外表凸凹不平,且银白色能反光的中空的大球,这个大球就是我们现在的月球。10亿年前,地球上的夜晚是非常明亮的,后来由于宇宙尘埃不断落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月球不再如当初那么明亮了。

我们现在偶尔看到的飞碟不是来自外太空,而是来自月球中心,月球的中心是个巨大的仓库,里面有许多当时天仙们使用过的“工具”,飞碟就是“工具”之一,月球有一扇门,可随时开启,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宫殿”,是天仙们在地球上的临时“旅馆”,根据需要,天仙们可以随时“遥控”月球内部的“飞碟”对地球进行探察访问。

两亿年前的地球可以说是美丽富饶,繁华似锦,现在的撒哈拉大沙漠当时是翠峦叠嶂、奇峰林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绿色植物和动物们集中的最美丽的地方。天仙们就在地球上歌呀、舞呀、闹呀、乐呀,有点“乐不思蜀”。

但好景不长,地球上天仙的快乐享受引起了撒旦的不快,为了显示自己法高一筹,大约在2.5亿年前,他就派遣另一批天仙(佛)来到了地球,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地苍蝇、蚊子、臭虫、老鼠、蝎子、蜈蚣、蛇、食肉动物等生命的创造。专门对付耶酥派创造的生命,为了平熄他们“心头”的嫉妒之火,他们还以恐龙的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对耶酥派创造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破坏。

这种不和谐的局面导致了上帝的不悦,大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前上帝用一种瘟疫将恐龙尽数消灭,把他们的灵体全数关押在了“阴极黑洞体”中,遗憾的是,有一对聪明的恐龙藏到了中国东海深渊一洞中逃过了此劫,在水下休眠了大约一亿多年的时光。

大约在160万年前,为了不使充满生机的地球闲置无用,上帝亲自设计了一种生命结构,这个生命结构就是现在人类的雏形,并把这个生命的“图纸”交给耶酥实施,耶酥的使者们(天仙)依据上帝的“图纸”来地球进行对人的制造,为了接受上帝从宇宙中发来的能量,也为了积聚创造这个特殊生命所需的能量,以便加速人这个生命的创造过程,他们在现在的埃及地,也就是撒哈拉这个当时最有利于生命存活的地方建造了许多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就是现在的埃及金字塔,由于第一次制造时缺乏经验,少了几个步骤,所以生产出来的生命全是猴子,改进后生产出来的全是猿人,这当然不能使上帝满意,所以继续加工制造,造出了第一批人,他们就是非洲的黑人,第二批生产出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第三批是欧洲白种人、埃及人和北非白种人。这三批人造好后,他们就撤离了地球,为了不使撒旦从中作梗,他们在撤离前对金字塔周围进行了灭迹处理,撒哈拉大沙漠就是当时灭迹的结果。

那么,除埃及外、中东地区的绝大多数人是从哪儿来的呢?

他们就是《圣经》中讲的亚当夏娃的后裔,是由另一个神创造的。另一个神知道了他的“伙伴对手”开始在地球上造人后,大约在七千年前在耶路撒冷地区创造了一个神秘的院落“伊甸园”,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创造出来后,为了不让“伙伴对手”察觉,就毁掉了“伊甸园”。

这就是为什么亚当夏娃的头生儿子该隐杀了弟弟亚伯后害怕“凡遇见我的必杀我”的原因,他害怕谁呢?害怕另一个神早已创造的人们杀他。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该隐杀了弟弟,他的神不仅不严厉惩罚他,还要保护他(凡杀该隐的,必遭七倍报应)的原因。

今日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根本就是弟兄之间的结怨仇杀,是家务事。

再说东亚和东南亚人,根本不是哪一个神创造的,而是深藏在东海中的恐龙的化身。约在七千五百年前,当这对龙获悉神在地球上创造人后,就偷偷地出海,化成人的形状,沿着黄河流域开始繁衍,逐渐遍布亚洲地区。其中有一支溯流而上,最后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印度,其目的是想与亚当夏娃的后裔混合,以免再受到上帝的惩罚。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说:“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原因。

为什么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发展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什么佛教能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生根开花,却在发源地印度不结果?

释迦牟尼的祖先是从黄河流域去印度的,这一支流到达印度后,发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无法与亚当夏娃的后裔相合,不得不另觅道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那就是“回家”,回哪个家?回他们来地球之前的极乐界这个家。

释迦牟尼经过彻悟后发现,他们来自于佛国,尽管对佛国的印象有点模糊,但大概的轮廓还是有点记忆,一旦沉睡的潜意识被唤醒,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对后代的教化之中,又由于潜意识的导引,将教化的重心向祖先所在的东方转移,达摩千里迢迢到中国来传教,原因于此。

当地印度人由于不属于同一个造物主创造,所以很难接受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佛国没有遗传记忆,所以,尽管佛教费了很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对人间之外的空间有似有非有的本能感觉,所以对佛教的理论有一种潜意识共振,很容易接受,一旦接受,就在心中生根发芽,挥之不去。

道家追求的那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和佛教追求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种人深层潜意识中固有的模糊图象,说又说不清,道又道不明,但在感觉上认定存在的空间。实际上,这些向往的空间,就是恐龙来地球前已经在“万年界”和“极乐界”生活过的地方,这种遗传信息经过了千万年的时光,仍然顽固地镶嵌在基因结构中。

东亚和东南亚人对仙佛的追求纯粹是一种心灵的驱使,有些人虽然接受了《圣经》学说,但这不是心灵上的接受,而纯粹是一种理智上的行为。其他种族信仰神容易,但信仰道佛教义很难,若有人相信,也只是对神秘现象的一种盲目追求罢了,不可能达到一种心灵感应、心领神会的地步。

那么,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要说明,在大洪水之前,人类已经遭受过一次灭绝,1600万年前创造的人体形高大,力大无穷,残忍善斗,肆虐动物,贪淫无度,不要说敬畏神佛,连上帝也不放在眼里,当时的玛雅城、古埃及城、大西城等就是他们活动的中心,这些人拥有神佛仙的思维却没有神佛仙的品质,经常到万年界和极乐界寻凶闹事,恣意妄为,对宇宙秩序构成极大威胁,无奈,上帝下令神在一夜之间毁掉了玛雅、埃及、大西等城,只留下了一些体形弱小,智力低下的人种继续在地球上繁衍。

为了安慰剩下的这些人种,上帝在离地球960光年的地方创造了一个比地球更美丽漂亮的星球,即千年界。上帝通过神告知他们,若他们守法不闹事,死后可以获允去千年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随着他们人口数量的蓬勃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他们开始忘乎所以了,开始不把上帝当回事了,认为上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四千七百多年前,地球上的这些人自以为他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地球,不需要上帝和神插手,对上帝和神的教诲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肉体欲望和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和心灵方面的追求,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失落,兽行的发展,破坏了地球生物的和谐统一,特别是管理人类的两位神,针锋相对,善恶对立,上帝一怒之下,转动了地球的倾角,漂泊大雨从天而降,大雨整整下了四十多个日日夜夜,淹死了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和动物,人类的邪恶由此得到了抑制。

但大洪水后,地球上并不是仅仅剩下了挪亚一家人,各地都有幸存者,这可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中找到答案,大禹治水就是铁的事实。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印第安部落曼丹人的口头传说中也有详细的记叙。

以上就是人类起源的梗概。

⑶ 佛陀怎样解释宇宙

佛说的宇宙观
1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说:“我们的“一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呈长柱形,但两头大,中间小,此山直插海中,入水有672000公里,出水有672000公里,(1由旬相当于80里)。”
“佛经”又明明白白宣称,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后来有“大暴风”吹入深6720000里的大海水,飘出了太阳和月亮,围绕“须弥山”转动。哈哈哈~
原来这座“须弥山”这么大,太阳、月亮围绕“须弥山”转动?哈哈哈~
佛经又说:“世界是由五个轮托着的,从下到上依此是:虚空上结成的风,形成“风轮”;风轮上飘着金色的云彩,云生雨,集成“水轮”。水凝结成金轮,其上漂浮着土,便是“大地轮”。大地中间竖起须弥山。”
2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世纪经本缘品》第十二等叙述:太阳竟然是宫殿,还绕着地球转。太阳的城郭是方正2千○40里;月球的城郭是长高各1960里。“日王”的宝座方圆20里,周围有无数天神。“日王”发出的光亮,透过宫殿、城郭,照到地球上。
月球的城郭是方的,远看为圆。“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因为,月球被青色天所遮蔽,因此看起来有圆有缺……
(佛经里类似的古印度人的异思妙想布满俯拾皆是……)
供您参考

⑷ 星云大师《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着“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阴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毗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嗔恨分别的存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并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对于“涅槃”的解释,我们又可以从四方面来说它:(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来解说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像《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就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生、无住、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六十六种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点来诠释涅槃的意蕴。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态度……”等四十六种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直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3、各种经典的说法-则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上讲: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在《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维摩经》中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这个“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我们学佛法,主要的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个题目来考考大家,从《杂阿含经》中对涅槃的四个定义,来看看自己印证了多少涅槃: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四题一百分,请问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对涅槃的境界把握得还不够,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紧修持了。(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杂阿含经》中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嗔痴,断灭一切烦恼。《大毗婆娑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嗔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个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我们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我们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特性。从前人的圣言量里,我们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涅槃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挂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长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大自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无法计度,丛丛绽生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慧的解脱之花。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能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挂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的。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丽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在佛经里面,涅槃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现在就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向各位说明: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就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就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来看,勉强只具备十分之一二而已,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学水准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事,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还有一个身体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辛苦,易老、易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时,也能即身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们台湾,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人还是有的。我现在举出两位已证得涅槃的人介绍给大家:一个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体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着佛陀的袈裟衣钵,要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在鸡足山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还见过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另外一位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也就是阿弥陀经中的宾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我在中国的佛教高僧历史里,曾经三次翻到有关长眉罗汉的记载,如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就曾经与长眉罗汉对答过,这两位尊者至今还住世接引大众,真是希有微妙的事。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界是大学的阶段了,这时候,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内外的无余依涅槃。在《增一阿含经》中,曾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着一堆死人的骸骨请他辨认,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断知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着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认过了,就是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才开示他:“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经提升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遗留下来的骨灰中辨识出来,因为他就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就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挂碍了。4、大涅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中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里面也有一段阐释解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说过了上面四种涅槃的层次后,我还要顺带讲说一下唯识家所讲说的四种涅槃。这四种涅槃是: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声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证得这个清净自性。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都已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迫了。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着于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慧,必然不会沾滞于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经上说:“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悟了涅槃,只是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着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我们讲完了涅槃的种类和层次以后,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层的了脱尘劳、求断嗔恚,我接下来还要讲“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们众生住在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吗?佛经里面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说涅槃的菩萨是在虚空之中。各位一听到住在虚空之中,心里也许立刻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种虚空,心里会感到害怕?不要怕!因为对证悟涅槃的菩萨来说,这个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一种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一种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之所。佛经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禅师就回答他:“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意思就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而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因为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又再一次开示他说:“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了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反而不能体悟这个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灭,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不毫的迷情贪住,也无法到达涅槃的清净世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他虽然成道证悟了,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里。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终了,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这个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地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来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彻大悟,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得,那么这个离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谈谈涅槃之后的实际生活面貌。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随机应化:1、随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师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虽然也随着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时候对猎人们宣说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慧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这样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慧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常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种随缘而住的生活。像释迦牟尼佛,他虽然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刚经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托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着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人,也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可是一粥一饭之中,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着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空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生起爱憎心;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变成了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这种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红,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够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而已,还要积极的投入世间,以无上的智慧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爱的火宅,这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我们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众生也不管,社会也不管,国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斋、敛眉静坐就是佛教了,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大相违背。佛陀证悟之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的快乐境界之中,五十年间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着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们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利乐,充满幸福。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可以说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而应化的普济众生、绍隆佛法,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讲到这里,各位一听涅槃之后的生活是这样安然自在、自由逍遥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证得涅槃,了脱生死苦海。我现在就从怎样知道有涅槃开始说起,来跟各位谈谈求证涅槃的方法和实例。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复,就好像有人问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无从答起之苦,因为这问题浩瀚得超出了我们认识的领域,已经不是纯知识的问题了。同样地如果有人问:“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也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五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渐进的证悟,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同样地,我们虽然不能以色彩、形状来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面,我们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的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性,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着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虽然无法马上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当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涅槃就像火一样,不住在东西南北上下,可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一样;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时,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都可以印证有涅槃存在。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结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以证明这一点: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慧、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应该对自己抱有无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将自己的真如宝矿采掘出来。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例如憍陈如是佛陀顿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较钝的周

⑸ 佛家认为的宇宙是什么形状

阿弥陀佛

佛法告诉你,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每粒微尘里都有宇宙,然后微尘里又有宇宙,重重无尽。你用思维能理解的了吗了?

真理和大智慧,是不能用科学和思维去理解的,要自己唯证方知。

净空法师---微尘里面的宇宙里头又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自性。

“如《观经》中,大势至菩萨天冠”,大势至菩萨戴的帽子,“有五百宝华”,这个帽子上有这么多花,宝花。“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大势至菩萨戴的帽子当中,也能够现十方佛刹。如果我们从理上说,一一微尘无一不现十方诸佛刹土,这理上讲,这个说法现代的科学家承认了。科学家发现一个现象,叫全息现象,全息是完整的宇宙,在哪里?在一切物质之中,所有物质现象统统都有。天冠是物质现象,宝树是物质现象,极乐世界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最小的,科学家叫它做微中子,小到我们无法想象。这一粒微中子说明,铜墙铁壁它穿过来穿过去没有障碍。铜墙铁壁它还是有孔,在显微镜底下去观看,它好像还是这样交叉组织的,当中有空隙。这些微中子在空隙里头自然通过,而且速度很大,它全没有障碍。

科学家告诉我们,微中子的体积只有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换句话说,一百亿个微中子纠缠在一起,体积等于一个电子,原子里面的电子。这是物质最小的单位,再分就没有了。科学家真的把它分开了,一分开物质不见了,看到什么?意念波动的现象,这让现代科学家大开眼界。德国普朗克博士的报告,他说根据他一生的研究观察,宇宙之间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从哪里来的?从念头来的,有念头就有物质现象,我们起心动念,那个念头里头有物质现象;不起心不动念,物质现象就没有了。

所以佛经上在三千年前就说过,相由心生、色由心生,色、相都是佛经上讲的物质。五蕴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最小的物质、基本的物质,叫五蕴,就是五种和合混合在一起。第一个是色,色是物质现象;第二个是受,它有感受,也就是说它能看、能听,懂得人的意思,这受;它有想,有思想;它有行,行是什么?行是它不会断掉,虽然它是生灭法,前念灭后念就生了,它不会断,一个接着一个,这叫行;识就是阿赖耶识,是前面四种现象的本体。一个最小的物质单位,具足色、受、想、行、识。识,我们也可以说它是记忆,见到的东西不会忘记,识好像是个数据库,把所有它见过的、听过的、接触过的统统储存在这里面。这个东西没有形相,佛经上有个比喻,阿赖耶识如果有形相,它里面收藏的这些东西,遍法界虚空界不能容纳。就是太多了,无始劫来全包括在里头,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刹土也在这里头。

微中子不大,没放大,十方诸佛刹土没有缩小,那里头有,这叫全息。每一个微中子都有,都有完整的宇宙,这个妙,不可思议,这是事实,我们在《华严经》上读过。谁能够进入微尘的世界?微中子佛家叫微尘,极微之微,微尘最小的单位,普贤菩萨能入。在自性里面没有大小,微尘没放大,宇宙没有缩小,微尘里面居然有宇宙。微尘里面的宇宙里头又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自性。所以我们自然会有一个想法,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历史只有两千年。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中国古人说的,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中国这些人怎么能说得出这个话?我们客观的看法,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他说不出来;这就是说,中国古圣先贤是不是菩萨化身再来的?这有可能。我把这桩事情请教李老师,老师告诉我,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老师说得好,诸佛菩萨随类化身,中国人喜欢圣贤、尊重圣贤、仰慕圣贤,他就有圣贤身出现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印度人尊重佛菩萨,就用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中国用圣贤出现。在其他地区,他们尊重天神、上天,敬爱上天,他们就用天神的身分出现,那就变成宗教了,宗教就这么来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念老的解释,“故知彼土”,彼是极乐世界,故知极乐世界“小大兼容”,小可以容大,大容小没有问题,小中容大这个稀奇,没听说过。小到什么程度?“一毛一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毛的尖端,取这个意思。毛的尖端,汗毛很细,这个尖端能容什么?能容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就在毛端。我们听不懂,佛这么说。一尘,一粒微尘,微尘里头最小的微中子,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悉皆映照十方”,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在哪里?在我毛端。身上多少汗毛,每个毛端都是,都照见十方诸佛刹土,每一粒微尘也是映照十方佛刹。真的,不是假的。普贤菩萨有能力进入微尘刹土,去供佛、闻法,去度微尘刹土里面的众生。这个境界《华严经》讲得最多,讲得最详细,所以小大兼容,广狭无碍,华严境界。我们这部经是《华严经》的总结,《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归到这部经上去了。《华严》称为一乘大经、根本法轮,这部经是一乘大经里面的一乘大经,是《华严》的核心,《华严》到最后归《无量寿》才圆满。

恭录自《2012净土大经科注》243集

⑹ 有些人说印度有很多不可思意的修行高人 佛陀很一般 大家怎么看

佛世时,种种外道获得四禅八定。但是都是凡夫。
一切外道,莫说与佛相比,与任何阿罗汉也无法相比。乃至不能与小乘初果“须陀洹”相比。何以故?凡圣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解脱生死。至少能得到部分的解脱法。这样即是“预入圣流”的小乘初果人。是一切外道所不能企及。
《优婆塞戒经》:“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禅定的最高境界),寿命无量劫。若不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
就算生于非想非非想天,如果没有获得解脱法的少分,寿终之后还是有可能坠于地狱。这就是一切凡夫的状况。

学佛人即便没有任何神通、任何禅定,仅仅因为断除我见证初果,就算得到“解脱分法”,就能超越一切外道(诸如太上老君,上帝,真主等等: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经修学佛法,乃至获得解脱分法)。
这就是“三乘菩提”不共外道之处。

悉达多太子菩提树下赞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⑺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人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具备怎样的思想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盘”的生理–心理意义。
“公无前623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的兰毗尼,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被取名为悉达多,……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三摩地,获得第一禅悦。”
“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
其后他向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修习梵行和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又通过内在智慧了证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最后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这是世界禅的最高境界。“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他“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以善念控制、战胜、消灭恶念。”接着又依次修习止息禅定,修习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完全断食辟谷。然而,他“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他回忆小时候“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因此,他想,是呀,这才是觉悟之道。”
“通过禅定,他制心一处。内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万法皆如实映现出来。因此,他内心安隐、洁净、无贪无染、柔和、警醒、坚定不可动摇,……他忆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详细情形。这正是他在夜里第一时所认识的知见。……他以圣人的天眼神力,观见众生的轮回。这正是他在夜里中时了证的第二知见,消除了对未来的无知,以清净之心,直指灭尽烦恼的悟解。……他的意识从色欲、生欲、无知等烦恼中得以解脱。解脱之后,他明了:已获解脱。并且意识到:轮回已断,圣身已证,所作皆办,更无后生。这就是他在当夜第三时所悟的第三种知见。无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
“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第七个七天,佛陀安详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原注:即贪)。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原注:色身),折断椽木(原注:烦恼)碎脊梁(原注:无明),心梁无为达苦灭(原注:涅盘)。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推倒房屋,心则无立身之地,从而进入无为之境,这就是涅盘。”
从上述释氏最后进入涅盘境界的追求过程中可以知道,释氏首先认识到物质享受毫无意义,为了摆脱世俗烦恼,追随苦行僧式的修习禅定。从实践中释氏明白了自我折磨的苦修只能搞垮身体,精神开发则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于是释氏从自己童年时代经自然的禅定而获得愉悦体验中得到启发,摒弃沉溺声色和自我折磨修习的两个极端,发明了“中道”的新思想。释氏的禅定,其动机是摆脱世俗烦恼,具体实施时是自然而然而非自我折磨的。
所谓禅定,即微闭双眼或闭起眼睛,断绝信息主要来源的眼睛的通途。闭起双眼,不再思索,其结果过去的记忆会一一浮现。而倒退式记忆的浮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必然逼近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一旦显示完毕,标志着人生的一切记忆也就随之全部再现完毕,这时视觉所见是一片虚空。禅定到这个时刻,双眼仍然闭着不睁开,驻守在这个特定的状态之中。由于这时的视觉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把这时双目所见虚空而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虚空记忆”。虚空记忆和胎儿期记忆是不同的,但在抵达虚空记忆时一般需要经过胎儿期记忆的门槛,所以两者在时序上有关联。佛教则把虚空记忆称之为“涅盘”。
虚空记忆的特征为:活着的人通过禅定方法不断地跨越(清洗)过去的记忆,一直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这样一生的主要情感经历得以全部显现,从中明白了自己的发展轨迹,进而果断地抛弃所有记忆即所有的情感(当然主要是引起痛苦、恐惧的负面情感),进入虚空记忆。在虚空记忆的状态中,一切价值观没有了,被生存欲念搞得疲惫不堪的痛苦记忆没有了,一直以为我就是那痛苦的等式中的我(旧我)消失了,而意外地发现我目前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身心体验中,一个和胎儿期以后的生命截然不同的体验中。此刻没有了可称之为有的一切。我活着,可以以虚空记忆的方式活着。这样便在活着的方式中,而不是以死亡的形式,找到了真正解脱的门径。
人就是记忆。旧我就是胎儿期记忆以及以后直至现在的一切记忆。由于人生第一记忆是死亡恐惧记忆,又由于人的记忆主要是由不适到恐惧所构成的负面情感连续体,所以人一直处在心理不适的状态之中。解脱之人可称为新我的诞生。新我,就是超越和抛弃旧我中的一切记忆。一旦发现虚空记忆,发现自我与之相融,便可以用虚空记忆取代胎儿期记忆和以后的一切记忆而成为新我的心理基石。
显然,禅定中闭目所见的倒退式记忆和梦的逆向思维是一致的。只是从现在的记忆一步步倒退,并且最终翻开胎儿期记忆的第一页,进入虚空记忆,其本身需要时日,需要毅力。尤其是人已习惯了旧我的记忆(尽管旧我的记忆常常折磨着心灵),一旦遥望虚空记忆,如无精神准备,会有心灵异常的感觉。必须有迎接虚空的心理准备。而一旦进入此状态,则有保持住此状态的必要。
佛教称“涅盘”有永恒、美好、快乐的性质。这些都是和旧我记忆完全相对立的。其实虚空记忆(涅盘)本身就是虚空,说“无”似乎更确切些,即无任何价值标签。但是虚空记忆的出现,和旧我记忆恰成鲜明对照。佛教把生命称之为烦恼的过程,那么无烦恼的涅盘称之为永恒、美好、快乐,正是人习惯的烦恼状态一下子烟消云散的心理感受的语言表达。
涅盘是永恒的,因为无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对习惯时间、空间以及其中的事件(大半是烦恼的)的旧我记忆的人来说,摆脱了时空、事件的枷锁,摆脱了限制,摆脱了生命中明确无误的有限性,从而获得了心灵一直渴望但在世俗中不可能实现的永恒。涅盘中的永恒,已不再是欲念的、外在的,它已是内在的存在。
早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原始宗教里已有轮回观念,后成为印度教的基石。而释氏则把涅盘和轮回观念结合起来。然而,释氏误将临终之人的意识状态(此时很可能已倒退到胎儿期记忆,其记忆又可能是变形的)看作是和来世相连的桥梁,而临终之人的意念对象又是来世的通行证。这样便存在着好的意念对象和善的来世(天堂)以及坏的意念对象和恶的来世(地狱)的对应关系。要想避免恶的来世轮回,取决于临终时恶的意念对象的不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则又涉及到生命过程中恶念恶行的清除。这里,释氏把道德观引进了产生涅盘的当初纯生理–心理的过程之中。很明显,涅盘首先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释氏把人中五种道德行为(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视为通向涅盘的障碍,必须摒弃,于是很自然地弘扬了人的道德行为一切正面的东西如“戒、定、慧”等等,并且高举“忍受、悲悯”的大旗,使众人云集其下。这样,达到涅盘的过程就成为自我人性洗恶扬善的过程,原先禅定这一纯技术的过程便成了医治人的心灵,和谐自我、人际、人和自然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人的记忆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人的善必能战胜恶的胜利。无怪乎佛教要成为宗教了,因为一些宣扬“恨”的学说在和“爱”的教诲相比之后终究逊色多了。
根据轮回观念,临终达到涅盘的人,在来世自然成为善的人,亦即免去许多烦恼恐惧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指向。既然轮回观念有了来世,往逆时方向推一步,则我的今生亦为前世所转来。这样现有的人的不平等、差异性,似乎又可以简单地解释了。然而不管现在的人有何不同,要达到涅盘,最终完成是个善的来世轮回,则必须注重现在的一切道德修养。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轮回是不存在的。轮回观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人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倒退式记忆尤其是胎儿期记忆和记忆本身的变形现象的误解。然而,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在达到涅盘、在达到非真实的善的来世的追求过程中,人本身要自我矫正,自我圆满,从而获得人的解放,人之间以爱相处,人和宇宙和谐相处,享受生命的最高乐趣,这层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佛教不象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那样,把原始恐惧心理投射到上帝身上,再披上全能的外衣。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是自我通过禅定实践,越过胎儿期记忆进入虚空记忆的生理–心理的亲身体验,从中顿悟而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涅盘,不是外在的指令,而是内心的大彻大悟。它无需由神而人的类比,它是我中旧我到新我的自然又必然的跃进。因此人皆可以成佛。
释氏在童年时代已体悟到“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的禅悦,其后在完成了涅盘过程后,人为之大变。历经涅盘之人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是不可估量的。从恐惧中解脱已成为可能,长期困惑不明的问题已经超越。人以后天的手段用虚空记忆置换了胎儿期记忆而重新奠定的心理基石,人不再是以恐惧心理为起点去贯穿人生,而是以永恒、美好、快乐的心理新起点去贯穿已有的记忆和未来的人生。当从涅盘返回现实中时,已经拥有的涅盘精神将在现实中有力地扩散,因为人的记忆的序列方式改变了,生命的意义改变了,对生命的态度也改变了,因为人已经自握明镜,自有天眼。

现在的世人是很难理解修炼人的。因为现在的人都讲究现实,还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实惠。

⑻ 星云法师: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那里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 四.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说?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着“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阴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毘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 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瞋恨分别的存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 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 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 “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并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对于“涅槃”的解释,我们又可以从四方面来说它: (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来解说 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像《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就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生、无住、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六十六种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点来诠释涅槃的意蕴。 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态度……”等四十六种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直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3.各种经典的说法-则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 《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 《华严经》上讲: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在《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 《维摩经》中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 《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 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这个“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我们学佛法,主要的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个题目来考考大家,从《杂阿含经》中对涅槃的四个定义,来看看自己印证了多少涅槃: 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 第二:瞋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 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 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 四题一百分,请问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对涅槃的境界把握得还不够,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紧修持了。 (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 《杂阿含经》中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瞋痴,断灭一切烦恼。 《大毘婆娑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瞋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 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个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 我们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 我们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特性。从前人的圣言量里,我们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涅槃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慾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罣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长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大自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 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无法计度,丛丛绽生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能的解脱之花。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能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 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 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挂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的。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丽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 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 (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 在佛经里面,涅槃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现在就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向各位说明: 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就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就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来看,勉强只具备十分之一二而已,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学水平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事,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还有一个身体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辛苦,易老、易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时,也能即身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们台湾,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人还是有的。我现在举出两位已证得涅槃的人介绍给大家:一个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体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着佛陀的袈裟衣钵,要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在印度的鸡足山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还见过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另外一位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也就是阿弥陀经中的宾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我在中国的佛教高僧历史里,曾经三次翻到有关长眉罗汉的记载,如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就曾经与长眉罗汉对答过,这两位尊者至今还住世接引大众,真是希有微妙的事。 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界是大学的阶段了,这时候,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内外的无余依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中,曾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着一堆死人的骸骨请他辨认,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断知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着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认过了,就是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才开示他:‘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经提升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遗留下来的骨灰中辨识出来,因为他就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就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挂碍了。 4.大涅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中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里面也有一段阐释解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能,是名大涅槃。” 说过了上面四种涅槃的层次后,我还要顺带讲说一下唯识家所讲说的四种涅槃。这四种涅槃是: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声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证得这个清净自性。 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都已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迫了。 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 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着于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能,必然不会沾滞于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经上说:“因智能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悟了涅槃,只是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着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我们讲完了涅槃的种类和层次以后,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层的了脱尘劳、求断瞋恚,我接下来还要讲“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里?”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里? 大家都知道:我们众生住在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里吗?佛经里面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说涅槃的菩萨是在虚空之中。 各位一听到住在虚空之中,心里也许立刻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种虚空,心里会感到害怕?不要怕!因为对证悟涅槃的菩萨来说,这个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一种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一种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之所。 佛经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说: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 禅师就回答他: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就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而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因为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又再一次开示他说: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了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反而不能体悟这个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灭,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不毫的迷情贪住,也无法到达涅槃的清净世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 他虽然成道证悟了,能够放下对其它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里。 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终了,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这个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地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来了,就拍手笑道: ‘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彻大悟,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 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得,那么这个离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谈谈涅槃之后的实际生活面貌。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1.随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师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虽然也随着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时候对猎人们宣说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慧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这样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慧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常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 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种随缘而住的生活。像释迦牟尼佛,他虽然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刚经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托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着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能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人,也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可是一粥一饭之中,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着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 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空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生起爱憎心;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变成了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这种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红,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够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而已,还要积极的投入世间,以无上的智能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爱的火宅,这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 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我们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众生也不管,社会也不管,国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斋、歛眉静坐就是佛教了,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大相违背。佛陀证悟之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的快乐境界之中,五十年间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着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们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利乐,充满幸福。 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可以说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而应化的普济众生、绍隆佛法,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 讲到这里,各位一听涅槃之后的生活是这样安然自在、自由逍遥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证得涅槃,了脱生死苦海。我现在就从怎样知道有涅槃开始说起,来跟各位谈谈求证涅槃的方法和实例。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复,就好像有人问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无从答起之苦,因为这问题浩瀚得超出了我们认识的领域,已经不是纯知识的问题了。同样地如果有人问:‘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也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五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 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渐进的证悟,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同样地,我们虽然不能以色彩、形状来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面,我们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的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性,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着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虽然无法马上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当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涅槃就像火一样,不住在东西南北上下,可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一样;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时,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都可以印证有涅槃存在。 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 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 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 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能,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结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能、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

⑼ 如是趋入之行者能获得无分别之行的原因是什么

辛四(如是趋入行者之超胜功德)分三:一、获得无分别之行;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
壬一(获得无分别之行)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癸一、意义: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作为菩萨,当他安住在无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无念境界时,所有染污与清净以及有无、是非等全部都没有,而真正入于不住两边的境界时,便能彻知万法是空性、无相、无愿(或无戏论)、光明、平等的境界。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希求以执着清净与不清净、实有与无实、能取与所取、远与近、常与断等两边的分别心或希求心来获得这种境界,因为以这样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智慧,或者说寻觅到菩提。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执着都没有,也就是说拥有不堕两边的清净境界,那这种瑜伽士或菩萨就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的确,不堕二边很重要!佛陀在《大宝积经》里也讲:“二边清净已,魔所不得便。”如果有无、是非等二边的执着全部已经清净,那即使成千上万魔军来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有机可乘,因为已经没有执着了。如果有执着,在遇到外缘时就会担心、害怕,比如:今天我到尸陀林去了,会不会有魔王跟着我?我今天看见了一个尸体,这个尸体的灵魂会不会一直追着我?虽然外境没有,但因分别念所致,魔障也会出现。如果我们认识了心的本体,或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就能了知一切都是清净的,或一切皆不存在,那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会有如此现象。
《大智度论》中也说:“若有念,即是有相着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这里讲了有念和无念的差别:有念头,违缘、痛苦等就会出现;若进入无念的境界,清净、不清净等就不会有。(刚才修上师瑜伽时,很多道友都安住于无念的状态。当然,无念并非指单空,而是指有无等边全部远离的境界。)
所以大家皆应了知,所谓的清净与染污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在藏密中,为了断除染净的分别,专门有窍诀性的修法,比如很多瑜伽都要求不分别染净。发源于汉传佛教的日本禅宗也有断除染净的修法,下面就讲一则相关公案:有一位叫文道的法师,他做云游僧到处参访时,听说慧熏禅师道风很不错、境界很高,便越过千山万水去寻找。一天傍晚,他到达了禅师所住的山洞,他说:久仰禅师高名,末学非常希求禅法,希望禅师能传授禅宗的甚深境界。慧熏禅师说:算了吧!但现在太晚了,你就住在我这里。文道法师也同意了,晚上就住在他的山洞里。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时,慧熏禅师早把粥做好了等着他醒来。吃早餐时,因为慧熏禅师经常一个人住,没有多余的碗,便把山洞口的骷髅(指头盖骨,藏地称托巴)捡来盛粥给他吃。文道禅师分别心很重,觉得:人的头骨这么脏,怎么能用它直接吃饭呢?正在犹豫时,禅师严厉地呵责他:你不是真正的法器,还有染净等分别心。的确,如果是好弟子,他会很爽快地把托巴里的稀饭喝下去。在藏地,有些修行人经常到尸陀林拿头盖骨吃饭,但有些人分别很重,说这种做法不好。其实好和不好就是分别心,若泯灭了分别,好坏就不会有。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以前我以为《梦游集》全是梦的境界,当看了上下册的《梦游集》后,才知里面有很多诗词,还有国学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大师说:“为随顺颠倒梦想众生,故与众生同游梦中而作佛事。所谓度脱梦里众生,成就梦里佛果,‘梦游集’之义乃如是也。”)中讲过自己住在五台山时的一个梦境:一位僧人前来报告说:文殊菩萨在此北台顶设置浴室,请你去洗澡。于是大师跟着他到了北台顶,到后就进入一座充满香气的广大殿堂,随后梵僧(即印度的僧人)将他带领到了浴室。他解开衣服,准备入池沐浴时,看到池中有一个人正在洗澡,定睛一看是个女人。当下他就产生了分别念:我是一个和尚,怎么能跟女人一起洗澡?并打算不入池。这个时候,里面的人露出身体,才知不是女人是男人。然后他们共同洗澡,从头到脚(包括五脏)全部洗得干干净净,内外洞然透明。
这时,出现一位梵僧手擎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骷髅让他喝水,一看脑髓淋漓,他便心生厌恶而不愿意喝。梵僧说:你怎么不喝?这个很干净啦!随后就用手指抠出来吃得津津有味。结果梵僧把脑浆全部吃光了,只剩下血水。接着便让他喝,他喝下后,觉得像饮了甘露一样,法喜充满,身心舒泰。喝完后,那位印度僧人为他擦澡,大拍一掌后,大师就从梦中醒过来了。从此之后他就通达了染净无二,很多境界也与以前完全不相同。
但对凡夫人来讲,虽然口头上会说,但在真正遇到清净与不清净的考验时,没有修行境界就会产生执着。但是,以对二边的执着去寻找菩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在万法的本体上净与不净都没有,只不过以分别念执着后,才逐渐形成了干净与不干净、高尚与不高尚等二边之法。当然,这是从最高层次来讲的。若从世间名言来讲,肯定要分清净与不清净以及高低、前后、左右等,否则整个世界就乱套了,而这也是月称论师在名言中承许有真世俗和倒世俗的原因。
总之,在真正希求菩提时,大家一定要懂得本颂所讲的道理。当然,无念乃禅宗最高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
癸二、比喻:
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这里以虚空来比喻菩萨的无念境界。在藏地,高僧大德们在修大圆满时,经常使用虚空和水晶的比喻;从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尤其是禅宗,观虚空的例子或公案也相当多。可见,虚空是认识心的本体或获得开悟境界的最好象征与比喻。
颂词的意思是:因为虚空界的本体跟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一样,以任何法也得不到,所以它不可能跟包括它自己的本体在内的任何一个法相违,也不可能与之共存或共住,即没有这两种情况。虽然它没有,但在人们心目中,确实有这么一个比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了知,如虚空般的法性跟包括它自己在内的任何法都不可能像盐和水一样变成一味一体,也不可能与之完全分开——像东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木条一样。虽然胜义没有,但名言中却有这么一个无为法的本体存在。所以,对以虚空等方式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讲,因为他们具有甚深智慧,就能在虚空般的境界中寂灭一切分别而行。
无论是在藏地还是在汉地,很多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都有这样的境界。因为他们的境界非常宽广,好坏等分别念的障碍全部都没有了,所以让他讲就能讲几个小时,让他停止马上就能停下来。因为他们的境界已经超越分别思索的范畴,所以我们看也看不到、想也想不到,甚至对他们所说的我们根本摸不着头脑。以前,藏地有一位高僧叫章国智托,他说话做事完全跟着别人重复,但他开悟的境界远远超越其他人。
关于虚空,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窍诀中,有些是直接观虚空而开悟,有些则通过虚空的比喻来开悟。以前,莲花生大师用手指指向虚空让弟子们认识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当下开悟。《六祖坛经》中也有很多虚空的比喻,如:“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若我们能安住在这样的虚空境界,很快就能开悟;但有些因各种因缘不具足,可能很多年后才能开悟。有一个人说:“我已学佛好几年了,还没有开悟,特别着急,看怎么办?”我觉得也不能着急,因为越着急越不能得到。
以前汉地有个宝掌和尚,在《五灯会元》、《峨眉山志》等书中都有他的公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在汉地来讲,他是寿命最长的和尚,一共活了1072岁:公元前413年(佛陀圆寂70多年后)在中印度降生,公元657年在中国圆寂。现在很多人说:本焕老和尚已经103岁,南怀瑾90多岁,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多岁,荣索班智达119岁,他们很了不起。相比之下宝掌禅师的寿命就长得多,而且他700多岁(或言900多岁)时才在达摩祖师前证悟。
他降生时左手握拳,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寺院里出家,在看到本师像后拳自然张开,结果里面出现一颗宝珠,遂以之供佛。以此原因,人们就称他为宝掌,再后便称为宝掌禅师。他在印度住了五百多年(或言六百多年),走遍了五个天竺国度。后来东游此土,入四川礼普贤,峨眉山便成了他在中国的第一站。
据说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的由来也与他有关:以前,一位叫蒲公的人在金顶看见普贤菩萨的光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宝掌告诉他是普贤祥瑞,并让他问最早将佛经(如《四十二章经》等)传译到中国来的两位法师——摩腾与竺法兰,他们也这样认定。当时应该是东汉年间,他们俩都住在白马寺。经他们三位认定后,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便名正言顺了。
后来他到过五台山,还去过湖北的黄梅等地。在亲近达摩祖师时,祖师呼他为“老阇黎”,他答应后,祖师哈哈大笑,他便以这个笑声而开悟。后来他还拜见过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最后在浙江绍兴市南的东山云门寺示现圆寂,当时正值唐朝。据说武则天曾在他面前皈依,武则天的国师神秀也是他剃度的。
圆寂时他说:“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意思是说,本来没有生死,但我今天却示现生死;我已获得心能自由自在去住来的境界,以后我还要再来中国。他还授记:再过六十年,会有一印度僧人前来取我的骨舍利,你们千万不要阻挡他。时间到时,确实有一位印度僧人前来,绕礼师塔后,遗塔自然打开,骨架却完好无损地存在。然后他把骨舍利拿到附近的池中洗后,便将之带回印度去了。从此之后,此池遂命名为洗骨池。
关于武则天,她是唐朝第六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后来中宗皇帝复国号为唐。在中国历史中,武则天被丑化得很厉害。有些人说:因为这是男人在写历史,所以会变成这样。我觉得武则天很了不起,因为她不但自己虔诚信仰佛教,在弘扬佛法方面贡献也非常大,比如修复寺院等。再说,当时汉地的风俗是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在这样的社会习惯中,她能做皇帝也很不容易。虽然有些历史把她刻画得很丑陋,但我认为也不一定那么恶劣,因为她在位的十五年中,对佛教所作出的贡献,无数后人都佩服不已。
言归正传:作为修行人,对虚空般的境界皆应引起重视。而在修行中,以虚空来了知心的本体或通达万法的本性,也很重要。如果真正有一些境界,在外境出现得与失、快乐与痛苦等时,就不会随之而转。如果没有一定的境界,虽然暂时能在别人面前演演戏,但也包不住。若想真正了断生死,般若空性的宝剑就不可缺少。相信大家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一定深深感受到了般若空性的微妙。
汉地禅宗和藏传密宗历代都有许多大彻大悟的高僧,虽然他们有些行为世人不一定能接受,但也没办法,因为完全超越了世间的行境。所以,我希望道友们学佛不要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要过于注重外在的行为和形象,而应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若能如此,便能示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的境界。也就是说,虽然在显现上有生老死病等苦和各种快乐,但却不会执着,因为这些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假装的,实际上根本没有。若我们都到达这种境界,那每一个人都会获得快乐。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怎么看虚空境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缅甸到越南的dhl的费用怎么算 浏览:199
中国行业有哪些职位 浏览:388
印尼为什么叫中国 浏览:379
疫情期间的印尼华人怎么办 浏览:703
想去越南工作老婆不同意怎么办 浏览:124
英国的钱币怎么说 浏览:713
越南厨师什么梗 浏览:660
北京意大利中心在哪里 浏览:799
手机版越南版吃鸡怎么下载 浏览:876
越南住酒店需要多少人民币 浏览:945
二战意大利打的哪个国家 浏览:486
伊朗是怎么看待中国 浏览:219
165万人民币在印度值多少 浏览:314
出口伊朗后无法收款怎么办 浏览:769
伊朗有什么手机品牌吗 浏览:405
美国为什么关闭中国驻美国休斯顿领事馆 浏览:182
印度为什么没有崛起成大国 浏览:848
和平精英国际服怎么才能切换人称 浏览:42
中国有多少家钢铁公司投资印尼镍矿 浏览:910
意大利西西里报团和个人哪个好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