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为何印度没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这是印度的国家政策,因为印度的小商品轻工业不发达要是其他国家前来竞争印度肯定是竞争不过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国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外国小商品的金进入但是这也必然导致了因果本国的这些问题。
事实上印度的经济差异是很大很大的,穷人穷的叮当,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会自己去买东西的,穷人也买不起,所以平时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干了。
⑵ 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消费能力极强,为什么没有大型超市
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当地有相关条例只允许国人经商不允许外国人投资,所以这里是没有看到大型的超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策,因此印度当地没有出现大型超市也可以理解的,毕竟这里并非很多富有的人也没有人肯花钱去开大型超市。
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印度当地确实难以看到大型的超市出现,期待以后当地政策改变可以让国外投资者进入经商,就可以改变简陋的消费模式。
⑶ 印度4月汽车零售销量首次为零,行业每天损失三亿美元
当地时间5月1日,印度汽车工业协会(SIAM)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2020年4月,印度汽车市场零售销量为0辆,印度境内也没有车辆生产。不过,当月现代汽车有1341辆汽车出口到印度。
根据SIAM方面的数据,去年同期印度汽车零售销量为25万辆,这也是印度进行汽车销量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当月销量清零的情况。
今日,印度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托·森(音译,Sugato Sen)在回复第一汽车频道记者的邮件时表示,印度汽车市场出现零销量,主要源于印度国内封锁导致汽车经销商暂时关门,以及海外航班的封闭所导致的供应链不畅共同造成的。
托·森在回复中提到:“目前,印度99%的汽车经销商已经关闭或停止营业,我们面临如此巨大的未知性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即便是印度政府立刻解除封锁并允许企业复产,但由于印度的汽车产业高度依赖海外国家的零部件,因此也难以较快恢复。而在此期间,印度汽车产业每天的损失额将达到3.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亿元),其中有近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亿元)需要由主机厂和上游供应商承担。”
托·森还表示,由于疫情对于印度汽车产业上下游所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即便是疫情得以遏止,也难以在短时间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预计2020年印度内需市场的汽车销量将在280万辆左右,不仅跌破300万辆,印度的年度汽车销量还将跌到2017年以前的水平,因此行业正在向印度政府建议,政府必须将整个汽车行业列入必需品清单,优先保障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及汽车经销商复工,并且将商品和服务税从目前的28%降低到10%。
此前,印度本土最大的汽车生产商马鲁蒂铃木公司公布的4月财报显示,由于受到印度全境封锁的影响,在印度国内市场零销售,同时该公司为其他品牌的代工产品也没有任务业绩,而该品牌今年3月轿车产量是91602辆,同比下降32%。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丰田基洛斯卡、现代汽车等汽车制造商在上周就已获准开始运营,但这些公司因零部件进口运输的问题,目前尚未决定重启生产的具体日期。
国际咨询机构毕马威建议,印度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对该国GDP的贡献超过7%,该产业的现状需要引起印度政府更重视,并可以考虑与中国开放运输渠道,以促进印度汽车产业的恢复。
近年来,作为重要的新兴汽车市场之一,印度市场也吸引上汽、长城及海马等中国车企以及部分零部件企业的加入,中国汽车产业与印度市场的联系逐渐更紧密。
去年5月,上汽集团在印度的第三个海外整车基地正式建成投产,印度市场上首款互联网汽车也由上汽推出并问世。当时,上汽方面表示,2年内在印度市场推出至少4款产品。根据SIAM的报告,印度每年从海外进口价值1.33万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24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其中中国零部件占印度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量的27%,位居第一。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包括转动系统、发动机零部件、乘用车电动系统、合金车轮等。
一家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负责人王强向第一汽车频道记者表示,相比于中国及东南亚,目前印度市场仍被个别日韩车企所占据,且市场集中度不高,这对于中国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厂而言,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位及性价比优势等不同策略,寻找新机遇。
“印度汽车工业对于海外零部件的依赖程度比中国更高,因此在疫情等突发性风险面前更加脆弱。印度的汽车经销模式相比中国也更加复杂。”王强表示,印度市场的线上销售等模式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他所在的公司然还没有撤出印度的打算。不过,如果印度这种情况持续,很多资金力较弱的企业需要重新考量市场定位,甚至可能弃卒保帅,将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转向主营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⑷ 印度人口如此之多,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为何却没有大型超市
为了保护他自己的零售小店。所以不接受外来的大超市入驻。但是印度本地人又没办法能够开起来一个那样的大超市。所以就导致即使到今天印度发展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也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过近几年印度也有尝试着放宽对于外资进入印度零售领域的限制。不过国情限制,超市发展在印度无法生存。
所以,印度本土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过道弄得狭窄,将货物放满了货架,给人以印度常见的露天市场的感觉。横亘在家乐福等诸多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其实还是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印度许多地方,土地使用权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征用也受到各种限制性条约的约束。另外,从就业选择上看,虽然零售业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印度人眼中,在这一行业工作并不够体面。
⑸ 苹果已完成在印度第一家零售店选址工作,印度市场前景真的光明吗
印度地区的新增用户里,绝大多数都是初次使用智能手机,第一次开始使用那么说明以后会有很多次,虽然印度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但是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这无疑是光明的市场前景。以往还是在诺基亚这类功能机的世界,其根本不了解苹果手机与几百元手机的差距,一方面是认知程度达不到,另一方面是因为普遍经济能力不行。
对于苹果来说,放弃印度市场明显是不靠谱的,毕竟印度仍然是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增速最快的地区,初代智能手机用户因为经济能力原因,无法购买苹果手机,但随着用户层的逐渐迭代以及跟其他手机对比后,一旦用户的经济能力上来了,其自然会去购买苹果的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等产品,要相信每个地区都会有富人,舍得花钱、愿意花钱的人大把人在,人口基数摆在那里,只不过用户对于接受一部手机话费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仍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很快随着市场的流行度逐渐被适应,像国内出现的一些极端用户为了买iPhone不择手段的情况,在印度地区也有可能出现。
⑹ 三大巨头决战印度市场,亚马逊、阿里、沃尔玛谁能抢得更多"肉"
最近,印度电商市场并不太平。
9月7日,据国外媒体报道,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UC浏览器计划未来几个月在印度推出一项电子商务服务。其实阿里巴巴在印度市场发展多年,布局的业务主要围绕在电商领域,随着子公司的入局,阿里在印度电商行业有增加一个筹码。
随着互联网硬件设施的完善,这也促进了印度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截至 2018 年 12 月,估计已达 5.66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0%。到今年年底,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 6.27 亿。不仅互联网人口红利大,互联网加剧了印度人口红利的释放,由于供应链、物流、支付、通讯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改善,印度互联网市场规模到 2025 年末增长 3 倍,达到 1600 亿美元规模。
印度也成为不少互联网巨头出海的重要市场,他们都渴望在这个广袤市场获得更多商业变现价值。目前印度互联网行业主要由国际互联网巨头与本土互联网初创企业构成,也有少量印度本土传统企业创立或扶持的互联网公司。在众多的互联网行业当中,印度电商市场应该算是被巨头包围的。
⑺ 印度的经济特点
印度从经济上来说是世界第七大经济的名义GDP和第三大的购买力平价(PPP)。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义)排名第139 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经过1991年的经济自由化,印度每年实现6-7%的平均GDP的增长。自2014年以来,除2017年外,印度经济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经济体。
印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服务业之一,自2001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9%,占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为IT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软件服务的主要出口国,2017财年的收入为1540亿美元。这是印度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 IT行业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部门雇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创业中心,2018 - 19年间有超过3,100家技术初创企业。印度汽车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工业之一,2013 - 14年度年产量为2148万辆(主要是两轮和三轮)。 2015年,印度拥有价值6000亿美元的零售市场,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
⑻ 外贸生意好做 要具备什么条件 印度的市场潜力怎么样
印度人口超过10亿,自1998年以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5%,进口总额更是每年增长。在许多外商眼中,印度市场是仅次于中国的新兴市常不过,印度民众有其特殊的消费者偏好、销售渠道及交易特性,如果不加仔细分析,将可能导致拓销工作事倍功半。对于有意打入印度消费市场的我国公司而言,应在行动之前较深入地了解印度的销售渠道情况、直销市场情况、消费者消费习性及选择经销商方面的策略。 市场流通体系 印度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土南北距离超过3000公里,东西宽约2900公里。海岸线全长有6000公里,大城市间相距遥远。因此,如果要在印度全国设立销售网,势必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例如,一家制造化妆品及美容用品的知名外商,号称在印度有2.5亿名顾客,其零售点则高达10万个。 与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都市化的程度相当低,70%的民众居住在农村。对许多消费品销售来讲,乡村市场是销售的主力,约占总销售额的70%。近几年来乡村市场的增长尤其迅速,许多消费品在乡村市场的销售增长率,是都市地区增长率的4倍。在印度被归类为最富有的消费群,有15%居住于乡村。 在印度,多数的消费品销售可分成三个层级,分别是经销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如果希望针对整个印度市场作销售,大约需要透过400至2300家批发商,以及25万家至75万家零售商。公司雇用联系这些批发商、零售商的业务人员,则平均需要75至500人。通常,印度经销商要求的毛利为4%-5%,批发商为3%-4%,零售商则为10%-15%。部分批发商则跨入经销或零售的业务。印度全国有超过500万家零售商,多数是家族经营。在都市地区,有部分零售商颇具经营头脑,还附带信用贷款、送货到家等业务。 销售渠道 根据印度工商联(FICCI)的分析,印度所有零售业市场容量约为1800亿美元。最近的市场调查指出,印度规模零售业(相对于传统小市场而言)在今后几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0%-50%,到2005年规模零售业总值将达到93.8亿美元。虽然小型杂货店仍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但大型购物商场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印度的消费市场必将发生极大的转变。 在印度很多大城市,尽管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连锁店和特大型卖场,但百货公司、超市和专卖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数的城市,在市区内都有颇具规模的商业特区,其中的店铺多数为本地人所开设。在主要的都市以外,乡村地区的商品销售就较不方便。由于道路状况不佳,许多乡村地区根本无法运送商品。 在印度,商品的销售有一般卖场及黑市两类渠道。有许多走私商品,诸如计算机零件、手机、家用电器以及其它的消费品,经常由黑市销售。黑市的商品售价通常较卖场的售价低10%以上。 传统的小型杂货店依旧是印度主要的零售渠道。不过在意识到印度零售业的发展潜力后,好几家印度的大型财团已决定跨入零售业的经营,其中部分财团还计划与国外的知名零售业者共同合作。 不过,现阶段在印度设立大型卖场,获利不易。大型零售业在印度的发展,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如下:1.小型杂货店的竞争。小型杂货店不但邻近住宅区,营业时间长,还提供宅配到家的服务。杂货店营运成本低,不追求高利润,商品定价与大型零售店相比差别不太大。虽然印度的杂货店摆设凌乱,甚至有些脏乱,但是由于印度富裕家庭日用品采购都由佣人代劳,因此杂货店的客源丰富,生意良好。2.房地产价格。印度主要城市的商业区,不论是租用或是购买,房地产价格都不便宜,要开设分店,成本不低。3.商品采购和物流问题。印度道路状况较差,官方对于货物采购限制较多,冷冻食品的保鲜及运输设备昂贵,这都严重影响到大型购物店的货源供给。另外,由于印度对于消费品的进口限制仍较多,关税较高,进口替代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目前印度不允许外商设立零售业独资公司,外商前来印度投资零售业是采取个案审查。但将来对零售业投资的审查有可能更为宽松。此外,印度消费品进口税已不断下调,这也给在印度投资零售业的外商极大的操作空间。当然印度在审核外商的零售业投资案时会要求外商扩大在当地的采购比例。 印度的直销市场 90年代印度经济体系大幅对外开放,直销突然成为印度相当风行的销售方式,全球着名的直销商,包括安丽、雅芳、Oriflame、Tupperware,也纷纷来到印度开疆辟土。目前多数直销的企业仍处于亏损,仅有少数公司损益平衡。但估计直销在未来的印度市场仍
⑼ 印度电商:“2022年之前都很难赚到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印度电商之所以不能赚钱,是因为政策对于电商企业不容好,以及客单价非常低,高物流的成本和低物流效率,这三点原因都是造成了印度的电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很难发展起来,同时也让这一些电商创业者在这几年没有办法赚到太多的钱。
印度的物流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就是说投入是大于收益的,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依靠于物流的,对于派送服务质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我觉得印度人可能没有办法做好这一个行业,因为印度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们城市内的交通是很堵塞的,即使是用摩托车,也有可能要用好几天才能把商品送到买家的手上,综合了这几点在印度市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⑽ 印度人口如此之多,为什么却没有大型超市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印度近些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是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世界第七大经济体。
印度这一政策为的是保护本土零售商,不过这也使得在温室中长大的印度本土零售商毫无竞争力可言。而外国游客在印度的日常购物体验也是非常糟糕。所以,印度本土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过道弄得狭窄,将货物放满了货架,给人以印度常见的露天市场的感觉。横亘在家乐福等诸多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其实还是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印度许多地方,土地使用权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征用也受到各种限制性条约的约束。另外,从就业选择上看,虽然零售业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印度人眼中,在这一行业工作并不够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