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是如何供养僧的

印度人是如何供养僧的

发布时间:2022-04-25 08:04:49

1. 合格僧人的定义和如何供养合格僧人

如今为末法时代,假冒的僧人、活佛、堪布、法师甚多,众生因有过多的欲望和贪婪,容易被这些假冒的人所蒙蔽。我在汉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被假僧人所骗的居士,使我心里十分伤痛。他们缺乏智慧,没有福报,不懂因果,不了解佛法,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僧人,但这个僧人恰恰就是误导他的假冒者,这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有的人不但被骗,而且愿意被骗,还把他视为佛菩萨、供养之境。如果这个心态一直维持到最后,始终不被邪见所污染的话,那也可以。他骗你是他的过,而你一心一意供养是你的功德。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他是个没有经过实修就带弟子的不如法的师父。 1、什么叫合格的僧人 梵语称为“僧人”,藏文对字是“扎巴”,象雄语称“幸饶”;汉语音译为僧人、和尚,意译为出家人,实际就是所有修行人的总称。从印度佛教的角度来讲,僧人即是出家修行者,出家是为了方便修行,因为很多人敬重出家僧人,僧人即代表了所有行者,因为只有出家才能弘法利生。但到了藏地就不太一样,除了显宗四部,还有密宗四部和大圆满三部等修法,修行就不一定非得出家。 修行的基本为律藏,而律藏之精华为戒学即戒律,戒律的目的是调整三门,净化心灵。能调整三门、净化心灵、觉悟本性的都称之为戒律。显宗有显宗的戒律,密宗有密宗的戒条,大圆满也有其戒律。佛说过:“若不守一条戒,则不为我弟子。”行者无论修什么法都得受戒,没有不受戒的修法。 显宗戒律主要以沙弥二十五条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律为戒律之根本,如果可以的话,其上再受个菩萨戒,被称为显宗的戒律。密宗戒律更严格、戒条更为众多,内容更深奥,但也有很多方便之处。佛祖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戒律分为出家和在家戒律,出家戒律则为上述的两个门类;在家戒律分为八关斋戒和居士戒。居士戒又分为居士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圆满戒和皈依戒等多种。一条戒即是不杀生或是不偷盗等守一条就可以;两条戒为不杀生的基础上再守不偷盗,则为两条戒;三条戒则是不杀生、不偷盗上面再受不妄语或是不邪淫,则称为三条戒;皈依戒乃是皈依的所有戒律;圆满戒为守持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除了自己的婚姻伴侣)、不妄语四根本戒上面再受不吃肉、不饮酒等其中一个,则谓圆满戒。 出家人和在家行者虽然都是修行人,但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佛教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出家人,所以出家人代替了所有行者,在家行者则一般不是特别受尊敬,汉地和南传都是如此。到了藏地就不一样,他们仍然注重密宗,以密宗为修行之根本,甚至说密宗不依显宗而单独可修。当到了八世纪时,吐蕃为了改朝换代、为了打败象雄王国,藏王对藏密做了严格的调查、改革、改名、纠正,但改革尚未完成,藏王圆寂,病毒留给了后人,导致自八世纪乃至四五百年来藏地显密不和,有的敬重显宗而鄙视密宗;有的过于重视密宗,而抛弃显宗,藏地显密教法因而水火不容,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四五百年。之所以显密不和,是因为密宗源于象雄(如今的雍仲本教),显宗来自印度的中观和唯识,两者在文化上、思维逻辑上都存在差别,所以显密不和。后来藏地出了贡佐巴大师、美敦巴大师、龙钦巴大师、宗喀巴大师、萨迦巴大师等各大教派的精神领袖,培养了很多实修极致的高僧大德。其中伏藏师、世系活佛、持明大师为修密行者;堪布、格西,包括普通僧人为显宗行者;虹化者等大圆满修者为禅修行者。 大概五百年前,本教着名行者良美巴大师、格鲁派开创者宗喀巴大师等繁多高僧出世,对藏传佛教进行研究,改善或补足了很多修行方法的不足。尤其是良美巴大师毕生实修显、密、大圆满三法,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实修经验,开创了显密双修的大道。他说:可在显宗沙弥、比丘戒、甚至在居士戒基础上修密宗,显宗和密宗是理论和应用关系或者前修和正行之关系。宗喀巴大师和良美大师交口称誉为:“人们陷于末法时,佛法精髓为戒律。”显密好比左右手,对于行者而言,两者缺一不可。所以修密者不能离开显宗,修密和大圆满皆基于显宗的见修行三法,才称得上是显密双修。良美大师云:“以显宗为前行,密宗为正行,大圆满为结果。”又说道:“佛法根基为戒律,佛法精华为密法,佛法究竟为大圆满。”所谓如法就是要知道入哪一个法门,受了哪一条戒律,才能知道什么叫合格的僧人。 不能以为穿个红色衣服,剃个头,念念经,会讲几句佛教知识的就是出家人。仅仅身体出家是不行的,还得看他的心有没有出家,有没有以出离心为戒律之基础,否则容易被人骗。如今很多假冒的僧人,跑遍藏汉两地,以活佛、堪布、师父的名义,骗钱骗色。完了用所骗取的钱给自己买洋房享受舒适,给自己买名车享受奢华,这样的师父就不如法了。出家是为了让你低调、谦虚,放下世俗红尘的诱惑,但现在我们的出家不但没起到减少贪婪、消除烦恼、放下红尘的作用,反而制造了更多的贪婪和放不下。 2、如何供养合格的僧人 佛教的积福和做善事之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那就是供养与布施。供养与布施本质上都是善事,但因为对境不同,方法和心态也就自然有区别。供养的时候,在没有悭吝、舍不得基础上,供养者对供养对境还要有恭敬心、虔诚心,否则就谈不上有意义的供养。而布施时,也是一样的,要在舍得、不悭吝的基础上有怜悯心、慈悲心。要知道,我们不能以怜悯心、慈悲心供养三宝,因为他们不是怜悯的对境。 如果供养僧众、寺院、高僧的话,那是最殊胜的供养,也是最好积福方法,因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佛。扎敦巴大师云:“三宝中有牙齿的三宝和没有牙齿的三宝。”有牙齿的三宝则是僧宝,若能供养僧宝,则不但有供养之功德,而且还有享用之功德,享用完了还会为你发心、观想和回向等等。三宝当中僧宝是唯一跟我们有关系的三宝,唯独他才能跟我们交流,教化我们。对于凡人而言:难以感觉到佛的存在,因为佛是觉悟本性的境界,而我们还没有觉悟,所以我们只能把佛像当做佛来供养,但佛像只是佛的像而已,并非真佛。其实佛不需要我们的供养,只是我们自己需要培养舍得心、虔诚心、恭敬心,所以进行供养。 本教《八关斋戒经》云:“很久以前一位虔诚者,为一名僧人供养了一餐,使他生生世世远离饥馑之难。”《经部》曰:“供养一千尊佛,还不如供养一个众生,因为他们需要你的供养;供养一千个众生,倒不如供养一位僧人,因为他能利益很多众生;供养一千名僧人,还不如供养自己的根本上师,因为他对你在修行上有恩。”《密宗续部》里记载说:“供养千尊佛,不及于供养上师的万分之一,因为上师是诸佛之集,是直接令你成佛觉悟的引导者。”美敦巴大师云:“若能令师满足,则乃究竟之福。”此次提到的上师不是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那些贪财者,而是学识渊博、实修圆满、高尚品德、有传承经验的高僧。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引导你,教化你。 我们不能以被动的心来做供养,必须是自愿的,而且是由虔诚心、恭敬心所引发的善事,才是真正的供养。如今有的僧人说:“你供养我多少多少钱,我就给你做灌顶、指点心性,传某某法。”如果用金钱来与灌顶、指点心性的价值相比,即便是几百万几千万,都不及一个灌顶的万分之一。如果这灌顶,可不以弟子的虔诚、出离心为基础,不以师父的实修和传承为依据,直接用钱就可以买的话,地球上第一个成佛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佛法也将被淘汰。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比如两个居士一起来拜一位师父,其中的一位供养了一千块钱,而另一个很被动地跟着他供养一千块钱,这样的供养不会有很大的功德。 僧人可以接受他人的供养,但要正正当当的接受,不要用诈骗、欺骗的行为获得供养。堪布、格西和活佛都只是个身份,只是在管理寺院、僧众时的方便法,不是真正的你。连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都是无我的,还能有身份吗?有人供养你是因为你身为出家人,或者你在做令人敬佩、深信的事,而不是你的身份如何如何。如果他的供养是自愿、不是被动的,你用慈悲心胸来接受其供养,对他对人都是有帮助的。钱在他的手里,要么花在吃喝玩乐,要么就花在其他不太有意义之处,你替他积善积德,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供养的时候,心态很重要,即除了上述的恭敬、虔诚心之外,还要三轮空体无缘殊胜。所谓三轮空体即是供养者、供养对境、供养之物以及供养的功德皆归于空性法界中。法界纳入于本性无思无念,最后就是无我的智慧。

2. 如何供养僧 怎样供养僧才具功德

佛教起初传入中国时,是依附老庄思想而立足的,这种格义佛教方法,对于一般普通人民似无问题,但对于儒家人士便没那么简单了。儒家讲孝,中国家庭重孝,“孝”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宗教似的教理。孝经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疾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道三大思想可总括如下:(1)、父母在世,尽责奉养,和颜悦色,敬爱顺服,死后则居丧守孝,慎终追远(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慎重嫁娶,传宗接代,繁荣宗族,族谱相传(3)、敦亲睦族,敬长扶幼,做好人好事,显亲扬名,但中国人一做僧尼后,却彻底地破坏了这三个原则了,

当佛教到了东晋,开始脱离格义阶段,进入独树一帜,自立门户,广收人民成为僧、尼后,佛教便从儒家受到猛力攻击与批评,特别是“孝”方面,因为佛教极端反孝:(1)、僧、尼剃发,损父母(2)、僧尼出家后不能再孝敬奉养父母(3)、僧尼不结婚,断绝子孙,无族谱(4)、僧尼与原有亲族断绝关系,不能敬长扶幼,显亲扬名。

佛教为了生存,保护自己起见,曾先后纷纷着书,自圆其说,强调唯有劝父母信佛教,为死去父母念经超度,才算是真正大孝;至于物质上的供养,并非真孝云云。大概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徒不惜与中国孝道思想妥协,陆续地伪造了“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孝子经”等经典,强调劝信佛教,才算是孝子,至于物质精神供养与否,都不重要,如重物质,且属不孝。根据“父母恩重难报经”对孝的定义来看,那么,那些不信佛教的儒家信徒都变成“不孝之至”了。佛教的这一招可真利害!不单封住了儒家的口,也为自己解开了“孝”的死结,而且慢曼地像是成了“名正言顺”及地,佛教讲孝,讲得比儒家更孝!至此,佛教也开始高喊佛教岂不也讲孝?而且比儒家孝得更彻底!

“盂兰盆经”,梵名ULLABANA SUTRA,内容是讲释迦弟子目连看到亡母在饿鬼道中受苦,请教释有何方法可以拯救亡母?释迦告称,只要在七月十五日请佛僧来为亡母念经超度,以及用各种美食供养诸僧,亡母便得超度出苦云云。经上记载,目连依此而行,亡母遂得脱苦,经曰:“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状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高僧…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结语说:“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教教义讲“业力”(Karma),讲“因果报应”,如果活人只有花钱请和尚、尼姑为死去父母念经超度,而他们居然能立即脱去轮回之苦,那么中国佛教便是在打倒释迦牟尼了,再者,要“尽世甘美”供养佛僧,这不是孝顺父母,而是在“孝顺和尚”了,不必说,主要就是这本所谓“盂兰盆经”救了中国佛教的命,大概自唐代以后,中国民间更广行盂兰盆会,人民个个成了“孝子”,佛僧由此也获得财源(需付钱给僧尼),双方皆大欢喜!

但稍有思想的佛教徒一定会对“目连救母”一事疑窦丛生,佛教徒谢碧玉写信问菩提树月刊主编李炳南居士,问:“佛教说众生随其业障投胎,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任何人,包括佛在内),如果业障重,口念阿弥陀佛,手执菜刀不自修,佛也无法救他,但目连之母为何能得救?他的母亲业障沉重,堕落地狱,目连救母心切,借诸佛功德愿力救其前往生天堂,怎么没有随业障投胎?这与自作自受或因果律不符,难道成了种豆得瓜?诸佛是慈悲的,若能如此,怎么不协力把天底下有可怜众生度到西方?目连之母是一个例,当然我们亦可以,不是吗?”再如佛教徒张弓也发问:“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为何超度可使亡人业责减轻或上生?果尔超度之‘影响’力及他人,系何种原理而使然?”

儿女出家做了和尚、尼姑后,当然绝对再不能赚钱孝敬供养父母,年父母如无生活能力,只好活活饿死。但佛教为了为自己辩护起见,居然强词夺理,说什么只要为父母写经、念经、超度及请僧人饮食(供养三宝)…便成“孝顺之子”。明眼人一看便知其荒谬绝伦至极…但佛教总算为孝与不孝的问题,找到了一条保身的路子,减轻了从儒家来的压力。

如果题主真的希望明白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把神灵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工具的话,就认真的看下这里吧,

网页链接

3. 寺院的“供僧”法事有什么作用

为自己积福的,所谓恒常供养三宝。供僧即是供养僧宝,得无量福。

“名车出入问原因?修桥补路济苍生。锦衣玉食为何因?前生素菜供佛僧。一饮一啄皆前定,命由我立福修增。"一常观世音师父

4. 佛陀时期的居士们是如何供养佛陀僧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2

5. 如何才是恭敬供养僧宝

供僧的基本供养是饮食、衣服、卧具(包括房舍)、医药,叫做四事供养。要时常查看观照,勿令或缺与断绝。

6.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和供养父母的区别

老法师---佛说:孝养父母,比供养三贤十圣的功德还要大。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萨都降临他家里呵护保佑。佛经上说,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个功德等于供养佛。佛常讲,你家里有两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养父母,而去供养佛,佛不会接受。

佛说:孝养父母,比供养三贤十圣的功德还要大。

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孝养父母是觉悟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孝养父母的。孝顺是随顺性德,不是随顺烦恼,不是随顺无理的要求。懂得孝道,懂得孝养父母,佛法才有根。佛法是师道,在佛法里面有没有成就,实在说要看他对于这个师道做到了多少。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懂得孝亲,而后才知道尊师,所以至善圆满的教育还是要从孝亲尊师上去扎根。

人不知道孝顺父母,就不会懂得尊师重道,这是一定之理。“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

“孝亲”非常重要,从孝亲这才能够“尊师”。我们对老师真正能够尊敬,老师的“道”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做师长的,要教学生孝养父母;做父母的,要教子女尊师重道。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我们开发性德,教我们明心见性的。我们的心地,本具无量智慧、德能、才艺;孝道与师道,是开发心地宝藏的钥匙。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哪有不能开发的道理?这开发的工具,就是“孝敬”。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孝敬”这两个字摆在第一。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孝顺父母的,没有不尊敬师长的。学佛的人不晓得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你这个佛法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是违背性德,去搞六道轮回。一个人,如果不孝养父母、不奉事师长,什么成就都谈不上。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萨都降临他家里呵护保佑。佛经上说,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个功德等于供养佛。佛常讲,你家里有两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养父母,而去供养佛,佛不会接受。我们要以孝顺父母的心,来服务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萨的心,来恭敬每位老人。大乘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孝道到极处,就圆满成佛。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常生欢喜心。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志做到圆满,孝道才圆满。

佛门讲,能够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叫父母从此以后永远不再受轮回的苦报,这是大孝。

7. 怎样供养寺院的僧人

1、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收受金钱,因此不能供养出家人金钱。

2、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应人过午不食,因此午后不适合供养食物。

3、根据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帮人算命、看相、驱魔、看风水等,因此请不要去寺院找出家人算命看相。

4、可以依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喜好来供养一些主食或副食品,荤食 或素食皆可,要供养出家人的肉食是必须很明确是三净肉 和佛陀所允许的肉类 。同时可以布施水果 、糕点、饼干、甜品等小食。此外,也可以布施南传出家人午后果汁 、佛陀允许的七日药 、终生药 或混合药 。

5、不要供养南传出家人不适合的物品,例如:烟酒 、化妆品、香水、娱乐用品、游戏器材 、武器、金银、宝石、装饰品等。佛陀说假如有人明知故犯,供养不如法的东西给如来或如来的弟子,他将获得“非福” 。

具体可以看《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护僧指南》,觉悟之路网站上有。

8. (了凡四训)上讲供养僧,我不明白怎么做!

供养要如法,僧人无所求。对出家人的供养和布施,这是福田,应该去种。

佛法是平等的,你不要看外面分工不同。你不能颠倒,你不能让你父母下来替你干活,这是不对的,这就没有孝心。实际上你护持谁?就是护持你的法身。僧人就是你的法身相,你不护持你的法身,将来你就不可能得到法身。在护持的时候你不护持,你怎么想得法身的时候就能得到呢?你原先不护持就等于破坏了。你破坏了,种下破坏的因,当你想得到的时候,只能是破坏的果。因果不饶人啊,其因弯曲,其果也迂曲。所以我们应该如理如法地护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才行。

9. 供养僧人注意事项

  1. 最好不要直接供养僧人金钱,有的师傅持金钱戒,而且容易破坏僧人的清净心。戒律严格的寺院如大悲古寺等都是到客堂供养钱财

  2. 可以供养水果、素点心、糖果、僧衣、其他生活用品也可以,想供养僧衣注意僧人衣服不能有其他图案,以灰,棕色为主,最好到网上或实体僧衣店购买。

  3. 供养僧人的物品切记奢华,朴素实用最重要。

  4. 最好到寺院的客堂咨询一下僧人师傅缺什么,建议除了供养僧人最好能细心观察寺院是否缺乏一些基础设施或食物,比如架子、书架、拖鞋、鞋套,如果能提供布施,同样功德无量。

10. 问几个佛教问题

入寺基本礼节知多少

作为一名怀着虔诚心朝山的信徒,在朝拜佛寺前应当了解入寺礼佛的基本礼节,以使自己进入寺庙的言行如理如法,达到理想的朝拜效果。本文现选择佛教的合十、问讯、绕佛、拜佛的基本礼节介绍如下。

一、合十

合十又称“合掌”, 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通行于印度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与地区,我国傣族聚居区也用合十礼。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合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

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合十礼可分为跪合十礼、蹲合十礼、站合十礼三类。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佛教徒均以行站合十礼为流行。

合十的动作是佛门一种谦恭的礼节,我们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

二、问讯

与合十相联系的另一基本礼仪是问讯。对于中国的佛教徒来说,问讯是佛弟子必学且例行的佛门行仪。例如今人皈依三宝之后,皈依证明师的第一个责任,便是教授合十、问讯等基本礼节。一般佛弟子学会了合十与问讯后,他们佛教徒的身分,好象也就成立了。又如佛教徒无论进入寺院或个人在佛菩萨圣像前用功,首先就是向佛菩萨顶礼致敬。在顶礼圣像之前,往往先有一个问讯的动作,顶礼结束时,又以问讯作为结束。

问讯时要掌握以下细节:

1.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

2.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

3.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4.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

5.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

6.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合掌、问讯等基本礼仪,源自于古印度人的礼仪方式,也就是顺应印度当地的风俗习惯。据宋代的《释氏要览?西域记》记载:“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致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为一拜。”

三、绕佛

右绕佛像和佛塔是佛教的一种基本规则。所谓右绕,就是说在佛像或佛塔旁行走时,要以佛塔或佛像为中心,围绕着佛像或佛塔向右旋转行走。

关于右绕佛塔的来历,按照印度民间的风俗,是以右方为尊。在印度,右绕是赞叹随顺的意思,你要是左绕,就是反对、对抗、毁灭的意思。所以说右绕佛像,是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认为佛教也应当以右绕佛像或佛塔为尊。印度的佛弟子在佛前经行时便以右绕为准。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佛弟子一直沿用佛制右绕的方式,将右绕佛像和塔寺作为对佛菩萨最虔诚的礼仪。

绕佛不但有驱除睡魔,养神疗病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业障,获得很大的福报。正因为如此,绕佛成为很多信徒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绕佛的时候,一定要放下尘世的牵累,心中只有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达到身心清净的目的。

右绕有许多功德。《菩萨本行经》中有一则故事说:佛陀在世时,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当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从外而来,他见佛出城,光相巍巍。婆罗门便欢喜雀跃,绕佛一匝作礼而去。佛微笑着告诉阿难,此婆罗门见佛欢喜,以清净心右绕佛一匝,以此功德,从是以后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快乐无极。在这里,佛说绕佛行走一圈,便可以获得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只生天上人间的福报。

另外,在《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中论述了右绕佛塔的各种功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后围绕。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

大威德世尊!愿为我等说,右绕于佛塔,所得之果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右绕于佛塔,所得诸功德,我今说少分,汝等咸善听。
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
在在所生处,远离于八难,常生无难处,斯由右绕塔。
仪貌常端正,富贵多财宝,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绕塔。
财宝常盈积,而无悭吝心,勇猛广惠施,斯由右绕塔。
色相净微妙,见者皆欣仰,所住常安乐,斯由右绕塔。
或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势力自在,斯由右绕塔。
或作婆罗门,持戒善通达,咒术围陀典,斯由右绕塔。
或作大长者,豪贵多财产,仓廪常丰足,斯由右绕塔。
……

从以上的故事和佛所说的右绕的功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右绕佛、塔的殊胜利益。

四、拜佛

拜佛是佛教徒向诸佛菩萨表达虔诚心的重要方式,在进入佛寺殿堂拜佛之时,佛教徒首先要怀有恭敬心并注意以下几点: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对于佛像我们应怀有恭敬心,常作见佛像如同见佛想。见到佛像时,切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果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在礼拜诸佛时,我们应当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然后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继之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接着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最后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对于拜佛,还应注意,当见到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径行而过;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它人不得用。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以上对信徒进入寺院必须掌握的合十、问讯、绕佛以及拜佛的基本礼节和注意事项作了简略介绍,希望这些介绍能对初学佛法的人到寺院礼佛有所帮助。

作者: 慎言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是如何供养僧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人寿保单借款多久可还款 浏览:982
为什么在印度那么多奇怪的人 浏览:819
嘉兴中国海油怎么样 浏览:688
中国在哪里看地震最好 浏览:538
为什么印尼红龙那么贵 浏览:688
病毒怎么进去伊朗 浏览:105
印尼语字母L和R怎么读 浏览:488
越南生日礼仪有哪些 浏览:432
印尼电话卡过期了怎么办 浏览:675
英国公司年检怎么做 浏览:239
和平精英国际主播公开赛在哪里 浏览:249
伊朗税号是多少 浏览:344
英国男人有多少个老婆 浏览:815
印尼住宿多少钱一晚 浏览:16
当代中国个人出发如何把握机会 浏览:750
广西怎么和越南客户联系 浏览:457
印尼人比划三个手指是什么意思 浏览:522
中国最早眼镜是哪个朝代的 浏览:375
印尼小巴黎之称是什么地方 浏览:935
qq如何注册和平精英国际服账号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