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么吃自助餐的步骤
第一步:水果 水果在食用后三十分钟就开始分解,餐前半小时吃水果是最科学的,而且还起到了开胃的作用。记住,水果要以价格高的为主。
❷ 印度有什么习俗
印度是多民族国家,信奉多种宗教,教派众多,习俗也各不相同。因此,游客须尊重当地风俗,在参观清真寺和神庙时,进寺(尤其是清真寺)必须脱鞋,不宜大声喧嚷,如见到身旁有穆斯林在祈祷时,须轻声走过,不宜惊动,以免影响其做礼拜。在印度,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年僧侣要举行一个节日,叫“波高”节,以表示对牛的崇拜,这种仪式不许妇女参加。在印度有些地方可见牛随意漫游街头,与行人、车辆等共享道路景象。印度教忌食牛肉和使用牛皮制品。印度教寺庙则不许带有牛皮制作的东西入内,要赤脚而入。此外,有很多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与中国人习惯不同的是,印度人在赞成或同意对方意见时的动作是既不是点头,也不是摇头,而是左右晃头。初次与印度人打交道的人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对方是表示同意还是反对。印度妇女尤其是穆斯林女子,因受闺阁制度影响,甚少抛头露面,她们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和异性握手。印度人还有尊重长者的风气,一般不在长者面前喝酒抽烟。长辈有所吩咐时,幼辈应答应一声“是”,并把头昂起来,以示乐从。对老人或父辈,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吉字”(意为“老翁”、“若伯”,或称“巴布”(意为“大伯”、“父亲”)。对伟人、老人和大师更为推崇,如对师长、导师称古鲁”,称甘地为“圣雄”(意为国父),称博学家、梵学家为“潘迪特”(贾·尼赫鲁生前享有此誉)。对一般学者称“斯利”(意为先生)。对精通伊斯兰教主义和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学者,称“毛拉”或“大毛拉”。与印度人打交道时,一般不要询问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问题,以免引起不悦。不要以政治话题开始谈话。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问题,印度人喜欢谈文化成就、印度传说、宗教、社会风俗、历史,谈论这样的话题较为投机,也许能有助于你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猪肉。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喜爱的图案是“敬牛”。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印度是一些传染病易发地区,临行前,应打预防针和携带防疫证书,有备无患。另外,需做好物质准备。如必要的行装、兑换外汇、机票或船票。有关参考书、学术交流资料、商品样品、赠送友人的小礼品,以及常备药品等。像西方国家一样,印度人一般爱喝生水,饭店和旅馆一般不供应热开水。由于一些城市水质欠佳,喝了生水,会引起水土不服,容易患病。因此,要尽量少喝或不喝。如需喝水饮茶可嘱咐旅馆服务员准备和索取,但需付一点小费。
印度之行最好安排在冷季,即10月至翌年2~3月间。此季节凉爽,宜人。避免在7~8月旅行,此间是雨季,交通不便。临行前,要了解该国节假日,以免遇上节假日耽搁时间。当妇女单独一个人旅行时。为了安全和舒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穿上印度服装,这样别人会把你当作本地人看待。出门乘车时最好与妇女坐在一起,不要与陌生男人交谈太多,一般仅限于谈谈天气。同时注意,无论男女外出时最好避免走路,哪怕是很短的路程,因为印度街头上有许多乞丐,千万不要发善心给乞丐钱物。否则更多的乞丐会将你团团围住,不给钱将无法脱身,而越给钱来的乞丐将越多。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印度购买火车票非常困难,一般情况下需要提前60天预定车票,临时买火车票基本无希望。所以在印度国内,您可能仍需乘飞机旅行。
❸ 中国游客在印度吃自助餐,看到食物之后为何吐槽不止
虽然游客都知道印度以咖喱为主食,但是却想不到自助餐都是各种糊状的食物,让很多游客都觉得印度的食物真的无法下手。印度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手进食以及咖喱,虽然在国内都很多印度饭店,可当自己亲身走在印度自助餐饭店都会意识到,原来印度人的饮食方式跟国内的印度店是不同的,当地的食物基本上都是各种的糊状形态。
由于印度菜多以糊状形态出现,而且味道比较浓,部分中国游客无法接受。
❹ 印度人饮食
印度人因宗教关系气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荤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为主,绝不吃牛肉,但允许吃鸡蛋、黄油、牛奶,也可以吃鸡、鸭、鱼肉。有许多印度教徒从不吃肉,甚至连鸡蛋也不吃一个,因为在他们看来,鸡蛋也属于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他们认为只有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伊斯兰教徒以食牛肉为主,绝不吃猪肉。其他教团,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对肉类无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菜肴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类、笋类及木耳。
印度人吃饭,与许多国家不同,他们既不像西方人那样用刀叉,也不像中国人一样使用碗筷,他们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饭是印度人的习俗,他们用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抓饭时,一般只用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他们的三个手指不但能吃米饭,甚至还能把菜汤同米饭一起搅拌,然后一一送进嘴里,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别具风格,无论是盆、壶、罐,还是盘、碟,不少是铜制品,富贵人家还有不少银器。厨房的各种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铜制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所以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大多喜爱喝红茶。他们把茶叶放人铜制或铝制的壶里煮沸,再加入适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带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营养。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状,不像中国的茶水那样清淡,两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宁可不吃早点,也要喝上一两杯奶茶。除饮红茶外,印度人也比较普遍饮用咖啡、牛奶、凉水等。
❺ 中国游客在印度吃自助餐,当看到菜品的时候都说“这不是给人吃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印度也不例外,但不是所有国家的特色饮食都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的。例如印度就是,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恒河被当地人们视为圣河,但实际上这条河的卫生环境十分堪忧,印度也到处充斥着脏乱差的环境。但是他们的主要水源就来自于恒河,一想到恒河上漂浮着的尸体和垃圾等,真的会让人毫无食欲。
综上所述,印度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使用各种香料来调味,看起来口味很重又没有好看的卖相,这也是让人没有食欲的原因所在。所以说敢于品尝印度美食的人都非常厉害。
❻ 印度人到底是怎么抠门的,越交流发现越好笑,哈哈
去印度考察短短几天时间,我们与印度厂方相处得很好,彼此流露出合作的意向。一天下午,我们还在交谈时,厂方代表突然真诚地说晚上要请我们吃饭,推辞一番后我们欣然应允。谁知过了一会,我们竟收到一份书面打印的邀请函,大意是当天晚上他们
要在中心一酒店请客,希望我们能赏光,还希望我们能穿戴整齐。
看来印度连这一
点都在学习西方,非常注意细节和程序,不与我们在国内一样,口头邀请后至多再来个通知。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没见过世面,就想看看印度人是怎么请客的。可是到了吃饭地点我的心却凉了半截。那是一个空旷的布置极其简单的大厅,大厅的一角是一个吧台,几名服务生正在忙碌地调试红酒、威士忌、可乐等饮料。大厅四周除了门和通道外,摆了整整一排椅子,间或散落着数量很少的茶几。等人都到齐了,那个个胖胖的印度代表首先致欢迎辞,简短而又客气,然后就是让大家随意。这时几个同事去吧台要了杯饮料,就随便闲聊起来。我后来注意到,印度厂方的代表拿着饮料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碰碰杯,聊上几句。大家随意闲聊,并不限于工作,也不管语法是否正确。想当年我在国内可是有着师奶杀手的美誉,聊天那是我的专长。我找了许久才找到两位印度女士,也难怪,这里职业妇女少。也许她们都被我这个所谓的中国帅哥给吸引了,竟然很乐意和我聊天,还向我打听中国现在的城发展情况。我请她们合影,她们同意了,但不让我离得太近。没办法,印度妇女还是比较传统的。正当我们聊得起劲时,那个胖胖的代表又开始大声讲话,意思是我们的时间差不多了,大家吃一点东西就可以离开了。这顿饭是自助餐,无论是领导还是小兵都是自己动手,排队进行。
我还没感觉出这顿饭的意味,宴会就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所谓西式的宴会,第一次接收印度人的请客,没有大鱼大肉,没有觥酬交错,有的是一份随意,一份轻松,也算是不错的。
❼ 是不是印度人都很小气很抠门啊 有钱的也这样啊
去印度考察短短几天时间,我们与印度厂方相处得很好,彼此流露出合作的意向。一天下午,我们还在交谈时,厂方代表突然真诚地说晚上要请我们吃饭,推辞一番后我们欣然应允。谁知过了一会,我们竟收到一份书面打印的邀请函,大意是当天晚上他们
要在市中心一酒店请客,希望我们能赏光,还希望我们能穿戴整齐。
看来印度连这一
点都在学习西方,非常注意细节和程序,不与我们在国内一样,口头邀请后至多再来个电话通知。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没见过世面,就想看看印度人是怎么请客的。可是到了吃饭地点我的心却凉了半截。那是一个空旷的布置极其简单的大厅,大厅的一角是一个吧台,几名服务生正在忙碌地调试红酒、威士忌、可乐等饮料。大厅四周除了门和通道外,摆了整整一排椅子,间或散落着数量很少的茶几。等人都到齐了,那个个胖胖的印度代表首先致欢迎辞,简短而又客气,然后就是让大家随意。这时几个同事去吧台要了杯饮料,就随便闲聊起来。我后来注意到,印度厂方的代表拿着饮料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碰碰杯,聊上几句。大家随意闲聊,并不限于工作,也不管语法是否正确。想当年我在国内可是有着师奶杀手的美誉,聊天那是我的专长。我找了许久才找到两位印度女士,也难怪,这里职业妇女少。也许她们都被我这个所谓的中国帅哥给吸引了,竟然很乐意和我聊天,还向我打听中国现在的城市发展情况。我请她们合影,她们同意了,但不让我离得太近。没办法,印度妇女还是比较传统的。正当我们聊得起劲时,那个胖胖的代表又开始大声讲话,意思是我们的时间差不多了,大家吃一点东西就可以离开了。这顿饭是自助餐,无论是领导还是小兵都是自己动手,排队进行。
我还没感觉出这顿饭的意味,宴会就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所谓西式的宴会,第一次接收印度人的请客,没有大鱼大肉,没有觥酬交错,有的是一份随意,一份轻松,也算是不错的。
❽ 印度饮食民俗
在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
赴家宴、光着脚、手抓饭,表达的是亲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印度菜口味较浓,但愈往北部则口味渐淡。新德里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厅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调法自古以来就受蒙古人的影响,其中最受人欢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 是用香料腌过的鸡,放入一种印度特制的炉灶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时,鸡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干,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鸡烤之外,鱼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烤,一样的美味可口。还有一道叫做[可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欢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软,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别。印度还有一种“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这个,是用一种未切的面包叫Nan,用来和米饭一起配着咖哩吃,米饭的清香夹带着咖喱的美味,定能让你一饱口福的。
在一流饭店内都供应上等的西餐及印度餐,中国菜亦颇为流行,但口味都已改变为当地口味,可能是入乡随俗的原因吧。印度食品的价格浮动较大,尤其蔬菜和水果,价格亦随季节而异。
一半国民喜吃素
印度朋友邀请我出席他的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薯仔、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诉我:克瑞迪亚是耆那教徒,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美国驻孟买总领事西蒙斯告诉我,肯德基在印度办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
❾ 为何印度人总是认为中国很穷有什么特殊原因么
为何印度人总是认为中国很穷?看完印度豪华自助餐厅,瞬间明白了
现在社会条件好了,人们对这个旅游是比较热衷了,而且通过旅游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视野,这对我们来说一件开心的事。尤其是近年来条件好,许多人都把目光放向了国外。就比如近几年很多人喜欢到印度一样,也确实,这个印度与我国的民俗不同,很多地方还是值得玩的。但是,你又知道吗?我们都觉得自己国家强大,可是在这个印度人眼里,他们觉得我们也很穷的。
不仅如此,印度的自助餐厅,也装修得特别的奢华,有漂亮的灯具,就连背景墙看起来都那么别具一格。所以,一旦来了这里,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不是到了这个印度,仿若置身于豪华的美国一样。相信,看了他们当地的自助餐厅,也许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印度人眼里,我们中国人那样贫穷落后。对于印度的这种消费行为,朋友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❿ 有什么印度FOOD比较出名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60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51
上面两个网址有配图的介绍,虽然少,但是看上去真的是令人垂涎啊~~~~~~~~
——————————————————-——————————
感受印度食文化
□在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
□赴家宴、光着脚、手抓饭,表达的是亲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半国民喜吃素
2002年8月的一天,印度朋友克瑞迪亚60大寿,邀请我出席他的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薯仔、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诉我:克瑞迪亚是耆那教徒,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美国驻孟买总领事西蒙斯告诉我,肯德基在印度办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印度前驻上海总领事苏伯拉马尼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时间里也吃荤,但回到印度后,受素食文化的强烈影响,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又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马邦前副首席部长阿迪克(相当于我常务副省长)在飞机上多喝了点威士忌,下飞机时步履不稳,被媒体以“在公众场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野味无人敢问津
在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是美味佳肴的东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印度虽然吃素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这些人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会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绝大部分长寿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洒着花瓣撑着伞,印度人在欢庆圣·塞巴斯蒂安节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人们谈到印度饭,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饭。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
从表面上看,中国菜的特点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发食欲;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不过,印度菜的香并非中国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并非中国人所习惯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冲”鼻子的辛辣,许多中国人恐怕一时难以适应。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的许多老华侨,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们仍不习惯。
柠汁、飞饼是招牌
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说也怪,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嗬,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食客们难以抵住刚出炉的“加巴地”的诱惑,没有谁能悟出“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用筷子一戳,呼的一声,热气向外蒸腾,好不有趣。原来吹弹欲破的“加巴地”竟然还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颊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喜欢用手抓饭吃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在中国流行的“印度飞饼”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飞饼用的麦面都是没有去掉壳的,而中国的“印度飞饼”,用的都是去掉壳的精粉,其口感与印度的饼其实不一样。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我刚到印度不久,就到卡纳塔克邦前农业部长、反对党领袖柏仁古达家里做客。先生在家里始终光着脚,没穿拖鞋,这使我深感奇怪,更使我诧异的是,先生陪我们用餐时,竟然用手把米饭、菜和汤在盘里来回搅拌,然后手呈勺状,不仅将饭送进嘴里,而且用手舀汤送进口中。和我一起访问的小高解释说:请你到他家里吃饭,是最客气的了;主人不穿鞋光着脚,同桌用餐时不用刀叉和勺,而是按照印度人的习惯用手,表示没有把你当外人,而是把你当成朋友,那就更难得了。
晚餐一般8点后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
刚来印度的外国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饭太晚的习惯,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着名的外科大夫马昌德博士举行家宴,欢送即将离任的英国总领事。请帖上说的是晚8点开始,但到晚上11点还没有开始吃饭。原来,印度人举行这种活动的习惯是,晚饭开始前,每个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饮料,站着或坐着自由地交谈,侍者则不时送来一些印度的点心,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鸡尾酒会。到11点1刻时,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马思塔德加勃悄悄对我说,他饿得实在有点受不了了。而且马博士是素食主义者,那天晚饭的主菜只是萝卜、白菜、薯仔、番茄而已,在中国人看来,惟一稍微上档次的只不过是饭后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饱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员了解到印度人的这个习惯后,为了不饿肚子,吃过晚饭后再去赴宴。比利时总领事就曾得意地告诉笔者他的这一高招。然而,这一高招也有不灵的时候。2003年12月的一天,华人中有影响的人物陈少占先生娶媳妇,邀中国总领事馆官员出席婚宴。陈再三说明,他们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礼6点准时开始,9点礼成,决不会像印度人那样拖到很晚。婚礼在陈的庄园里举行,所以,我们下午2点就出发了。然而,我们到达以后,发现一切同印度人一样,慢慢腾腾,婚礼拖到7点多才开始,婚礼结束后,领事馆的官员们早已饥肠辘辘,以为婚宴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接着开始的是舞会,吃饭拖到10点才开始。等到回到家里,已经零点过了。(作者系湖南益阳人,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法学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