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怎么看约克逊

印度人怎么看约克逊

发布时间:2022-04-26 21:43:12

‘壹’ 怎样才能看出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在印度,怎样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看完发现好简单!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大约已经存在了3000年,这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大致分为四种,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此之外还有一种贱民,是等级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纳入种姓制度之内。

还可以从饮食方面,高种姓素食者多,而低种姓人群肉多些。高贵的婆罗门也不会大吃大喝,饮食倾向清淡和新鲜,喜欢吃时令蔬果和粮食,相反的是,一些达利特家庭,餐食中菜量少口味重。另外,在印度酗酒人中,低种姓人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穷人喝酒,富人喝茶哪国都一样)

各种姓在历史上都有约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现代印度,高尚社区和贫民窟虽说并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再说一下印度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婆罗门在印度人数非常少,但是地位高贵,他们很少从事世俗行业,一般都是宗教领袖和学者,所以这些人我们很少可以见到。我们经常见到的种姓大多是印度的第二种姓刹帝利和第三种姓吠舍,刹帝利在印度几乎垄断了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高薪职业,如果你在印度见到一名医生,那么他百分之九十会是刹帝利。

‘贰’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叁’ 如何从姓氏看出印度人的所属阶层

不能,印度不是王权制,自然没有贵族,从姓氏上看不出来。

‘肆’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主要是印度政府的宣传,富人知道中国的情况,而穷人只知道中国比他们穷。因为穷人连9寸黑白电视机都当宝。信息不发达是根本问题。好比三十几年前的中国,别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伍’ 为什么印度人算白种人

这里大家要明白一件事:白种人和白人是两个词汇!

白种人是人种,白人则是纯政治语言。。。

我们所说的有一部分印度人确实有白种人基因。

可以说他们是白种人。

但是说到白人。。。

最严格的白人定义只有纯种的英格兰人、德国人,以及他们在美国的移民。

注意是英格兰不是英国。

他们才是白人。

是的,法国人都不是白人。

狭义上的白人包括了苏格兰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瑞士人、奥地利人和几个叫不上名的西欧和中欧小国。

这也是西方最通常的白人概念。。。

注意其它的欧洲人都不是白人。俄罗斯不是、西班牙不是、意大利也不是。

下面就是我们常说的白人了。

这些人包括南欧和东欧本地人,以及爱尔兰人和芬兰人。。

这些人要求很严格。

必须满足出身地和纯血才是能被称为白人。

移民和新大陆血统的,比如南美的拉丁人都不是白人。

这里就包括俄罗斯、波兰、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等人了。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白人。。

此外还有一个荣誉白人。

你可能猜到了,日本人。。。

最后就是所谓的广义白人。。。这个概念现在也有。。

包括:中国人和韩国人。。。

你没看错。。现在中国人在很多国家被归于白人行列。。

当然在真正狭义白人中,他们大部分还是不认可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

白人是纯政治语言。

它说明的是世界权力分配。

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群就是白人。

他们并不关心你的种族和肤色。

至于印度人是白人吗?

显然不是。。。尽管很多印度人说自己是白种人,并且自认为是白人。

包括大家认为是白人的伊朗人和南美的欧洲移民。

所有这些人都属于有色人种,属于被统治者。

简单说就是有色人种。。。。

‘陆’ 为什么点不着盛水的纸船

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来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温人的爱语——

几次醒来,

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海风压衾,

明灯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五、《纸船——寄母亲》赏析(潘颂德)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回答者:壹个人飘 - 试用期 一级 12-17 19:28
冰心、泰戈尔都写过《纸船》!

冰心、泰戈尔《纸船》比较阅读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县人。“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在北京参加了学生运动,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的诗构思精巧,音调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形成了清隽淡远的风格。写于1923年赴美国字途中的《纸船》抒写的是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把它叠成很小的船儿,看似平淡的叙述表述的是心的虔诚。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纸船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说明,从而造成悬念。当然,诗人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第三节变化了叙述角度,写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了一只很小的白船,继而喃喃地告慰母亲“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承接虽有跳跃,但仍显自然,且想象瑰丽奇特。诗的结尾点明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诗人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卒章显其志”。

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8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计1000多首诗,2000多首歌词。泰戈尔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语言艺术吸引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读不懂泰戈尔诗的人或许有之,但认为泰戈尔的诗歌语言不美的人却从来没有。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诗的1-3句写渴望,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诗的4-6句写希望。这里的希望主要是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丽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诗人把天上的小朵白云联想成鼓着风的白帆并下到河里比赛,想象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诗的7-8句写梦幻。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的浮泛前去。去往哪里呢?诗人并没有点明,但如果回头看看前面的诗句,我们便不难发现,载着梦的纸船的目的地是岸上。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是散文诗。两首《纸船》虽都从虔诚的纸船写起,(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是叠纸船;泰戈尔“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是放纸船。“从不”与“每天”,一样的心意诚挚),表达的情感则稍有不同。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写“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泰戈尔的诗歌想象力丰富,语句和结构凝炼多彩,译介到中国后,得到了一大批青年读者的喜爱,以至于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拿起笔依照着写起类似的吟咏母爱和童心的诗来。冰心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位诗人。泰戈尔的纸船上写着他的名字和住处,“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冰心的纸船风吹浪打,她却执着地希望它飘流到目的地,因为“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两首诗虽表达的情感稍有区别,但相似是鲜明易见的,这足以看出泰戈尔对中国新诗的巨大影响。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 船

泰戈尔

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

‘柒’ 印非混血的哈里斯成拜登搭档,印度人是怎样看的

印度肯定表示非常的高兴,甚至把哈里斯当成了骄傲,因为哈里斯是应非混血,并且目前已经和拜腾组成了组合,就表示如果拜登最后能够当选美国总统的话,那么哈里斯就能成为美国的第1位女性副总统,并且是首位非裔与南亚裔副总统。这对于这些族裔在美国政治上的参政史上完全又是又一个里程碑,同时也表示了女性开始慢慢的崛起,对于印度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


因为你想啊,如果真的印度出了一位美国副总统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身体留有印度血脉的人,也能够当美国的政要,也能够进入美国政治的中枢,所以这个事情一出现之后,印度的宝莱坞明星,商业领袖,以及许多的政治业务员纷纷都在推特上面对她表示祝福和尊敬,表示对她的支持,所以可以看出哈里斯对于印度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最后真的能够成为美国首位首位,那么印度可以说完全就是扬眉吐气了。

‘捌’ 24课金色花问题!

金色花

一、整体把握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纸船寄母亲

一、整体感知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象:“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2.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练习说明

一 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样的对话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样的教。

二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本题就两首诗中比较含蓄的诗句要求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指导解题,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1.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练笔的要求,必须借助形象来抒情。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这要注意揣摩两首诗中的想象。泰戈尔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象纸船飘洋过海送深情,都想象通过一种办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我们也可以想象另一种办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可以先看“文学名着导读”,再找书来看。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

启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设计为: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诗句

可以讨论: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导学生自读《纸船》,着重探究“泪”与“悲哀”

母亲至爱女儿,女儿至爱母亲,容易理解,“泪”与“悲哀”则是难点,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放纸船在太平洋,“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教学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4.再朗读。

(三)《纸船》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

(四)朗诵比赛

(五)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三)选做。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

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

(李存光文,《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金色花》的两重解读(刘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象——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着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尽管我们不是借此宣传宗教),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9期)

四、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范伯群、曾华鹏)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冰心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去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但是,对这位女作家说来,她为这次游学所支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最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这个融乐和美的家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姊弟之间,当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强颜欢笑,个个都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无数的忍泪吞声……”只在偶然间听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对话:“我姊姊走了,我们家里,如同丢了一颗明珠一般!”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又借话别为名,与友人在外挨延时间,因为入门就感凄切,姊弟之间不敢默坐厮守,有时竟环着大莲花缸奔跑,彼此泼水为戏,以这种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狂欢,掩蔽内心的痛苦。总之,离别使这个家庭一切反常。“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但临到离别时,竟反常地装作无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说:‘走了!’向空中发言似的,这语声又似是从空中来,入耳使我惊慑,我不看着任一个人,便掀开帘子出去。”“只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别,既不缠绵,又不悲壮,白担了这许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过着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境况下离别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车南下。直到火车慢慢开行,在车上翻阅《国语文学史》时,看见书页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笔迹,这才揭破了那一层薄纸,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来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温人的爱语——

几次醒来,

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海风压衾,

明灯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五、《纸船——寄母亲》赏析(潘颂德)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玖’ 印度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印度人是如何区分高低种姓的呢

种姓制度即血统论,就是一生下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改变你的社会阶层。1947年印度法律正式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它在生活中却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后一点,就是看你从事的工作,因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的人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通过高学历得到体面的工作。

印度奇葩的制度其实非常的多,但是最为可悲的人那里的人民并不会为了自由反抗,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就觉得在中国生活实在是非常幸福了。

‘拾’ 怎样才能看出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看出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有几个方法:

1、看婚姻:在印度高种姓娶低种姓是一种习惯,但是高种姓嫁给低种姓却是种罪恶。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和低种姓的男子之间,如果是印度高种姓的男子想娶低种姓的男子的话,是可以被接受的。

印度的低种姓之中,兄弟、堂兄弟之间会共用一名妻子,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高种姓的人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

2、看语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低种姓和贱民们是不会说英语的,英语是印度高种姓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印度当地是一种能体现高种姓身份的荣耀。

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永远都不可能融入会英语的圈子中的,所以会英语也可以被我们视作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方法。

3、看职业:印度低种姓的人们一般只能做些仆人的工作,比如专门为高种姓的人擦地板、做饭、洗衣服之类的工作,贱民们则没有资格进入印度高种姓人的家中,也没有资格为他们服务。

印度的很多精英人员则出身于高种姓,因为他们高种姓的身份,他们获得了许多低种姓没有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工作职业方面,也有着低种姓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印度的空姐就大多数是由高种姓女性担任,在开始的时候因为身上带有姓名牌子的原因,很多低种姓的人是不敢让空姐为他们服务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数千年来的卑微,却让他们的心中有了一种无法驱散的恐惧。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

(10)印度人怎么看约克逊扩展阅读:

印度人种划分:

关于人种的划分,历来聚说纷纭。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着人。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泰卢固族(TELUGU):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马拉地族(MARAT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加拿达族 (KANNADA):占印人口3.87%, 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马拉亚拉姆族 (MALAYALAM):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萨姆族 (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信奉湿婆神。多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奥里萨族 (ORISSAI):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奥里萨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奥里萨人以米饭为主食,衣着简单朴素。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怎么看约克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中国的药品价格不是统一的 浏览:559
为什么意大利威特斯洗衣店好 浏览:174
中国哪个省有厂 浏览:508
中国哪个省份淡水最多 浏览:77
为什么中国男人普遍丑 浏览:413
英国揽胜海运多久到国内 浏览:772
中国有哪些古怪医书 浏览:941
中国做了什么面对疫情 浏览:867
伊朗人看到中国是什么感受 浏览:743
手机印度tec认证怎么申请 浏览:394
怎么从越南进入老挝 浏览:363
印度粗金链怎么样 浏览:80
英国tesco什么时候退出 浏览:165
印度太阳能产业链怎么样 浏览:998
为什么英国15世纪城市人口大增 浏览:338
意大利谷歌礼品卡哪里有买 浏览:179
英国的警察有什么待遇 浏览:570
写信到英国要注意什么 浏览:320
比利时寄顺丰快递回中国大概多久 浏览:961
英国长弓为什么能射穿法兰西重甲 浏览: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