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光电瞄准系统怎么样

印度光电瞄准系统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4-28 20:17:12

❶ 米-24系列

米-24VM(“雌鹿”VM)改进了夜战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罗斯军队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为米-35M。米-35M型改装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

米-35M于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飞。它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这引起了俄罗斯国防部和订购米-35M的外国用户的广泛兴趣。由于采用了延长使用寿命模块,米-35M技术寿命为4000多个飞行小时,就是说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机延长使用寿命15年。采用改善飞行性能模块,米-35M换装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发动机,配装全玻璃钢旋翼桨叶和气动效率更高的X 型尾桨。改进使米-35M比米-24减轻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达到700公里;实用升限达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显示出的机动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让行家惊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采用的增强机载武器系统效能模块。它使米-35M可挂16枚更为先进的9M120空地导弹。9M120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取代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它的串联式战斗部威力强大,不单能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地面目标,足以击穿有850毫米厚装甲防护的坦克。米-35M装备“针”-B型空空导弹,拥有与敌低空飞行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进行空战的能力。米-35M用双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机枪,使其对小目标的杀伤能力提高了60%。 采用夜间作战能力模块把米-35M推进当今世界先进直升机行列。它加装了全昼夜多通道光电观察瞄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观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飞行员配备了前视红外头盔显示系统,使飞行员在夜战时能与地面保持目视接触。机上装置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将导航数据实时传到头盔显示器上,以利飞行员及时修正航向。有了夜间作战能力模块,米-35M似获得某种魔法一样,拥有了可靠的全昼夜作战能力,也使全机整体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飞行器工业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进的米-24,该机采用一套称为“任务24”的航空电子装置,拓展了昼夜作战能力。同时,该公司宣布了一项合同,为一个未名用户(据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机装备“任务24”装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设计的任务24装置用来改进现有的“雌鹿”机群,而不用对直升机的主要结构进行改动。该装置包括:·直升机多任务光电负载(HMOSP),包括用于昼夜观察和瞄准的前视红外、电视摄像机和自动跟踪设备。·一个头部运动传感器,从动于安装在机头的四联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与目标交战。·组合在一个头盔中的夜视镜和头盔显示器,用于驾驶员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间飞行作战。·一个集成了数字移动地图和键盘/显示装置的GPS/多普勒导航系统,用于飞行任务计划。·每个座舱中用于导航、瞄准、飞行数据与视频记录的多功能显示器。·一个操作新系统的任务计算机,以减小乘务员的工作负荷。HMOSP中还配装一个激光测距仪。每个座舱都具有充分的夜视功能。除了雷达、激光器以及导弹报警系统外,“雌鹿”直升机也装备了驾驶员控制的铂条/曳光弹干扰投放系统,该系统安装在尾架上用以自卫。直升机的武器装备保持不变,包括使用原来的俄罗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和各种反制导火箭吊舱。一个小口径机枪安装在机舱窗的左前方。此外,该飞机还携带拉法尔公司的“长钉”光电制导、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表明“雌鹿”直升机的武器容纳能力强于俄罗斯原型。

米-24是苏联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由米里设计局于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苏联陆军最初于1968年提出设计要求,米里本人亲自担任总设计师。1972年西方首次报道这种直升机的情况,1972年底试飞并投入批生产,次年1973年装备部队。 米-24在苏联陆军近距支援及特种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后接任其职务的季申科主持设计了真正大量装备部队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号为“雌鹿”(Hind)。

点击查看:米-24阿富汗实战 | 车臣战争使用教训 | 陆军航空兵使用经验 | 米-24实战视频

点击查看大图

设计的背景是美国陆军在越战中装备了AH-1型武装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取得了很好的作战效果,因此苏军决定仿效其设计思想研制自己的武装直升机。正如AH-1是由UH-1改进而来,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运输直升机上发展来的,后机身几乎照搬了米-8设计。

米-24设计时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护,压制地面敌军和防空火力,强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队,压制空降区敌人的先头部队。但经过长期训练和使用,米-24更多的担当了反坦克任务,并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机的能力。米-24还可以担负为米-8和米-17机群护航的任务。

米-24生产装备数量巨大,据统计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单价约为550万美元。其出口型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越南、也门等国家,参与了两伊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

由于米-24A并未大量装备部队,我们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机体结构。米-24D所有的动部件以米-8相应部分为基础。5片桨叶的旋翼采用等弦长翼弦,翼型为NACA230。3片桨叶的尾桨类似米-8,但在改进型上,尾桨均改装在尾斜梁的左侧,与米-8演变为米-17相似。

欢迎您对本文进行评论:

开始评论@ Controls(Powered by JS-Kit)

旋翼大梁采用钛合金,敷以玻璃钢蒙皮,以蜂窝结构夹芯填充。旋翼桨毂为锻造/机加工钢制桨毂,采用传统的全铰接式旋翼。桨叶大梁充增压氮气,以便检查裂纹。每片桨叶安装液压摆振阻尼器、平衡调整片、前缘防冰装置和标准的刹车装置。尾桨使用铝合金材料。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汉战争中,米-24反复使用上述战术攻击游击队,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岭的阻碍,甚至直接携带航空炸弹进行轰炸。但米-24也被游击队击落了不少。

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短舱尾梁结构。机身前部根据任务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机身两侧有比西方设计大得多的全金属悬臂式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调。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米-24采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低压油-气减震支柱和低压轮胎。主起落架向后收在机身短舱后部。尾梁下面有管状的三角尾橇,可保护尾桨。

米-24D采用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2230轴马力)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该发动机与米-8MT、米-17的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便于减低陆航地勤的维护工作量。发动机经由输出轴、并车减速器驱动旋翼轴。动力系统关键部位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装甲钢板。机舱后机身内装有主油箱,机舱底部有软油箱。机舱中可安排1000千克辅助油箱,使内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时可带4个外挂油箱,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外挂油箱只可装在短翼两个靠内的挂点上。可选用转向器和分离器滤除进气中的异物和沙尘。旋翼桨毂整流罩尾部装有辅助动力装置,横向安装。

米-24的步兵舱

米-24A和D的驾驶舱有所不同。A型采用并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舱,D型采用不同于西方平板玻璃舱盖的纵列气泡式舱盖,前部为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驾驶员在后,射手在前,均有装甲座椅。两个铰接式座舱盖是分别独立的,向右打开。后座比前座高,两人视野良好。前后舱之间有防碎片屏蔽。运兵舱设有8个可折叠座椅,或安排4个长椅。两侧各有一个铰接主舱门,分两部分向上和向下打开。舱内备有加温和通风装置。

机内系统包括3台发电机,相关的双套电气系统和增稳系统。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特高频无线电台、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盲目飞行仪表设备,以及有地图显示器的无线电罗盘。

米-24的武器配备火力强大。机头下方炮塔装有一挺可俯仰旋转的12.7mm四管“加特林”机枪,部分后期型号采用了双联23mm或30mm机炮。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AT-2“蝇拍”反坦克导弹,其他挂架可携带UV-32-57 32管57mm火箭发射器、其他大口径火箭发射器、1500千克常规/化学炸弹等。

米-24系列共有7种型号。机体构架,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都是一样的,武器、作战设备和尾桨位置有所不同。简述如下:

米-24A(“雌鹿”A)。该型号是原型,保留了较多米-8的特点。平板玻璃大型驾驶舱(见下图)内可乘3名机组人员——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射手和随机工程师。主舱搭载8名全副武装士兵。机身两侧短翼后掠角为20°,下反角为16°,每侧短翼各有4个武器挂架。翼尖挂架可挂4枚AT-2“绳拍”反坦克导弹。机头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和瞄准系统。左侧内武器挂架的上部装有摄像机。原型机尾桨位于尾斜梁右侧,后来的改进型移至尾斜梁的左侧。A型并未大量装备,其三人机组也未被正式装备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无上、下反角,其它与“雌鹿”A相同。每侧短翼内侧有2个武器挂架。“雌鹿”B性能优于“雌鹿”A,但没有大量生产。

米-24U(“雌鹿”C)是一种教练型。基本上与“雌鹿”A相似,但没有机枪、天线整流罩和导弹发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个真正大量装备的米-24。装TV3-117涡轮轴发动机,驾驶舱装甲增厚。尾桨改在尾斜梁左侧。由于A型的驾驶舱不利于机组执行攻击任务,前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溶入了西方设计思想。驾驶舱改为纵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前舱水平视野为270°,前下方视野为45°;后舱视野水平视野为20°,前下方视野为15°。机头防弹玻璃右上方装有探测器,用于指示火箭弹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条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长,以适应机头下方体积更大的探测器。前起落架收起后半露在机体之外。

短翼挂架,有两个57mm火箭发射器和两个AT-2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挂有一串12.7mm枪弹。

机头下方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炮塔,旁边是KPS-53A光电瞄准具舱。备弹1470发。12.7mm枪弹虽然威力小于西方通常的20mm炮弹,但射速高达4000到4500发/分;备弹量大,适合对付游击队等目标。机枪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机头下方装有雷达和微光电视系统。采用的AT-2“蝇拍”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整个发射到命中的过程必需由射手手动瞄准。D型的教练型不装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击能力,大量装备部队使用。

D型的座舱

米-24BMT是扫雷改型。

米-24V(“雌鹿”E)采用无线电制导的9K114“螺旋”(Shturm,北约代号AT-6)反坦克导弹,改装TV-3-117A发动机。相应的在机头下方左侧改装大型制导设备舱。有4个翼下挂架,可选装R-60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驾驶舱加装平视显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击瞄准具。其出口波兰型号称米-24W。出口型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统同样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但性能远优于AT-2,使得米-24的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于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的改型。可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工作,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在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挂架,在翼下加长的武器挂架上加装机械爪,用于执行核/生物/化学战用途。该型单独部署,不编入陆军航空兵一般部队。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与E型相似,但机头右侧装一门以GSH-230机炮为原型的AO-18型双管30mm机炮,取消了机枪炮塔。该炮采用30×165mm炮弹,弹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发/分,炮重105千克。可挂AS-10空地导弹。出口型为米-35P。下图为俄陆军航空兵飞行表演队。

美军拥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于为美军提供相关防空、对空观瞄设备的训练。

GSH-230机炮及炮弹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装改型。注意米-24独特的主舱门。下门可作为跳板。

米-24K(“雌鹿”G2)类似于同米-24R。机舱中有大型照相机,右侧开有镜头舱门,用于侦察和高炮射击观测。

米-24VP(“雌鹿”V)机头炮塔改装双联GSH-23L型23mm机炮,出口型为米-35VP。GSH-23L炮采用23×115mm炮弹,炮重50千克,射速3200发/分。该炮可看作12.7mm机枪和30mm机炮之间的优化选择,能较好的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要求。

GSH-223

按苏联的惯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苏军相应装备。自1978年起,已经有25个国家进口了约600架米-35。下图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进了夜战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罗斯军队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为米-35M。米-35M型改装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

米-35M于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飞。它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这引起了俄罗斯国防部和订购米-35M的外国用户的广泛兴趣。由于采用了延长使用寿命模块,米-35M技术寿命为4000多个飞行小时,就是说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机延长使用寿命15年。采用改善飞行性能模块,米-35M换装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发动机,配装全玻璃钢旋翼桨叶和气动效率更高的X 型尾桨。改进使米-35M比米-24减轻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达到700公里;实用升限达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显示出的机动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让行家惊叹。

下图为阿富汗战争时的米-24图片,包括乘员在机舱内架设了一挺7.62mm机枪。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采用的增强机载武器系统效能模块。它使米-35M可挂16枚更为先进的9M120空地导弹。9M120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取代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它的串联式战斗部威力强大,不单能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地面目标,足以击穿有850毫米厚装甲防护的坦克。米-35M装备“针”-B型空空导弹,拥有与敌低空飞行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进行空战的能力。米-35M用双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机枪,使其对小目标的杀伤能力提高了60%。 采用夜间作战能力模块把米-35M推进当今世界先进直升机行列。它加装了全昼夜多通道光电观察瞄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观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飞行员配备了前视红外头盔显示系统,使飞行员在夜战时能与地面保持目视接触。机上装置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将导航数据实时传到头盔显示器上,以利飞行员及时修正航向。有了夜间作战能力模块,米-35M似获得某种魔法一样,拥有了可靠的全昼夜作战能力,也使全机整体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飞行器工业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进的米-24,该机采用一套称为“任务24”的航空电子装置,拓展了昼夜作战能力。同时,该公司宣布了一项合同,为一个未名用户(据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机装备“任务24”装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设计的任务24装置用来改进现有的“雌鹿”机群,而不用对直升机的主要结构进行改动。该装置包括:·直升机多任务光电负载(HMOSP),包括用于昼夜观察和瞄准的前视红外、电视摄像机和自动跟踪设备。·一个头部运动传感器,从动于安装在机头的四联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与目标交战。·组合在一个头盔中的夜视镜和头盔显示器,用于驾驶员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间飞行作战。·一个集成了数字移动地图和键盘/显示装置的GPS/多普勒导航系统,用于飞行任务计划。·每个座舱中用于导航、瞄准、飞行数据与视频记录的多功能显示器。·一个操作新系统的任务计算机,以减小乘务员的工作负荷。HMOSP中还配装一个激光测距仪。每个座舱都具有充分的夜视功能。除了雷达、激光器以及导弹报警系统外,“雌鹿”直升机也装备了驾驶员控制的铂条/曳光弹干扰投放系统,该系统安装在尾架上用以自卫。直升机的武器装备保持不变,包括使用原来的俄罗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和各种反制导火箭吊舱。一个小口径机枪安装在机舱窗的左前方。此外,该飞机还携带拉法尔公司的“长钉”光电制导、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表明“雌鹿”直升机的武器容纳能力强于俄罗斯原型。

东欧各国正在寻求改进自己的米-35。图为其中一种方案,采用西方观瞄吊舱、机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四国国防部长签署了关于共同改进米-24的协议。改进按照北约的标准进行,延长其服役期限。由波兰负责协调,样机在18个月之内完成,批量生产将在2004年开始,费用总额约需1000万美元,每个国家将承担开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军表示未来的15年,很可能继续由米-24担当武装直升机的主力。米里设计局计划对米-24进行延寿和换装制导和导航系统,加装新武器。新型号为米-24P型,计划使用米-28的复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桨。采用新型装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设备,生存性将大大提高,同时飞行高度和机动性等飞行特性也将有明显改善。2004年1月,俄罗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将进行改进型米-24PM的首飞。根据2004年俄罗斯国家国防订货,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制造厂研制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为提高,并且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不仅安装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发动机,也安装了改进型机载设备。预计改进型直升机的联合国家试验将持续一年时间,计划于2005年中期结束。直升机的改进是利用国防部资金完成的,未来将对俄罗斯武装力量直升机进行改进的还包括改进型米-35。俄罗斯空军装备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仪式将于1月28日在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举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国计划年底前开展现代化它的18架老龄俄制米-24作战直升机的招标。捷克国防部官员近几年里与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等伙伴国就联合开展米-24现代化项目进行了讨论,以延长该机使用寿命到35年。为克服各国立法不同带来的问题,4国最近同意开展框架宽松的合作。捷克共和国是首个宣布招标的国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该国未来与匈牙利开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国防部9月9日称,正在准备招标的全套资料,与俄罗斯的升级该直升机航电系统的谈判也一直在进行。国防部不能确定有多少架直升机需要升级,但熟悉情况的消息灵通人士称可能多达18架。包括BAE系统公司在内共有7家防务公司对该项目表示了兴趣。斯洛伐克国防部长Ivan Simko最近暗示,该国可能与波兰合作开发米-24改进型原型机。

2004年12月,保加利亚国防部选择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领导的小组作为保加利亚直升机改进项目的中标方。该改进项目包括改进12架米-24武装直升机和6架米-17运输直升机,使它们满足北约标准。埃尔比特公司将作为该改进项目的主合同商,该项目的金额对埃尔比特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不过,该项目还有待于完成谈判并正式签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亚国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统公司一份为期3年、价值5730万欧元合同,为其12架MI-24型作战直升机以及6架MI-17型运输直升机提供升级,与北约标准兼容。Elbit系统公司在过去数年内为苏制装备升级,使其与西方/北约标准相兼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约后,保加利亚一直在进行将其装备进行升级以与北约标准兼容并确保护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亚2006年国防预算达到6.87亿美元,约占GDP的2.6%。目前计划逐步实现其装备的现代化,计划于2015年结束。

AT-9反坦克导弹

12.7mm加特林机枪吊舱和双头12.7mm弹

2004年1月,俄罗斯空军副总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将表示,俄空军开始装备专门用于实施夜间作战行动的改进型米-24PN型武装运输直升机。到目前为止,空军已经装备了数架米-24PN型机,现已开始这些直升机的飞行人员培训。这些直升机将首先配备给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区的第4空防集团军。他表示,该型直升机的能力大为扩大,打击的精确度也得到提高,无论是白天,还是在夜间,都可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同时,中国、委内瑞拉等国都对该型机极感兴趣。米-24PN(PN意指带机炮的夜间型)直升机的改进工作由“罗斯托夫直升机”厂进行实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机改进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机上安装有BREO-24型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系统和“镜子”型夜视热成像瞄准引导分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有“彩虹-SH”型搜索瞄准系统,它与“镜子”热成像仪联合工作。在直升机的瞄准系统中,还加入有热成像分系统、激光测距仪和反坦克导弹控制通道。BREO-24型一体化系统包括有液晶显示器、夜视仪并与驾驶舱的光学技术设备配合使用。新型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可保证直升机的全天候作战使用,并且可使用所有编制内的武器系统,夜间条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飞行,由于采用有数字地图,故有较高的导航精确度。该直升机的武器系统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确制导的“冲锋”或“攻击”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发射装置,以及内置和悬挂式射击武器,包括带有23毫米口径 GSH-23型机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机炮装置。该直升机的悬挂武器包括“攻击-V”系统16枚9M-120型反坦克导弹或9M-120F或9M- 114型导弹;10枚S-13型火箭弹;80枚S-8型火箭弹;带23毫米机炮的悬挂式机炮装置,带弹450发;数枚空空导弹。改进型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罗斯共制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机。

❷ 印度陆军采购SIG-716 G2 7.62x51战斗步枪究竟怎样呢

一、这个消息源于19年印度国防部的一则消息,声明从瑞士采购了一批新式步枪sig-716,制造商为瑞士老牌军工企业SIG。不过采购的中间商却是美国,据悉订单总价为7000万美元,总数量达到7万支以上。

SIG-716是一种使用中口径子弹(7.62*51mm)的射手步枪,这种定位有点类似SVD狙击步枪的武器,尤其适用于高原地带,天朝的高原部队就因为小口径的95等等不适应,很多又换回了7.62口径的老81式步枪。

二、公允的来看,这是一只极好的精确射手步枪,除了做一只新枪战场考验和使用者的口碑较少外,配备了高强度轻质枪身、自由悬浮式重型冷锻枪管、丰富的消音及枪口制退配件、丰富的瞄件选择等,最令人称到的是它在使用一些专用弹药时,射击精度可达0.6-07MOA,而国内那款26万大狙在使用专用弹药时,才勉强达到1MOA。

西格绍尔公司在AR-15和AR-10基础上,推出的SIG 516(5.56×45mm)和SIG 716(7.62×51mm)系列,深受军队、警察以及猎人的喜欢。SIG 716是一款活塞短行程精确射手步枪,当时该枪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并配备了消音器,精度令人称道,但依旧非常沉为应对城镇和低强度冲突需求,以加强基层连队对抗中远距离点目标的能力。各国军方都在引进指定射手步枪(DMR,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指定射手步枪是狙击步枪的有效补充,在追求非对称作战的美军中,指定射手步枪使用量较大。

使用Doubletap Colt Comp 155格令TMK弹药时,初速达到808米/秒,精度表现最好,100码(91.4米)0.6MOA。而且在命中目标后,弹丸可以迅速膨胀,是警用或自卫用很好的选择。其次为黑山178格令ELDX弹药,精度为0.65MOA。Hornady 155格令AMAX BLACK弹药,精度为0.70格令。Doubletap的125格令BT弹药,精度为0.75MOA。

三、但是如此好的武器,却也让三哥面临着很大的使用问题。

1、子弹

印度目前采用的是俄制7.62*54mm子弹体系,而非SIG 716使用的北约7.62*51mm子弹体系。如此大规模的枪支数量,不论是从外购经济性上,还是从战时的物资供给原则上来看,都不能全部采用外购子弹的方法。

❸ 印度的苏30MKI和米格29的战技术性能

印度的 30MKI 特色在于 它安装了 360°矢量喷口 所以他在近距离格斗上有很大优势 中国没有进口这个型号 但是 印度进口的30MKI 矢量喷口是早期型号 因为我看一些报道说 这个喷口维修时间很短 几百小时就要维修一次 所以 实际使用效果不是很明显 俄国人吧最好的留给了自己的部队

米格 29 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近期 印度跟俄签订了 舰载型号 所以 印度那个大脑袋航母 在俄改完了 就能上舰了

整体看 印度装备都是万国造 典型的 只求灿烂不求永恒啊~

❹ 印度买下的长钉反坦克导弹有多厉害

导弹名称:长钉-SR反坦克导弹
最初的长钉家族被称为NT家族(NT是希伯莱文Nun Tet的字头缩写,意为反坦克),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反坦克导弹——吉尔(Gill)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2500米,1999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第一次公开展示)、长钉(Spike)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4000米,1999年由以色列陆军解密)和丹迪(Dandy)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8000米,1999年11月首次公布)。2002年,为了出口统一品牌,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拉菲尔公司宣布将原来NT家族更名为长钉反坦克导弹家族,其家族成员的名称也相应更改为:长钉-SR、长钉-MR(MR是英文Middle Range的字头缩写,意为中程,也就是原来的吉尔反坦克导弹)、长钉-LR(LR是英文Long Range的字头缩写,意为远程,也就是原来的长钉导弹)和长钉-ER(ER是英文Extended Range的字头缩写,意为增程型,也就是原来的丹迪反坦克导弹)。
智能长钉
拉斐尔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在研制长钉导弹之前曾对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和标枪反坦克导弹做了详细研究,因此长钉导弹在气动外形上与陶式颇有几分相似。首先都采用2组矩形弹翼,其中弹尾的为固定式弹翼,主要用于飞行控制。弹体中部的弹翼尺寸上稍小一些,平时呈折叠状态,发射后自动弹出。导弹从前到后分别为导引头、前战斗部、飞行姿控发动机、电池组、主战斗部和主发动机。
作为导弹最关键部分的导引头,以色列人采用了固体状态摄像机这一图象转换装置。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发明了电荷耦合装置(CCD),固体状态摄像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分布于各个像元的光敏二极管的线性阵列或矩形阵列构成,通过按一定顺序输出每个二极管的电压脉冲,实现将图像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目的。输出的电压脉冲序列可以直接以RS-170制式输入标准电视显示器,或者输入计算机的内存,进行数值化处理。CCD是现在最常用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机器视觉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光电转换装置,即将传感器所接收到的透镜成像,转化为计算机能处理的电信号。光电转换装置主要在昼间、较好的天候条件下使用,拉菲尔公司之所以选择这种光电图象转换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国家反坦克导弹常用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驾束等制导体制,主要是考虑到与其光纤数据传输链路配合使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及。除了光电图象转换装置,长钉的导引系统还包括一个红外成像导引头,以色列方面并没有公布该红外导引头是否为焦平面阵列,但强调了其具备很高的灵敏度,对背景热量掩盖下的目标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这种双重体制导引头保证了长钉导弹极高的命中概率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长钉家族的所有型号全部采用串联战斗部,拉菲尔公司研究人员认为,随着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广泛使用,单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已经很难击穿坦克装甲,串行双重战斗部是未来反坦克导弹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长钉反坦克导弹的前战斗部将引爆坦克上附加的爆炸式反应装甲,而主战斗部将紧随其后,撕开坦克主装甲。为了更有效的打击重装甲目标,长钉家族反坦克导弹均采用了高抛物线飞行弹道,接近目标时做俯冲攻击,不仅避开了主战坦克厚重的前装甲,而且高抛物线弹道使长钉导弹受地形障碍的影响更小,能更有效的在山地、丘陵地形作战。双重串行战斗部加上攻顶模式使长钉导弹成为目前穿甲威力最大的反坦克导弹之一。
拉菲尔公司最得意的地方还是长钉导弹的光纤数据传输链路。光纤制导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新制导技术,优点众多,基本可以概括为3点:比普通导线更好的延展性和更小的体积、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不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带来的隐蔽性。第一个优点可以赋予导弹在相同载荷和动力下更远的射程。长钉-ER的射程可达8公里就是此优点的体现。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是光纤制导最具革命性的优点,它赋予了导弹更多的作战模式和任务弹性。
长钉-SR/MR/LR三种型号都采用了双重战斗模式,其一为发射后不管模式,在发射后不管的模式下,射手激活导弹并将瞄准线锁定目标后即可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将自主制导飞向目标,无须射手做追踪瞄准,这也是当前各国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共有特性。射手在发射导弹后可以迅速转换发射阵地或进行再装填(长钉家族的再装填时间均低于15秒),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战场生存力。其二则是发射+观察+修正模式,此模式与早期线导反坦克导弹攻击模式相仿,但由于光纤数据传输链是一个自封闭的系统,外界无法对其实施干扰,因此其作战效率要高得多。此外,光纤数据传输链路不仅能将射手获得的目标信息传输给导弹,使其精确攻击目标(由于光纤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射手甚至可以在中途改变目标,我们还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来体会其优越性:蹲伏在茂密灌木丛林里的长钉射手,发现大约4公里外的空旷平地上有一辆坦克,他瞄准后便开火,但当导弹正对准目标时,射手突然意识到目标是假的。这时他通过长钉导引头传回图象发现藏在附近掩体下的一辆真坦克,于是他重新输入目标信息,使其攻击真正的目标),它还能将导引头获取的实时战场景象传回给射手,用拉菲尔公司反装甲武器营销总经理——尤素福·伯格的话来说——“那就像是射手自己在飞向目标一样”。图象回传能力使长钉导弹的使用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攻击画面, 从而实现远程杀伤效果评估。而且这种能力最大的潜力是实现网络中心战的理念,即将每部导弹发射系统通过战场局域网与其他作战单位和高级指挥机构联结起来,导引头摄下的战场实时画面不仅可以传回给射手,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其他作战单位和指挥机构的数据共享,从而使战场态势更加透明化。2003年10月,以色列国防军与拉菲尔公司签定了研制生产长钉C4I系统的合同,目的就是使长钉导弹系统具备网络战能力。在这个系统内,长钉的发射系统将与各种不同类型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士兵便携式电脑和甚高频数据链联为一体。
不仅如此,在长钉-LR/ER型中,还增加了第三种战斗模式——发射并全程操控(Fire and Steer)模式。这意味这射手无须在发射前锁定目标,而可以先将导弹放出去,巡弋至目标可能出现的区域,通过光纤数据传输链传回的图象信息搜索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便通过光纤传输数据控制导弹攻击目标,射手也可在确认目标后切换至发射后不管模式。目前,这种非瞄准线操纵模式已经运用在了欧洲导弹集团研制的“独眼巨人”导弹上,它也是美国未来反坦克导弹系统准备采用的技术。
上述种种使长钉导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反坦克导弹,正如尤素福·伯格所说的那样:“长钉导弹就相当于把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大脑装在导弹里面——只是你无须为了任务去牺牲一个人而已!”

❺ 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是什么型号~有那先优点

歼-10:中国研制的单发动机、轻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第三代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F-10。歼-10是一种多用途的战斗机,能够执行空战和轰炸的任务。有关此机研发的各种消息1980年代起不断有各项情报流出,直到2006年12月29日官方正式公布歼-10 照片证实其存在。 2009年11月5日,歼-10的1001号首飞原型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首次以实机对外公开展出,首次以图文展板的形式披露歼-10 的性能介绍。外型结构 歼-10采用三角翼加三角鸭翼的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主翼为三角中下单翼,采用机动前缘襟翼。切尖三角鸭翼位于进气道上方机身,矩形带附面层的发动机进气道位于机身腹部,进气道口与机身之间有加强筋,机身上有气泡式驾驶员座舱,机身向后自然过渡,机翼与机身之间平滑过渡,后机身为发动机舱,采用单垂直尾翼以及两片向外侧倾斜的面积较小的腹鳍。歼-10采用放宽静安定度设计,战机的主要控制面由全权限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实现自动和综合控制。歼-10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战斗机。机头设备舱两侧、鸭翼、襟副翼、垂直尾翼、腹鳍、发动机尾喷口均使用复合材料制造。歼-10是中国空军继歼-8D后第二种拥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战斗机。动力 歼-10服役最初使用的是1台俄制AL-31FN涡轮风扇发动机,是用于俄制苏-27“侧卫”战斗机的AL-31F发动机的改进型,AL-31FN较AL-31F外型尺寸稍有所减小。同时在网络上流传的照片上也看到有试验机型使用中国生产的WS-10A(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航电系统 据称歼-10的电子设备比其它中国战机较先进,座舱为所谓全“玻璃化”界面,配备一具平视显示器(HUD)及三具黑白或彩色下视多功能显示屏(MFD),采用1553B数字总线,信息化程度超越以往所有中国战机甚至同期沈阳飞机公司生产的歼-11(苏-27的中国版本)。飞行作战所必须的控制开关集中于中置的驾驶杆以及座舱左侧的油门杆。歼-10服役时装备1台全相参的脉冲都卜勒火控雷达,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具备超视距、多目标能力,据称最大搜索距离160公里,上视射距100公里,下视射距80公里。飞行员配备了头盔瞄准具。武器 歼-10装备两门23mm口径航炮,机身具有11个机外武器挂架,可以外挂中距空空飞弹PL-12(霹雳-12)(相应的外销型号称为SD-10(闪电-10)),近距空空格斗飞弹PL-8(霹雳-8),导航/目标指示吊舱,精确制导武器等。 衍生型 歼-10A:单座版。外销代号F-10A。歼-10S:J-10A的双座教练机型号。前机身拉长以放入后座,两飞行员以纵向座于单一座舱罩下。机背也加大隆起以放入多的航电系统。突出教练外还保留了作战功能。J-10S也可以用于加强对地攻击型后座飞行员可以当武器操作员。[4] 歼-10B:是一基于J-10A改良的型号。配备无边界层隔板超音速进气口或称发散式超音速进气口(Divertless supersonic inlet或diffuser supersonic inlet,DSI),驾驶舱前方加装了光电瞄准系统(electronic-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EOTS),内藏红外线搜索及追踪系统(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及雷射测距仪(Laser range finder),垂直尾翼和襟翼也加大,该机可能有整合被动式相位数组雷达(Pass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PESA)2006年1月来自俄罗斯报导的“超-10”,机身修改后可装配AL-31FN M1涡轮扇引擎并搭配向量喷嘴,但网络流存照片中并未装有向量喷嘴。 FC-20:预定卖给巴基斯坦的歼10外销型号,2009年开始交货。服役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4年1月,解放军空军第44师132团第一批装备了15架歼-10。中国官方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歼10战斗机服役的消息以及新闻片段,另有消息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已经有100架至300架歼-10在国内多个空军基地服役。 2009年11月5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纪念建军60周年的飞行表演中,歼-10在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后首次亮相。

❻ 一线为:苏30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苏-30战斗机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14.70米 苏-30战斗机机长(空速管除外):21.94米
机高:6.84米
机翼面积:62.04平方米
空重:17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4000千克(苏-30MKN256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500千克(苏-30MKN34000千克)
机内油箱载油:9400千克
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时
海平面最大速度:138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230米/秒
实际升限:17500米
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空中加油)、6900千米(二次空中加油)
起飞滑跑距离:550米
着陆滑行距离:670米
最大过载:8.5G
苏-30MKK使得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拥有了比空军更为先进的对地攻击手段。据称该机装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统,计算能力更为出色,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宝石”和“俱乐部”反舰导弹。此外还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导弹。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

苏-30战斗机 精彩照片(20张)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传闻近期我军试射了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9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
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
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
经多番谈判后,中俄双方确认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于李鹏总理访俄期间签署。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至此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K的计划,但由于中印双方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
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而“苏-30”的国产化将与苏-27的国产化融合为一个项目,即使歼-11的进一步发展型号。而近年解放军也不断增加进口苏-30订货,其中海航于2002年底首次获得苏-30。
近期解放军的苏-30使用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Kh-29电视制导导弹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电视制导炸弹终于曝光。
俄罗斯苏-30战斗机-生不逢时

几经周折后,前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正式决定在苏-27PU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截击战斗机。考虑到前苏联在 Su-27UB北方和远东地区有着极为漫长的空中边界,在那些广阔的末开发地区只有相对较少的机场供作战部队使用,这就要求新型飞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武器配置。
最初的那架苏-27PU原型机(代号“蓝色02”)是由阿穆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KnAAPO)生产的苏-27UE改装的,其后的两架则是由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联合体(IAPO)改装并交付的。这也意味着新型防空截击机的研制生产任务被转移到新的工厂。因为KnAAPO必须专注于苏-27的生产工作,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大量订货使工厂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进行苏-27UB的生产和苏-27PU的研制工作(从1985年到2000年KnAAPO共生产了765架单座型苏-27)。
1988年夏,代号为“蓝色05”(工程编号T10PU—5)的首架苏-30原型机开始进行装配工作,并于1989年12月31日进行了首飞,试飞员为列武诺夫。由于该机的尾锥是标准苏-27上的,上面带有盒形箔条/曳光于扰弹投放器的整流罩,这就说明最起码该机的机体不是重新制造的。该机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前缘缝翼,前缘后掠角41°。改用K—36DM弹射座椅。其内部燃油容积与苏-27UB相同,航程为3,000千米,空中加油后航程可达到5,200千米。
俄罗斯苏-30战斗机在这架飞机上装有新的导航系统和标准的后座舱,航空电子设备和系统可以在超过10个小时的飞行中持续使用,而且考虑到机组人员的生理需要在飞机的座舱内安置了新设计的供氧装置和排泄系统。
整个试飞工作于1991年初结束,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和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随即给苏-27PU发放了新的编号——苏-30。这是“侧卫”飞机系列中除苏-27之外唯—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前苏联政府部门和军方正式下达命令赋予的新编号。其他诸如苏-35、苏-37、苏-32、苏-34都是由苏霍伊设计局自行发布的编号,它们其中很多没有得到俄军有关部门的承认。
按照原先的计划苏-30将大量装备国土防空军航空兵部队,替换苏-15/21和米格-23/25等老型号飞机。工厂和设计单位也做好了未来15年内的生产计划,IAPO建设了新的厂房并购进了新的设备,生产多年的米格-23/27飞机生产线被关闭。但1991年8.19事变后苏联的迅速解体使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第一架批生产型苏-30在1992年4月14日由试飞员布兰诺夫和马克西缅科夫完成首飞后,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没有资金为军队添置新的技术装备了,甚至连苏联这个国家都已不复存在。在2000年以前一共只制造了5架生产型苏-30,它们被交付给萨瓦斯列依卡的“空军飞行员战斗使用和改装训练中心”。
在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随着国土防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被取消并最终被空军吞并,包括米格-31在内的防空截击机的生产研制工作被停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使俄罗斯军队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军方无法为国防工业提供所需的发展经费,也无力购置任何大型高技术装备。在2003年以前,整个俄罗斯空军采购的飞机数量尚不及1988年一年前苏联空军的采购量。大批的国防企业被迫关闭,人员大量流失,这其中包括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同时发生的是各项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被束之高阁。
俄罗斯苏-30战斗机-名不符实的苏-30MK

很显然,早期的苏-30是完全为空中防御和进攻而研制的飞机,也是真正的“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型号。但是对苏俄军用航空科技发展一向敏感的西方情报机构在苏-27服役后就一直认为苏霍伊局肯定会在这一飞机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大型远程遮断打击飞机,这与美国人在F-15的基础上发展出F-15E如出一辙。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点,1993年一架编号为“蓝色321”的苏-30出现在阿联酋迪拜国际航空展上。自此,该机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国际航空展览会上。苏霍伊设计局称其为苏-30MK,是一种全新设计的用于进攻作战任务的战斗轰炸机。飞机编号后缀的“M代表多功能,“K”意味着这一机型用于出口。
1994年编号为“蓝色603”的苏-30MK在智利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展出并进行了飞行表演,同年夏天该机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国际航空展。虽然从气动外形上来说,苏-30MK与苏-27UB甚至苏-30最大的不同仅仅是取消了进气道口侧壁的刀形天线,但是603号飞机的表面喷涂有更鲜艳的沙漠迷彩,机翼下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俄制精确制导武器。这一切还是引起了外界的浓厚兴趣,人们普遍将苏-30MK视为苏-24“击剑手”的替代者。
苏霍伊设计局的官员表示,由于装备了全新的机载火控系统和可摧毁地面/海上目标的制导武器使苏-30MK在这方面的作战效能较苏-27SK和苏-30K提高了24倍,这方面的制导武器包括电视指令制导的Kh—59M远程空地导弹、电视制导的Kh-29T近程空地导弹、Kh-31A和Kh-31P反舰和反辐射导弹、KAB—500和KAB—1500制导炸弹。飞机12个挂点上的武器总重可达8,000千克,是早期苏-27的两倍。为了对电视指令制导和被动雷达制导的导弹进行目标指示和导引,在战斗机的外挂吊舱中装备了武器控制设备。飞机还可装置可用外挂的激光测距+目标指示系统控制的半主动激光制导武器。此外苏-30MK可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R—77空空导弹,这使飞机在争夺制空权和空中防御的效能比苏-27/30提高了1.4倍。
苏霍伊设计局称苏-30MK装有能够同时对付两个空中或地面目标的ZHUK-27雷达,能执行边扫描边搜索(RWS)、边扫描边跟踪(TWS)、空战机动方式(ACM)、真波束地图测绘(MAP)、多普勒波束锐化地图测绘(DBS)、合成孔径方式地图测绘(SAR)、地图扩展与冻结、地面活动目标的识别与追踪(GMTI)、空对面大规模搜索、导航系统校正和速度的测量等任务功能。飞机的后座舱是重新设计过的,装有新型光电瞄准系统、飞行驾驶综合系统及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LCD)。然而实际上真正具备这些能力的飞机到1999年才被制造出来,在此之前所有的苏-30MK只能携带简单的非制导空对地武器,如常规炸弹和火箭弹等。也就是说在此以前所有在各种国际航空展上抛头露面的苏-30MK实际上都是由苏-27UB重新刷了遍油漆后“冒名顶替”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苏霍伊的官员一直拒绝开放该机的后座舱的真正原因。
不过这一手对俄罗斯人自己可不管用,空军总司令德依涅金上将一开始就拒绝了IAPO用苏-30M这一“更便宜的”战斗轰炸机替代苏-27IB的建议(K为出口型专用编号),前线航空兵的将领们甚至拒绝了去看一眼苏-30M的要求。其实当时的俄罗斯空军也没有多少资金用于新式飞机的研制工作,只能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几个相对更加重要的项目。实际上制约IAPO将苏-30MK发展为真正的战斗轰炸机的主要因素正是资金的缺乏,在技术和工艺上并没有多大问题。
向外国军事订购人推销苏-30MK的努力也不很成功,经俄总统办公厅批准,其空军副司令,曾由前苏联空军培训并在朝鲜战争中与前苏军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在俄罗斯飞行员的陪伴下亲自驾驶着苏-30MK飞上了蓝天。外国空军专家在实际操作苏-30MK之后没有显示出希望中的激情,俄国人被告之现有的系统配置和已经交付的苏-27UB是大同小异,当然雷达要更好一些。即便如此,苏-30MK上装置的N001M(ZHUK-27)雷达也暴露出缺乏地形跟踪和回避(TF/TA)能力,无法制导精密空对地武器等一系列问题。
空军在装备苏-27这样的大型空中优势战斗机之后已经拥有相当的空中防御力量,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以达到最高统帅部建立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资讯火力一体的进攻型空军的要求。无疑,IAPO的苏-30MK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外国军事订购人最终从IAPO订购了28架苏-27UB用于苏-27部队的训练任务。不过这里要顺便提一句,这批28架苏-27UB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与同一时期IAPO交付给印度的苏-30K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称其为苏-30K。
俄罗斯苏-30战斗机-性能

苏-30战斗机能长时间进行空中巡逻飞行,飞行时间10小时,而不用空中加油。该机既保留了独自参加空战的能力,又具备空中编队指挥机的能力,能在编队中指挥其它飞机作战。飞行员座舱中配备了单人的卫生间,以方便长时间飞行时所需。苏-30上安装了先进的H001“宝剑”机载雷达,以便能与新型的P-BB-AE中距空空导弹配套使用。该雷达可同时制导两枚导弹攻击不同的空中目标,并具有部分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还对座舱后舱的布局做了调整,安装了战术情况显示器和执行其它任务的专用设备,使苏-30飞机从单纯的截击机变成了能在编队中指挥和引导其它苏-30和苏-30飞机作战的指挥机。
编辑本段
俄罗斯苏-30战斗机-武器配备

苏-30(MK)歼击机装备有带被动自导系统的反雷达导弹,具备了反雷达功能。另外,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 了CIIC-161雷达主动干扰系统。飞机的火控系统中增加了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为了能摧毁地面和海上小型目标,该机还装备了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战术巡航导弹,机身下部吊挂制导吊舱。
苏-30飞机装备一门30毫米TLII-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的附近),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裁弹量8000千克。
高空作战时可携带8枚无线电半主动制导的P-27P1或P-27PΘ1中距导弹,两枚带热导引头的P-27T发或6枚带主动雷达制导的PBB-AE。
近距空战时携带6枚带热导引头的YPP-73导弹。
遂行突击任务时可携带6枚X-311T反雷达精确制导弹,6枚带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两枚战术巡航导弹。还可携带带电视指令制导的X-59M(与APK-9制导系统吊航配合使用),6枚带电视制导的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
“空一面”非制导武器有: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不可控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C-13和C-8火箭(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另外,该机还可把各种制导和非制导武器进行不同的组合配置。机载电子综合系统允许该机使用外国的武器系统。
打海上目标时苏-30飞机可携带反舰导弹。
俄罗斯苏-30战斗机-设计特点

苏-30飞机采用“纵列三翼面”气动布局。机体结构与苏-27yB教练相同。该机在研制时采用了整体气动布局,即飞机的机身和机翼构成统一的翼型升力体。从而保证了飞机在机动中有较高的气动性能和升力系数,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 的波阻最低。这种从机身到机翼平缓过渡的布局还使飞机内部空间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增加油箱等。
与苏-27yB教练机相比,苏-30MKH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机体广泛采用了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缝翼前缘,前线后掠角41摄氏度。飞机座舱安装了K-36IIM弹射座椅。
俄罗斯苏-30战斗机-动力装置

苏-30MKN第一批批生产型装配的是AJI-31Ф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由乌法发动机一产股份公司生产。此后又装配了优化发动机结构的带加力燃烧室的内外涵喷气发动机AJI-31ФII,为保证发动机性能,发动机的尾喷口为转向喷口。后来的批生产型歼击机装配的都是AJI-31ФII发动机。
AJI-31ФII带加力燃烧室的内外涵喷气发动机在性能上与AJI-31Ф发动机差不多。转向喷口平面可向外转动30摄氏度,用喷口差动偏转来提高飞机最小速度飞行时运动的稳定性。并且在“各种推力”上均可实现推力矢量的转换。
苏-30MKN飞机上无装备了飞机和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保证了气动舵面和转向喷口最佳偏转。另外,苏-30MKN飞机上还装备了可收式空中受油系统。
中国苏30与印度苏30比较

首先明确一点,不同国家的军队有不同的作战体系和任务规划,为此需要不同的武器装备,先进的的不一定合适,能完成任务的才是好装备。所以从技术上对不同的武器进行比较只是整体考虑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它视为是否应选择的唯一标准。
中印两国都从俄罗斯购买了苏30系列战斗机,而且都将其作为本国空军主要的远程打击力量,最常被拉到一起比较,这次就说它。
从机体结构上来说,中国购买的是苏30MKK战斗机,它的机体结构是从苏35BM战斗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原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规划中的“苏27三步走发展计划”中第二阶段产物。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是从苏27UB基础上发展的,仍是老苏27结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老苏27机体结构存在缺陷,重量大且跨音速阶段可用过载小,导致载重、耗油、机动等指标全面落后于新版苏27。
印度苏30MKI经常夸耀自己已安装了三维推力矢量喷口,可以有效的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可以做出一些超常规动作,我国的苏30MKK就没有这个能力。拥有推力矢量控制听起来是不错,但这话千万不能和印度空军的地勤维护人员说,因为印度苏30MKI飞机喷口寿命只有50个小时,频繁的更换导致资金浪费不说,平日的维护修理也令地勤苦不堪言,早就想砸了这个花哨的东西。
而且由于俄罗斯自己技术能力限制,苏30MKI上的推力矢量控制并没有与飞机气动翼面控制、战机火力控制等实现火飞推一体化,需要飞行员单独控制,在实战中对机动性提高几乎没有帮助。而且这个容易损坏的部件降低了整架飞机的可靠性。一旦它出现了故障飞机容易起火坠毁,所以说这完全是个害人货。
印度苏30MKI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装备NO11M无源相控阵雷达,它比我国机载多普勒雷达领先半代,似乎对作战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实际上,说印度是冤大头正是这个理由。俄罗斯只是为原有的N001雷达换了一个相控阵雷达天线,后台计算机负责信号控制与处理程序都还是原有的一套,因此除了发射功率以外雷达根本没有什么提高,而且新换的雷达天线还沉重无比,苏30MKI不得不加装前翼来维持平衡,这又进一步的降低了飞机的有效载重。
我国购买的苏30MKK虽然没有搭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推力矢量喷管,但那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使用俄罗斯的产品,而不是我们买不了。我国虽然在雷达天线等硬件方面与俄罗斯还有一定差距,但在信号处理等软件方面已经超过俄罗斯,正在研究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远远超过印度雷达。
总的来说,印度的苏30MKI有很多耀眼的地方,为各个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炒作空间,但这些东西对实际作战用处不大。多发的故障、大面积的停飞、频繁的采购丑闻、一再拖延的生产进度.......这些就是印度空军的真实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就引进的米格21战斗机生产线,但目前仍然不能实现完全生产的国家居然要在5年内生产140架苏30MKI,这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除了媒体制造声势以外,印度的苏30MKI并没有为随时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作为一种大型战斗轰炸机,苏30MKI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地攻击,可是印度人居然没有为它购买精确制导导弹。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冲突,苏30MKI只能用二战水平的炸弹去轰炸敌军。简直无法想象,印度人买苏30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还不如从我国买几架强5K,对地攻击力还会更高。
我国空军苏30部队的发展相对而言好的多,从一开始就将苏30MKK定位为大型战斗轰炸机,专门执行远程空中打击任务。从小的方面来说,大部分装备苏30MKK的航空团迅速形成了战斗力,做到了对装备的正常运用。
从大的方面看,我国空军正在弥补远程侦察、电子对抗、空中战役组织、航空管制、快速部署等方面的缺陷,和苏30MKK、轰6K所提供的远程攻击能力一起构建我军的远程打击体系,实现攻防兼备的改革目标。
正是为了对抗我军的空中压力,印度才把苏30MKI全部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一方面负责拦截我空军对印度北部城市可能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依靠其远程攻击能力威胁我国进藏铁路、公路,力争维持与我国的军事力量平衡,避免在博弈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这种努力随着我军在西藏地区战场建设的发展和战略布局的进行,正在不断被削弱压制,两国空军仍有一定差距。
印度的苏-30MKI比较先进,但是相当不可靠
苏30MKK在苏27的基础上加大了机体,增加了载油量,航程由4500公里增加到5000公里。增大了对地攻击功能,载弹量由7吨增加到8吨,可发射俄罗斯多种先进的对地精确打击弹药。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00公里,可发射俄罗斯先进的R73近距和R77中距空空导弹,实施超视距攻击。同时还能实现信息和数据链共享,指挥多架苏27协同作战。虽然起飞重量由苏27的31吨增加到34吨,推重比有所下降,但机体和气动采用了苏35先进技术,机动性并没比苏27逊色多少。由于苏30MKK大多采用现成技术,研制费用少,每架预计3500万美元,后销量多了每架只3000万美元,比先批次的苏27和自行组装的歼11增加1000万美元,比改进航电、座仓、雷达的后批次苏27只增加500万美元。
苏30MKI,采用AL-31F的改良升级型矢量喷嘴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137千牛。采用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航程、载弹量、弹药和其它功能与苏30MKK相同。由于发动机推力比苏30MKK的大许多,且带矢量喷嘴,在战机的爬升、急转弯等高难动作时推力要比基本型发动机提高20%以上,所以推重比要比苏30MKK高得多,其飞行性能和机动性远比苏30MKK好得多,再加上雷达探测距离比苏30MKK超出50公里,具有先行发现,先行打击的优势,使之成了战力的倍增器,故国内外权威军事专家一致认为一架苏30MKI相当二架苏30MKK或歼11的空战能力。由于苏30MKI是印度投入部分资金与俄罗斯合作研制而成,故印度与俄罗斯制订了君子协定,要求苏30MKI归印度独买,俄罗斯不得外销。又因为印度空军装备数量有限,仅140架,导致战机销量少,研制费用和成本高,分摊后每架达5000万美元。致于说苏30MKI生产型的矢量喷嘴发动机和雷达技术不成熟是不正确的,苏35上采用的推力更大,性能更优异的矢量喷嘴发动机和探测距离更远的相控阵雷达,是在苏30MKI的发动机和雷达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且技术已经成熟,不存在苏30MKI的发动机和雷达技术不成熟问题。
总结
印度的苏30MKI就像一个灯泡,发出的光芒虽然耀眼,但改变不了其脆弱与廉价的本质。随着今后机载电子设备的更新和发动机的改进,我军的苏30的作战能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❼ 请问:坦克、装甲车的天线为什么向鞭子一样长不学战斗机天线的做法呢坦克、装甲车没有雷达,只靠

我不是专家。第一个问题我估计是由于坦克或装甲车于地面运作,通讯受地形限制较大。使用频率较低的信道可以利用其地面传播的特性更加可靠地传播无线信号。飞机受地形限制较小,可以使用频率更高的信道通讯。频率越低,天线要求越长,但绕过障碍物的传播特性更强;频率越高,天线要求可以更短,传播更具有指向性,绕过障碍物的特性很少。有具体公式根据频率计算合适的天线长度,可以适当参考。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就不会了,估计是考虑战车内部空间的限制而设计的。。

阅读全文

与印度光电瞄准系统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办理伊朗个人旅游签证需要什么 浏览:724
越南家具公司rc在哪个地方 浏览:268
新卡中国银行多久可以激活 浏览:89
中国关闭成都美国总领事馆美国有什么反应 浏览:219
中国首富都是哪个省的 浏览:94
印尼下雨怎么干活 浏览:922
越南外观专利申请多少钱 浏览:524
美国什么时候和英国打贸易战 浏览:673
今晚的摩洛哥对伊朗怎么买 浏览:928
印度有哪些州生产有机棉 浏览:922
英国哪里可以考日语等级考试 浏览:470
伊朗铁矿石多少吨 浏览:387
什么样印尼好 浏览:549
伊朗击沉了多少军舰 浏览:107
英国马里有多少人 浏览:542
印尼巴士怎么变成中文版 浏览:669
与意大利人聊天聊什么 浏览:64
志愿军支援越南牺牲多少人 浏览:516
印尼白刺参怎么泡洗 浏览:335
中国援助哪些国家医疗物资 浏览: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