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战象的资料
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象来冲锋陷阵,这样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战绩。借此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以“象”为基础的兵种,即为“象兵 ”或“战象”。“战象”是是古代一些地区的重要作战武器。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以及踩踏敌军。战象都是公象,因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斗。战象也许算是战场上应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它们主要的作用是在冲锋时踩踏并冲破敌军阵线。冲向敌军的战象不仅能在敌军中制造惊恐和慌乱情绪,而且还可利用马不习惯大象散发的气味这一特点,令敌军战马受惊失蹄。与骑兵的战马不同,战象的皮很厚,不会轻易受伤,即使步兵的长矛阵也很难挡住它。
一、历史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非洲、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国家都盛产大象,被称为象的故乡。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象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波斯帝国在数场战役中使用从印度获取的战象。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会战,很可能是欧洲人首次面对战象。布置在波斯军队阵列中央的十五头战象给马其顿军带来极大的震撼。以致亚历山大在会战前夜感到有必要为此向恐惧之神献祭。高加米拉会战是亚历山大的辉煌胜利。但是他对敌军的战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认可了战象的使用,并将一队战象编入自己的军队。五年后,攻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在与皮鲁斯的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已经知道如何对付战象了。当时统治(如今的)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国的皮鲁斯在此会战中投入了八十五头战象,形成对亚历山大的巨大威胁。但是最终亚历山大战胜。正当此时,在当代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部的摩揭陀国拥有六千余头战象。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孔雀”拥有九千多头战象。这两个巨大的数字是波斯人和希腊人使用的战象数量望尘莫及的。
战象的使用开始传播。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在战争中投入了数百头来自印度的战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开始为了战争驯化非洲象。努米底亚人和库什人也开始驯象。他们驯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说,北非残余的象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捉而最终灭亡。森林象这个品种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亚洲象体型小。它们经常由于恐惧而无法被驱入战斗。非洲的草原象的体型比森林象和亚洲象大。事实证明,驯化草原象用于战争非常艰难,对其的使用也不广泛。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朝之间的拉菲亚会战,埃及军队的森林象体型小于对手的亚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大帝)并未因此而胜利。
斯里兰卡的历史文献记载,战场上率领军队的国王们的坐骑是象。在两王公元前200年的历史上着名的遭遇战中,名为“Kan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骑,名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骑。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记载了“Onesicritus”的一个说法。说是斯里兰卡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象体型更大性情更凶猛更适合在战场使用。这个原因加上斯里兰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贩卖斯里兰卡象成为有利可图的贸易活动。甚至在和平时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于叛国者和其他违反国法侵犯王权的罪犯。
古代的战象参加演出亚历山大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欧洲战场上的各支军队使用战象对抗罗马。从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Heraclea”会战,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战象震慑着罗马军团。同亚历山大一样,罗马人找到了对付战象的战术。公元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汉尼拔麾下的战象队的冲锋没有效果。因为罗马军的阵列给敌方战象的冲锋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后,公元前46年的塔普苏斯会战中,恺撒以战斧装备第五军团,指挥军团兵集中攻击战象的腿。该军团抵挡住了战象的冲锋。之后战象成为第五军团的标志。塔普苏斯会战是西方战场上使用战象的最后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例。据说猪是对付战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记载:“战象对最小的猪的尖叫都会感到恐惧。”据说一次麦加拉城的成功解围。麦加拉人将滚油倒在一群猪身上,使得猪身上着了火,并把他们驱往敌人的战象队。面对身上有火苗的惨叫的猪群,战象在恐惧中四散奔逃。
帕提亚帝国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偶而使用战象。不过继起的萨珊波斯帝国军队中战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珊波斯在与其西方敌人的战争中多次使用战象。以此着名的“Vartanantz”会战,波斯战象导致亚美尼亚军的畏惧,进而粉碎了亚美尼亚的叛乱。另一个事例是“al-Qādisiyyah”会战,波斯军使用了为数众多的战象。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很少使用战象。查理曼大帝在804年征讨丹麦人的战争中,带上了他的战象“Abul-Abbas”。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军在圣域俘获了一头象,并在1214年攻占“Cremona”的战斗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个伊斯兰教君主使用战象几乎终结了帖木儿的征战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战役中,帖木儿的军队面对敌军一百头以上的战象几乎因为恐慌而溃败。历史学家评论,这场战役帖木儿胜在了一个天才的计谋:交战前他命令在骆驼背上堆燃烧的麦秆,燃烧产生的烟尘驱使骆驼向前狂奔,使得战象受惊而向后溃散,并导致敌军撤退的企图失败。对本战役的另一种评价来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说帖木儿使用大量的骑兵迟滞了战象队的冲锋。此战之后,帖木儿军使用战象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据记载国王“Rajasinghe the First”于1558年围攻位于科伦坡(当代斯里兰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垒时,他麾下有一支由两千余头战象组成的方阵。国王“Rajasinghe”的王家马厩总管被称为“Gaja Nayake Nilame”。马厩总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负责统领驭象人即所谓的“Kuruwe”。驭象人的职责就是训练战象。
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实在荒谬,因为火炮能轻易击败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象冲锋陷阵,而是承担其他的军事任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在一些地区承担着机器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战术
象在军事上有诸多用途。象庞大的体型可运载沉重的物资,在近代机动车辆取代它们之前,象一直是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在会战中,战象通常被布置在军阵的中央。位于中央使战象能有效地挫败敌方的冲锋,也便于它们自己发动冲锋。
战象在冲锋时可达到30千米每小时(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战象的冲锋并不能简单地被装备长矛的步兵方阵化解,这一点与骑兵不同。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而战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优势对它们的骑手们起了可观的保护作用。除了执行冲击敌阵的任务,战象为投射兵器稳固的发射阵地。战象队布置于战线中央,投射兵器在这个位置可以发现和攻击更多目标。战象驭手和位于象舆中的战士装备弓弩攻击敌军,另有长矛以供敌人近身时自卫。战象搭载的投射兵器愈加发达。若干高棉族国王和印度族国王为他们的战象装备了如同投石机那般巨大的床弩,用来发射能穿透甲胄的长矛攻击敌人的战象骑兵和战车。十六世纪后半叶,曾有人将大炮架在战象背上。但是,火器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这种行动缓慢易遭炮火打击的动物驱逐出火线。
然而有时在经受数创或者驭手死亡的情况下,战象会发狂。它们疯狂地奔跑,一视同仁地引发战斗双方的伤亡。发狂的战象会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经验丰富的罗马军团兵会试图砍断战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们发狂从而使得使用战象的敌人阵线混乱。装备标枪的轻装散兵也被用来驱赶战象向后奔跑,因为标枪的打击能引发它们发狂。
斯里兰卡的历史记载,经训练的象能娴熟地用鼻子挥舞两端为铁球的铁链条。这样的象能够驱使军队在绝境中继续前进。
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的战象背部安有象舆。象舆中搭载三人,这三人要么是弓箭手要么装备六米长的长矛。非洲森林象比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小的体型使得它们无法驮起如高塔台般的象舆,它们仅能搭载二到三人。战象必须由一名驭象人驾驭,驭象人被称为“mahout”,通常是努米底亚人。驭象人带有一带刃凿子和一锤子,在战象发狂的时候驭象人便使用凿锤切断象的脊骨杀死它。战象被比作二战时的坦克。不过战象和坦克的战术使用方式实在是相差太远。
“Jayantha Jayawardhene”1994年在他的《斯里兰卡的大象》中认为,战象是不可靠的武器,只能吓唬敌人。他说:“人们发现战象很敏感,容易被陌生的声音或者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丧失意识,陷入疯癫四散奔逃。”
三、更多
刀枪不入的“象兵”
据传,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古印度亚柏格皇帝曾驱遣三百余只“象兵”向敌八千余名重兵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进攻。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它那长长的鼻子轻轻地一点就将人卷起,然后将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为肉饼。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亚柏格挥军一举夺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国曼谷以北百十米,有个旅游名城素攀府,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象节游行,纪念象战的伟大胜利。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们,无不对那披红戴绿装饰得威武缤纷的“象兵”队列赞叹不已。那器宇轩昂的古泰王纳黎萱骑象雕塑更让人驻足仰目,遐想泰、缅象战的盛况。
泰缅“象兵”对决
历史追溯到1569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泰王子纳黎萱不甘亡国屈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爱国遗官志士的拥戴下,于1584年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甸国王闻讯大怒,但又一时无可奈何,经过八年时间的周密准备,于1592年派遣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象兵”讨伐。早有准备的纳黎萱和其弟弟挥师奋起迎战。他们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设下层层伏兵。当缅军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猛然蹿出。纳黎萱亲率“象兵”冲杀在前。霎时缅军死伤遍野,阵线大乱,四奔逃遁。哈在此时,纳黎萱及其弟所骑之象春情勃发,撒开四蹄没命地追赶奔跑中的缅军“象兵”。泰军乘“象兵”之威奋力追击,不料反陷入缅军阵列圈里。来到一处,泰王纳黎萱抬头环视四周,猛见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骑在象背上,停在不远处的树阴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卫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气势。纳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从惊愕中镇定下来,不失王者风范,激将之言脱口而出:“皇兄!为何呆立树下,敢来决一雌雄否?良机莫失啊!”
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听罢此言,刚要发怒,却见纳黎萱身边只有寥寥几名侍卫,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这落网之徒,岂不有恃强凌弱之嫌,便二话没说,挥鞭策象朝纳黎萱的骑象猛冲过去,一下将纳黎萱的坐象撞得横在面前。他就势举刀向纳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闪身躲过刀锋,但头盔已被砍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纳黎萱临危不惧急忙回过身来;使出全身力气,驱象撞向缅王储的骑象,并挥刀猛砍下去。这一刀从缅王储右肩斜劈下来,伤及中枢神经。缅王储当即毙命。帅亡兵溃。缅军见到这般情景丧魂落魄,惊慌逃遁。泰军大胜。从此,泰王纳黎萱名震四方。他与他的“象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成为泰国男女老幼赞美的偶像,也使周边蓄意染指这个美丽国家的人望而却步。在这之后的150余年间,再无外敌敢来侵犯,对泰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狮兵”退“象兵”
纵然,大象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体重超群力大无比。对一般的动物它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惧怕狮子。聪明的兵家抓住这一点,来制服“象兵”。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讨伐林邑国。林邑国王临危急令王牌军“象兵”部队迎战。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使宋军犹如现今的步兵遇见坦克,无法招架,死伤累累。但是,宗悫并不畏敌避战。他想到大象的劲敌是狮子,可是,又不可能马上驯化出一批“狮兵”与敌抗争,便灵机一动,命令部属连夜赶制了一批狮子模型,运到阵前,威慑敌“象兵”。这一招还真灵。当林邑国的“象兵”冲来时,大象猛见只只雄狮严阵以待,如临天敌,调头就跑,任凭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头迎战。这时,宗悫一声令下,率兵紧迫不合,一举打败了林邑国。
邓子龙破“象阵”
讲起破“象阵”,倒是莫过于明朝骁将邓子龙。那是1583年,邓子龙被任命为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地区)参将,率兵反击由汉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内的缅甸侵略军。当时,缅军凭借十万重兵,尤其是浩荡的“象兵”、马队,所向披靡,涂炭百姓,危及云南全省。邓子龙临危受命,却不急不躁。不管敌人如何骂阵挑战、部下如何求战心切,他泰然自若。邓子龙到任后,先是遍察战场,筹谋降敌之良策。经过苦思运筹,他决定将敌诱人一狭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马队的行动。这时,敌人有些不明底细,便派出说客,试图对邓子龙施以诈降,并查明有关军情和周围地形。邓子龙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便将计就计,不仅对说客款待备至,而且还任其在营区中随意走动察看,并指示将士们尽量显得松弛、涣散一些。说客看到,邓子龙的部队不足万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厌战不羁,差点笑出声来。夜幕降临时,邓子龙又令部下在营中竖起两个巨大的纸糊怪物,里面点着油灯。说
客纳闷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认真地说:“是“怯象灯”。敌人的象队见到此物必然后退。”说客把邓子龙的营地看了个够,暗暗窃喜,心想,这样的部队真是不堪一击,便趁夜不辞而别。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邓子龙的洞察之下。他几乎看透了说客的心理,通知各处哨卡,佯装打瞌睡,疲塌厌战,让说客安然离去。
敌军统领听了说客的禀报后,大喜过望,当即派出“象兵”、马队、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邓营。哪知,邓子龙早已在谷口、狭道两旁设下了伏兵。敌军一到,火弩齐发,利箭如雨……霎时,“象兵”大乱。此时,邓子龙的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长长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与马队相撞,人仰马翻。跟随在后的敌步兵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马队踩得血肉模糊。这时。邓子龙率大部队冲杀过去。入侵缅军一败涂地。后来,邓子龙率兵激战攀枝花,阵斩汉奸木邦部罕虔。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永载史册。
古印度亚柏格皇帝以三百只“象兵”战胜依托要塞坚守的八千余名敌兵,得力于充分发挥“象兵”的独特威力。宗悫将军以狮像模型,隐真示假,智退林邑国的“象兵”。邓子龙靠智勇兼备、运筹用兵,而打败凭借“象兵”、马队十倍于己的十万人的入侵大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
我国古代兵法曰:“能夺敌之所恃,则敌屈矣,能出敌之不意,则敌溃矣。总以所长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长,勿舍易而图难,勿知己而忘彼。”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能夺取敌人所依靠的条件,敌人就会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溃败。总要以我之所长攻击敌之短处,不要以我之所短攻击敌之长处,不要舍弃容易解决的敌人而谋求难以解决的敌人,不要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对敌人的了解和研究。
2. 印度的“泼屎节”是怎么盛行的
印度有四宝:恒河水、牛粪尿、印度神油、便宜药
尽管印度没泼水节了,但却有一个“泼屎节”。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一个村子里,泼屎节是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泼屎节通常在印度教春节(Ugadi Festival)后的第二天,为了庆祝这个节日,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收集很多牛粪,经过稀释搅拌、揉成团、晾干等一系列加工,制成粪块。节日当天,人们在街上互相投掷粪块,父母会把小孩扔进牛粪堆里。
印度人认为牛是神圣崇高的,牛粪有清洁作用,投掷粪块、粪堆滚圈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好运、驱除疾病。一个人身上被扔的牛粪越多,表示他收到的祝福越多。
3. 投石带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射击兵器中,只有这一种在奴隶社会以后就消失了?其发明时间不详,从大洋洲?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直到20世纪还使用它来看,它也是一种古老且不约而同的发明?
从出现到消失,投石带的变化不大,都是用一条皮带或绳索制作,中间宽,用以兜石,一段有环,可以用手握住,另一端则无?把兜上石头的投石带在头上旋转,逐渐加力后放开无环的一端,石块即快速飞出?这样可以把1/4公斤的石头掷出150米外?投石带可以投掷光滑的石块,也可以投掷铅弹?到了火药出现以后,还可以投掷早期的榴弹?
很显然,投石带跟弓弩相比,最大的好处是经济性好?上面已经讲了它的结构,这种武器显然是很好制造的?石块的要求也不高,最多圆些光滑些就行了?第2个好处是方便训练和补充?从投石带的使用来看,显然比弓省力和易于操作,而且大多数地面石头和其他小重物很常见,一旦储备枯竭,可以随地补充?因为结构简单,如果损坏,投石带也可以及时修复?投石带的另一个好处是石头从半空中下坠,对于专注于正面防御的敌军来说,颇有点防不胜防的感觉?但投石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精度太差,它的初速比箭更慢,而且呈抛物线飞行,精度根本无法保证?杀伤力也不足,在掷中无防护或者防护较差的对手的时候,还可以杀伤他们——穿着软甲,如皮甲?麻甲?棉甲?锁子甲等的军人,如果甲胄厚度不够,则石头还是可以在不穿透甲胄的情况下伤害他们的,但是对付重甲兵就很难了,盾牌也可以容易的防御住小石头的攻击?因为易于防御,敌人对投石带的恐惧远没有对弓箭的恐惧那么大,因此它的心理威慑力也远不如弓弩?我认为,投石带这种射击武器并不成功?
最早装备投石带的文明国家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列入制式装备了,主要供努比亚雇佣军使用?后来这种武器流传到其他国家?其中在欧洲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像伊比利亚投石手这样着名的投石部队?而弓箭较好的西亚?印度尽管也有使用,但是范围相对小些?可见弓箭跟投石带存在着竞争关系?
中国长期不装备投石带,只有到了宋朝,使用手砲?这种东西由2人操作,抛掷半斤重的石头?《武经总要》中建议在敌人逼近时使用它,这跟投石带的使用相似,不过从作用原理和归类来看,手砲应该称为微型的投石机?除此以外,我找不到中国装备投石带的纪录?中国的射击兵器长期是弓弩的一统天下,后期变成弓与火器并用?个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在军事上比较其他国家的一个高明之处?
投石带在罗马衰落之后地位严重下降,中世纪欧洲射击兵器的绝对主力是弓和弩?直到火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制造了小型燃烧爆炸物——早期的榴弹,为了投掷这种东西,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了投石带?这是投石带最后一次闪光?
4. 据报道,印度人过节互扔石头致头破血流,这到底是什么奇葩节日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更别说是不同的国家了,很多过节的方式不一样也是可以理解和得到尊重的,但是对于这种过节的时候互扔石头的行为都已经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还是让人无法赞同的。而印度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庆祝自己的传统宗教节日,而根据他们的传统,在过节的这一天当地的人需要分成两队,然后再拾起石头互相扔石头,而且必须要等到对方全都头破血流之后才能结束,这样以危害别人的人身安全为目的的庆祝方式,让人很不能理解。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都不应该以伤害别人为前提。
5. 洒红节又称“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印度人是怎么过的
在洒红节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掷彩粉,以表达自己的祝福。洒红节是全民狂欢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抛开一切束缚,尽情的欢乐,享受这一刻的喜悦。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也是印度的传统新年(即春分时的新印度历年)。胡里节起源于印度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每年二月和三月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
在印度圣地瓦拉纳西,人们互相泼水,然后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大声尖叫;在广大农村地区,胡里节比较热闹,有时要庆祝一个多月;在像比哈尔邦这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粪。
现在,洒红节节已演变成人们消除误解和怨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
6. 印度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印度的传统节日:
1,元旦 公历1月1日,这是世界性节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户都要喜庆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点本国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时,要在亲朋好友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点,以示吉祥。
2,国庆节 公历1月26日。1929年,印度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国大党在其年会上通过决定,规定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此后,这一节日每年都过。
3,甘地纪念日 公历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当代印度国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后,这一天便成了人们参拜甘地陵墓、纪念他伟大人格的日子。
4,萨拉斯瓦蒂节 一般在公历1月到2月间,是印度教节日。在此期间,印度教徒要纪念知识女神萨拉斯瓦蒂。
5,开斋节 公历2月前后,是穆斯林节日。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开斋节没什么两样,开斋节前,穆斯林要封斋一月,白天不得进食,到了开斋节,穆斯林们到清真寺礼拜,尔后宰牲摆宴,欢欣庆祝。
6,丰收节 也叫“庞格尔节”,在公历3月中左右,盛行于南印度。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打扫清除,人们要穿戴一新,烧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阳神,尔后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团聚。人们还要举行敬牛仪式,给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牵牛游行或举办赛牛会等。
7, 复活节 公历3月2重日至4月25日间,是基督教节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礼拜,庆祝耶稣复活。
8,除十节 公历5、6月间,是印度教节日。该节源于古代对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
9,独立节 公历8月15日。纪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布国家独立。
10,灯节 公历11、12月间,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印度最隆重的节日。
7.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划旱船:
1、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4、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登高、滚彩球等动作。
5、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
8. 我和老婆定制了行行摄色印度洒红节摄影旅游团,出发在即,想了解更多的印度洒红节习俗
1节日简介
编辑
洒红节每年2、3月间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又称霍利节、荷丽节、胡里节。在印度,洒红节又是印历的新年。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与创造和复始的行动有关,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在洒红节节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载歌载舞,尽情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候,印度人为了表示喜庆和祝福,会向人们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
2神话传说
编辑
传说一
人们认为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洒红节源于印度的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
传说古代有一个国王希兰卡亚西普生性残暴,而他的王子普拉拉德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拥护。王子对父亲的专横跋扈表示了不满,于是父王大怒,让其不怕火烧的公主霍利嘉抱着王子跳入大火之中,准备把王子烧死。然而事与愿违,霍利嘉被烧成灰烬,普拉拉德却因为维施努的保护安然无恙。百姓们为了庆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泼洒红颜色的水。洒红节便由此而来。
传说从前有一个暴君不允许人民信奉大神毗湿奴。他的儿子却坚持敬奉大神。王子对父亲的专横跋扈表示了不满,因此受到百姓拥护。于是父王大怒,暴君便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在一个月圆之夜烧死王子。翌日清晨,当国中的百姓带着盛水的器具赶去救人时,却发现王子安然无恙,而霍利卡已化作灰烬。这是大神毗湿奴保佑的结果,人们便将7种颜色的水泼向王子以示庆祝。因此,人们把每年印历12月的望日定为洒红节。洒红节的第二天,人们便用水和各种颜料互相泼撒、涂抹。夜晚,人们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在尼泊尔,庆典的开始是竖竹竿仪式。节日为期一周,人们互相抛洒红粉,投掷水球。第八天时,人们将竹竿烧掉,节日结束。
传说二
胡里卡·普拉腊德插曲故事
这一段是与胡里的由来非常有趣的溯源故事。传说源自于一个叫胡里卡的名字,她是神话中摩嘎拉莫尼阿克国国王黑冉亚卡希普的妹妹。黑冉亚卡希普命令每个人都崇拜他,但是它的小儿子普拉腊德拒绝这么做,并成为了大神毗湿奴的奉献者。
黑冉亚卡希普要求他的妹妹去杀死普拉腊德,而她——由于拥有在火中不受伤害的能力,抱起这个孩子与他一起走入大火,企图杀死他。然而普拉腊德吟唱神名并从火中获得拯救。胡里卡由于不知道她的能力只能在独自走入火中时才起作用而招致毁灭。
这则神话与洒红节节有着密切联系,时至今日甚至还有一个往火中投掷牛粪,并冲其叫喊辱骂的活动,仿佛它就是胡里卡。
传说三
朵黑的故事
也是在这天,一位名叫朵黑的罗刹女,由于谋害了皮苏国的儿童而被村庄里的年轻人叫嚣并捉弄着赶走了。虽然这位女魔具有的赐福使得她几乎不被征服,但是身披战甲的男孩们却可以叫喊、肆意地捉弄她。这其中的原因归功于大神湿婆。
传说四
爱神神话
印度人把春天当作爱欲之神的伴侣,每到春季,爱神降临,人们都要外出踏青,异性之间萌发爱慕之情,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
通常人们认为在这天大神湿婆睁开了第三只眼并将爱神烧成灰烬。所以,许多人在洒红节这天会为爱神简单献上芒果树的花瓣与檀香油膏。
3历史文化
编辑
洒红节作为一个节日——据推断,似乎是比基督还要早数个世纪——在占米尼的普亚米玛姆萨·苏特拉斯以及卡阇卡·哥尔雅·苏特拉的宗教活动中就被人们说起了。
胡里的庙宇雕刻
无可争议,洒红节是最古老的印度教节日之一。各式各样的辅证资料被发现于古代庙宇的墙壁浮雕中。在韦扎亚纳噶的首府,位于哈穆皮的一座庙宇里,一件十六世纪的嵌板雕刻展示了描述胡里节的欢乐景象,在站立的女侍中的王子与公主正等候着皇室配偶们在五色水中打闹的结束。
中世纪绘画中的洒红节
十六世纪的阿迈德纳格尔绘画中描绘了瓦散塔·拉耆尼(春之歌或者音乐)的景象。它展示了坐在大秋千上的皇室夫妇,以及演奏音乐并用皮支喀利思喷射颜色的景象。一幅米万的绘画(约1775年)中展示了摩诃拉纳与他的臣民过节的景象。当这位领袖给与一些人礼物的时候,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并在画面最中央有一个装满五色水的贮水池。一幅斑迪的小型画上展示了一位坐在大象上的国王,一些少女从阳台上将古兰(五色粉末)撒向他。
圣柴坦亚·摩诃布胡的生日
胡里·普勒尼玛也作为圣柴坦亚·摩诃布胡(公元1486-1533年)的生日去庆祝的。大部分的庆祝活动在孟加拉,并且也在普里,奥历撒的沿海城市,以及圣城玛苏拉及温达文,尤塔·普拉迪什地区。
制作胡里节的色彩
洒红节的色彩,被称为“古兰”,在中世纪时被用于家庭制作,从特苏或帕拉什的树木上采集花朵,它们也被称为“森林之焰”。这些花朵颜色呈大红或深桔,从森林中采集并被铺在席子上晒干,接着再放到地上踩成细粉。当这种粉末混合了水后就制成了美丽的藏红色染料。这种颜料(也称为阿比尔)也来自于一种天然的彩色云母,并广泛地用于胡里的色彩中,它适宜于皮肤,而不像我们今天所用的化学色料。
4庆祝方式
编辑
捉弄人和尽情欢乐是洒红节的精神所在,通常较低种姓的人将粉和颜料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记阶级的差异。夜晚,人们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在尼泊尔,庆典的开始是竖竹竿仪式。节日为期一周,人们互相抛洒红粉,投掷水球。第八天时,人们将竹竿烧掉,节日结束。
洒红节象征着冬天结束,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同时也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参加庆典活动的人们追逐打闹,开玩笑的向彼此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粉末。同时,洒红节的活动还包括点篝火“焚烧胡里”等等。印度地域广阔,各地庆祝胡里节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北方邦马图拉,除洒彩粉之外,妇女还要手持木棒追打男子,男子不能还手;在拉贾斯坦邦,人们则将浸水的衣服拧成一股绳,用来打人。在印度教圣地瓦腊纳西,人们互相洒水,然后成群结队上街游行,放肆的大声骂人;在广大农村地区,胡里节则更为热闹,有时庆祝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之久;在比哈尔邦等地,民众还会唱歌颂春天、彼此甩泥巴、投牛粪。
现在,洒红节节已演变成人们消除误解和怨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
9. 帝国时代2哪国的投石车一开始就可以砍树的
不同的版本有差异。
《帝国时代2》中的投石车分为三个级别:城堡时代的轻型投石车(mangonel)、帝王时代的中型投石车(onager)和重型投石车(siege onager)。《帝国时代2》的三个官方版本,即原版《帝国时代2:帝王世纪》(Age of Empires Ⅱ : The Age of Kings》、资料片《帝国时代2:征服者》(Age of Empires Ⅱ : The Conquerors)和《帝国时代2:失落的帝国》(Age of Empires Ⅱ : The Forgotten)中对投石车破坏树木的要求如下:
①原版和《征服者》中,只有重型投石车才能破坏树木。而能够建造重型投石车的民族有阿兹特克人(Aztecs)、凯尔特人(Celts)、高丽人(Koreans)、蒙古人(Mongols)、撒拉逊人(Saracens)和条顿人(Teutons)。其中高丽人和阿兹特克人是在《征服者》中增加的。因此只有上述这些民族可以在帝王时代升级重型投石车并用以破坏树木。
②《失落的帝国》中,中型投石车和重型投石车可以破坏树木,而能够升级中型投石车的民族有阿兹特克人、不列颠人(Britons)、拜占庭人(Byzantines)、中国人(Chinese)、凯尔特人、法兰克人(Franks)、哥特人(Goths)、印加人(Incas)、印度人(Indians)、意大利人(Italians)、日本人(Japanese)、高丽人、马扎尔人(Magyars)、玛雅人(Mayans)、蒙古人、波斯人(Persians)、撒拉逊人、斯拉夫人(Slavs)、西班牙人(Spanish)、条顿人和维京人(Vikings),突厥人(Turks)和匈奴人(Huns)不可以。因此上述民族可以在帝王时代升级中型投石车并用以破坏树木。
另外,以上均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若是勾选了“完整科技”选项,则任何一个文明都可以在帝王时代升级重型投石车,都可以破坏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