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发明纸之前印度人用什么写字
主要用树叶。
印度古人写了很多书籍,由于造纸术还没有传入印度,因此他们就使用桦树皮、沉香木、多罗叶、贝叶等进行书写,其中贝叶写本留存最多。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印度人所使用书写材料以贝叶为主。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7世纪末,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印度,公元671-695年僧人义净侨居印度,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记载了印度当时已经使用纸。奇怪的是,纸的使用在印度似乎推广不开,直到20世纪,印度还在大量地使用树叶来书写,之后才慢慢改用纸。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贝叶制作简单且容易获得。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贝叶棕在印度极其容易生长,且随处可见。由于材料获取容易,再加上只要通过简单的蒸煮、晾晒、编织,贝叶就可以做成书写材料,并且具有纤薄柔韧、经久耐用和书写空间大等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造纸术要比贝叶的制作来的更加复杂,所以印度人就长期使用贝叶来作为书写材料。
可以说,贝叶写本,就是印度版“造纸术”的真实应用。
㈡ 谁发明的纸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
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着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
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
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造纸影响:
中国丝也传进了印度。最早的记录是在印度的古书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
考底利耶据说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建于公元前321年,约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扩大王的侍臣。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便已输入印度。
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因为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在丝传入印度之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蚕丝,但一直到唐代,丝还很少被采用。
中国丝的传入给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两国通商口岸一带的印度人,已经可以穿丝制衣服了。当然,古代中国输入印度的不只是丝织品,而且也有生丝,印度人再把生丝染色加工织成绫、罗。锦、绢。印度绸薄如蝉翼,精美异常。
除了丝之外,古代中国传入印度且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还有纸和造纸术。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时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烨树皮和贝叶。
在梵文古典着作里常会见到“白桦树皮”这个字,最初是书写材料的意思,中国纸输入后,人们便用这个字来称呼纸,可见桦树皮应用之广;贝叶是一种棕榈树叶,大而且长,古代印度人在树叶上面写字、抄经。
㈢ 古代印度,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罗马等地区的人们用什么书写材料
古代印度以干燥的树叶或陶土、石头作为文字的载体,以纤细的木棍蘸取颜料进行书写。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将黏土制作成泥板,然后以芦苇或木棍在上面进行书写。古代罗马的书写载体多种多样,但以羊皮纸为主。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 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
(3)古代印度人怎么制作纸扩展阅读
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是十分有特色的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以也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么意思至今无法读解。据推测,这些铭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头衔,印章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
㈣ 造纸的来历过程
(一)纸的来历:
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古代文明曾采用过各种材料书写文字。古巴比伦人将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古阿玆提克人及玛雅人以桑科植物树皮制作的厚纸书写绘画,古印度人用贝叶(棕榈叶)刻写佛经 ,古近东人与中古欧洲人用野兽皮书写,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西周铭文刻在青铜器上,秦汉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后还有刻石、竹简、木片、丝帛等等作为过书写的载体,但是它们各有缺点: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贵,不能大量使用,部份更不能修改。所以人类就发明了纸,这边是纸的来历。
(二)造纸的主要过程:
造纸用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纤维原料,可以笼统包括为树类、草类、废纸类等。也有用矿物纤维原料的。
造纸过程大致分为两大步:
第一步,制浆。如果用树类、草类造纸,那先要把树木和草切碎,然后再闷在一个大锅里面蒸煮至烂,接着把蒸好了的液体(专业上叫纸浆)从锅里面放出来,再使纸浆流过专门的设备被纸浆中的纤维磨得更烂。接着,把纸浆用筛选设备处理一下,然后漂白,并且把纸浆洗干净。到这里的工作,我们专业上叫作“制浆”。
概括起来就是:切碎--蒸煮--磨--筛选--漂白--洗涤。
第二步,造纸。把制浆处理好的纸浆再一次筛选除渣(注意:这里的筛选设备并与制浆工段的筛选设备并不是共用的)。由于制浆车间过来的纸浆比较浓,在这里还需要把纸浆稀释一下,至大约0.8% 的浓度。这时,处理好的纸浆通过管道,经过流浆箱喷到成形网的面上,网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网子里的水,从而也就把液体的纸浆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强度的湿纸。湿纸再经由压榨辊挤压,最后贴在烘缸的缸面上彻底干燥完毕,并且卷成大卷。大卷的纸辊再在复卷机上进一步卷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纸。
概括起来就是:筛选除渣--稀释--上网--压榨--干燥--卷取--复卷--成品打包入库。
㈤ 造纸术是埃及人发明的吗
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埃及人发明的?捍卫我们的造纸术发明权!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发明造纸术,距今大约2000年;然而古埃及人,则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会制造和使用一种“莎草纸”了。我们要失去这项荣誉么?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尽人皆知。然而近来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不是古代中国,而是古代埃及。 真惨啊,莫非四大发明要变成“三大发明”? 持这种观点的,其论据如下: 中国的造纸术,虽然具体发明年代有争议,但大致确认是在汉代,距离现在大约两千年;而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的时候,古埃及人就开始制造使用一种叫做“莎草纸”的“纸张”。这样算来,埃及人造纸的历史,比中国人要长了一倍不止,“四大发明”的桂冠当然应该摘走一顶了。 真是这样么? 莎草纸的制造和利用历史,远在中国造纸术之前,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古埃及人对莎草纸的制造,算不算真正的造纸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造纸”。现在所说的造纸,指的是将富含纤维的造纸原料,切碎后通过浸泡、搅拌并加入各种化学物质等方法,脱去其中的杂质和可能影响纸质的成分,形成纸浆。然后将纸浆用某种方式“抄”起来,形成一层层的湿纸;湿纸脱水、干燥之后就是一张张可用的纸。 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过程,则更加巧妙:用富含纤维的造纸原料得到的纸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分子。湿纸的纤维素分子之间,通过水分子彼此连接;而对湿纸脱水后,纤维素分子之间直接通过“氢键”彼此结合,形成坚韧的网状结构,延伸成片。这样,具有柔韧性、延展性的纸张出现了。 由此可见,通常说的造纸术,应包含打浆、抄纸、脱水等几个步骤。从化学上而言,打浆是拆开纤维素分子之间原先的氢键链接,然后通过抄纸和脱水形成新的氢键链接。无论具体技术如何,满足了这几个条件的,才是真正意义的造纸术。 那么,“莎草纸”又是怎样制作的呢? 原来,在埃及地区,一直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做“莎草”。它又名“纸草”“纸莎草”或“莎草纸莎草”。从这几个别扭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重要用途来。 这种“莎草”是如何制作变成“莎草纸”的呢? 古代埃及人将莎草收割之后,剥出其富含纤维的柔韧的茎,将其切成长近半米的长条,再片成薄片。经过浸泡后,把狭长的薄片并列起来,形成一层片状物。将这样两层片状物上下叠放在一起,上下两层薄片的方向要彼此垂直,然后用两层木板夹住,捶打、挤压、脱水,再经过干燥、磨光后形成片状的“纸”,用于写字绘画。 显然,古埃及的“莎草纸”虽然也是利用了莎草中丰富的纤维,将其整合后形成片状物,但他们整合的方式,是将两层不同方向的纤维彼此垂直交错后,直接挤压在一起。换言之,莎草纸没有经过“打浆”这个阶段,其纤维还维持着原先的形态,只不过用类似“编织”的方式,使得不同方向的纤维长条相互加固,来形成一片。与中国造纸术“打浆”“抄纸”“脱水”后网状的纤维连接相比,莎草纸柔韧性明显不够,不能折叠,只能单张使用,或卷成长卷。 因此,“莎草纸”更类似一种原始的编织物。除了莎草纸,古代巴比伦人也曾用羊皮刮干净后做成“羊皮纸”,作为书写的载体;古代印度人、罗马人都曾将文字写在植物的叶子上;而纸张发明前的中国人,还曾用丝织品来写字。这些产品虽然其形态、用途和纸张有类似之处,也是利用了原材料中的纤维,但没有经过打浆、抄纸、脱水的步骤,都不应该归于真正的“纸”一类。对它们的制造、使用,也不应与“造纸术”混淆。 有人要问了:你提出这个造纸术的判断条件,凭啥就一定作为标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纤维素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位经过完全脱离-重新结合步骤,才能生产出真正合用的纸张。 历史上,莎草纸不但为埃及人使用,还曾在多年间出口欧洲,统治着西方文字世界。甚至英语中paper一词,都来源于莎草纸papyrus。但由于它柔韧性不够,在埃及之外的地方也不易保存。因此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很短的时间,莎草纸就迅速被完全取代。如今,莎草纸大多是被作为手工工艺品生产和购买,而中国造纸术的原理,则依然被用来为整个世界生产纸张。事实胜于雄辩,再去斤斤计较一个“最早”的标准,还有多大意义呢?
㈥ 纸是怎么来的,谁发明的。如题 谢谢了
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点像芦苇,可长到4米高。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对纸莎草的衰亡,人们十分痛惜。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 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 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胸径常达1米左右,树高20多米,树姿有些像棕榈,又有些像蒲葵。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十分巨大,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正是这种叶子。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许多寺庙。在那些寺庙里,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人称“贝多经”。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在树龄8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贝多叶子卷为筒状,呈浅棕色,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成扇形状。每张叶片上有30条粗硬的叶脉,用刀除去叶脉,便可得到近30张小叶片。这带状小叶片有2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 这叶片不能用,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取出晾干。为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折断,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揿住叶片两端,上下拉磨,使叶片表层磨掉,变得洁白光润。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 严格说来,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们用一种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刻好后用墨5水涂抹叶面,即“上色”。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 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烂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 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6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 “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纸就样诞生了。现在“纸”字左边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纸是跟丝有直接的联系的。 在试验中,蔡伦还发现,用麻絮捣烂后制成的纸,跟用丝絮做成的纸不相上下,甚至还更结实些。这当然使他十分满意,因为丝是贵重物品,丝絮不如麻絮容易获得。蔡伦还想到,既然要费时费力将麻沤烂、捣烂,而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破布、破鱼网、树皮等不是更容易获得,又容易捣烂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蔡伦终于发明了成熟的纸的制作工序:将树皮、破布、旧鱼网等收集起来浸湿、捣碎、泥沙,然后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胶质、油脂、色素等,再进一步捣烂,让它们成为浆糊状。然后,把这种糊状的浆质捞出,薄薄地摊在竹帘上晾干,就成了柔软的纸。7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2000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 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
求采纳
㈦ 造纸术是什么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目前已有考古发现的西汉时期的纸张。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东汉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技术。此后造纸技术逐渐推广,书法家多能造纸,如东汉末有左伯造纸。梁时有张永造纸的记载(分别见《北堂书钞》卷104和《南史·张裕传》)。唐时薛涛纸,则以五色笺着名。魏晋到隋,多用硬黄纸。唐朝兼用白麻纸。到宋代“纸以麻为上,藤次之”(《石林燕语》卷3),朝廷发布公文,常常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纸,如制书用麻纸,又称白麻,赦书则用黄纸。种类日益丰富。
我国不仅发明了造纸术,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废纸造纸的国家。用废纸作原料生产的再生纸,古人称为“还魂纸”。
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澜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名曰‘还魂纸’。
古代造纸流程“还魂纸”的生产至少可上溯到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救苦众生苦难经》使用的纸就是还魂纸。在经卷的反面可以看到三片泛红的故纸残片,纸片上有粗横帘纹,纹宽约两毫米,由麻纤维制成,麻筋较粗。这显然是三片抄经前未及捣烂的废纸。
古代造纸流程它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造纸原料中有废纸。该经卷的经尾上写有“乾德伍年丁卯岁七月二十四日善兴写经”的字样,说明写经年代为公元967年。西方人曾认为废纸造纸是由德国路德维希、赫兹等人19世纪末首创的,其实他们至少要比我国晚900多年。
㈧ 1.纸是怎么做成的
有关中国古代造纸的方法,历史上记载很少,但就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发明迄今两千年来,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化。总结起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将砍伐来的植物,比如麻类植物,用水浸泡,剥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锅里煮,待晾凉后再进行浸泡、脚踩,用棍棒搅拌,使其纤维变碎、变细。
二是掺入辅料,制成纸浆。
三是用抄纸器(竹帘之类)进行抄捞、晾干,即可制成为纸。
纸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中国的文字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复制的方向发展;织物、纸和墨的发明、发展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转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转印复制技术为基础的盖印和拓印以及织物印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结合,为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8)古代印度人怎么制作纸扩展阅读:
一、造纸影响
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时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烨树皮和贝叶。在梵文古典着作里常会见到“白桦树皮”这个字,最初是书写材料的意思,中国纸输入后,人们便用这个字来称呼纸,可见桦树皮应用之广;贝叶是一种棕榈树叶,大而且长,古代印度人在树叶上面写字、抄经。
过去一般认为,12世纪,纸张才由伊斯兰教徒带到南亚的印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既然蔡伦造纸术改革之后不久,纸张就大量传入西域、中亚,采用纸张书写的也不限于汉人。
那么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因传播佛教而频繁活动于此地的印度人,或与印度有关之中亚民族,必会接触和使用纸张,因为纸张远比当地传统书写工具树皮、树叶优越。
二、造纸过程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
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
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
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㈨ 古罗马羊皮纸是怎么发明的
羊皮纸和中国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们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使古罗马和中国的文明流传至今。
古代世界各国文化人写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中国人最先是将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后是刻铸于铜器上,后来用笔写在丝绢上,称为“帛书”;而古埃及人把字写在采自尼罗河畔的一种芦草上,后人称之“纸草书”;古印度人则把椰树叶压平、剪裁整齐用以记事,并称为“树叶书”;西亚两河流域的先人则是将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后,再放到火上烧制而成“泥版书”……
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则是将小牛皮或羊皮加工制作成“皮纸”,当做高级书写材料。皮纸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制,使其软化,然后用器具刮去上面的附属物,使组织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韧稀薄,人们习惯把它叫“羊皮纸”。
人们用羽毛或芦管当笔,蘸了墨水之后把字写在羊皮纸上,然后装订成册。他们看的书是手抄本的,谁要是想得到一本书,就只有去抄写了,当时的富贵之家都有抄书的奴隶。
另外,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聪明的古罗马人还常把厚叠的书册用木板进行上下固定,称其为“书板”,这样还可以防止乱页、掉页。当时着名政治家、大学者西塞维,每次去竞技场观看角斗表演时,都随身带着“书板”,当表演项目惨不忍睹时便独自翻阅起“书板”。
羊皮纸的使用,让罗马人发明了奇特的“蜡版书”。蜡版制作方法是:先用黄杨木或其他细质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长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黄色或黑色热熔的蜡,内侧上下两角(相当于当代书的订口位置)钻有小孔,然后用绳穿过小孔将许多木板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里面的蜡版不受磨损。
蜡版的书写工具是用金属做成的针,也有用象牙或骨头做的。这种针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蜡版上划字;另一端则是圆的,用以修改写错的字。因为可以修改,所以蜡版可以反复使用,他们多用它来记事,它还有练字、写诗或记账等等多种功能。
蜡版书的流传和使用颇为广泛,无论学者、诗人,还是僧侣、商人都用它。蜡版书,用金属和象牙作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致,画面美丽。但蜡版图画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
据说,古罗马人发明的蜡版书在欧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初。目前,在罗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中,都珍藏有古罗马时代的蜡版书。
但蜡版书也有其缺点:在流动中蜡版上书写的字迹比较容易因为受到磨擦而变得模糊不清,而且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粗糙坚硬,不便于进行精细和工整的书写,多为草书。
㈩ 纸的来历
造纸术在七世纪初传入日本和印度,7世纪以前就已经西传至西亚地区,早在公元650年造纸术就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到了公元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麦加被阿拉伯人使用。
古代文明曾采用过各种材料书写文字。古巴比伦人将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古阿玆提克人及玛雅人以桑科植物树皮制作的厚纸书写绘画,古印度人用贝叶(棕榈叶)刻写佛经,古近东人与中古欧洲人用野兽皮书写。
(10)古代印度人怎么制作纸扩展阅读:
造纸的纤维来源于: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杆、麦杆、竹、树木、旧报纸、旧衣服等。
同样是以植物性材料,古埃及人莎草纸和中国纸的最大区别,在于莎草纸是将莎草片粘连而成,莎草纤维并未分解,纤维的排列仍然保留自然的次序,纤维排列的单一性不利于书写和折叠;
中国纸中纤维既不同于植物界纤维的有序排列,又不同于纺织品的几何排列,而是无规交叉的排列,制作简单加上适当的胶结和黏合,形成既轻薄又强韧的材料,因此可以用来保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