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养马知识!
养马知识
一. 饲料
马基本上是食草动物,它每天要花费长达12个小时在牧场或草原吃草。它有一个后肠发酵区,并在盲肠和结肠中有大量的纤维分解菌群。在马的后肠中,可以合成维生素B和挥发性脂肪酸。同具有前肠发酵区的反刍动物相比,马利低质量粗饲料的适应能力是较差的。
因此,首先以日粮中草料成分的质量为重点来合理地考虑马的饲养问题很重要。供应的草料可以是清洁的、不带泥土的草,或者是豆科干草、牧草、半干青贮料或草饼及制成颗粒的草。对于马来说,青贮的牧草要比其它种类的粗饲料更具危险性,因为食用以不适当方法生产的半干青贮料可能会导致肉毒梭菌中毒。在沃土上生长的多叶的、青的、细茎的、无尘土的牧草,能够满足相对定居的成年马对能量的全部需要。早期收的豆科干草和苜蓿,可以满足几乎所有各种等级的马对蛋白质的需要,具体则取决于同时饲喂的低蛋白精饲料量。为了满足生长、活动、妊娠或泌乳的需要,通常都需要饲喂以谷物为主的精饲料来维持充分良好的机体状态。
表1 马的预期饲料消耗量1 (以马体重的%计)
草料 精饲料 总计
成年马
维持需要 1.5~2.0 0~0.5 1.5~2.0
母马(妊娠后期) 1.0~1.5 0.5~1.0 1.5~2.0
母马(泌乳早期) 1.0~2.0 1.0~2.0 2.0~3.0
母马(泌乳后期) 1.0~2.0 0.5~1.5 2.0~2.5
活动量状况
活动量小 1.0~2.0 0.5~1.0 1.5~2.0
活动量中等 1.0~2.0 0.75~1.5 1.75~2.5
活动量大 0.75~1.5 1.0~2.0 2.0~2.5
幼马
哺乳期马驹(3个月) 0 1.0~2.0 2.5~3.5
断奶马驹(6个月) 0.5~1.0 1.5~3.0 2.0~3.5
1岁马(12个月) 1.0~1.5 1.0~2.0 2.0~3.0
1岁以上马(18个月) 1.0~1.5 1.0~1.5 2.0~2.5
2岁马(24个月) 1.0~1.5 1.0~1.5 2.0~2.5
1风干饲料(干物质约为90%)
表1所列为各种类别的马根据年龄、活动量和生产所处不同的阶段所预计的牧草和精饲料消耗量范围。与表1数值有出入的情况并不奇怪,例如训练活动量很大的赛马,每天消耗的饲料总量会超过其体重的3%。对所有各种类别的马,通常建议每天至少都要饲喂重量相当于其体重1%的某种草料,这样可以维持正常的后肠功能和减少发生疝痛或蹄叶炎的可能性。有些专家建议,草料在马的日粮中至少应占到50%,但对于某些性能要求高的马,限制其饲料中的谷物用量可能会使马难以保持充分良好的体态。
草饼(或草块)、全价的干草或谷物饲料块和完全制成颗粒的日粮等,是另外一些可以为马提供草料的方法。采用上述几种饲料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可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便于储存和装卸。此外,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在马厩通风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粉尘,也是考虑采用上述饲料的原因。由于在供应足量粗饲料的情况下全价饲料中的养分量仍可精确地确定,因此人们乐于将它用作快速生长的马驹的补饲日粮,甚至还将它用作性能要求很高的赛马的日粮。据报道,驯马师使用全价干草-谷物饲料后,马吃下全价颗粒饲料的速度要比单吃谷物时慢,但并未出现厌食和影响健康等问题。对全价块状饲料进行研究时所观察到的情况,与上述情况是一致的。
二. 营养和环境的影响
为马厩所设计的各种设施,常常是更多地考虑马主的舒适而不是为了马的需要。马厩的通风不良是人所共知的,有些情况下甚至达到了不透风的程度,因此,马只能呼吸质量很差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应该强调采用高质量的、无粉尘的、不带泥土的干草,或者采用压成块状或颗粒状的草料或干草与谷物的混合饲料。
三.繁殖
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四. 育种
马遗传性和生活条件的关系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14 19:52:58 [马的养殖技术]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马具有能够把它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特性,叫做遗传性。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性。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形态特征(例如马体的高矮和长短、身体轻重、背腰长短、毛色等)和特性(例如善奔及敏活性、耐粗饲及抵抗各种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等),这都是它们内在的“根据”不同,也就是它们的遗传性不同的缘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遗传性,就得知道用于马种改良的每一匹种马或某一群马的来源,属于什么品种,是杂种还是纯种,是外来种还是本地种。如果是纯种或是我国某地历史悠久的地方马种,它们的遗传性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至少要比杂种或历史短的外来品种稳定些。当然,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稳定不变的。所谓稳定的遗传性就是说能把它好的特性,通过配种繁殖传给后代,也能把不良的特性传给后代,,怎样知道马的好和坏的遗传性呢?这主 要通过鉴定来评定它的优缺点传给后代的情 况。如果有品种系谱,同时还要审查它的血统。血统对种公马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血统可查,也可以通过对它们所生的幼驹的观察和鉴定来了解幼驹的亲代优良的品质和遗传稳定性的程度。
但是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变化的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些稳定韵性状在繁殖改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不过这要看这些外因是否对马的发育有利或是不利。要改良一一个马种,就必须满足马 匹所需要的有利条件,采用正确的改良方法,以促进幼驹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否则,即使用来改良本地马种的种马品质是较好的,也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被改良的马种在某些方面缺点虽然较多,但由于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改良它,最后却能得出理想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马种改良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马的遗传性,即要强调选种,又不能忽视马的生活条件的作用。例如在培育马驹时,既要营养好,而且要使它经受得起酷寒盛暑和刻苦耐劳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改良效果。特别在杂交时,遗传特性的相互影响和显性(优势)的规律,更容易看出改良的效果。例如公、母马(亲代)某些遗传特性对后代的影响,不仪决定于遗传性强的一方,还决定于幼驹(后代)的培育条件。凡最适应于杂种培育条件的亲代,’岜们的遗传性一般就【与优势.例如本地马和外来品种马杂交,如果培育条件基本上和本地马相同,那术杂种体尺和体型方面就以本地马占优势,但有时也可见到杂种后代出现有大头细脖(颈)、长肢短躯、肌肉发育不良等外形,这类马往往失去了本地马的耐粗饲和对当地的适应性的特点,又无良种马的优良体型和性能,使改良工作归于失败。这里也说明培育条件的重要性。反之,若给以杂种幼驹与改良品种接近或相似的培育条件,改良品种的特点较易表现出来,即通常说的杂交改良的效果好。论年龄壮年马就比青年马和老年马占优势,另外,母方的遗传性也会占优势,更容易表现出它的遗传特性。象这些问题,在马种改良上都要预先估计到。
马的选种和选配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30 16:53:56 [马的养殖技术]
不论是采取本品种选育或杂交改良的方法,都应当重视选种和选配。所谓选种是指采用什么品种和把各方面表现好的公、母马挑选出来作种用。至于选配,实际上也属于选种的范围,是指有目的的选择公、母马进行交配,使之产生优良的后代,所以选种和选配不能分隔开来。
选种工作一.般符重于种公马方面,这并不等于不重视母马的选种,而是种公马对马群的影响大的关系,如果不 注意选种,就有把公马某些不良的遗传 性扩大其影响的弊害 所以选好种公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按照1952年农业部制定的种马统一鉴定暂行办法去做。内容有外形、体尺、使役能力、血统鉴定及后代(后裔)测验五个项目。在我国各地马种改良的过程中,尚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
争取逐步做到这些项目.外形鉴定和体尺测定两项,可以参考“怎样选择马匹”一节去做 使役能力鉴定亦有做的必要,至少要测定马匹一天使役时间内能负担的重量,走多少公里,每小时慢步的速度,观察它是否很疲劳,是否适应当地生产的要求,条件许可还可以测定它的拉力。如果登记制度早已建立起来,也可以进行血统鉴定和后代测验。根据这些鉴定,在群众性的评定之下,最后评选出优等或良好等不同等级的种马。为了使选种工作做得全面些,也可以选择当地少数的母马作类似的鉴定。
至于选配的要求就更具体了,即是决定用某匹公马配某些母马。在马种改良过程中,不宜一见发情马就配,要按照事先拟汀好的选配计划去做。选配的一般原则是:好的公马配好 的母马以获得良好的后代,好的公马配一般的母马以获得较好的后代,而绝不允许用坏的公马配好的母马,以免降低马群的质量。例如要发展体 尺较大的马,就得选择较大的公、母马;要后代具有结实的体质,亦得选择具有同样结实体质的配偶。另外也可以采取截长补短的方法,即把公、母马各自所有的优良遗传特性和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这个改良的马种能获得新的优良品质,这对改良我国的马种更是重要。例如我国的马种体尺、体重都嫌不足,但耐粗饲耐劳役。因此就有必要用较为重、大的种公马,则可得到体尺较大的耐粗饲和刻苦耐劳的后代,但不应采取弥补纠正的极端办法,如体质过分细弱及体型很狭窄的母马用体质粗重而体型过于宽广的种公马去配,而是选用体质结实的母马做配偶。在外形上更不应当用细长的四肢去克服太短的四肢;或用拱背去克服凹背,即不能用相反的缺点进行纠正,因为一种失格的体型是不可能用相反的体型进行矫正的。这样的选配是错误的,决不可能获得所希望的后代。
马的本品种选育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30 16:54:18 [马的养殖技术]
这主要是指我国良马产区采用本品种选育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应予重视,习惯上也有称这种方法为“土种选育”。本品种选育并不是随意让它们自由交配,而是要严格地从选种选配着手,并提高饲养水平。所谓选育,即不仅要选择好的马作为本品种改良的基础,而且更要求育出比它亲本更好的后代,既能保存本种固有的优良性能特点,而且还要求一代一代地提高。不过利用这种方法,有它的保守性一面,一般不能在短期内见速效,这是因为它的遗传性较为稳定。
采用本品种选育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是在当地长期以来就已出产数量较多的马匹,而且其中也有不少良马,当地的生活环境很适于这些马种的发展。所用的种公马在体尺上至少超过当地一般马匹,这是选留种公马最基本的要求。凡早年曾经有过杂交历史而现在接近具备新品种条件的马匹,则进行畜群整理选优去劣,需要采取本品种选育一类的方法,以求把它们已提高的品质巩固下米,以免日久以后反而使已经具备的优良品质逐步退化掉。气候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很差的地区,采用杂交方法不能见效而本地马又已适应当地条件,则可采用本品种选育。
所谓纯种繁育,实际上和本品种选育是同一类的育 种方•10S•法,只是习惯上把它适用于那些更有血统可查的良种马匹。例如对外来的品种,为了增殖这些品种的马匹数量,使它们更进一步适应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防止品种马的近亲繁殖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30 16:54:47 [马的养殖技术]
不论本品种选育或杂交繁育,有可能会发生近亲的关系。就马匹改良来说,在某地因为高度利用少数几匹或一匹优秀的种公马,它们的后代就容易产生都是有如兄弟姐妹,或祖孙、父子及亲属之间的血统关系。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缺乏新的种公马补充进来,老的种公马死了,只能从它所生的后代中选出种马继续彼此配种,长久以后,就会造成大批马匹都是不同程度的近亲血缘关系。
近亲繁殖有好处也有害处,要一分为二来看。它的好处是能把一匹或几匹优秀种公马及一些母马的优良品质保存巩固下来并传给后代,不过这要进行严格的选种选配,不能把这些近亲关系的后代不加选择地全部都继续用来配种,否则必然流于血统混乱,更难整理。在马种改良中,如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有限度的采用。因此,马匹登记制度在这里就显得更重要了。
但是,由于盲目地滥用亲缘繁殖,必然会带来坏处,如后代体质弱,生产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差等。这是由于近亲繁殖时,父母双方生殖细胞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的缘故。
无论采取本品种选育还是杂交法改良马种,尤其在育种最后的阶段,如果见到有近亲繁殖的不良倾向时,就应停止继续这样做,最好的办法是引用同品种而没有血统关系,体质结实的种公马参加配种以代特原有的种公马,称为血液更新。或者淘汰那些已出现某些严重缺点的公、母马,不再供繁殖用,而只是把那些母马另用体质结实的壮年公马交配,然后再 观察它的结果。
退化,就应采用纯种繁育的方法来巩固和提高它们的品质。
马各种杂交方法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31 12:18:37 [马的养殖技术]
杂交就是不同品种公、母马间的交配。杂交改良是马匹改良常采用的方法,也是马种改良的有效途径。世界上很多优良品种都是通过杂交的阶段,最后再经过选育而培育出来的。在我国畜牧业中,都在广泛地采取这种方法,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杂交法之所以有它的优越性,就是利用某一个品种甚至于几个品种的某些优良特性,通过与本地马种的交配遗传给后代,以提高本地马种的质量。一般地说,杂种马的体尺和性能比未经改良的普通马匹都有提高。如果采取正确的杂交方法,既能保存本国马种的某些优点,又吸取外来良种的特点,就能达到显着的效果。为什么杂交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不同品种马的生殖细胞差异较大,含有显着不同的遗传特性,亲代双方结合以后,它们的对立矛盾性较同品种的大,因此促进了发展,而使杂交马更富干 生活力,更因为双方能遗传的某些特点彼此都以一种优势在克服对方,或则共同地表现出来,于是杂种马体尺和性能等方面,通过杂交的进展可以一代一代地提高。
最常用的杂交法是利用良种公马配本地母马,所得的下一代也叫第一代杂种。例如:阿尔登重挽公马×蒙古母马
阿蒙杂一代母马(公马去势作役用)这一类杂种马,在血统上各占双亲的一半。就体尺来说,一般大致居于这两个品种之间。如一匹种公马体高150厘米,母马130厘米,第一代杂种的体高大约能有140厘米上下,如果在怀孕期和幼驹培育时期饲养水平配合不上,其效果就不显着;若有足够的营养条件和锻炼,则可能更高一些。至于胸围及骨胳也相应地有提高。尤其是杂种生活力要比亲代双方更强。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代杂种的优势表现,如果只改良到这个程度,是为了经济利用的目的,可称它为经济杂交。表4 重挽马和骑乘马与三河马杂交效果(单位:厘米、公斤)
从表中可见用重种阿尔登马与三河马杂交改良之后,各项体尺指标均见提高。但是用顿河马杂交则效果不显着,而且还有下降。
如果要继续进行改良,就必须把这些杂种一代的母马,仍用原来的改良公马交配(一般不是同一匹公马或有血缘关系的公马交配,以免造成近亲繁殖),由此得出第二代杂种,并且继续一代一代的用改良公马交配,得到杂交4~5代的杂种,这样的杂交方法,叫做级进杂交或吸收杂交 如果本地的饲养管理条件与外来品种产地的条件大体相似则可用级进杂交方法。但是根据我国今后改良马种的实际情况,不必要杂交到五代,可以从第二、三代的杂种里选出优秀的公、母马,就可以从中自相交配,称“自群繁育”或“横交固定”,以便继续把它巩固下来。如果级进的程度越高,杂种后代便偏似外来品种,而本国马种的特点很难保留,这对如何适应本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实际需要可能会发生问题,如果饲养水平跟不上,杂种后代未必发育得很好。在满足杂种马所需的条件时随着级进的程度,改良马的体尺和性能通常会逐代地增加。我国阿拉伯×蒙古马杂交后代的平均体尺如下:
在杂交中电应选择优秀的母马 ,所得的杂种体尺必然有较显着的提高。此外,有些第三代的杂种,体尺上基本接近外来品种,而且比外来品种更有适应性。
再者,也可以用三个品种或四个品种杂交,以求把它们的优点结合起来。这类杂交方法通称为复杂育成杂交。各地在改良马种具体执行时,做法上各有些不同。如选用品种数量、杂交代数、各种不同品种的先后次序等变化比较大。所以各地的做法可供参考,未必一定要刻板地搬用,而应灵活地运用,更重要的仍是选用种公马的问题,是否与本地区的要求相适应。
我国各地已在采用这种方法订出各种育种方案进行改良马种工作。例如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所计划改良的河南轻挽马就是有代表性的实例。蒙古母马×高血公马杂一代母马至阿尔登公马杂二代母马×阿尔登公马或托力公马不理想的淘汰’杂三代母马罕杂三代公马‘不理想的淘汰’
河南轻挽马
河南轻挽马的育种工作,经杂交阶段的观察是有成效的,据报导杂三代马基本符合理想型的指标。
我国东北是进行马匹杂交改良方面较早的地区,杂交方式亦多种多样,杂交效果亦各不相同(表7)。
我国东北目前正在进行“铁岭挽马”和“黑龙江挽马”的育种工作,例如“铁岭挽马”是利用原法国品种与蒙古马杂交出\来的母马,以后再用阿尔登品种公马杂交,杂交二、三代平均体高达149.3厘米,其中体高在150~160厘米的占45%,平均体重563.5公斤,个别的可达680公斤。用这些杂种后代进行自群繁育,经过一定时间的选育和整理工作,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即可成为品种。按东北地区的耕作和运输需要,有这样的马,已能基本满足。至于其他地区则必须根据各自的具体要求,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
马的预防措施
养殖一点通 时间:2010-12-31 12:19:15 [马的养殖技术]
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力应按照“马的饲养管理刀一节所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马的饲养管理工作。
2.合理使役马匹这是防止马匹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使役不当,往往会致使一些外伤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3.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马厩、系马场、饲养管理用具、鞍挽具等,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消毒。马厩的消毒常可用10"-'20%石灰乳(取生石灰10份加水10份,待石灰块化成浆糊状,再加水40~90份,即 成10~20%的石灰乳),马体及用具用3~5%来苏儿消毒。
马厩门口应设消毒槽,粪便应集中堆积在距马厩100米左右的粪坑中,经发酵消毒后利用。
4.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在春季对马匹进行炭疽芽胞苗预防注射以预防炭疽病;用破伤风类毒素定期预防注射(一次皮下注射5毫升)以预防破伤风。
5.隔离检疫,控制传染 凡新购进的马匹必须先进行隔离观察、检疫,以免把传染病带进健康群。此外,对原有马群也应作定期检疫(如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等),以便主动地、及早地发现病马,及时处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收集的资料供你参考
‘贰’ 安达卢西亚马的培育体系
安达卢西亚马的系统性培育规模,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达到高峰,但为了要让安达卢西亚马更高更重,开始加强与重型种马的交配,这却使得安达卢西亚马原本珍贵的爆发力以及驯良温和的天性差点泯灭无存,而它结实的结构以及引以为傲的机敏性,也因此受到污染。到了拿破仑时代,大部分顶尖的安达卢西亚马,都被拿破仑及其手下将领夺取了,以致于安达卢西亚马当时差点面临绝种的危机,所幸,在卡斯提耶欧(casstello)、赫雷斯(Jerez)、塞维亚(ceville)等几处的卡尔特(carthusian)教会教士,自十五世纪以来都经常培育着最优良纯正的安达卢西亚马,使得安达卢西亚马当中的一些优秀品种仍得以保存至今,因此近代最优良的马儿,多半也都是源自这些卡尔特教士所饲养的马匹。
‘叁’ 骡子是公驴和母马生的还是公马和母驴生的
公驴可以和母马交配,生下骡(“马骡”),如果是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叫“驴骡”,骡个大,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驴骡个小,一般不如马骡好,但有时能生育。
公马和母驴的基因更容易结合,所以大部分骡都是这样杂交的。不过基因结合的几率还是很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的交配并弄到驴子怀孕。公和大部分母骡子生出来是没有生殖能力。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两个物种有不一样数目的染色体:驴子有62个染色体而马有64个。母骡有性功能,子宫可以可以怀胚胎,但是最困难的地方是使母驴怀孕。
作为种间杂种的骡子(包括公马配母驴所生的𫘝𫘨和公驴配母马所生的骡子),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生殖能力的。但古今中外却不乏偶然见到能够生驹的母骡和母𫘝𫘨,当然也就可以偶尔见到它们所生的回交一代即B1。我国古书中称公马配母骡所生的后代为駏,称公驴配母骡所生的后代为驉。国内母骡生驹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院所宗恩泽等人进行了多年系统研究的报道,共计约13匹之多,此处不再详述,现将国外母骡生驹的有关事例报道介绍如下,供国人参考。
国外记载最早的是俄国人夫.格.米申柯1888年翻译的Herodot所写一书——《九本书中的历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仑被波斯帝国围困时,为了保证战争的食物供给,有一支由骡子组成的运输队,半路上一匹母骡子出人意料地生下了一匹马驹。
1992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享泽勒(H.Henseler)在有关章节中写道,1759年在爱庭根有一例由母马所生的母骡生下一匹骡驹,但这匹骡驹在外貌上和马驹极为相似。又写道,1762年在巴伦西亚有一例安达鲁母马生的一匹母骡一生共生下6匹后代(B1),这些后代外貌与马驹没有任何差别。作者还报道了1873年在阿尔吉尔有一例由公马配母骡生下了一匹后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报道了这样一例,即:在特黎波里塔尼亚的一个实验站上一匹叫“摩尔”的母骡子同阿拉伯种公马交配生下两匹外貌酷似马驹的骡驹,后来又用公驴同“摩尔”交配,也生下了双驹。不过这次生的双驹从外貌看是典型的骡驹。
在1916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德尚布尔(P.Dechambre)曾报道,在法国布伦发现1匹由白色埃及公驴和阿拉伯母马交配所生的母骡子先后共生5匹驹子(B1),其中3匹驹子是由柏伯尔公马(北非一地方品种)所配而生,两匹是由埃及公驴所配而生。前3匹浑名分别为“库米尔”、“康斯坦丁”和“根普旁”,它们同马的外貌无任何差别,并且均有生育能力。而后两匹则是典型的骡子外貌而且无生育能力。德尚布尔在文章中还提到,远在1898年,在印度也有母骡生驹的事例。
1928年在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eredity》中格罗斯(A.R.Groth)报道,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学院有一匹名叫“奥尔德.拜克”的母骡子在1923年由一匹乘用型种公马交配生下一匹公驹(B1),这匹驹子很像其父亲,和马的外貌没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匹由骡子所生的公驹成年后有正常的性功能,并且于1926年由它交配了两匹母马,其中一匹怀孕并生下了很像母马体形外貌的马驹(B2)。后来又配过几匹母马,再生了一匹公马驹(B2)。其后代均有生殖能力。
作者又写道,还是“奥尔德.拜克”这匹母骡子在1919年曾用公驴交配生下了后代,但其外貌是典型的骡子,而且是不育的。1924年又一次用公驴进行了交配,虽已怀胎,但后来流产了。
沃伦(A.Warren,1926)曾报道,1924年在南非一匹叫“弗斯”的母骡由公马交配生下一驹,外貌与马相同,该驹7年后一次发情中又同公马交配怀孕并生一驹,其外貌与马相比也无任何差异。
安德森(W.S.Anderson)1939年在《遗传学杂志》上报道,一匹母骡同贝尔雪龙公马交配生下一驹,该驹具有父亲贝尔雪龙公马的全部特征,而不带其外祖父——驴的任何特征。
骡子生驹的国外报道还有不少。例如马勒(Muller)曾报道,1903年非洲的艾斯坦茨发生一例骡子生驹的报道;Harveu曾报道,1913年在塞蒲鲁斯岛上有一匹母骡同公驴交配生了一匹公驹,遂年又发情配种(仍用公驴),又生了一匹母驹;Montpair曾报道,1923年在摩洛哥有匹母螺用乘用型柏伯尔公马交配所生一驹,外貌相似其父亲——柏伯尔马;劳伦斯(Laurence)曾报道,1927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史密斯(H.Smith)曾报道,1939年在美国亚利桑纳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完全是其母亲——骡子的模样。
从上述骡子生驹的事例中,似乎可以给人以下几个印象:
(1)作为种间杂种的骡子(包括𫘝𫘨)少数个体是具有生育能力的;
(2)极少数可育的成年母骡子与公马或公驴交配均可生下后代(B1);
(3)当用公驴回交时所生B1不仅仍具有骡子典型外貌特征,而且是不育的;
(4)母骡用公马回交时所生B1,不仅在体形外貌上都与马完全相同,而且不论雌雄都是可育的,可以生下B2,B2则完全是马的外貌和体格特征;
根据上述几点,似乎证明安德森的回归理论。但要确证回归论,还有待于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自《生物学通报》1996年第9期
‘肆’ 顶级跑马牧场怎么培育出好马
最好双方都拥有好的遗传因子 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调教高的骑手来负责训练 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匹道产子系的劣种马因子为V、G、V、体力 学了姿势矫正和体力2 22岁时体力666速度505灵巧458瞬发639 劣种马能达到这样的属性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这都是调教的结果 下面再跟你说配种 血统的继承随机来源于公母双方 醇酒系的技能应该是最多的有5个槽但是自身基础属性很差 连续多次配种可能产生好的马 因子最多有5个 而新配种的母方因子会顶替最后面两个因子配种时要注意 建议擅长草坪和沙土的好马都要有 我有一匹多次用好的马配种得到的非洲舞者系 我没有让它过多训练而是参加古典三冠 学了体力2 姿势矫正 瞬发2 火箭起跑 四维属性体力621 速度360 灵巧397 瞬发681 根据赛道的不同我还可以随时更变火箭起跑这个属性换成灵巧2 等等 这就是好马生好马的典型例子
‘伍’ 马的饲养及调训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如此称之。
我国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先祖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体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仔,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这种马耐渴,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适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马耐力极好。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一种挥汗如血一般鲜红的宝马,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引起轰动。此后,汉武帝连征西域大宛,从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得到了这种有汗血的宝马,并作诗赞美它为“天马”。汗血宝马从此名扬中国。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
汗血马从古至今繁衍生息,从未断过血脉,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
汗血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特有的优雅步伐、轻细优美的体形,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这种马完美的身形曲线。据专家们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雷台的威武、慓悍的的铜奔马,就是根据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达到了《齐名要术》中相马的最高标准。一蹄着飞燕、三足凌空,气势夺人,轻盈翱翔,集美感、力量与速度于一身,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中亚马史专家证实,被中国称为“汗血马”的阿哈尔捷金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动物,其画像经常出现在中亚地区各类考古文物中,甚至在已发现的公元前的壁画和器皿上也有阿哈尔捷金马优美的身
==========================
草原"天马"--伊犁马
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即今日的伊犁)就出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乌孙养马已很有规模了。不仅如此,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
清朝干隆年间,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大力兴办马政。他们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驹,以供军需。清军乘骑伊犁马之后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声震八方。这项事业对伊犁哈萨克马的改良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伊犁马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融入了多种优良马种的遗传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马,与乌孙近邻的大宛马,还有从俄罗斯引进的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等优良的马种,都对今日伊犁马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放后,伊犁各县非常重视引进良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适应群牧条件的乘挽两用型的伊犁马,从此伊犁马的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其具有体格高大、身躯魁梧、外貌俊秀、体质结实、遗传性稳定、耐粗饲料、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等良好的性能。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7.56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沟通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为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之需要,此处养马业发达。
新疆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良马着称,远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从西域得乌孙马命名为“西极马”;得大宛马命名为“天马”。据考证,以上命名的马,实际上是哈萨克马的前身,伊犁马的育成又以哈萨克马为母本,所以伊犁马含有“西极马”和“天马”的血统。目前全疆有马100万匹,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以哈萨克马为主,还有焉耆马,巴里坤马等。伊犁马为培育品种。马在新疆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在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马产品生产和马术运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产区概况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
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
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种形成
伊犁马是用当地的哈萨克马为母本,以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为父本进行育成杂交,培育而成的品种。早在20世纪初,尤其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地牧民已开始引用奥尔洛失、英顿〈布琼尼马〉等马种改良当地的哈萨克马,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初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多,质量较好的伊犁马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顿伊犁马育种工作的基础上,于1952-1965年,又陆续引入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马种,对昭苏种马场及其他繁育场马匹,进行有计划的杂交改良工作,制订了以乘挽兼用型为育种方向的育种计划。并且在有计划的杂交改良,获得大量杂种马的基础上,采用边杂交、边横交固定的繁育方式。1963年开始,从杂种马类群中,选取符合理想指标的优秀公母马进行低血横交固定,并加强幼驹培育,逐年增加哈萨克马血液,降低外血影响,收到了良好的育种效果。
在育种过程中,除有计划的培育、选用昭苏种马场的种马外,其他繁育场培育的优秀个体,对伊犁马的选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品种特征
(一)外貌特征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
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二)体尺、体重
伊犁马体尺与国内其他马相比,为我国较大的马种之一。胸围较大为其突出的优点,胸围比体高大25~35厘米,具有力速兼备得优良品质。
表1伊犁马体尺单位:厘米,千克
匹数
体高
胸围
管围
体重
体尺指数
胸围
管围
成年公马
57
148.33±0.68
171.33±0.91
19.46±0.10
412.36±4.66
115.5
13.2
成年母马
304
141.00±0.31
166.62±0.47
17.55±0.02
373.44±2.66
118.1
12.5
四、生产性能
(一)骑乘速力和持久力
伊犁马力速兼备,其工作能力可以三河马媲美。骑乘速力:1000米为1分13.6秒,1600米为2分8.7秒,3200米为4分25.3秒,50公里为1小时42分31秒。
(二)挽力性能
伊犁马两匹拉四轮槽子车,载重3000公斤,在土路和石子路面行进20公里,需1小时31分;载重1200~1500公斤,使役每日8~10小时,行30~40公里,可持续3~4天。最大挽力400公斤,约为体重的92%。
(三)产乳性能
据1980年6月底和9月底,,对11匹伊犁马母马挤乳量测定,成年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天还可挤乳5.4公斤,按牧民习惯挤乳期120天计算,每匹可挤乳648公斤。
(四)产肉性能
据1980年11月至12月上旬在昭苏种马场,昭苏县天山牧场屠宰测定未经肥育的三岁半母马4匹,六岁半母马3匹,十岁半母马4匹,结果如表2。
表2伊犁马产肉性能测定单位:公斤
年龄
匹数
性别
屠前体重
胴体重
肉重
骨重
肉脏重
屠宰率
净肉率
骨肉比
3.5岁
4
母
333.50
183.93
146.62
37.31
35.99
54.50
43.44
1:3.93
6.5岁
3
母
361.17
195.43
160.34
35.08
38.37
54.11
44.39
1:4.57
10.5岁
4
母
374.10
189.45
149.64
39.83
40.99
50.64
40.06
1:3.76
据对六岁半母马肉成分分析结果:水分占48.82%,干物质占51.18%(粗蛋白16.89%,粗脂肪31.94%,灰分0.85%〉。每公斤马肉产生热能为16.59兆焦耳。马肉样取自第9-11
肋骨间除去背最长肌后的余下部分。
五、繁殖性能
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六、适应性
伊犁马长期生活在终年放牧的饲管条件下,锻炼和保持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能适应海拔高、气候严寒的自然环境,耐粗饲,抗病力强,擅走山路,冬季能刨开40-50厘米厚的积雪采食牧草。冬春枯草季节体膘下降,但到夏秋牧草茂盛时期能迅速恢复体膜。伊犁马曾广及到全国16个省〈区〉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下,能较好地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方式,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七、评价和展望
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伊犁马的品种现状和当前在养马生产、育种及马匹销路上的实际状况,需采取适当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加强保种工作等措施。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应向乘挽兼型的育种方向发展,适当的培育马术运动用马,积极改善放牧和补饲管理,加强幼驹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扩大伊犁马的用途,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陆’ 马是如何被人类驯化的,它又是如何进化的呢
马的脸看起来很长。其实,马的头不长,只是嘴又长又大。马以植物为食。他们有一个简单的胃和一个特别发达的盲肠。它们不能像反刍动物那样通过反刍来咀嚼食物。它们不能吞下没咀嚼过的草料吞入到胃中先贮存起来,因此,马只能依靠这张很大的嘴。马的长脸在进食时观察敌人也特别有用。因为它的眼睛长在脸的上部两侧,耳朵长在脸的顶部,这样当它的嘴伸进茂密的草丛里吃东西时,它不需要抬头,可以从四面八方看到和听到。除了有一张大嘴和一张长脸之外,马还有许多特点。它们的起源和驯化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发展历史。
家马驯化后,在农业、交通、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交配繁育,家养马品种繁多,体形、速度、精力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使马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使用。改良和培育了200多种家养马。有白色、黑色、棕色、枣红色、黄色、花色等。不同品种家养马的体型差异很大。大种马体重1200公斤,高200厘米;小品种体重不到200公斤,只有95厘米高;所谓的袖珍小马身高只有60厘米。
马在过去五六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马在战争、农业和交通运输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然而,马仍然被广泛驯化,并被用于人类娱乐、赛马和马术运动。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匹马,其中100多万匹马主要产于我国、北美,中亚、南美、欧洲部分地区、等国,其中我国拥有马匹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柒’ 马的典故和来历
楼主你好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体长约1.5米,头部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缓慢,常在森林或热带平原上活动,以植物为食。体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马的家称作“马厩”。
典故: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䯄”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望采纳。
‘捌’ 阿拉伯马的育马传统
贝多因人育马的过程和方法非常晦涩不明,这使得当东方善战的武士和他们英勇的坐骑大举入侵、横扫欧陆的时候,虽然也有阿拉伯马随着土耳其人和汪达尔人驰骋沙场,但比他们强壮的柏布马(Barb)和土耳其马(Turk),更令欧洲人印象深刻,并为之惊艳。直到“黑暗时期”,欧洲人才开始训育马儿当作骑士的坐骑或载运盔甲,轻型的马源自于小型马的血统,当然比不上这些由入侵的外族所带来的体型小而速度快的阿拉伯马。再加上这些东方马儿们,有着英勇、快速、坚忍和跳跃能力的传奇故事,欧洲人对它门的兴趣与日俱增。拥有这样的马,不仅可以改良原有的品种血统,更可以彰显有钱人的财力,提高威望,欧洲贵族便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办法要得到这赋有传奇色彩的马。
当越来越普遍的跨国旅行,使得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后,奥图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开始将阿拉伯马当成礼物,馈赠欧洲各国元首,例如1703年送进英国的Godolphin Arabian(其实是柏布马)。另外还有1683 年引进Byerley Turk和1703年的Darley Arabian,这三匹种马便是英国“纯血马”这个新品种的血缘基础。现今高达93%的英国纯血马可以追溯得出是这三匹马的后代。无庸置疑地,阿拉伯马对于今日轻型马的血缘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掖注贡献良多。
贝多因人世世代代以培育纯种阿拉伯马闻名,虽然培育的内容都是靠他们的记忆跟口语相传,但是贝多因人仍然以维持阿拉伯马血统的纯正着称。目前,很多纯种阿拉伯马都可以追查到 ‘沙漠繁衍’ 的纪录,这意味着尽管没有证明文件,却因为贝多因人对纯正血统的重视, ‘沙漠繁衍’ 和纯正血统文件被视为具有相同的可信度。
今天,为数更多的阿拉伯马生存在远离其原乡大沙漠的世界各个角落。贪婪、野心和追求地位的欲望,同时加上拯救濒临绝种动物的热情,驱策政府、贵族与民间团体,一起为繁衍这种贝多因人视为无价之宝的阿拉伯马而努力。
在历史上阿拉伯马以美丽、聪明、勇敢、耐力与传奇闻名。从很早以前它就跟人类有紧密的接触,彼此关联,因而与人之间发展出无与伦比的亲和力,而它的聪明也创造了许多有名的轶事。它是如此的温柔、亲切、随和,有时还有点让人觉得有点烦。举例来说,刚出生的小马就不怕人,也不怕突然的声响,这些原来是调教而来的特质,已经变成遗传,即使在外国出生的小马身上也看得到。
也因为阿拉伯马在过去永远与战争脱不了关系,耐力与速度成为突袭战中生存的要素,在战争中存活的马与再繁殖的马,都具有最高质量的优良的血统。这样卓越的血统支配着所有其它马的品种,世界上几乎每一种品种的马都有部分阿拉伯马的血统,因而改善品种的质量。当阿拉伯马被带到英国,它就成为纯血马的祖先。在俄罗斯,它为奥尔洛夫快步马(Orloff Trooter)的发展贡献良多。在法国,它帮助生产出佩尔什马(Percheron)。到美国,它又成为摩根马(Morgan)的祖先。
阿拉伯马是所有轻型马中最古老的,也是其它各种品种的马的基础,但是它却和它们都不一样。其它品种的马都是以选择性配种的方法繁殖出来的,但阿拉伯马不是。其它品种的马要靠血统登记簿来确认血统,而阿拉伯马几百年来人们自然的保持他的品种的纯度。 现在阿拉伯马主要集中在阿曼、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阿曼苏丹(即国王)卡布斯有 3个大的皇家驯马场,里面有堪称世界上最漂亮的马厩。记者在阿曼工作期间因结识国王典礼局的工作人员,所以有机会参观其中的一座。驯马场位于一个农场里,那里有上千匹马,其中大多数是阿拉伯马。这些马集体活动的场所非常大,它们都享受单间待遇。由于每天都有专人清扫两次,马厩里非常干净,也没有一点异味儿。马厩里还装着空调,保持着舒适的温度。
工作人员的分工很细,有营养师、驯马师、保洁员、兽医,还有专门的马蹄匠。有专人负责每天给马匹洗澡,并负责锻炼马匹的肌肉和呼吸功能等。据介绍,这些驯马师都经过专业培养,获得了国际专业资格证书。他们根据马的不同习惯和特点,将马分成不同的组别,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训练。从这里出来的马,都是马中的佼佼者。
‘玖’ 谁知道怎么养马吗具体步骤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着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荷兰温血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 ,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 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 Barb or Berber 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利亚、利比亚、突尼西亚。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 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写成小说“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电影。 特质 柏布马以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来培育与改善其它品种时,这些特质更显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活泼、漂亮,动作也不够轻快、流畅。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柏布马起源于史前的欧洲血统,而不是亚洲血统,大家还在辩论它算不算东方马类别。人们总是拿它和阿拉伯马比较,认为他不像阿拉伯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温柔亲切。一样的是强壮,能吃苦耐劳,使得照顾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马的外型算是轻型的沙漠马。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跟所有的沙漠马一样,蹄子非常硬。鬃毛与尾毛比阿拉伯马浓密。 头 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孔的位置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马为灰色、黑色、栗色、骝色、与深骝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马血统的才有其它颜色。
‘拾’ 在战场上,骑兵的战马都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
当骑兵走向战争的舞台之后,战马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了。战马在骑战中的作用自然是当作骑兵的坐骑,除此之外,还能用来拉车驮物、运送物资。
骑兵出现之后,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在春秋战国时代,“战车千乘”的规模就已经算是很庞大了。可每辆战车不过四匹马,千乘顶多也就四千匹,而骑兵动辄就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何况每个骑兵也不止拥有一匹战马,都有自己的副马。战马在战场上也经常死伤,必须及时得到补充,这样对战马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
至于保养战马的具体要求,则更为细致严苛。如克扣战马草料与克扣军饷同罪;非战时不得使用战马游猎,不能借用他人乘用;非紧急战况不能让战马疾驰,致使战马受伤的要遭到军法处置;战马奔走一段里程就得让它休息,洗刷口鼻。死伤的战马在非紧急情况下不得剖开当食物,否则治以重罪,临阵丢失马匹要杀头。等等规定均反应了古代战士、将领对马匹的爱护。
由此可见,若想拥有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不光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更需要精心培养能上战场冲锋陷阵的马匹。骑战中,人固然重要,马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古代将战马当作宝贝一样爱护,自然是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需要。骑兵在古代战场上也一直是主力,倘若有国家不重视骑兵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堙没于历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