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口那么多,是怎么解决光棍问题的
众所周知,印度女性在她们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而且她们结婚时还要付很多嫁妆,所以印度人不想要女儿。所以印度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比男性少4000万。 如果男女比例如此不同,印度男人光棍的问题解决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实他们还是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光棍的,我知道的就有三种。
交换婚姻也是印度婚姻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在自己的亲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女人,然后彼此之间交换,然后再结婚。 这是印度婚姻的解决方案。 也许印度有太多的男人,所以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导致社会也很混乱和动荡!
㈡ 1个妻子5个丈夫,印度少女同时嫁给5兄弟,如今婚后生活怎样
大多数人都是把命运攥在手心里,但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自己没办法掌控命运,他们身不由己宛如浮萍一般,被牢牢的禁锢在命运的手心里,他们的婚姻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一刻的感动,甚至连相互爱的人都没有,完全就是充当了一个免费的保姆劳动力,但是他们的意志也会从最初坚定的反抗,到最后坚定的顺从,思维逐渐软化,没有爱情的岁月虽然坎坷,但似乎还是能坦然度过。
也许,印度这样的事情也是很难得一见的,也是一个偶然引发的一次小概率事件,毕竟现在世界潮流来看,都是认可一夫一妻制度的,但还是希望印度能够加强思想教育,从根本上防范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每一个女生都应该是人间的公主,无论如何都应该受到珍贵的呵护,不应该被世事欺凌,在没有爱的环境里长久地生存。
㈢ 在古印度的家庭和婚姻富有怎样的特点
在古印度,家庭的形式为父系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家庭成员包括妻子、孩子以及男系方面未婚的亲属。富裕的家庭笈多王朝时期的金币,有1600多年历史。还有仆人和奴隶。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力。据古希腊作家阿利斯托布鲁斯记载,咀叉始罗城经常有些因贫困而无力嫁出自己女儿的父亲,把女儿带到市场,敞开她们的上身,供人观看。若哪位男子看中了而且女子的家长也同意,谈好条件即可成亲。在吠陀时期,父亲甚至有权出卖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家庭子女中,儿子的地位要高得多,在家庭教育中也更受重视,因为儿子能传宗接代,这与中国封建思想中的子女观极为相似。儿子们在宗教上也有特殊的地位,婆罗门教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主持父亲的葬礼,只有儿子奉献的祭品,在天国的祖先和父亲才能收到。《爱达罗氏梵书》说,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女儿带给父亲的则是悲伤。印度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儿子与女儿所受的教育是有极大区别的。
球形的量器婚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古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和浓厚的宗教氛围,使印度人非常看重婚姻。一个人要通过结婚,才能建立家庭、生育后代,才能实现法、利、欲和解脱。但在严格的种姓制度下,婚姻有种种限制,不同种姓者之间不得通婚。尽管后来出现不同种姓者通婚的情况,但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还是被禁止的。
在婚姻对象选择上,除种姓外,家庭财富、年龄、容貌、健康状况、知识等都是要列入考虑范围的。婚姻关系确定后,一般都要订立协议。
在古印度有女子出嫁随带嫁妆的习俗,这与古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女儿不能继承财产,所以人们就通过这种“合法”的方式给女儿一部分财产做为嫁妆,并借以提高女儿在夫家的地位,慢慢这种风俗变成一种习俗,许多家庭因为无力办置嫁妆或只有较少嫁妆而导致许多社会悲剧。古印度还有童婚的陋俗。童婚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女儿年幼,好做安排,绝对听从命令,二是为保女子的贞操,早日嫁出,以绝后患。童婚给广大印度妇女儿童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㈣ 印度婚姻习俗种种是什么意思
印度民族复杂,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少数民族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界闻名。据不完全统计,有500余支,他们在印度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更有奇特的风俗习惯,就连挑选生活伴侣的方式也各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试婚:男女婚前可同居,以便互相了解和确定婚姻关系。男的到女家后,居住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周,多则数月。如果双方满意,则可结婚。若双方性格不合,男的要给女方的父亲一笔钱,作为赔偿,然后方可回家,婚事就算告吹。但若女方已经怀孕,两人则非结合不可。今天在古吉拉特邦的皮尔族和阿萨姆邦的古喀族中这种风俗尤为流行。
抢婚:男方的人把女的抢来成婚。抢婚分为三种,一是强行抢婚,二是默契抢婚,三是礼仪性抢婚。
强行抢婚即在姑娘及其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把姑娘抢来举行结婚仪式。大多数民族经济较为落后,男多女少,则采取付款娶妻的作法,即付一笔身价费给姑娘。如男方钱少,姑娘身价费高而无力支付时,便设法强行抢妻。这种风俗,自古就有,相传至今。从前,在印度的那加族、霍族、皮尔族、贡德族以及阿萨姆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非常盛行。后来,由于政府的限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明宣传的加强,这种风俗在日益减少。但是,有些少数民族为了维护这种旧的风俗传统,改头换面地创造了一些抢婚新花样。例如,在贡德族中,只要父母同意就可抢婚;喜马拉雅山谷地带的波迪亚族也是如此;在柯亚族、蒙达族和比尔豪尔族等民族中则采用另一种办法:姑娘如不能轻易抢到手,男子可藏身于庙会或其它公共场所,待机而动,只要遇到机会,就往姑娘头上戴番红花。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姑娘归他所有,与此同时,社会也予以承认。
默契抢婚即双方家庭商定,某月某日男家前来抢亲。确定了日期,男方便带着亲朋“袭击”女家。女方的家人假装受伤,呆在家里不动,便把姑娘抬到马上,和男青年一起被带走,姑娘故作呼喊哭唤之状。用这种办法,显示男青年的勇敢,并表达对姑娘的爱情。
礼仪性抢婚即男女青年双方情投意合,但遭到父母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庙会、节日的机会,男青年应姑娘的要求公开给她头上涂红,这样父母也只好同意他们成婚。若还不同意,就会有五老会的人出面给他们调解。
考验婚: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子利用庙会、节日等机会,当显示出自己的体力和才干为强者后则有权挑选姑娘为妻,古吉拉特邦的皮尔族就采用这种办法。在洒红节时,人们举行一种名叫“高尔·格泰劳”的舞会。在舞场中央竖立一根竹竿,上面挂有椰子和红糖。未婚姑娘在竹竿四周围成一圈,圈外再围一圈未婚男子。青年们尽情地跳舞,在跳舞过程中,男青年要爬上竹竿取下椰子和红糖,需奋力冲破姑娘们的舞圈。这时候,男青年个个争先恐后,拼命冲挤;姑娘们竭力阻拦,不让他们冲进圈内。有些男子的衣服被撕破,有些男子的头发被揪掉。此时此刻,受伤流血,男青年们也在所不惜。最后,哪位青年冲进圈内,首先拿到竹竿上挂的椰子和红糖,就算他获得了胜利。这样,他就有权挑选在场的任何一位跳舞的姑娘为妻,并且可以不付分文,立即带走。
服役婚:婚后新郎先在岳父家做工服役,到一定时间,相当于付完姑娘身价费后才能把妻子带回家去。这是一种在买卖婚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婚姻风俗。有些经济困难的小伙子,因付不起姑娘的身价费而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当然也有些是婚前服役的,即男青年到女家后,凡是能做的活儿,他都得做,服役时间长短不一。最后把劳动所得,作为姑娘身价费支付。付清了身价费,即可完婚。今天,印度的贡德族、白伽族、凌格考尔族、古吉族、阿耶茂尔少数民族中的穷人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成婚。比尔豪尔族则时兴一种未来的岳父把姑娘身价费借给未来女婿的办法,实际上也属这一种。男方借债后,要到女家干活,以抵债务。干活期限不定,直到付清债务为止。今天,在喜马偕尔邦的古杰尔族和北方邦的柯斯族中很盛行。
换亲婚:这是一种两家的姑娘交换成婚的办法,即甲家的姑娘嫁到乙家,而乙家的姑娘再许配给甲家。这样,两家互相交换,免付姑娘的身价费。贫寒之家,往往采用这种办法。在印度,除迦西族禁止采用这种办法外,其它少数民族大都采用。
私奔婚:男女双方相爱,但因遭到父母的反对或因付不起姑娘的身价费,一对情人就双双私逃外地,结为夫妻,过些时日再回到家里,社会便给以承认。这时,父母自然也就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这种结婚方法,不举行任何仪式。今天在蒙达族、霍族、桑塔尔族等少数民族中还颇为盛行。从前少数民族中由于不盛行童婚,所以,上述结婚办法相当普遍。今天由于童婚盛行,此种结婚办法日益减少。
强求婚:如果一位姑娘爱上一位青年,或已订婚而男方还在拖延婚期,或男青年同意又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要设法同那位青年成婚就得采用这种办法。其做法是,一天,姑娘带上米酒,突然闯入男方家里,对她的突然闯入或赖着不走,当然会遭到男方家里人的反对,男家为千方百计把她赶出门去,会施展种种手段。例如,在火里投放辣椒,使室内气味刺鼻,难于忍受,全家都到室外,只把姑娘一个人留在屋子里;或者往姑娘身上泼热水,甚至遭受一顿毒打,要么不给她送饭吃。而和她要好的男青年这时会偷偷给她送饭,并鼓励她努力坚持,不要灰心。姑娘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便会泰然自若地坐在那里不动,就算她获胜。男方父母也只好同意。今天,印度的比尔豪尔族、奥郎沃族、格麻尔族,蒙达族、桑塔尔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这种婚俗。
㈤ 印度尼西亚的婚姻制度
印尼1974年的婚姻法,宗教法庭赋予的合法婚姻是一夫一妻,欲娶多妻则必须向当地宗教法庭申请。1983年和1990年政府修改了婚姻法有关条例,不准国家公务员娶第二个妻子,但不包括议员、内阁部长等政务官、省长、地方首长及军警。
㈥ 印度的婚姻法有何规定印度男女的合法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印度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1周岁、女性年满18周岁才可结婚。
所以在印度,即使有婚姻法也基本如同摆设,不过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还是比较文明的。而在落后的地区,即使是童婚这样的违法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㈦ 印度的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一般来说,其实除了婆罗门(最高种姓)不可离婚与寡妇不可再婚外,一般种姓的妇女也通融可再婚,但第一次婚姻最认真,之后也可再婚。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明也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
㈧ 关于现代印度的婚娶制度
1。废除种姓婚姻,任何印度的男女双方,不管是居住于印度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是否信仰相同的宗教或者是否信仰宗教,都可以缔结婚姻
2,男女婚龄分别为21岁和18岁
3,禁止嫁妆制度。印度政府于1961年制定的《全印度禁止嫁妆法》规定,给予、接受、索取甚至约定给予或借用嫁妆的行为都构成犯罪。索取嫁妆者要处以6个月至2年监禁并处以10000卢比的罚款
4,禁止一夫多妻,重婚者以犯罪论处且其婚姻无效。
虽然有法律,但实际效果据报道说好像落实的不好,在印度还存在童婚、种姓婚姻、男女不平等等很多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