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战争可以动员多少人
中印两国只有睦邻友好才能双赢,所以不会打仗,为了外交需要,放几句狠话是可以谅解的。就怕印度被外部视力搞乱,说不准产生骚扰中国的武装力量。中国人虽然公德水平整体下降,但是有外敌入侵的时候还会同仇敌忾的。身边的爱国热情并不低,大家都说战争愿意出资出力。
‘贰’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出动多少军队
中国出动一个师的兵力。这场战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2)印度战争能动员多少人扩展阅读:
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
印度败走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中国人称“对印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以“瓦弄之战”闻名——当年的战争,正是由印度入侵位于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地区而起,又以中国成功收复瓦弄结束。
为了“铭记”这场“屈辱”,印度将战败的11月21日设为“瓦弄日”。自1963年起,每年11月印度都会举行“瓦弄日”纪念活动。
‘叁’ 中印战争,印度是怎么败的
我们先说打仗怎么才可能胜利,回头再来看印度的状况,就知道了
1、战争准备是否充足,简单地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1装备适用:如果装备不适合,部队的战斗力必然受影响
此战时,中国军队普遍换装了56式枪族,在单兵火力上比印度高一代,打起来印度人自然吃亏。加上重武器以后,差异更大
1.2人员动员:印度动员的兵力不足,而且是以添油战术逐次加入的,初次交火的时候,是不满员的第七旅(3000多人)对这边近万人;扩大之后,这边是54军增援上来,兵力优势更加明显
以我之专对敌之分,自然获胜机会更大
1.3后勤准备:三哥实现根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认为中国会后退,因此装备严重不足,以第七旅为例,每个士兵平均才50发子弹,炮弹更少,没打多久就没子弹了,怎么玩
2、战术是否合理
2.1部署状况:三哥把部队像撒胡椒面一样铺在漫长的战线上,空隙比比皆是,对上善于迂回、穿插的TG,自然被打了个欲 仙欲 死
2.2战术:前期盲目地坚持一战式的点防御,随后盲目自大投入全面进攻,没有重点,被各个击破
说白了,就是之前的果阿之战太轻松了,把问题都掩盖了,以致三哥不知道自己贵姓,真以为自己的军队是世界第三了,然后很不幸又遇上了专为世界第三清火的TG
‘肆’ 两次世界大战时间地域参战国家数卷入战争人口数动员的总兵力数伤亡总人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画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但德国军事工业发达,战争准备比较充分,战争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
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亟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次要兵力钳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迂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钳制俄军。在海上,集中舰队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钳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奥匈的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进攻俄国,同时对塞尔维亚作战。法国的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地区,视情况打进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或反击德军入侵。俄国的计划受制于法国,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把陆上作战的重担推给法俄,只派出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主要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同德国作战。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其中西线最惨烈,着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大战使各国人民 遭受空前灾难 ,交战 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 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 2900 多万人 ,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 ,受伤的约2000 万人 ,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因:
欧洲战区:波兰战役、
亚洲战区:卢沟桥事变、
非洲战区:埃塞俄比亚抗义战争
参战方
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以及其他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其他
指挥官: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蒋中正、戴高乐、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
伤亡
同盟国
士兵死亡:14,000,000
平民死亡:36,000,000
合计死亡:50,000,000
轴心国
士兵死亡:8,000,000
平民死亡:4,000,000
合计死亡:12,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深了它们的矛盾,并且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引起的矛盾等新的矛盾。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恢复之后,他们之间的斗争便尖锐起来,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逐渐发展到军事斗争上。
其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崛起,成为发动侵略扩张战争的策源地。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德、意、日统治集团企图用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先后在世界各地挑起局部的侵略战争,并最终发动世界大战。
1931年,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1937年7 月,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和1939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7年11月,德、意、日互相勾结,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之后,又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从此,德、意、日加快了在全球发动更大规模战争的步伐。面对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了姑息纵容的" 绥靖政策" ,美国则采取了" 坐山观虎斗" 的政策,企图把德、意、日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这就大大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扩大侵略战争的气焰。
1939年9 月1 日,德国进攻波兰,同年9 月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四五月间,德国侵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进而攻入法国本土,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3 月,德军进驻保加利亚;4月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意大利乘机夺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1941年6 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也同时对苏开战。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迅速占领了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这样,战争进一步扩大。
1941年10月,苏、美、英三国举行莫斯科会议,确立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1942年1 月,中、美、英、加、加、澳、印等26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开始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从1941年冬开始,苏德战场出现转机,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败德军。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全歼被围德军,扭转了战局。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将德、意军队逐出北非,并在西西里岛登陆。1943年9 月3 日,意大利投降。1944年6 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苏军在把德军逐出国境后,配合东欧各国的解放战争,许多国家先后得到解放。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5 月2 日,苏军攻克柏林,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随后,美、英军队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中国人民对日展开总反攻。8 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 月2 日签署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期:1937年7月7日或1939年9月1日 - 1945年9月2日
地点:欧洲、亚洲太平洋、北非、东南亚、中东、地中海
结果:同盟国胜利。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出现,造成了冷战。
‘伍’ 中印战争双方参战兵力到底是多少
名称
中印战争
伤亡情况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地点
藏南地区
主要指挥官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中
时间
1962年6月至11月
参战方
中国;印度
结果
中国获胜,军队回撤到战前位置
‘陆’ 印度军事力量怎么样
印度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军事力量实力派世界第四!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局势非常严重,战争即将爆发。早在8月17日,印度国防部长曼莫汉•辛格就公开威胁要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一声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我们知道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他们的战争动员能力非常强。一旦发生战争,印度估计至少能动员800万军队,其中包括退伍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等。而且。印度的航母技术也正在逐步成熟。所以,印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有时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印度军事能力。
‘柒’ 印度的军事实力
1.战略目标: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俄罗斯在军事上大力收缩,美国也减少了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南亚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力量真空,对此,印利用与美、俄、日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核军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争当军事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国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战争威胁判断上,突出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战争准备从打一场全面战争转向打多场边境局部战争;
(2)以进行“有限战争”作为主要作战手段,即通过给对手以必要的惩罚,实现相对有限的战争目的;
(3)以巴、中两国为主要对手。拥有对巴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不放弃“既得利益”,相机进行新的扩张和蚕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谋取和维护对南亚诸国的威慑与控制;
(5)控制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之间的海域,坚持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同印度邻国发展军事关系;
(6)加速与东盟建立经济上的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思想:当前印军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主张在进攻和防御时都具有进攻意识,并立足于打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基本内容是:
(1)强调攻势作战,先发制人,必要时越境作战,力求把战火引向敌方领土;
(2)在进攻和防御中实施全纵深立体作战;
(3)注重机动作战,力求掌握战场主动权;
(4)强调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突出空军的作用,重视陆空军协同联合作战;
(5)强调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达成速战速决的效果;
(6)重视发挥电子战的作用,实施电子欺骗,压制电子干扰,隐蔽作战意图,电子杀伤与火力杀伤相结合;
(7)强调实行高效的作战指挥。
领导人物
总统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纳拉亚南(1997年7月25日上任)。总理阿塔尔·比哈尔·瓦杰帕伊(1999年10月上任)。国防部长贾斯旺特·辛格(兼外交部长,2001年3日上任)。陆军参谋长S.帕德马纳班上将(2000年9月30日上任)。海军参谋长苏西尔·库马尔上将(1998年12月30日上任)。空军参谋长A·Y·提普尼斯上将(1998年12月28日上任)。
‘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印度跟随英国出动了多少人参战庚子赔款分给了印度多少
八国联军中英军占约3000人,大部分都来自印度等殖民地,英国本土的人反而没多少,至于钱分了多少给印度,真的没找到资料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以当时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入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着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玖’ 印度出动10万大军干涉他国内政,结果如何
引言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印度作为南亚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他们本地人的需求,慢慢的印度在我们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印度在近代的时期,遭受到了来自英国的侵略,而且在二战结束之后,印度才得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但是作为我国当时结束了被侵略之后,选择的是和平发展巩固自己的国防,但是印度不一样,他们选择拿起英国人的武器,大肆的进行殖民侵略,并且他们有一颗野心,想要拿到亚洲的首要地位。
在1987年的7月,印度想要干涉国外的内政,出兵十万,但是却没想到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总结
面对拉吉夫·甘地这一波操作属实让印度人民表示不满,于是他的竞选失败了,但是此时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人,新上任的总理下令收兵,并且说印度这次的操作纯粹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且猛虎组织对拉吉夫·甘地仍然出于憎恨的态度,于是害怕他重蹈覆辙,便选择刺杀了他。印度有着大国的雄心,但是他时时刻刻分不清战争的格局。
‘拾’ 印度土兵大起义有多少人参加
印度民.族大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领.导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
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贵.族的不满。
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激起印度雇.佣兵的不满情绪。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
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起.义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行政院为领.导机.构。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