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楞严经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

楞严经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

发布时间:2022-05-06 10:35:59

‘壹’ 佛教是由哪一条路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有多种途径。
1丝绸之路,也就是白马驮经走的那条路,玄奘大师所走的也是这个路线。
2.从尼泊尔和印度直接传入西藏、青海等地。此传播途径多为密宗。
3从海上传入。《楞严经》就是从海上传到广州的。
4从缅甸、越南等地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属于原始佛教。

‘贰’ 楞严经是释迦牟尼亲口说于弟子然后经弟子整理的吗怎么有说不是的这是怎么回事初接触佛学,往解惑

这个不用怀疑,佛经都是佛亲口宣说,弟子会集、记录下来,都是有严格程序的,很严谨。传到中国来后,翻译也是很严谨、郑重的,一般的佛经翻译都是皇帝指派高僧大德和重臣一起主持,很多人参与,反复审定,定稿后不能再动一字,朝廷入藏。楞严经的翻译情况稍微不一样,我一会再说。
在《法灭尽经》里,佛说所有佛经《楞严经》先灭,其他经典逐渐而灭,因此我们要护持《楞严》。《楞严经》不灭,正法就先前,《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佛教的骨髓,是佛的真身、佛的塔庙,是试金石、照妖镜、降魔杵。《楞严经》讲的道理太真太彻底了,天魔外道无所遁形,天魔外道会想尽办法灭掉《楞严经》,第一步就是先诽谤《楞严经》,说是伪经,等没有人信了,没有人懂了,没有人念楞严咒了,《楞严经》也就要灭了。所以会有他们的代言人在世间掀起波浪,一些无智的人也诽谤、参与其中,推波助澜。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历来多少高僧大德以此而开悟成就,也弘扬此经,后世有的人看不懂却自以为是,因此诽谤《楞严经》,其果报都在地狱。《楞严经》和《法华经》一样重要,看看《法华经》里诽谤法华的果报,就知道诽谤《楞严经》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
当年智者大师与一个天竺僧人交谈之下,知道还有一部《楞严经》,非常重要,但是印度那个国家把《楞严经》当国宝不许外传,大师于是筑拜经台遥拜18年,希望《楞严经》能来中国,却没有如愿。后来古印度那边的般剌密谛发心把《楞严经》传来中国,开始被边境上查出来没有成功,于是回来抄在很细的绢上,把手臂切开,肉挖出来,将此经藏在里面,等外面长好,才带到中国。到广州登岸,当时广州主政的被贬的宰相房融接待了他,法师怕连累边境官,急着回去自首,要赶紧译出来,翻译的过程还是很严谨,有几位高僧参加,共同译出,译完《楞严经》,般剌密谛法师就回去了。宰相房融将此经呈给武则天,武则天收藏在皇宫。后来神秀大师接受朝廷供养,在皇宫阅藏的时候发现此经,一读之下,知道此经的重要,就带出了皇宫,渐渐弘扬开来。印度因为当年的吝法,遭受被殖民的果报
《楞严经》如此重要,又如此来之不易,我辈应当护持、学习、弘扬 《楞严经》。一代高僧宣化上人曾说:“我今天向大家提出保证,保证楞严经是真经。如果楞严经是伪经,我愿堕地狱,因为我对佛法不认识,以假当真,心甘情愿接受此种的果报。若楞严经是真的,我仍发愿,生生世世要弘扬楞严大法,要宣讲楞严真理。各位想一想,楞严经若不是佛说的,谁能说出这种正确的法?我盼望批评楞严经是伪经的人,赶快忏悔,痛改前非,否则,必定堕入拔舌地狱。我祈祷预祝念楞严经的人,讲楞严经的人,宣扬楞严经的人,流通楞严经的人,统统早成佛道。”还说,“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叁’ 楞严经的传译过程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
(581-617)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便谓与天竺国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即于天台山华顶峰上,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现在,浙江省天台山华顶上的“拜经台”遗迹仍存!而智者大师当年求拜《楞严经》的“拜经台”,在现代俨然已成天台山旅游景点之一,此是后话。)
《楞严经》传来之过程,颇为曲折,原来《楞严经》本藏于龙宫,因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而且录呈《楞严经》的国家,亦视为稀有之法宝,藏诸国库,珍视异常,禁止传出国外。有一位印度僧侣般剌密谛法师,在携带此经闯关时被查获。后来他将经文缩写在丝绸上面,用蜡封好,然后割开臂膀藏在里面,等伤口平复后,终于顺利的通过关卡,航海将它传到中国,故又称其为“血渍经”。
般剌密谛法师于大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抵达广东省,适与被武则天所贬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时房融是广州的太守,于是他请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师——弥伽释迦和怀迪,一同翻译这部尊贵无上的宝典,而他自己为其润色。经译成后,般剌密谛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乱。因他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故速回,愿以自身承担其罪。
后房融把这完美融合了佛法与文学之巨着,献于武则天,因为在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中,没有流通于民间。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大师认为此经对禅宗有价值,将其流通于世。所以这时开始,中国才流通《楞严经》。
《楞严经》是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来到中国的经典。而同时佛在《法灭尽经》上又有悬记曰“法欲灭时...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法灭尽经》见《大正藏》编号0396,可于此下载)。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上述令人悲痛的悬记正在显现:《楞严经》因其是鉴照真伪之无上宝典、亦为堪验正邪之照妖宝镜,故近百年来受到很多诽谤,令不少学人信心动摇。可以想见,这个状况之延续,最终将会导致其在所有佛经之中最先毁灭,而此之后,因为最直接的堪验正邪之《楞严经》已灭,其他佛门经典,接着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即是《无量寿经》)。而到了《阿弥陀经》与“阿弥陀佛”名号最终消失,便是佛法灭尽矣!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
(581-617)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便谓与天竺国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即于天台山华顶峰上,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现在,浙江省天台山华顶上的“拜经台”遗迹仍存!而智者大师当年求拜《楞严经》的“拜经台”,在现代俨然已成天台山旅游景点之一,此是后话。)
《楞严经》传来之过程,颇为曲折,原来《楞严经》本藏于龙宫,因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而且录呈《楞严经》的国家,亦视为稀有之法宝,藏诸国库,珍视异常,禁止传出国外。有一位印度僧侣般剌密谛法师,在携带此经闯关时被查获。后来他将经文缩写在丝绸上面,用蜡封好,然后割开臂膀藏在里面,等伤口平复后,终于顺利的通过关卡,航海将它传到中国,故又称其为“血渍经”。
般剌密谛法师于大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抵达广东省,适与被武则天所贬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时房融是广州的太守,于是他请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师——弥伽释迦和怀迪,一同翻译这部尊贵无上的宝典,而他自己为其润色。经译成后,般剌密谛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乱。因他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故速回,愿以自身承担其罪。
后房融把这完美融合了佛法与文学之巨着,献于武则天,因为在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中,没有流通于民间。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大师认为此经对禅宗有价值,将其流通于世。所以这时开始,中国才流通《楞严经》。
《楞严经》是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来到中国的经典。而同时佛在《法灭尽经》上又有悬记曰“法欲灭时...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法灭尽经》见《大正藏》编号0396,可于此下载)。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上述令人悲痛的悬记正在显现:《楞严经》因其是鉴照真伪之无上宝典、亦为堪验正邪之照妖宝镜,故近百年来受到很多诽谤,令不少学人信心动摇。可以想见,这个状况之延续,最终将会导致其在所有佛经之中最先毁灭,而此之后,因为最直接的堪验正邪之《楞严经》已灭,其他佛门经典,接着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即是《无量寿经》)。而到了《阿弥陀经》与“阿弥陀佛”名号最终消失,便是佛法灭尽矣!

‘肆’ 古印度为何将楞严经视为珍宝

因为古印度人识宝吧,就像和氏璧,不认识的人当石头,认识的人才知道珍贵。
楞严经确实是珍宝,用珍宝两个字来形容楞严经,分量太轻了,起码应该说是至宝。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的楞严经和法华经,其实也可以说是“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只是两部经重点不同,《法华经》是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是总说和反复肯定,《楞严经》是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由浅入深详细阐述宇宙人生本体,所以才说是开悟的楞严。也许你读不懂法华经,但是你能读懂楞严经了,法华经你就懂了,真正懂了楞严经或者法华经,懂的当下就已经成就,禅宗不是说见性成佛吗,懂了楞严经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当下成就的果位不可思议,楞严经还把天地万法的来龙去脉都交代了,也教人们识正邪,是破魔的宝典,在末法时期的现在就更是意义重大,所以大德们说,楞严经是试金石、是照妖镜、是降魔杵、斩妖剑,是正法的代表,佛教的骨髓,楞严经在,正法就在。佛说法华经是经中之王,那么楞严经也可以说是经中之王,佛说是“妙莲华王”,两部经可说是一部经。

楞严经是非常珍贵的,开始人间没有,只在龙宫供着的,龙树菩萨进龙宫阅藏的时候暗记下来一部分,回来后默写出来,人间才有了楞严经,古印度的人们识为至宝,国王规定不能外传。后来般剌蜜帝法师几经周折,最终是把楞严经以小字抄在绢布上,剖开手臂藏在里面,等外面长好再出境,送到了我们中国,我们才有这个福分看到这部经。佛还在经中说,将来法灭的时候,楞严经先灭,别的经典渐次消灭,天魔外道会想尽办法消灭楞严经,所以我们要捍卫这部经、学习这部经、弘扬楞严经。

‘伍’ 想问下《华严经》《法华经》等之类的经是怎么来到中土的,听过《楞严经》是印度僧人将经文藏于胳膊肉中带

楞严经的来历确实比较传奇,大部分佛经还是来自于国外僧侣带入中国,或是有中国僧人到国外去求取带回国的 华严经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译本 汉译3种: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②唐实叉难陀 [1] 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法华经经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汉译本为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陆’ 请问佛教的《楞严经》是怎么到汉地的呢是谁把这本经书带到汉地的呢我怎么就找不到相的关资料呢

如果你是实修佛法,又以北传佛法为主,你该修什么就继续修什么,没必要管这事。历史上依《楞严经》而开悟的大德也是有几个的。就象你去饭店吃饭,吃着好吃又能吃饱,没必要追踪吃的食材产地在哪,其生产过程是否完全符合国家饮食卫生标准的,是吧?

如果你是做学术研究,就可以看下一段了:

《楞严经》并不是由官方正式译出的经典,缺少官方记录。智升《开元释教录》是在开元18年(730年)所做,根据《开元释教录》,《楞严经》可能是在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译出,之后流传到洛阳。但是此经如何流传至洛阳,以及智升之后至于北宋之间的流传状况,文献记录也不多。

《楞严经》梵文原本未传世,从面世开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译经目录,对于它的真伪,就有了经久不息的争议,多数汉传佛教信徒皆认同它是佛陀所说,而部份佛教学者认为它是在唐代中国所写作,再伪托为印度传入的作品。

《楞严经》在唐代中叶成书译出,并开始流通,最早的记录见于唐智升所着《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纪》,随后的元照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也收录此
书。由北宋初,中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开宝藏》开始,一直到清朝的《干隆大藏经》都收入正藏中,故汉传佛教的信徒多认为本书不是伪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首楞严经》。据传说,由般剌密谛在唐朝时传至中国,经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译成汉文。印顺法师认为它与《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系的作品。

‘柒’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哪座寺院

——把《楞严经》全部的故事摘录给你,慢慢感受,很感动的。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公元五八○年的时候,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来拜访,相见之后交流得很融洽,双方都很高兴。这位印度僧人告诉智者大师,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径》:很感兴趣。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疑念。于是就向这位印度僧人请教。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智者大师很想能尽快地拜读《楞严经》就殷勤珍重地启请这位印度僧人,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台山的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诚地礼拜。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我们东土来,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于公元597年往生了,一直就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天竺国的一位法师叫般刺密谛,他听说"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这令般刺密谛法师深深地感动和钦敬,并且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他决定要把《楞严经》抄录出来,打算藏匿着带到中国来,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并且没收,因此不许般刺密谛法师出国。法师只好返回,但弘法的心,无丝毫动摇。怎么办呢?法师想到把《楞严经》背下来,这样就不会被查收。他将《楞严经》背得通熟后,再次启程,好不容易到边境后,因旅途艰辛的奔波跋涉,疲劳至极的法师忘失了经文,只好重新返回,经历了两次挫折,般刺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志更坚定了。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方法。先将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开,塞进写好经文的白布,然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这-次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地度海来到中国。
那时是武则天罢政后的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即公元705年。法师到达广州后,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负责当地的政务。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于是将般刺密谛法师奉请到制止寺住下。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时间太久,白布已经血肉模糊了,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大家正都处在忧虑之中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真是皆大欢喜。
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于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译。般刺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故而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如此艰难地将《楞严经》传来东土并翻译成功后,般刺密谛法师就仓促地回国了。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后来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进宫弘法之余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修习《楞严经》的风气逐渐在全国盛行起来。

‘捌’ 楞严经 为什么 从印度原有的 100 卷 变成了中国的 10 卷

因为十一卷以后的境界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了,不证初果之前了解都不必要去了解那些,人身太难得了要珍惜时间修行。但是前十卷与我们大有关系,需要我们学习。

‘玖’ 印度佛教如何传入中国

汉代,印度佛教传人了中国。在印度,自阿育王于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把佛教立为国教之后,佛教便取得了统摄印度思想学术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佛教东传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向另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人。比起佛教来,中国人固有的意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许多明显的优越之处,这就决定了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的意识不是“征服”,而只能是“融汇”,即发扬它本身独特的思想内容,补充到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中去。经历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已融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字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各种概念的分析,都有其独特与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并以其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了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隋唐时期,佛教的思想体系已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比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文学方面,学术界有“佛教文学”这一概念。数千卷译自梵文的佛教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瑰丽、典雅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尤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甚至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直接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东晋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唐诗人)、白居易、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宋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苏轼(公元1037~1101年,宋诗人)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一些诗篇、特别是人蜀(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杜甫弃官,经秦州、同谷人。蜀,投奔严武,定居成都草堂。严武死后,又漂泊夔州)后期的诗作所表现出来的心境,也显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唐人传奇(当时兴起的短篇小说)和宋人话本(当时兴起的白话小说)中常讲因果报应、人冥转世、南柯黄粱,这里面的许多东西都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而搀杂着不少印度人的观念,因此在文学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除了传奇之外,还有变文。变文是这一时期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由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也讲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中国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量变文中,除佛经故事外,就有《孟姜女变文》、《汉将王陵变文》、《伍子胥变文》等等。变文的产生与印度的影响密切相关,变文这种体裁来自印度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们今天仍然广泛使用的许多用语都来自佛教,比如世界、如实、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由于介绍新概念,很自然地输入了许多新词,比如反应佛教基本概念的蕴、谛、因缘、境界、真如、法界、大乘、小乘、业、果、报等等,这一类词中有些是汉语原有的,但在佛典中使用时便赋予了它们全新的含义,应视为新词;有些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般若、菩提、波罗蜜、瑜伽、禅、劫等等。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佛教的专用词语(包括短语),如真谛、法门、顿悟、化身、变相、不可思议、打成一片、心心相印、举手投足。一针见血等等。其中有些词已经完全融会到汉语中,很难看出外来语的痕迹,比如实际、希望、安乐、形象、消化、傲慢。在唐宋文人的诗文中,使用佛教词语、典故成为一时风气。

由此可见,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不搞清它们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及所受影响,就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不可能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规律;若要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也不能不研究佛教。事实上,从公元148年安息僧人安世高来华译经(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运动即佛学的开始)算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代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宋代哲学家)鹅湖之会(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朱善和陆九渊的一个共同朋友吕祖谦,邀请朱、陆二人和两派其他人物在江西的一个名胜鹅湖寺相会,讨论两人思想的异同。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运动即理学的创立)的这1000余年间,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赞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是佛学,其时间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都远非两汉经学(中国的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和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所能比拟(bǐnǐ,比较)。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生根、成长的佛教,不光结构独特,宗派体系各异,而且呈现出不同于印度的气象和特质。有人把中国佛教的特质归纳为: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所谓调和性,是指对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妥协、依从、迎合、附会,自然更包括对某些类似或一致的观点的赞同、推崇、吸取和融合。所谓融摄性,是指中国佛教统摄内部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统一各地各派学风的特性。中国佛教中真正绵延不绝的是在印度也没有成宗的禅宗和净土宗,尤其是禅宗,更是唐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和净土宗的久远流传是与它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分不开的,所以,简易性也是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佛教日益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质,归根结蒂由中国国情所制约和决定。中国佛教特质的形成,自有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社会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严密统治。中国自秦汉以来,直到清朝灭亡,所实行的始终是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皇帝及其所属的官僚统治机构是地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掌握着绝对的政治权力。中国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往往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提倡、扶植佛教,也可以出于同样的需要限制甚至毁灭佛教。就是说,封建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佛教的命运、方向、轨道和特点。

2.以家庭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伦理关系。“父为子纲,君为巨纲,夫为妻纲”等等纲常名教,形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忠”、“孝”是封建社会政治道德领域的两面最高旗帜,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中国封建社会巨大的伦理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既是抵制佛教流传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化佛教信仰的消融剂。

3.政治上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这种统一和融合直接推动了统一的佛教的形成。

4.封建统治阶级的变迁和频繁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到隋唐时代,士族(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地主渐趋没落,庶族(封建社会里世代平民身份的家族)地主日益兴起,这就促使贵族化色彩较少的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流传。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不断遭到失败;农民文化落后,居住分散,劳动繁重,因此,直指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宗和口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由于其简易性,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并产生广泛影响。

‘拾’ 楞严经究竟是佛陀所说,还是唐人伪托

这个经不是在印度社会上流传的,这个经本是在龙宫,藏在龙宫。佛灭后,结集之后,这个经没有在六印度流传,而保存在龙宫里头。龙王请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这是有神通的大菩萨。龙胜菩萨在龙宫说法的时候,翻那个龙藏。藏经很多是在龙宫请出来翻的。在他读这个藏经中,读到楞严经,他赞叹这个经非常好。龙王不会让他请走的,那怎么办?他就在那读诵,把它背下来了。他又回到阎浮提,回到人间的时候,他就把它录出来,用梵文写出来,呈给国王,说这是稀世之宝。国王就把它保存起来,不准外传。过去什么宝贝,很多都到宫里去保存就秘密了,就这个意思。 此土的僧人、大德都知道有这部楞严经,怎么知道的?因为印度的和尚、出家人到中国来,他来学中国的经典,看见智者大师所立的三观,他认为跟楞严经相当的符合,义理、观义都相符合。他就向智者大师讲过楞严经,因此智者大师就对着西方拜,就是智者大师对西方拜,求见此经。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没有见到,没人把这部经带来。等到智者大师圆寂之后,这部经才东传。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楞严经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栏应该标注什么区别 浏览:71
伊朗总统的工资是多少 浏览:801
印度货币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13
越南铁路时速为多少 浏览:717
俄语意大利怎么说 浏览:714
英国警察在什么地方 浏览:789
印尼话bo什么意思 浏览:660
伊朗市有多少乡镇 浏览:263
印度独立后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浏览:469
中国最高学府是哪个 浏览:458
什么是中国公民的 浏览:156
印度大坝萨尔玛在哪里 浏览:200
英国进口晶体什么价格 浏览:109
印尼万隆有什么高科技 浏览:182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浏览:334
在越南没有护照怎么打疫苗 浏览:862
越南ip是多少 浏览:409
英国人的复数形式英语怎么读 浏览:173
美国人民怎么看待伊朗事件 浏览:970
怎么进入越南网 浏览: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