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佛像的脚上都有珠串
这叫璎珞,是古代印度贵族身份的象征。梵天的天神也佩戴。在古印度,只有受人尊重,身份不凡,而且富贵的人才会佩戴,因为都是珍宝制作的。象征佛菩萨地位尊贵。观音菩萨身上也有佩戴。
⑵ 印度那里做铜佛像的技术是最好的,大家帮忙解答下。想了解下拉萨有没有专门制作铜佛像的生产企业。谢谢!
印度做的没有尼泊尔的好,尼泊尔做的仿古宗教金属器几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拉萨专门的企业没听说过,一般都是家庭式的工作坊,工匠们来自藏区的各地
⑶ 印度佛像没有眼珠为何中国佛像双目炯炯有神
之所以出现印度的佛像没有眼珠,中国的佛像双目炯炯有神的原因在于,印度的大多数的佛像上面是没有宝石镶嵌的,而中国对于佛教的尊重远远大于应印度本土,很多都是用名贵的宝石镶嵌。第二点,使印度佛像和中国佛像的建造理念是不一样的,印度更强调佛像那种威严和庄严,而中国的佛像除了强调本身的庄严性之外,还强调了佛像本身的一种慈祥,让拜菩萨还有拜佛的人,心中更充满了一种期待。
综上所述,由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在各自国内的影响地位不一样,以及中国古代人和印度古代人对于佛教的态度不一样,才会出现印度佛像没有眼珠,中国佛像双目炯炯有神的现状。
⑷ 印度佛像的发展历程 印度佛像有什么特点
在佛陀时代是没有佛像的(2600年前,公元前5世纪左右)
佛陀涅槃后,为了纪念佛陀,人们用法、狮子等图像来代表佛法佛陀,这是最初的佛教造像形式,一直持续到公元元年左右。
之后,公元元年后,大乘佛教逐步兴起,开始有了佛陀相,一开始主要是来自于健陀罗的佛像,有明显的雅利安人特征。
印度的佛像,主要呈现雅利安人特征,也就是欧洲人特点较多。
然后在公元13世纪左右,印度佛教灭绝了,佛像也变成了婆罗门教里面大神的第九个化身
⑸ 印度佛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创立者是谁
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佛曾居住在波斯匿王的国土上,并受到波斯匿王虔诚的供养。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
波斯匿王是极其虔诚的佛弟子,一连九十天没有见到佛陀,未听到佛陀说法,他感到怅然若失,心中似乎无依无靠。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吃不下,睡不着,急切地盼望着能早日见到仁慈的佛陀。
波斯匿王实在忍不住了,便用珍贵的牛头旃檀雕了一尊如来像。此佛像雕得精致无比,容貌神态与佛陀维妙维肖,双目慈悲地注视众生,如同佛陀在为众生说法一般,且芳香四散,沁人心睥。波斯匿王见到这尊如来像,就如同见到了佛陀一样,心生欢喜。
波斯匿王将雕好的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如此,他想念佛陀之心才得到了安慰。
却说佛陀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不觉一晃就过去了九十天。其母劝佛陀赶紧回去,因为众生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诲。佛陀深以为然,便辞别摩耶夫人,回到自己的精舍。
佛陀一进房门,只见一尊佛像离座起身,前来迎接。佛陀用法眼观这佛像来历,心中释然,便恭敬地对佛像说:“请您坐回原来的座位吧。”
随即,释迦牟尼佛对众弟子宣布道:“我涅檠后,此佛像可以为四部弟子,即此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法事。”
佛陀说完,那佛像便坐回原来的座位。
这尊佛像就是众佛像之始祖。后人凡做佛像,均仿效这尊佛像。
⑹ 印度西北部的健陀罗和印度本土地带的马土腊造型是怎样的
在印度西北部的健陀罗和印度本土地带的马土腊首先打破了早期佛教只用象征手法表现佛陀的惯例,创造了最初的佛像。犍陀罗佛像基本上是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样式创造的希腊式佛像。佛像的造型高贵冷峻,衣褶厚重,强调沉静内省的精神因素。贵霜马土腊佛像起初是参照马土腊本地传统的药叉像来塑造印度式佛像的,造型雄浑伟岸,薄衣透体,热衷于表现健壮裸露的肉体。
⑺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其佛像造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之后有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普受汉人的认同,而加以信仰成为中国佛教,尤其观世音菩萨,时常变化不同的法相,来救渡世人,所以有了三十三应化身之说。
一、杨柳观音
杨柳观音别名为药师观音,自古中国人相信柳枝,具有灵力, 因而命名杨柳观音,是中国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应化身的首尊,杨柳观音的像很多种,有手持柳枝,还有身边放着,装有杨柳的净瓶,相传每年 正月十五日,有杨枝净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经过七天加持祈祷之后,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净水增加观音力,然后法师为参拜者举行,结缘灌顶法会。
在日本灵异记记载,接受此法会之人,可消 灾解厄,也可治疗疾病,有这段传说,所以说杨柳观音,又变成药王观音。
在台湾也有用柳叶,来净身洗手才进入庙内,代表借着杨柳的灵力,来驱邪赶煞,每次祭典或者神 佛圣诞,还是做法事,高僧与法师,手持杨柳来清净。杨柳观音的真言梵文为
二、龙头观音
观世音菩萨乘龙在云顶的法相非常多,可见观世音与 龙的关系密切,在中国或者台湾大部份,早期都有龙王庙,当作进行祈雨仪式的地方,还有安抚带来洪水之龙王的意思。
民间传说大多数的龙王,会引发大洪水,让天下苍生受苦,有能力惩罚龙王罪恶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一方面,少数秉性善良的龙王,经常跟随在观世音的左右,呼云唤雨,泽被大地使五谷丰收,因为在祭拜龙王之时,信众也会祭拜观世音菩萨,使龙王不敢随兴发飙,中国与台湾相信这种讲法,而来信仰,就创造出站在龙王头上的观世音菩萨。
古印度相信观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湿婆神演进而成,与波斯水神阿难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观音乘在龙的法相,是承袭太古时代水神的信仰,这是古印度之时的说法。
三、持经观音
持经观音的法相,大部份有端坐莲花,也有盘坐在岩石上,右手持经卷,也有雕刻左手,经卷并非古印度式的梵箧,而是中国的卷书,透出时代感的气息
四、圆光观音: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圆光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闽南有一山村,人们以打猎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兽经常趁人们进山打猎时到村子伤害小孩。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化身一个小孩来到村口,等怪兽进村伤人时,现出身后烈焰闪烁的宝像,将怪兽降伏。表示众生只要临危不乱,树立必胜信念,观音菩萨就会保佑众生解除灾难。
五、游戏观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与《普门品》中“或被恶人受,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应。
游戏观音又称三面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云游到洛阳城内,取出一面宝镜,声称只要人们拿出三文钱,就可以从镜中照见自己的过去与来生。待人们一一照过惊疑不定之时,观音菩萨现出宝相,但人们看到菩萨的相貌却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样。于是,人们便用菩萨没有拿走的钱塑了一座三面观音像供奉起来。表示观音菩萨告诫众生不要以为做了恶没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没有人逃得了因果报应。
六、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现出一袭白衣的宝相,超度冤魂。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七、莲卧观音: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观音之小王身。卧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几个盗贼偷光了多宝观音像上的宝物,便将塑像扔进了长江。金陵有个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个儿子,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他来到江边捞起了菩萨的法像,并将一块石荷叶雕成莲花宝座,但由于观音法像已受到损伤无法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一年后,潘夫人如愿生下一个男孩。表示观音菩萨对有心向佛的众生有求必应,求财者得财,求子者得子。
八、泷见观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垅见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杭州有个叫胡家庄的地方,有个农夫在耕地时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观音像,便送到寺庙供奉起来。从此那里便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表示观音菩萨关注众生的苦难,保佑众生五谷丰登,人畜安康。
九、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施药观音又称施乐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山东登州府瘟疫盛行,许多病人不治身亡。观音菩萨化身卖药的老翁前来救治,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
十、鱼篮观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遇罗刹鬼,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东海之滨的人们身居化外,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便嫁给谁做妻子,结果有一个叫马郎的渔夫如愿以偿,并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表示众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同时也能影响周身的人们。
十一、德王观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手脐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德王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梵王身,象征着福与禄。表示观音菩萨乐于满足众生的愿望,保佑众生福禄双全。
十二、水月观音: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水月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在杭州城内的河中显现宝像时,恰巧有一个叫丘子靖的画家也在河边观看。为了让世人共瞻菩萨宝像,他便将观音菩萨在水月中示现的宝像画了出来。后来,不少百姓纷纷前来求画,并供奉在家中。表示众生只要心中有佛,观音菩萨就会在众生的身边永保众生的平安。
十三、一叶观音: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一叶观音又称童子拜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贾一峰的商人得到菩萨的点化后,便到各地朝礼名山,他因感念菩萨的点化之恩,每到一处便会雕刻一尊他曾经看见过的观音法像。他雕刻最多的便是一叶观音。表示观音菩萨为普济众生,不辞劳苦。
十四、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青颈观音又称青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贾一峰的商人梦见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颈菩萨对他说了四句偈语: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贾一峰按菩萨的指点平安回家后,头抹香油与妻子一起睡觉,晚上前来杀他的康七因闻到香油而误杀了自己的情妇贾妻。官府怀疑贾一峰杀了妻子,要将他打入死牢,就在县令落笔时,一群青蝇飞来抱住笔头。县令问明原由后,最终找到了真兇。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逢凶化吉,遇险化夷。
十五、威德观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将军身,威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天大将军身。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眼前的一切障碍和危难,从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十六、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延命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太仓有许多小孩患了痧疫,观音菩萨知道有一种赤柽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来送药治病。当地人们为感谢菩萨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柽柳的观音宝像供奉起来。表示观音菩萨乐于帮助众生消除灾难,保佑众生延年益寿。
十七、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
多宝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江北百姓凶残贪财,观音菩萨便化身一个带着许多财宝的和尚前来点化。一伙贪婪的歹徒见到后,便把财物抢劫一空,没想到财宝拿回家后全都化为灰烬。表示贫富自有天命,不可强求。只要是正当的愿望,观音菩萨都会让众生得到满足。
十八、岩户观音: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岩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吴璋的孝子为了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有一次,吴璋在途中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观音菩萨念其纯孝,便现出大慈宝相,将吴璋救醒,最终让他们母子团聚。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免受蛇蝎等毒物的侵害。
十九、能静观音: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能静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静慧如海,不为烦扰所动。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世间的烦扰,求得内心的永远安宁。
二十、阿耨观音: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阿耨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来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静修时,常常从海水中见到世间的疾苦和罪恶。于是菩萨便大发慈悲之心,决定到世间点化有缘之人。表示观音菩萨洞察世间一切,解救众生苦难。
二十一、阿麽提观音:常乘白狮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
阿摩提观音又称狮子无畏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云游到河南登封县时,正碰上李全的军队攻打少林寺。为使佛门净地免受兵祸,观音菩萨便在山顶现出提棒骑狮的宝相,帮助少林寺僧杀退敌兵。后来,少林寺内便供奉一尊手提宝棒怒目嗔容的观音塑像。表示观音菩萨匡扶正义,惩治邪恶。所谓邪不压正,只要正气凛然,就能无畏无敌。
二十二、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身披一件八万四千功德衣,把众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记录下来。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关注众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积德的众生最终都会得到好的报应。
二十三、琉璃观音: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琉璃观音又称氽来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一峰和尚得到观音菩萨点化后,便云游四海,宣扬佛法。有一次,他来到东海之滨,正想找一块奇石雕刻观音宝像,却见海浪之间飘来一尊琉璃观音像,他便捞起来送到附近的寺庙中供奉起来。表示心诚则灵。只要心诚,观音菩萨就会帮助众生实现自己的心愿。
二十四、多罗尊观音: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多罗观音又称多眼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观音菩萨能够观照世间一切,无所不察。表示观音菩萨知晓世间的一切善恶,并对众生惩恶扬善。
二十五、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也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菩萨身。
蛤蜊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地方官吏便借进贡蛤蜊为由而鱼肉沿海渔民。观音菩萨便隐身蛤蜊内,文宗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大惊之余,便下旨取消进贡蛤蜊。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有怜悯之心,乐于救苦和劝善。
二十六、六时观音:作居士装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六时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六时为佛教中的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表示观音菩萨在这六时之中格外挂念护佑众生,并普为施惠。
二十七、普悲观音:衣端受风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宝相。象征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着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众生平安度世。
二十八、马郞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二十九、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合掌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观音菩萨时刻心怀着众生的疾苦。表示观音菩萨乐于化解众生的一切苦难,实现众生的良好愿望。
三十、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场面。
一如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寓意不二为一,不异为如,是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观音菩萨观照众生的一切,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惩恶扬善。
三十一、不二观音: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三十三身之执金刚身。
不二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寓意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最高。表示观音菩萨道行精深,佛法无边,保佑众生消灾消难,福寿无边。
三十二、持莲观音: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持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童男童女的一种显示宝相。表示观音菩萨慈悲为怀,引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十三、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姑苏有数十万百姓惨遭金兵杀害,观音菩萨便化身一位美丽少妇前来建台诵经超度,将甘露功法水遍洒四方,让亡灵往生乐土,并在河中显示宝相。于是姑苏人便在观音菩萨诵经的地方供奉一尊诵经洒水的观音法像。表示观音菩萨乐于救赎众生,即解除生者的苦难,还超度死者的亡灵。
⑻ 什么是古印度佛雕像特点
下面咱们就来区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罗风格
一般认为,佛造像最开始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犍(jiān)陀罗地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图自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
总之,古印度作为佛祖的老家,各种不同的佛造像风格最初在古印度产生,又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地的佛教艺术都产生了影响。多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型,对于了解中国的佛教雕刻造型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⑼ 公元2~3世纪印度佛像为何具有希腊艺术风格
原因:
1、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文化对印度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影响。
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希腊半岛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征服亚、非、欧大陆的亚历山大帝国,但是十多年后在占领印度河流域回师的路上病死,帝国四分五裂,其中亚洲部分建立了塞硫古帝国,直至公元前一世纪。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希腊文化影响播及到达印度和中亚地区,北印度有很多希腊化的国家,而且与中亚、希腊等欧亚地区有广泛的经济文化往来。
2、贵霜王朝对佛教的弘扬传播。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⑽ 印度佛像
摘要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菩萨像,后来才出现佛像。佛陀被神化,明显地发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