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拿破仑手下有哪些将领
内伊、克唐纳、贝特朗
㈡ 1962年中印战争中方将领是哪位
1962年中印战争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
张国华(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
㈢ 印度的军事体制结构是
楼主是什么意思。印度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
总统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印度是虚位总统,这和美国不一样,和德国是一样的)
总理是军队名义上的副统帅和实际控制者。
国会拥有军费预算权,战争发动和终止的权利。
国防部是印度军队的最高统帅机构,文职国防部长。
印度陆军、印度海军、印度空军是国防部下属的部队,接受国防部指挥。
㈣ 被林彪打败的是印度什么师
"瓦弄大捷"打败了印度第四师第11旅。
印度第四师第11旅号称击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军王牌师。
印军第11旅是印军第四师的王牌部队,该旅下辖4个步兵营、2个炮兵连及旅部勤务分队,共约1800-2100人。
注:瓦弄位于下察隅区域,居于下察隅镇驻地与印度边界的中间。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1962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开展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印战争的前线指挥官是张国华,主帅则是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
㈤ 二战德国军队中的外籍军团
所有党卫队队员(包括党卫军)都宣读了远远比国防军严厉许多的誓言。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希望用最纯正的德意志青年来组成这只精锐的而且绝对忠诚的组织;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对征召新队员的种种限制而始终没有实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莱选拔的条件过于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德国国防军为了限制党卫军的发展,而对党卫军冻结新兵兵源,但是随着纳粹德国在西线取得的惊人胜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相继被征服;希姆莱开始走上了好运,因为随着德国的胜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们开始争先恐后的加入党卫军,纳粹的领袖们虽然视之为德裔,可是纳粹德国在法律上却还没有承认他们是德国人,就凭这一点,希姆莱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征召德裔青年,虽然这些人远远不能构成大部队,可是这毕竟使希姆莱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莱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补充处处长戈特洛勃.伯格尔(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国防军制约的德意志族人和日尔曼人。”
因此,为了未来建立庞大的党卫军帝国而着手开始储备兵源的的希姆莱的建立了日尔曼党卫队(Germanic SS)这个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党卫队在西北欧4国建立的本土党卫队,以各国的语言来命名组织名称和宣读誓词,其主要是由比利时的“法兰德斯日尔曼党卫队(荷兰语--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荷兰的“尼德兰日尔曼党卫队”(荷兰语---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的“挪威日尔曼党卫队”(挪威语---Germanske SS Norge )和丹麦的“Schalburg军”。各个国家的党卫队在制度,服装,编制上完全模仿了纳粹党卫队,而且直接听命于希姆莱本人(在1942年底日尔曼SS成立之初,希姆莱就对部下们说“必须记住,整个欧洲只有一个SS----党卫队全国领袖指挥下的日尔曼SS。”
这些日尔曼SS平时都是维持自己的固有建制,只是在兵员短缺的时期,才会从内抽调,例如,法兰德斯日尔曼党卫队很多编入了党卫军“西欧团”,“西北团”和党卫军佛莱明军团以及纳粹党的NSKK。比如1944年,法兰德斯日尔曼党卫队共有3500人,其中就有1600人在德国党卫军服役,940人在NSKK,500人在法兰德斯军团(这是一个预备组织,成员都是年龄太大或是身体不符合在一线日尔曼SS服役的党卫队员或法西斯分子),只有460人是常规服役的法兰德斯日尔曼党卫队员,这里面还有100人是试用人员。
日尔曼SS的性质和普通SS一样,是负责本土统治监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这类的组织都是属于党卫军的作战部队,但是后者经常从前者抽调人员。所以相对来说,日尔曼SS是一个在表面结构上比较独立的组织。到了大战后期各国的日尔曼SS几乎都被编入了德国党卫军,开赴前线作战
甚至在40年希姆莱所接纳的志愿者里,竟然有5个美国人。但这是极其少见的例子, 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开端,但却是以后的党卫军涌进了大量的外籍人的开端,党卫军发展的最高峰拥有近百万人,但是外籍志愿者们却占了党卫军兵员的大部分,党卫军显然已经背离了希姆莱的初衷:一个血统纯正的精锐组织。事实上,到了1943年,希姆莱不得不把大量的非“德国人”纳入他的党卫军中,对于斯堪地纳维亚及低地各国的“日尔曼族裔”,希姆莱都能接受他们,至于非北欧地带的志愿者们,只要经过一番“自我辩解”也受到了党卫军的接纳,到后来,连穆斯林志愿者亦被允许加入党卫军了,整个二战期间,约有几十万的外籍志愿者在党卫军的编制里作战,他们构成了德意志的外籍军团。
从1940年5月后,党卫军就开始着手征召“北欧”(Nordic)和“日尔曼”(Germanic)志愿者加入党卫军,这个努力在1941年6月后大大加强,使得这些志愿者们及时加入了东线战场。最先,纳粹的人种学者们就表示能接受一定级别的志愿者们,佛兰德人(Flemish)-说荷兰语的比利时人被认定为属于雅立安谱系的,因此被允许加入党卫军。不久,瓦隆人(Walloons)——说法语的比利时人再一开始被认为并不合适加入党卫军,但是不久后亦在一番“辩解”后允许加入。
来自比利时的瓦隆人志愿者
1940年9月后党卫军筹划建立新的师团,并命名为“日尔曼尼亚” (Germania)师,因为其基干是从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摩托化师(党卫军帝国师)的日尔曼尼亚团(Germania)完全移植过来的,该师的另外2个团:一个是主要由荷兰(Dutch),佛兰德的(Flemish)志愿者们(他们大多为18到25周岁的青年)组成的维斯特兰(Westland)掷弹兵团和主要由丹麦(Danish)和挪威(Norwegian)的志愿者们组成的“诺德兰”(Nordland)掷弹兵团,1941年2月的时候还有一个由芬兰(Finns)的志愿者组成的成的“诺德斯特”营(The Finnische Freiwilligen-batallion der Waffen-ss Nordost),大约1000人,加入其中,瑞士和瑞典亦贡献了一定的志愿者。
到了1940年12月,这些志愿兵们已经在德国军官的监督下,开始进入新师团的预备训练,为了这个师团,12月20号,希姆莱选用了“维金”(Wiking)[viking是指从8世纪到10世纪劫掠欧洲北部和西部海岸的航海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大多数是海盗,但是维京人同时也以出色的手艺人,海员,探险家和商人而着称]这个传奇性的名称,师长就是日尔曼尼亚团的长官菲利克斯.施坦因纳(Felix Steiner);该师编制序列在党卫军的占第5,可见从第5个党卫军师开始,就有大量的外籍志愿者们加入了党卫军。
还是很多资料和图片请看资料连接:http://post.mop.com/1861890.html
㈥ 东方营的战绩
盟军诺曼底登陆首先遭遇“东方营”
盟军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前,担任海岸防御任务的德国国防军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配属了数个“东方营”。以第709岸防师为例,其下辖的第739掷弹兵团就有2个“东方营”,另外2个“东方营”由师长威廉·冯·施利本中将直接指挥。当时德军部署在诺曼底地区的大都是些“二流部队”,由于西线无战事,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的精锐部队经常会被抽调去东线。盟军登陆前不久,第739掷弹兵团第1营就被调往东线,该部队主力只剩下了2个“东方营”。暂且不论“东方营”战斗热情是否高涨,但他们的战斗经验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东方营”还负责构筑海岸防御工事,几个月高强度劳作下来,“东方营”士兵的体力下降了不少。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的着作《D日》描述,最先在诺曼底登陆中被盟军俘虏的是2名朝鲜籍德军士兵。不久在诺曼底战场上被俘的朝鲜籍士兵达到了20多人,美军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审讯。原来,这些朝鲜人最先被日军招募,在1939年爆发的日苏诺门罕战役中又被苏军俘虏。当年日苏双方停火后,大多数的日本战俘都被遣返,但苏军扣留了朝鲜人,因为苏军认为他们并不属于“战俘”。后来这些朝鲜人加入了苏联红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们随大部队开赴前线。但随着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溃败,他们又和其他众多的苏联红军官兵一道被德军俘虏。因为忍受不了德军战俘营里异常恶劣的环境,他们又被迫参加了德军,1943年作为“东方营”的士兵被派往诺曼底驻防,直至被盟军俘虏。
作为杂牌军的“东方营”在登陆盟军的海陆空立体打击下迅速败退下来。第709岸防师的战报显示,仅在最初的10天内,该师伤亡就已达到了4000人,“东方营”残部不得不向瑟堡撤退。6月26日,施利本中将率领包括“东方营”残部在内的800人向美国第9步兵师投降。下辖“东方营”部队的第243岸防师情况同样不妙,6月底在诺曼底地区的科朗坦半岛作战时大部被歼。
诺曼底登陆约两个月后,盟军又在法国南部发起了“龙骑兵行动”,这次挡在盟军面前的是希特勒的“印度军团”。这支部队由被德军俘虏的英军印度籍官兵组成,1943年9月被调到法国,负责大西洋沿岸的防御。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对这支部队很重视,多次前去视察检阅,然而纳粹高层并不怎么信任这些印度人,与对待“东方营”的做法一样,也经常把“印度军团”以营为单位拆开使用。在隆美尔的努力下,“印度军团”主力被部署到比斯开湾的波尔多地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印度军团”正驻扎在波尔多的拉卡诺地区。
1944年8月15日,随着盟军登陆法国南部,“印度军团”赶忙撤离拉卡诺,撤退到敦镇附近时,“印度军团”遭到了法军的堵击,阿里·汗中尉阵亡,这是“印度军团”的第一次战斗伤亡。当印度人试图穿过卢瓦尔河向第戎撤退时,又碰上了盟军装甲部队,不过盟军装甲部队正准备向纵深推进,没有时间理会这些毫无战斗意志的特殊“德军”。“印度军团”一路狂奔,中途被法国抵抗组织多次“骚扰”,又有2名军官被击毙。1944年冬,“印度军团”通过阿尔萨斯撤到了德国奥伯霍芬。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前夕,“印度军团”试图逃往瑞士,被美法两军包围,于是乖乖放下武器投降。这个曾被隆美尔元帅寄予厚望的“印度军团”在战争中的贡献几乎为零,德国高级将领嘲笑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临阵开溜,连希特勒也曾说过:“印度军团真是个大玩笑!”
二战结束后,这些德军中的杂牌部队命运各不相同。“印度军团”成员被送回印度接受审判,而“东方营”官兵基本上都被移交给苏联,他们大多被送到各个监狱接受改造。
㈦ 拿破仑战争时各国将领
法国方面:
让·拉纳,1769年4月11日出生于加斯克尼。法兰西帝国元帅,“军中三杰”之一,芒泰贝洛公爵(Jean Lannes, Duke of Montebello) (1769年4月11日 – 1809年5月31日) 西尔韦斯亲王。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拉纳是拿破仑最大胆和优秀的将领之一。绰号法兰西的罗兰,骑士的楷模。
路易斯·尼古拉·达武 ,奥尔施泰特公爵,埃克米尔亲王,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之一。 达武于1770年5月10日出生于勃艮第省的安诺克斯城,他的父亲简·弗朗索瓦·达武是皇家骑兵的军官
若阿尚·缪拉(法语: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一世的元帅(1804年起)。曾任贝尔格 (公国)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着称。[1]
米切尔.内伊 (Michel Ney, 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亲王) (1769—1815):法兰西帝国“军中三杰”之一,德,拉,莫斯科瓦亲王。 1769年1月10日出生于阿尔萨斯的萨尔路易斯,1792年被任命为瓦尔密军的中尉。1804年5月19日,35岁的内伊被授予帝国元帅称号。1808年6月6日,被封为埃尔欣根公爵。1815年滑铁卢失败后被捕,12月6日被判有罪。12月7日在卢森堡戈登附近被枪杀。
俄国方面: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俄国元帅、大军事家。出身于军事工程师家庭。在炮兵工程学校毕业。曾指挥独立支队;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战功卓着。受伤后到外国治疗。回国后晋升极快。写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战术方法。1792年曾任驻土耳其大使。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与拿破仑作战失败被沙皇免职。拿破仑于1812年发动对俄战争时,重任俄军总司令,指挥博罗迪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1813年率领俄军参加欧洲国家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不久病死。
英国方面:
第一威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5.1,爱尔兰 都柏林~1852.9.14,英格兰 肯特 沃尔默城堡) 阿瑟-韦尔斯利。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 (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大英帝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兰西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六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霍雷肖·纳尔逊(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着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胜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纳尔逊位列第9位。
普鲁士方面: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德意志名人纪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㈧ 纳粹德国的战斗序列中有哪些外籍兵团(比如印度军团)
党卫军第十一“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党卫军第十三“弯刀”武装山地师(克罗地亚第一)
13.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1)
党卫军第十四武装掷弹兵师(乌克兰第一)
14.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ukranische Nr 1)
党卫军第十五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一)
15.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1)
党卫军第十九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二)
19.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 lettische Nr 2)
党卫军第二十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一”)
2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1)
党卫军第二十三“尼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尼德兰第一)
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 (Niederlandische Nr. 1)
党卫军第二十五“匈雅提”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一)
25.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ungarnischeNr.1)
党卫军第二十六“匈牙利人”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二)
26.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 ungarische Nr 2) Hungaria
党卫军第二十七“兰格马克”志愿掷弹兵师(弗来明第一)
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mische Nr. 1)
党卫军第二十八“华隆人”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2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
党卫军第二十九武装掷弹兵师(意大利第一)
29.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enische Nr.1)
党卫军第三十三“查里曼大帝”武装掷弹兵师(法兰西第一)
33.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sische Nr. 1)
党卫军第三十四“尼德兰国土风暴”志愿掷弹兵师
34.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
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
5.SS-Panzer-Division "Wik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系列的哈萨克军团,锡克军团,西班牙的蓝色中队,还有一些记不太清了,貌似都是党卫军
㈨ 拿破仑手下的有哪些将领
德塞将军在很多方面与拿破仑一样优秀。他不但有将才还有治国之才,如果德塞将军没有在马仑哥战役中
阵亡,他一定会成为拿破仑好助手。如果1808年他出现在西班牙,一定会独当一面,不用再拿破仑过问西班牙
的战事。拿破仑在埃及期间,为赞赏德塞将军征服上埃及的卓越功绩,将缴获的土耳其总督的宝剑赠与德塞,
上刻“拿破仑赠给上埃及的胜利者德塞将军”拉纳元帅,即拿破仑文选中的“兰恩将军”。在第一次意大利战役时,他还是个上校,不如马塞纳、奥热罗
等人那样出名,他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并参加了拿破仑1800年重返意大利的战役,1805~1809年几乎所以
重要战役。在1804年的18位帝国元帅中赫然在列。
是位出色的的前卫部队指挥官,他在弗里德兰会战中,以一个军拖住俄军六万多人,为拿破仑大军赢得最
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阿斯佩-埃斯林战役中被炸断双腿,在临终前他对拿破仑一番忠告催人泪下。克莱贝尔将军,曾服役于松布尔-马斯方面军,他在拿破仑离开埃及后统帅东征军,如果不是被伊斯兰狂热
教徒所刺杀,他一定会为拿破仑保住埃及,直到亚眠协议签署。那样,法国将占有埃及,与英国进行的
争夺印度的斗争将局势大变。在1800年的同一天,拿破仑的两位重要将领德塞和克莱贝尔双双死去,对拿破仑
是极大的损失!
达武元帅,贵族出身,他是拿破仑的元帅中不多的能独当一面的帅才,他是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的第一
功臣。拿破仑迷们对他很熟悉。马塞纳元帅,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是他在苏黎世战役中击败了俄国名将苏沃洛夫,拯救了岌岌可危的
共和国。这样的战绩在拿破仑的元帅当中是少见的。雷尼埃将军,即拿破仑文选中的“列尼叶将军”,在埃及,他带领自己的师团臂缠白布,夜袭土耳其
阿勃达拉赫兵营,以阵亡3人的代价击溃了土军,拿破仑称赞他沉着镇定、指挥如神!
有关他的事绩介绍得不多,他的名字在埃及出现后,就失去踪影。
最后在莱比锡会战中出现。以他的资历和将才,却未列入帝国元帅名单中,奇怪!
如果斑竹有他的资料,请介绍!
卡法列利将军,拿破仑的工兵将军,阵亡于叙利亚阿克尔城下,拿破仑称他精通他的兵种,有高尚的道德,
是一个好人,一个威武的军人,可靠的朋友,优秀的公民。他牺牲前还发表过一篇论国民教育的卓越演说。
法国革命开始时,他虽然热爱革命,但拒绝新的宣誓,被革除军职。
显示此人有非凡的智识和鲜明的个性。
奥什将军是共和国时期的名将,松布尔-马斯方面军的司令官,他曾有过远征爱尔兰,掏英国后院的伟大
计划,拿破仑对他极为赞赏,他于1797年在美因兹去世,法国和拿破仑都过早失去了一位名将。
茹贝尔将军,一直在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服役,1799年在诺维阵亡,拿破仑一直认为他有帅才,可惜英年早逝。苏尔特元帅,曾参加了击败苏沃洛夫的苏黎世战役,在拿破仑1805年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他的身影,
他是拿破仑元帅中的皎皎者,他有些粗心大意,在葡萄牙战争时期和滑铁卢会战中都吃了威灵顿的亏。
德塞将军在很多方面与拿破仑一样优秀。他不但有将才还有治国之才,如果德塞将军没有在马仑哥战役中阵亡,他一定会成为拿破仑好助手。如果1808年他出现在西班牙,一定会独当一面,不用再拿破仑过问西班牙的战事。拿破仑在埃及期间,为赞赏德塞将军征服上埃及的卓越功绩,将缴获的土耳其总督的宝剑赠与德塞,上刻“拿破仑赠给上埃及的胜利者德塞将军”拉纳元帅,即拿破仑文选中的“兰恩将军”。在第一次意大利战役时,他还是个上校,不如马塞纳、奥热罗等人那样出名,他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并参加了拿破仑1800年重返意大利的战役,1805~1809年几乎所以重要战役。在1804年的18位帝国元帅中赫然在列。是位出色的的前卫部队指挥官,他在弗里德兰会战中,以一个军拖住俄军六万多人,为拿破仑大军赢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阿斯佩-埃斯林战役中被炸断双腿,在临终前他对拿破仑一番忠告催人泪下。克莱贝尔将军,曾服役于松布尔-马斯方面军,他在拿破仑离开埃及后统帅东征军,如果不是被伊斯兰狂热教徒所刺杀,他一定会为拿破仑保住埃及,直到亚眠协议签署。那样,法国将占有埃及,与英国进行的争夺印度的斗争将局势大变。在1800年的同一天,拿破仑的两位重要将领德塞和克莱贝尔双双死去,对拿破仑
是极大的损失!
达武元帅,贵族出身,他是拿破仑的元帅中不多的能独当一面的帅才,他是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的第一功臣。拿破仑迷们对他很熟悉。马塞纳元帅,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是他在苏黎世战役中击败了俄国名将苏沃洛夫,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共和国。这样的战绩在拿破仑的元帅当中是少见的。雷尼埃将军,即拿破仑文选中的“列尼叶将军”,在埃及,他带领自己的师团臂缠白布,夜袭土耳其阿勃达拉赫兵营,以阵亡3人的代价击溃了土军,拿破仑称赞他沉着镇定、指挥如神!
有关他的事绩介绍得不多,他的名字在埃及出现后,就失去踪影。
最后在莱比锡会战中出现。以他的资历和将才,却未列入帝国元帅名单中,奇怪!
如果斑竹有他的资料,请介绍!
卡法列利将军,拿破仑的工兵将军,阵亡于叙利亚阿克尔城下,拿破仑称他精通他的兵种,有高尚的道德,是一个好人,一个威武的军人,可靠的朋友,优秀的公民。他牺牲前还发表过一篇论国民教育的卓越演说。
法国革命开始时,他虽然热爱革命,但拒绝新的宣誓,被革除军职。
显示此人有非凡的智识和鲜明的个性。
奥什将军是共和国时期的名将,松布尔-马斯方面军的司令官,他曾有过远征爱尔兰,掏英国后院的伟大计划,拿破仑对他极为赞赏,他于1797年在美因兹去世,法国和拿破仑都过早失去了一位名将。
茹贝尔将军,一直在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服役,1799年在诺维阵亡,拿破仑一直认为他有帅才,可惜英年早逝。苏尔特元帅,曾参加了击败苏沃洛夫的苏黎世战役,在拿破仑1805年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他的身影,他是拿破仑元帅中的皎皎者,他有些粗心大意,在葡萄牙战争时期和滑铁卢会战中都吃了威灵顿的亏。
㈩ 二战德军中的印度军团有多强
乌合之众
这个可以参考《第三帝国的兴衰》作者援引小胡子的话,如果给他们的法-论,而不是武器的话,他们会更加高兴
他们就是战五渣
印度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效的军官团和士官团队,这个问题在62年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