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的扩张战争过程是怎样的
一:蒙古西征
蒙古西征之战是公元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和东欧的战争。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
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
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
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间,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沙(国王)阿拉乌定·摩诃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为首的使节晋见成吉思汗,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蒙古征服金国后的真实情况。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团成员,并表示:朕为东方的统治者,沙就成为西方的统治者吧。我们双方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要让商人自由通行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队回访花剌子模国(居今黑海东、威海西,锡尔河南)。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见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议,双方缔结了和平通商协定。
第二次蒙古西征:蒙古长子军出征欧洲,金帐汗国形成
1235年,太宗窝阔台大汗在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召集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波兰和匈牙利(马札尔)等里海以北未降服诸国。按照察合台的长子出征人马众多,威势盛大的提议,诸王、万户、千户、百户、那颜等的长子参加这次出征,故称长子军出征。参加出征的有术赤的儿子拔都、斡儿答·昔班和唐兀惕,察合台的儿子拜答儿、孙子布里,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合丹,托雷的儿子蒙哥、拔绰以及成吉思汗庶子阔列坚等。全军有15万人,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副统帅。1236年秋,蒙古诸王及速别额台统帅的军队在布里阿耳境内与拔都会合。
第三次蒙古西征:蒙哥汗派旭烈兀西征,蒙古军遭埃及人反击
旭烈兀西征,是蒙古军的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的主要目标,是征服里海以南的亦思马因派和报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哈里发。
亦思马因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支,源于阿里后裔、第六代教长的长子叫亦思马因,故称亦思马因派。此派传教者哈散撒巴于1090年从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占取了阿剌模忒堡,并以此为中心,在里海以南山区险隘处筑百多座城堡,作为据点,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教国。
② 历史中,元朝大军击灭40余国,怎么不敢踏进印度一步
中国古代皇帝,一般都秉承儒家中庸理念为治国大纲,提倡“怀柔远人”“以德服人”,在大部分时候,都在奉行保境安民为主的宗旨,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开疆辟土,往往会被儒生们视为“穷兵黩武”之举,饱受非议。但到了元朝,这种局面却为之一变,从保守防御一百八十度大变脸,一跃成为让整个欧亚大陆都惶恐不安的“侵略者”。
最关键的因素,是当时正值七八月间,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正值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季节,热浪滚滚,酷热难耐,时至今日,印度每年夏天都有中暑而死的很多报道,可想温度之高。来自北方漠北草原的蒙元将士,习惯了寒凉气候,根本无法适应在印度的酷暑中长途行军作战。而且此时印度也已进入雨季,连绵大雨动不动持续十天半月,给蒙元军的作战行军都带来难以克服的极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蒙元大军如果一意孤行进入印度,后果不堪设想,只怕将会匹马不还。因此元朝立国期间,从始至终都未敢进入印度一步。
③ 元朝大军一口气击灭40余国,为何不敢踏进印度呢
元朝当时之所以没有对印度发出进攻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好是七八月,印度是在南亚大陆上面的,当时正是印度全年温度最高的时候。当时印度每年都有,因为夏天中暑而死的人,所以当时元朝的将士大多数是来自于北方草原的这些将士,根本就无法适应印度的气候。虽然当时元朝军队有着非常大的野心,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要攻占过印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时间已经到达了七八月份,是印度温度最高的时候。由于印度处于南亚大陆,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都有人因为中暑而死。这些元朝的将士已经习惯了北方草原上的气候,所以根本就无法适应印度。最后只能放弃对这个国家发起进攻。
④ 元朝时期,蒙古铁骑要是征服印度,如今世界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蒙古铁骑作为华夏史上最勇猛的军队,曾经创下了征服半个欧洲的壮举。令人惋惜的是,却没能将印度给捎带着拿下来。据一些史料记载,之所以成吉思汗没有染指印度,是因为队伍打到印度河流域的时候,从河水中冒出来一只怪兽,然后正当蒙古兵准备弯弓搭箭射杀时,怪兽口吐人言说:“汝主早还”。
当然了,如果蒙古军队能克服地域问题,那必然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要知道能征服印度,也就意味着东南亚其他小国,同样不能逃离蒙古骑兵的征伐。而东南亚又距离中国版图很近,相比于欧洲方面,不论资源补给还是人员填充,都能节省不少时间。情况允许之下,只需要给蒙古军队一些时日,基本上除了较为靠西的欧洲地区,大部分的地域都会纳入元朝的版图。
不给过版图大了也有一点不好,就是管理方面。俗话讲,山高皇帝远,最终还是免不了一番恶战。
⑤ 中国元朝时有进行东,北,西征伐,为什么没有南征越南与印度等国啊
元朝都征讨过越南和印度。
越南是在元世祖征讨的,元世祖的儿子镇南王脱欢和速不台把越南的国王赶到了海岛上,越南请罪臣服。
印度是在成吉思汗时期西征平定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叛乱的班师途中,顺便占领了部分印度河地区。当时的印度是四分五裂的国家,当时的印度河地区是否是归印度中央政府管辖我也不知道,可能还是花剌子模(当然了,花剌子模已经灭亡,王子扎兰丁在复辟花剌子模)管辖的地区。总之印度河地区成吉思汗是侵略过的。
你不能指望元朝征服世界。征服总是有个头的,元朝不可能看见个地方都要侵略,他自己难道不累得慌吗?
⑥ 强盛时期的元朝为什么对在身边的印度没有全力攻打
在我国历史上顶峰时期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帝国了,更是不可一世,领域之广,至今没有国家能出其右,可见同时代下的蒙古军队有多么的强悍了。
当时的元朝历经几代大汗,基本上都是四方争讨,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有一个地方,在元朝的边上,而蒙古人始终是没有用很大的力量去攻击那片广大的地方,那就是印度!
其实元朝也攻击过印度,当年和花剌子模战争时,花剌子模失败了,后来王子跑到了印度三哥的家里,于是为了追杀王子,元朝曾想过攻打印度,但是因为地形和各种原因没有达到。后来的大汗窝阔台上来之后,又因为打阿富汗时影响到了印度,把个印度打的几乎晕死过去,眼看就完了的时候,窝阔台却去世了,上天救下了三哥,蒙古人撤了。
后来,又经历了多次的蒙古与印度之间的战争,但是其间蒙古一直是没有用全力,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并是很重视印度这地方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蒙古人在内心里多少有点看不上印度,我们知道,印度所处的地方,气温是非常的高的,根本就不是蒙古人喜欢的气候,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印度作为元朝征服世界的大版图上的一块地方,蒙古人根本就不看在眼里花大力气打下它,从战略上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应该说这也是印度的一件幸事了,只不过后来又被大英帝国给拿下了罢了。
⑦ 元朝对外扩张战争是怎么回事
元朝对外扩张战争,主要是远征西域,也征讨过高丽、日本、爪畦和占城。
在蒙古国兴起的同时,西域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强国,国名叫花刺子模(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又称回回国)。元太祖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支由五百名回回人组成的商队,赴花刺子模贸易,花剌子模讹答刺城守将为贪图商队财物,杀死蒙古商使。成吉思汗得讯后大怒,再次派出使臣至花剌子模,要求交出凶犯。花刺子模不但无理拒绝了成吉思汗的要求,而且还杀死了蒙古使臣。成吉思汗忍无可忍,召开宗王贵族大会,决定出兵报复。成吉思汗亲率十万大军于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年)西征。
蒙古兵分四路攻入花刺子模国境:长子术赤沿忽阐河(今锡尔河)而下,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进攻讹答剌城,另派一支军溯忽阐河而上进攻今费尔干那盆地西部,成吉思汗本人与四子拖雷率主力渡过忽阐河,直趋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各路蒙古军势如破竹。不久,成吉思汗的军队包围了花刺子模的新都撤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另外三子的军队兵临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科尼亚乌尔根奇)城下。在成吉思汗的主力渡过忽阐河的时候,花剌子模沙(意为王)摩诃末从撒麻耳干撤离,渡阿姆河出逃。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速不台沿途追踪,在波斯北部辗转搜寻。摩诃末沙病死于里海中的一个小岛后,哲别、速不台的军队翻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败谷儿只(今格鲁吉亚),在钦察草原大败斡罗思(今俄罗斯)王公与钦察诸部的联军,向东经里海北,回到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本部,在攻克撒麻耳干后,渡阿姆河。当蒙古军进入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脉)以南时,成吉思汗的义弟失吉忽秃忽率领的大军,因骄傲轻敌,被摩诃末沙之子扎兰丁打败。成吉思汗闻讯后,并没有责备失吉忽秃忽,而是详问作战经过,并亲至战场踏勘,与诸将一起总结作战经验。各路蒙古军在攻取预定目标之后,多进至雪山之南,对扎兰丁形成合围。扎兰丁在蒙古军优势兵力面前奋勇抵抗,但无力取胜,只得纵马跃入申河(今印度河)。成吉思汗敬重扎兰丁的勇敢,下令不得放箭,任其逃脱。成吉思汗在打败扎兰丁之后,留二皇子察合台镇守西域,于太祖十八年(1223年)回师。察合台奉命留在西域,成为镇守回回之地的亲贵诸王。察合台的封地与其所戍守之地相互邻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势力。次年建立察合台汗国,子孙继承,历时一百四十五年,从公元1225年至1370年。
成吉思汗退兵以后,从兴都库什山逃向印度的花剌子模沙扎兰丁重新进入波斯,继续反抗蒙古统治。元太宗于即位之初,即派搠儿马罕为统帅,向西域进兵。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进至今阿塞拜疆。扎兰丁不善于团结部众,被部将所杀。搠马尔罕在今高加索地区四出攻战。他死后,太宗派拜住那颜继任统帅。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元太宗召集忽里台大会,决定由术赤之子拨都率各支宗王贵戚和万户以下那颜长子出征钦察、斡罗思诸地,并命速不台为先锋。
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拨都的大军灭亡了今伏尔加河中下游的不里阿几和钦察,进入斡罗思境。太宗十三年,西征军进入今中欧的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地,震动整个欧洲。次年,元太宗去世,拨都回师,定居今伏尔河下游地区,建立钦察汗国,拨都为国汗,子孙继承,历时一百十八年,即从公元1243年到1361年。
元宪宗即位以后,因波斯北部的亦思马因教派和占据报达城(今巴格达)的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尚未臣服,宪宗命诸王贵戚各从属民中征发十分之二,组成一支大军,由旭烈兀统帅西征,以怯的不花为先锋,在怯失迷儿(今克什米尔)作战的撒里那颜的军队也划归他指挥。旭烈兀于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攻占木刺夷诸堡,平定波斯北部。宪宗八年攻克报达,俘杀黑衣大食末代哈里发,灭亡了立国已有五百年的阿巴斯王朝。旭烈兀乘胜横扫苫国(今叙利亚)。次年春,元宪宗在征四川时死去,旭烈兀得到消息后,命怯的不花继续西征,自己率主力东返波斯。同年秋,怯的不花在与密昔儿(埃及)木马路克王朝的会战中战死,蒙古军大败,西征停止。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封旭烈兀为伊利汗。统治的地区包括今伊朗、土耳其东部、阿富汗西部及土库曼斯坦南部,称为伊利汗国,子孙继承,历时八十七年,即从公元1265年至1352年。
元朝西征结束以后,又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海外征服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以及占城和爪哇。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数度入侵高丽,迫使其国王称臣,由此得知海东有日本国。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命忻都、洪茶丘率水师一万五千人,从高丽出发渡海,发动首次征日之役。登陆日本后,四出抢掠,因后援不继,无法深入。在撤回途中,突遇大风,损失惨重。灭宋后,于至元十七年再次兴师十余万,出动兵船九千余艘,从高丽、浙东两路出海征日。元军在日本的壹歧、平壶两岛登陆,正为下一步行动举棋不定时,台风突起,船舶大部分毁坏。元军将帅择好船逃回国内,余下的军队被日本消灭。元世祖不甘心于失败,于至元二十年发起大量民夫建造海船,计划再次征日,后因人民反对而作罢。
朱元璋元世祖征讨南方,首先是占城。占城即今越南南方,是华南前往东南亚海道必经之地,自古以来与我国关系密切。元灭宋以后,占城和海外番国都向元表示臣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设占城行省于其国,以为远征海外诸国的基地。占城不愿受蒙古统治者的奴役,扣留途经其境前往东南其他国家的使臣。元世祖闻讯后,即命元帅唆都率水师出征占城,遭到占城人民的坚决反抗,未能使占城屈服,被迫撤军。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世祖派出数千军队从泉州出发,起航远征爪哇。当时爪哇适逢内乱,远征军支持爪哇驸马击败对手,以为爪哇因此唾手可得,不再防备。爪哇驸马突袭元军,元军不敌,只得退还。
元军几次海外远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都未取得成功。这里可以看出,蒙古军在内地战争可以施展其威力,而海外战争是其弱点,失败是必然的。
⑧ 元朝西征什么时候打到了印度
准确说是蒙古帝国西征,元朝建立时四大汗国已经统治西征的土地。蒙古帝国西征没有染指印度,大约明朝时候,成吉思汗后裔、伊斯兰化突厥化的中亚蒙古贵族巴布尔入侵印度,建立了印度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帝国。
⑨ 元朝蒙古人有没有征服印度
元朝时候没有主要原因1.蒙古大军长途远征,功打印度以前刚刚经历了和中亚大国花剌子膜的战争,为了追赶敌人才进入印度的,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2.蒙古人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印度炎热的夏季使的蒙古人士兵和马匹全部被炎热,毒虫,和疾病困扰,未战先乱.
3.当时的印度虽然没有强大的王朝,但是当地民众在内战和对抗阿拉伯人进攻的历史过程中养成了骁勇善战,不怕艰险的性格,成功的利用地形和数量优势打败了蒙古.
4.当时有个传说, 印度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后来有人想到以前对付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骑兵时使用过的战象, 利用战象另蒙古骑兵的马不敢前进,自乱阵脚, 经过几次吃亏后,蒙古大军被迫撤退.
但是, 成吉思汗的一个后代帖木儿在中亚建立强大的蒙古族政权后,逐渐适应了气候和地形, 逐渐向印度地区挺进. 过了200年后, 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带领已经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骑兵再次进入印度,并且打败了当地人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最后还是让蒙古人统治了印度长达3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