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最高温度达曾到50℃,印度人是怎么消暑
印度高温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地处底纬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再加上喜马拉雅山的阻隔。
因此印度人发明了一种东西,也就是我们可能会用到的空调扇,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先打造一个方形的铁盒子,在铁框的上下两端放置水槽和水泵,再用稻草将盒子周围包裹住,内部中空的地方放置风扇,将插头插上通电,水泵把水运送到空调上方,把边上的稻草淋湿,这时候通过风扇的不断转动将稻草中的湿气吹出来,达到降温的功效。
⑵ 印度的夏天应该很热吧,当地的人有什么方法度过呢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印度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持续的高温干热天气肆虐着每个城市。据当地气象局统计,近十年来首都新德里的同期气温都在40摄氏度以上,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过52摄氏度的极限高温天气。印度每年因高温天气死亡的人数都在数百以上。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停水停电的现象在印度已经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想出各种各样的土办法,度过漫长而炎热的夏季。
房屋朝东盖,毛毯来“保冷”
抵挡酷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避免受到阳光的直射。好在印度绝大部分地区都无需为冬季发愁,像新德里全年只有极少数的几天气温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当地居民在建房时都选择把正门和窗子朝向东西两面,南北方向被用来与左邻右舍相连。这种“面东背西”的房屋结构起到的防热效果非常显着,以记者站所处的房间环境为例,由于正午时间在房间内基本上看不到阳光,每次从外面回来,都立刻能感觉到屋内温度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厚厚的窗帘乃至毛毯也是普通人家防暑降温的好帮手。每当热风刮来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选择躲在家里避免外出。在紧闭门窗的同时,还要用厚窗帘来阻挡无孔不入的热浪。在密闭环境下,闷热的空气会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但不管怎么说,从沙漠里来的40多度的热风总算是被挡在门外了。
土空调发威,车窗摇下来
空调目前对于大多数印度普通百姓依然是一件奢侈品。除了不菲的初期投资外,巨额的电费账单以及大幅波动的电压网都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在本世纪初,配备了中央空调的新德里第一家大型商场“安萨尔广场”开业后,吸引了大批民众去纳凉避暑,最终商场不得不采取凭票进场以及检查出门是否购物的限制措施。
记者在公共场所或居民家中经常见到的是一种箱子状的“土制空调”:一个用钢条焊成的笼子里面被塞满了稻草,然后用水把里边的稻草浸湿,笼子后半部分设置一个高速风扇,朝着房间的方向吹出湿润的凉气,以便使整个屋子的温度能够降下来。由于这种“土空调”价格便宜且无需太大的功率,再加上对电网波动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因此在印度市场上反响非常不错,许多老百姓都愿意添置一台以度过炎炎夏日。
事实上,许多印度人对酷热的恐惧已经超过了对偷盗的恐惧。在新德里的各停车场中,记者经常看到许多车主开着车窗停车,为的就是避免回来时车内温度高得太过离谱。一般而言,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盗窃在印度并不经常发生,因此车主用这种办法来避免高温。
晚饭深夜吃,水电自家备
夏季给印度人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作息时间。由于此时学校已放假,市场没多少生意可做,印度许多餐馆和小店一直到晚上8点才正式开始营业,而人们的晚饭时间也往往推迟到11点钟左右。直到这时,温度变得较为凉爽宜人,午夜成了人们走亲访友、外出购物的最佳时间。
储水罐是印度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由于饮用水供应时断时续,有时候甚至接连几天“不见踪影”,因此印度各城市的家庭供水系统也显得比较特别:几乎所有房屋都选择在地下修建水窖来容纳自来水厂送来的饮用水,再用自家水泵抽到房顶摆放的类似油漆桶大的塑料水罐当中,最后通过水管供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在生活用水极度缺乏的时候,有钱人家可以花500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叫送水车送一车水,而没钱的人家就只好自己熬着。
电力也是如此。在一些高档小区,人们会自行购买由两三块汽车蓄电池组成的柴油发电机,以满足停电时电灯、风扇等低功率电器的用电所需。然而这些动辄三五万卢比的大家伙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家庭所能承受的,对于他们来说,默默忍受就是停电后唯一的选择。
⑶ 印度夏天高温有50多度,他们是怎么渡过“热死的”夏天的
这么多年,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身体适应,加上还有其他的降暑神器。
⑷ 印度的温度达到50度,富人有空调吹,那么穷人是怎么降暑的呢
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的经纬度造就了不同的环境,南北极一年四季都白雪皑皑,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中纬度地区温和,赤道上的国家就很热。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候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的人不仅颜色各异,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今天来说一下印度吧。
大家都知道印度其实还是有些封建的,残存的信奉神明等思想导致印度的阶级划分还是很严重。富人很富有,吹得起空调,就不必担心中暑,穷人们靠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小时候外婆家里买了西瓜啤酒和香槟,妈妈都会接一桶凉水,或者走到小溪边,把它们泡在水里面,这样在夏季的傍晚大家就可以吃到冰冰凉凉的西瓜喝到爽口的香槟和啤酒。在印度就有一条这样的大河——恒河。在那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度,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⑸ 印度常年三四十度的平均气温,贫穷的印度人是怎样解暑的
贫穷的印度人家里面是没有空调和电风扇这种东西的,因为他们穷,所以也买不起,只能靠着自己的头脑来解署。他们大多数都会跑到树底下面乘凉,在夏天吃西瓜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暑作用,或者是在夏天拿那种凉水直接从头浇下去,这也是非常凉爽的。
这些穷人还会跑到恒河里面去洗澡,但是恒河现在已经被污染成了现在这样,进去洗澡那很有可能会得什么疾病的。印度人还会在家里面放一个储水罐,因为这些穷人的家庭里面经常会缺水,所以他们就会把水提前罐装起来。到了非常热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些水往自己的身上浇,这样就会使自己凉快一些,印度人的夏天确实是非常难熬的。
⑹ 印度人怎么样
这本书被定为“内部发行”的原因,除了作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惯有冷嘲热讽外,估计里面的印度表现出了和中国太多的相似之处,令某些推崇东方古代文明的人很是不爽。不过话说回来,在国内出版的那些介绍印度的书籍中,也唯有这本书不说好话,眼光最为毒辣,值得一读。另外,国内三秦出版社居然也找些人编辑了所谓的“外国人丛书”,里面有一本与本书同名,无论质量和写作水平,百分之百是东施效颦。 印度和中国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可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在所谓民主制度下的印度与在共产主义下的中国表现出了太多的相似之处:农村城市两级分化、贪污腐败严重、老百姓的公共意识淡漠、警察滥用刑罚等等等等,这不禁令人思索一个问题,即文明的悠久是否成为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障碍而非动力?在书中我们看到,印度这个国家中表现出高效进步的一面,无一例外均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较深,而表现出低效落后的一面,又均受本国文明影响较深。这里面的原因耐人寻味。 同为文明古国,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公正客观,而当我们把视角投向印度时,或许能发现有关问题的真正症结。
⑺ 印度的夏天温度达到40度,还没空调他们是怎么过的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也越变越好了,但是随着世界的进步,全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在大多数南方基本是没有冬天了,大多数都是炎热气候,但是所幸我们在室内有风扇有空调,不然这天这么热怎么熬。
所以在印度很多买不起、用不起空调的人,就都靠着这种方法来降温的,对于她们来说这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而在看完印度人夏天的生活,小编不得不感叹:这种在四十多度下,没有空调的日子真的是太难了。
⑻ 夏天的时候印度气温达到40度,他们是怎么过的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也越变越好了,但是随着世界的进步,全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在大多数南方基本是没有冬天了,大多数都是炎热气候,但是所幸我们在室内有风扇有空调,不然这天这么热怎么熬。
所以在印度很多买不起、用不起空调的人,就都靠着这种方法来降温的,对于她们来说这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而在看完印度人夏天的生活,小编不得不感叹:这种在四十多度下,没有空调的日子真的是太难了。
⑼ 印度人的性格怎么样
中国人热天开门窗 印度人热天闭门窗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而印度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特别是北方地区,在5月、6月、7月的气温一般都在40摄氏度以上。当地一种叫做“鲁”的风,不仅不能给人带来丝毫凉意,反而给人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
嫁到印度的北京姑娘李颖对记者说,她刚嫁到新德里时,每天中午天气最热的时候都要习惯性地把门窗打开,但过不了两分钟,婆婆便默默地前去把门窗关紧,而且还要拉上窗帘,弄得家里像是暗室一样。“我当时很生气,以为婆婆故意和我作对,但又不便当面发作,只好等丈夫出差回来和他理论。”丈夫听了妻子的“控诉”后哑然失笑,对她说:“那不是妈妈和你过不去,实在是这里的天气不比寻常,热得让人受不了。你难道没有比较吗?门窗紧闭和门窗洞开,哪个时候屋里凉快一些?”李颖后来经过亲自“实验”,发现确实是关闭门窗之后家里温度低一些。
中国人守时 印度人拖拉
在印度生活多年的中国商人王强对记者说:“每个到印度的外国人都必须首先学会忍受印度的拖拉习惯。”他刚到印度和印度人洽谈生意时,总是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到达见面地点,但每次都要等至少半个小时,对方才慢慢悠悠地出现。“印度人总是比约定的时间晚半个小时左右,还有甚者一声招呼不打连面也不露,让你白等半天,等你打电话过去询问缘由时,对方好像没事人似的,说‘忘了’。”
渐渐地,王强也摸清了印度人的时间观念,“稍等一分钟”意思就是等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明天见面”意思就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后重逢。
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而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记者的儿子在学校里发现,他班上的同学速算特别快,而且计算的都是大数,动辄便是十几位数乘以十几位数。记者也发现,菜摊上根本没上过学的小商贩算起账来麻利得很,又快又准。
印度人多务虚,而中国人多务实。翻看印度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书,有很多点子和措施让人拍手叫绝,叫人感叹印度真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国度。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计划的实施情况,则遗憾地发现,完美的计划和精彩的想法还停留在纸上
印度人和中国人相邻,却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隔开,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想超越这些限制,就必须要了解中国丰富的传统和文化。
中国人与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敬重长者和权威,重视学习,热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优越地位。而我们双方的差别可以归结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观:中国人是“现世主义者”。我们关心的是来世,这种观念导致印度人对目前的生活趋向于否定和悲观。
中国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们看来,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于在他们眼中只有“今世”,中国人愿意尽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过得平和、舒适和富足。他们更愿意面对现实,做实用主义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并幻化了诸多神灵以供敬仰。敬神是出于畏惧,或想得到切实的好处(发财、升官、得子)。印度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取悦神灵,创造出天堂和地狱等概念及作孽和积得等观念。
虽然佛教试图将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传入中国,但中国人依然不像我们这样来看待作孽与积德。佛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态度仍显得不冷不热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印度人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们信仰精神与灵魂。中国人却要和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打交道。对印度人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意愿比表达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形式和表达则比精神和意愿更重要。
印度人靠积极上进、非常自信来处处显示自身的优越感,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显得非常谨慎、仔细和谦逊。他会和你谈你的事情,却闭口不谈自己。当要合影的时候,一个印度人会使劲向前挤,而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除非有人特别邀请。
印度人出于自大心理,往往会把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中国人则会把牌留到最后,而笑到最后的也往 往是他们。中国人非常善于使用拖延的技巧,通过请客吃饭和观光旅游让对方先提起话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代表团有时不得不等上许多天甚至几个星期,而中国人却正按部就班地让对手变得焦躁不安、极不耐烦并最终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使双方达成协议。因此,和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关于“来世”的人生观使得他们将超度灵魂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们相信身体禁锢了灵魂,是灵魂超度的障碍。因此,人生的目标不是用美食和好酒来满足身体的需求,而是让它饱尝饥饿并穿最简朴的衣服。出于这种原因,许多印度人变成了素食主义者,滴酒不沾。中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来放纵身体。对中国人而言,身体是父母赠送的礼物,应该善待而不是去伤害它。
中国人创造了美味的食物、奢华的家具及精致的瓷器。信仰物质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会被中国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谈阔论,物质生活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让整个世界远离自己。
中国人能制定富有远见的计划,并愿意为此牺牲眼前的利益。或许这也是中国人重诺守信的原因。
印度人非常乐于请别人一顿免费午餐,而中国人的午餐却不是免费的。他们在别人请吃饭时一般不会毫无表示。
有这么一个说法:“送中国人一块石头,他会还给你一块玉!”
⑽ 印度火车上内急,印度人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大多数印度人上火车之前都会随身携带1个塑料袋和1个塑料瓶子:其中塑料袋为大便准备,而瓶子为小便准备,这是他们解决车上内急的妙招。除此之外,印度人也还有其他神操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在感慨之余,也庆幸祖国足够强大,为我们解决了别的国家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感到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