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被征服之后、征服者为了便于管理而创造出来的,征服印度之后,为了让被征服者安于现状不再造反,征服者把印度人分了等级。
征服者当然是最高一级,被征服者当然是最低一级,为了让被征服者接受这种划分,征服者有意识地毁灭被征服者的文化,并创造一种让种姓制度合理的文化。
几百年之后,被征服者淡忘了自己的文化,接受了征服者强加的文化,种姓制度因而形成。印度独立之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文化,但仅仅是个形式而已,种姓制度依然附着在旧有文化上顽强生存着,影响着印度的方方面面。
(1)印度种姓区分是怎么由来扩展阅读
自从政府1950年从法律意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种姓的影响力开始慢慢下降。然而种姓依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和农村地区。
2014年时,曾有一份调查27%的印度人事实上仍然过着“不可接触者”的生活,而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承认自己拒绝“不可接触者”进入自己的厨房或使用自己的餐具。种姓依然决定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时候仅仅取决于一个小小的姓氏。
幸运的是,几十年的发展,社会还是在不断进步。政府一直有给低种姓的人提供政府工作和教育的配额。
而且随着城市化,在城市里出现了一些不同种姓杂居的现象,跨种姓的婚姻也越来越常见。甚至在1997年到2002年间,“不可接触者”K. R. Narayanan成为了印度总统,想必激励了无数为废除种姓影响而奋斗的人们。
种姓的枷锁一直制约着当代印度的发展,大多数印度人依然需要为摆脱种姓而努力。进展虽然缓慢,却也给人信心——意识已经觉醒,观念可以改变。
不知道是否有一天,种姓真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只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南亚次大陆,希望那里的人们不用再负重前行。这一次,呼唤的不是爱与自由,而是平等与尊严。
2. 什么叫印度的种姓起源
印度高种姓武士阶层和婆罗门的是雅利安人,低种姓和贱民是被征服的原住民。
3. 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到底怎么来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说法很多,如雅利安人为了自身统治而创造的等,都对印度种姓制度有一定的分析,但是我个人并不认可这些说法。我认为种姓制度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产物,因为所谓的“种姓制度”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过,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而已。
种姓制度,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好的一面,他可以让懒汉变得更懒,但是不能让勤快者脱离阶层,这就使得种姓制度难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还需要掌握知识的工人,这就使得种姓制度成为现代工业化最大的绊脚石,所以从整个社会快速进步的角度来讲,印度种姓制度确实是绊脚石,但是要从社会稳定性来讲,种姓制度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看问题不能偏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4.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一批不明来路的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区域。很快他们发现自己跟当地人长得不一样,当地人黑皮肤、低鼻子、说着他们听不懂的“邪恶语言”,而他们自己是白皮肤高鼻子“高贵的人”。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其中也有人富有起来,成为高利贷者。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仪礼,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也就是有两次生命。
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Sudra)。他们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内。首陀罗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但其中也有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首陀罗不能参加宗教礼仪,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因此与前三个瓦尔那的再生族不同,他们是非再生族。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有人甚至沦为奴隶。首陀罗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的人都世代地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瓦尔那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实际生活中,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
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等瓦尔那的人,处罚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
5.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古印度四个种姓阶级(由上至下: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一般认为,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前,他们内部就有三种人:一种称为婆罗门,他们是掌管祭祀的祭司以及有学问的师父;另一种是从事征战的武士,称为刹帝利;还有一种是吠舍,从事农牧和手工业。这三种人本来是平等的,而且可以互相变换,婆罗门可以当武士,也可以种地;三者之间可以通婚。最初,这种以分工不同为特征的社会集团,还不能称为种姓制度,至多是它的萌芽状态。
待到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许多当地居民,并把他们沦为奴隶之后,被征服者构成了第四部分人,被蔑称为“首陀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的变迁,奴隶的地位也有些变化,有的成了自由民,耕种少量土地,但依然被认为是下等人、贱民。他们的身体乃至影子不准碰到上等人,所以又叫“不可接触者”。
在梵文中,种姓叫作“瓦尔那”,它的意思是“颜色”。专家们认为,这反映了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对皮肤黝黑的当地人的鄙视。所以,这既包涵阶级压迫意识,也具有种族歧视的内容。
随着雅利安人在次大陆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和不可动摇,种姓制度已形成极为森严且千古不变的社会等级制度。婆罗门为了使这种制度合法化,为了使首陀罗驯服顺从,除了武力外,还借用了神的威力。古印度人的祭司们在《梨俱吠陀》、《原人歌》给世人描绘了四个种姓选出的现由:当众神把普鲁沙分割,
他们割了多少份?
他的嘴是什么?
他的手臂叫做什么?
他的腿和脚被赋予什么名称?
他的口是婆罗门,
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
他的腿成为吠舍,
而从他的脚上生出首陀罗。
在古印度,人们认为,在一个人的身上,最洁净神圣的部位是口,它既是食物的入口,又是赞歌的出口,婆罗门的工作是用口,自然而然地生于神口的婆罗门也是最神圣的、等级最高的姓。而生于臂的刹帝利位置比婆罗门低,应从事作战或治理国家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姓。生于腿的吠舍因有不洁的俗气,所以应终身辛勤工作,以养活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较低的第三种姓。至于首陀罗,由于生于肮脏的脚,因而是不洁的、低下的,理所应当地该恭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务,是第四种姓,是最低下的,不可接触的姓。
6. 印度的四大种姓是怎样产生的
由于雅利安入侵。
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着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着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着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
在雅利安征服后,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顽固性和凝滞性,各个种姓之间不会转化。不仅永久固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还固定了他们的职业,限制了各个种姓间的社会交往和婚配。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因素。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Varna),这个词就是指肤色。随着岁月演化,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种姓的皮肤也往往比我们东亚的黄种人的皮肤都黑许多。在西方,有一个侮辱印度人的词汇,把印度人叫做“打磨过的黑人”,因为他们的肤色虽深,但是仍旧保留了白种人薄唇窄鼻等特征,仿佛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宽鼻梁打磨精细了。
(6)印度种姓区分是怎么由来扩展阅读: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亚非语系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和印欧语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上定居下来。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则进入伊朗高原地区,称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在伊朗高原地区,他们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亚次大陆,他们往南部驱逐德拉维达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
参考资料:网络:雅利安
7.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种姓制度: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婆罗门教: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种姓制度的实质:
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8. 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种姓制度至列国时代有很大变化,这是这一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于四个种姓(四瓦尔那)的起源,婆罗门教一向宜扬梦创四姓说,特别强调婆罗门从梵口生,以保障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佛教兴起后,反对婆罗门教所宜扬的梵创四姓说,特别抨击婆罗门从梵口生的说教,以树立刹帝利等级的优越地位。这是现实阶级力量的消长在宗教学说上的一个反映。按佛教学说,作为刹利种(即刹帝利)的最初的国手是民选的。当光音天的众生来到人间开始种田后,由于发生了盗窃争讼事件,于是众生便共选一有德之士为“王”,使理争讼,并决定共相集米,以酬其劳。这种童话般的民约论为国王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国王之剥制广大人民作了辩护。这样,刹帝利种姓便代替婆罗门而成为四姓之首,居于最高的地位。
佛教文献把刹帝利列为四姓之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反映。随着列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婆罗门教统治较为薄弱的恒河中下游地区,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等级目益强大,他们不愿甘居婆罗门等级之下。尽管在婆罗门教文献中仍把婆罗门列为最高等级的地位,但这实际上是因袭的脱离现实的教条
刹利种是众生共议推举的,其他三个种姓的生活道路是自愿选择的。按早期佛教的四姓本缘说,在众生中,有人不愿居家,走入森林修道,成为婆罗门。在婆罗门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娴静修道的坐禅婆罗门,一种是在家以诵习为业的不禅婆罗门。另有一些人,愿意经商,或耕耘垅亩,被称为吠舍,于是世间便有了吠舍种姓。还有一种人,有多机巧,多所造作,被称为工师种,于是世间便有了首陀罗种姓。
早期佛教用民约论或契约说阐述了王权的起源和刹帝利种姓的产生,它较之婆罗门教所宣扬的梵生说是较为现实的;但它掩盖了国王与人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剥削关系的实质。早期佛教用人类之初所选职业的不同或社会分工说来说明其他三姓的起源,较之婆罗门教的梵创四姓说前进了一步,但它在强调四姓同源、社会分工说的时候而掩盖了所以形成四姓之间等级差别的根本原因——阶级分化。
这样,早期佛教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其四姓本缘说中创立了新的四种姓的序列:“初有刹利种,次有婆罗门,第三名毗舍,次复首陀姓”。早期佛教对这四种姓的名称和顺序并不象罗婆门教那样严格。例如:一、《长阿含经》第十三卷《阿摩昼经》说:“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在这里,用“居士”代替吹舍。二、《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卷《声闻品》说:“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刹帝利、婆罗门、工师、居士种。在这里,居士与工师颠倒。三、《佛开解梵志阿飕经》说:“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在这里,用“君子”代替刹利;用“梵志”代替婆罗门用“田家”代替吹舍;用“工伎”代替首陀罗。四、《长阿含经》第五卷《典尊经》说:“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皆是如来成就眷属。”在这里,没有首陀罗,另加沙门。
从上述四例来看,尽管早期佛教不像婆罗门那样教条,但它在四姓本缘说中所确立起来的四个种姓的基本序列和职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理论上的,因为现实社会要复杂得多,特别是由于“杂姓”或迦提(Jati)的产生,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杂姓亦称“杂类”,关于杂姓的类别在佛教文献中有颂首如下:种谓是四姓,乃至于奴种,工巧事皆同,作业亦如是,于中有杂类,织师毛作针,铁匠铜作人,皮作陶师种,剃发并木作,及以竹作人,类有十一殊,奴最居于后。
9. 印度种姓制度怎么来的
“巨神普鲁沙将要降临大地时,天上的诸神将他分割。于是,巨神的口变成了婆罗门,巨神的双手和双臂变成了刹帝利,巨神的双腿变成了吠舍,而巨神的双脚却变成了首陀罗。无论到什么时候,巨神之口永远高高在上,巨神之脚夫则永远在下。”
这就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思想基础。令人吃惊的是,这一不平等的制度,居然在其历史上生存了近千年。甚至直到今天,种姓制度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
“种姓”一词在梵语中称为“瓦尔那”或“迦提”。“瓦尔那”意为“色”、“种”等,而“迦提”有“族籍”、“出生”等意。
原来,印度河谷一带也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从20世纪初的教古发现看。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到二千年之间,原始居民罗毗荼人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着名古城哈拉巴和摩享佐的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
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从小亚细亚一带经由印度西北山口,许多白种人侵入南亚次大陆。这些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族,而把征服的土着居民称为“达萨”,意即“奴隶”。
10.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由来及内容是什么
种姓是跟宗教联系到一起的,是当时入侵的雅利安人为了建立自己的统治,用神的方式把人分为四等。就是先战争征服,再思想统治。种姓制度经过将近千年达到成熟。人是梵天大神创出来的。口出来的是婆罗门,主管祭祀和统治。手出来的是刹帝利,负责军事和防卫,世俗管理。腿出来的是吠舍,就是平民,负责生产。脚出来的是贱民首陀罗,做最低等的事。另外后来还衍生出规定具体职业的亚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