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国家概况,尤其其国家科技实力的具体概况
印度是科技实力较雄厚、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也是与我国有着12万多平方千米争议区的领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为实现其领土扩张,称霸南亚,做世界军事强国的目标,极力推行其“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加速发展各类武器装备。 90年代中期以来,印军根据《国防建设十年规划》的要求,正在加速研制和更新武器装备,以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1.陆军重点研制和装备新型坦克和火炮 .2005时,印陆军将重点研制新型坦克和火炮。印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目前已完成试验,到下世纪初将投入批量生产,最终现代现装备的“胜利”坦克和T-72坦克。“阿琼”坦克采用120毫米线膛炮,既可发射穿甲弹、榴弹、烟幕弹,还可发射反直升机弹种,其性能可与M1A1和“豹-2”等世界着名坦克媲美。火炮方面,印已从俄罗斯购进120门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原计划还将引进瑞典FH-77式155毫米榴弹炮400门。同时还将研制155毫米自行火炮和“皮纳卡”多管火科炮系统,“皮纳卡”多管火箭炮射程达40千米,杀伤威力巨大,1998年底开始装备部队。
2. 空军重点引进新型战斗机和预警机 .到2005年,印将完成对大部分现役飞机的现代化改造,并将引进部分先进战斗机。引进的有“苏-30MK”战斗机。此种战斗机空战能力强,可挂载12枚空空导弹,作战航程远,可达3000千米。印已耗资18亿美元订购40架,印还将装备自行研制的LAC战斗机,以替代“米格-21”和 “美洲虎”。 印还将在以色列等国的帮助下研制空中预警机,计划在2000年前后生产15架。还准备从美国引进空中加油技术,以提高空军远程作战能力。印还计划增加运输机100架,运输直升机100架,以提高空中输送能力。
3.海军重点研制和引进作战舰只 .90年代以来,印度极为重视海军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行“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力争在本世纪末海军舰船自产能力满足需要的60%,并将作战舰只从目前的20艘增加到50余艘。印现正在建造一艘用于海上作战的中型航母,用于取代退役航母,并计划再从俄订购一艘航母。近期已从俄购买了2艘K级潜艇,并从国内订购了2艘装备中程弹道导弹的潜艇。 印度海军已具备相当实力,其现有兵力5.5万人,各型舰艇160余艘,共计30多万吨,其中水面舰艇140余艘,潜艇20艘。90年代以来,印度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5%;而且多年来,海军的军费投入不断增加,作战实力大幅增长,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七位,是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拥有航母,具有区域作战能力的海军。
4. 继续研制和发展导弹技术 . 印军的导弹已发展到第3代,至今已研制出了“普里特维”短程地地导弹,射程达250千米,“烈火”中程地地导弹,射程达2500千米。此外,“天空”中高空防空导弹、*三叉戟”中低空导弹和“毒蛇”反坦克导弹均已在近年陆续装备部队。印在俄的帮助下,建立以“阿卡什”地空导弹与S300反导防空系统相结合的先进防空体系。据报道,印度现已完成“烈火”中程导弹上携带核弹头的试验,命中精度可达300米。目前,印还在进行射程为5000千米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一旦成功,将对亚洲乃至全球构成严重威胁。
㈡ 印度的硅谷是哪里
班加罗尔(Bangalore)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约10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誉为“印度的硅谷”。
班加罗尔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枢纽,其中的印度科学学院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和研究所。其他重要的研究院还有印度天文物理学学院、拉曼研究学院、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等科学研究中心、印度国家生物学中心和印度统计。
IT产业
班加罗尔是一座“IT化”了的城市。各档酒店鳞次栉比,但游客来此若不预先定房,就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全球、地区和印度国内的各种IT商务研讨会议,排满了班加罗尔的城市日程。班加罗尔的夜生活十分有格调,“酒馆文化”颇为盛行。
人们到此可以忘却宗教、种族、性别的差异,在浪漫的音乐声中一品清醇而又廉价的印度干啤。不过,享乐并非所有人的目的,很多人来此是洽谈商机或找寻工作机会的,还有不少“人才猎头”穿梭其间,递给你一张名片,邀请你到他们的公司发展。
印度政府对班加罗尔的IT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扶持。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科技部,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专门设立IT部门的国家之一。2000年10月17日,印度IT法案生效,为该国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海归派”对印度IT业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
同时,大量会说英语的廉价劳动力也吸引着西方IT精英公司纷纷将班加罗尔作为发展的桥头堡。IT业的强劲发展为班加罗尔积聚了大量财富。印度2003年IT业创造的产值为120亿美元,预计到2009年将增至620亿美元,而班加罗尔在其中将占据1/3的份额。
班加罗尔在本财政年度已吸引外资180亿卢比,预计IT业出口将增长32%至35%,大大超过29%的预定目标。但是,班加罗尔乃至印度的IT业也面临不少难题,主要是印度整体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人才依然短缺。据印度信息科技部资料显示,到2009年,印度在IT领域的人才缺口仍有50万。
印度首富普雷吉姆也说,印度的IT科技产业有80万从业人员,而美国有1020万,印度的通信领域有从业人员30万,而美国有600万。为此,印度政府正考虑推行税收和财政支持政策,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与IT相关的服务行业及IT核心领域。
经济
班加罗尔的经济增长率为10.3%,是印度第二大增长最快的大都市,也是印度第四大快速消费品(FMCG)市场。福布斯将班加罗尔视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这个城市是第三大航空枢纽的高净值个人,是家庭对超过10,000美元的百万富翁约60,000超级富豪的人谁拥有的投资盈余₹4500万(US $六十三万〇九百)和₹亿5(70,100美元)。
几个公共部门企业的总部,例如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BEL),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国家航空航天实验室(NAL),巴拉特地球移动器有限公司(BEML),中央制造技术研究所(CMTI)和HMT(以前为印度斯坦)机床)位于班加罗尔。
1972年6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成立于太空部之下,总部位于该市。班加罗尔还为ABB,空客,博世,波音,通用电气,通用汽车,谷歌,利勃海尔航空,微软,奔驰,诺基亚,甲骨文,飞利浦,壳牌,丰田和泰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班加罗尔
㈢ 印度那么贫穷,为什么IT业却很发达,程序员数量也比其它国家多
印度有13.24亿人口,程序员占总人口的0.2%,约为270万。然而,在一个文盲率为50%的国家,270万程序员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与中国相比,中国的文盲率不到1%,但程序员的数量只占总人口的0.14%。这是什么原因?
虽然印度的程序员比美国的中国程序员要好,但只要我们国内的互联网技术公司成长起来,有许多像华为和阿里这样的新星,那么未来的中国工程师就不必再把硅谷视为他们的圣地。
㈣ 人口密度大,体制落后的印度,为何能拥有亚洲的硅谷
印度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少,但人口数量却达13.53亿,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虽然印度在我们的一贯印象中,是个环境脏乱差,犯罪率高的国家,总体社会经济水平也比较低,但其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却被誉为“亚洲的硅谷”,是印度最大的高科技中心。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世界知名企业过来设立办事处,融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条件,才形成了“亚洲的硅谷”。
㈤ 请问印度目前的软件行业情况如何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与借鉴
[align=center]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与借鉴——刘恒富(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align]
一、 概况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占全国53%的人口每天生活费在世界银行标定的极度贫困线以下;印度的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在印度,至今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地铁,家庭电脑的拥有量微乎其微,但是,印度却靠软件畅通无阻地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成为世界的第二软件大国。
截止2000年底,印度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41万人,企业数1000多家,平均每个企业300多人。1999年软件产品出口额达37.76亿美元,2000年出口60亿美元的软件产品或软件技术服务。
二、 印度的软件产值及出口情况
印度的软件出口从1991年起步,发展速度很快,1996年
以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而我国为30%,2000年出口额为我国的15倍,一跃成为新崛起的软件大国。
下表为1996年至2000年印度的软件产值及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内销产值 5.31 7.73 10.9 15.86 21.82
出口值 8.59 14.38 24.09 37.76 60.00
小计 13.9 22.11 34.99 53.62 81.82
三、印度的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分析
1、 印度的软件产业高速发展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扶持。
早在1986年,印度政府就开始关注软件产业,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整体有效的发展规划,1991年印度政府就出台了发展软件产业的鼓励政策,其优惠程度相当于我国现行的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个别政策甚至比我国先行的政策还优惠一些,例如实行零税率,在银行贷款方面享有优先权等;1998年7 月,印度政府又决定设立10亿卢比的软件风险基金,并规定优先贷款给开发软件的高科技公司。
2、 与国际接轨没有语言的障碍
长期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造就了印度的贫穷和落后,也给印度留下了一项最有用的遗产—英语。由于长期的英语环境的熏陶,这就使印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思维方式、文化氛围与国际接近,承接美国定单时没有语言的障碍,使印度的软件很容易地融入国际市场,因此在与国际接轨这一点上比我们有优势。有人说,我们有些软件人员写的英语软件文档外国人看不懂,尽管这些文档在语法上找不出什么毛病。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还有对西方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化的领悟问题。
3、 海外印度人群体成为印度软件走向世界的桥梁
历史上印度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造成了印度的贫穷和落后的同时,也造就了海外印度人军团。印度的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海外印度人群体,由于在海外的印度人群体壮大成熟,这不仅给印度带来了软件产品的定单,带来了软件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也给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带来了商机。
印度的教育界在人才的外流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印度理工学院班加罗尔分院院长沙达龙先生的看法可以说是这种观念代表,他认为这种人才的流动不能叫外流,应该叫输送。沙达龙先生七十年代去美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20年前归国任教,这些年来,他的学生基本上都出国了,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最好的公司工作,这些人对美国的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并与美国的软件产业界、IT界建立了广泛的关系,在美国的软件公司中许多印度人已经升到很高的技术和管理的职位,仅在美国归谷就有700多家印度人主持的软件公司,这一个海外印度人群体掌握了大量的最新市场信息、投资信息、技术信息和客户的需求信息,对印度软件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开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印度政府在软件产业发展上给予海外印度人相当优惠的政策,为他们报效祖国提供了周全的服务,吸引他们将国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定单带回国内,成为印度软件走向世界的桥梁。
4、 印度的软件出口为主
印度的工业落后,软件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小,软件以出
口为主。从1996年到2000年,这5年印度的软件销售总额为206.44亿美元,软件出口销售额为144.82亿美元,占销售总额的70.15%。印度大中型软件公司的出口比例更大,例如位于班加罗尔的Ininsys公司,该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其软件出口量占公司销售总额的99%,国内销售只占1%。该公司全球雇员达1万多人,其中在班加罗尔的雇员有5000多人,85%的软件在国内班加罗尔开发,在美国的软件销售占销售总额的73%,在欧洲的软件销售占销售总额的18%,在亚太地区的软件销售占销售总额的8%。
当然,由于印度国内软件市场需求量很小,系统集成业相对落后,软件企业基于硬件制造和系统集成发展而成的不多,有别于我国软件企业大部分是混合模式。因印度国内软件需求量小,只能走软件出口的道路。
5、印度的软件生产已形成规模。
印度的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大,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100多家,员工超过5000人的有5家,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的 Ininsys公司、塔塔公司已达到1万人;印度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41万人,企业数1000多家,平均每个企业300多人。印度目前有28万软件工程师,平均每个企业的软件工程师为280人;因专一性从事软件的规模化开发和生产,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市场拓展就较为容易。
6、印度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和软件人才的培养,软件人才结构合理
到目前为止,印度拥有综合大学200多所,高等院校6000多所,研究所2000所,主要分布在孟买、德里、加尔各答、班加罗尔等地,目前印度拥有各类科技人员350多万人,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人才大国。软件人才30多万人,这支人数众多、素质较高的队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例如其中最热门的印度理工学院所属的6所院校,在每年10000多毕业生中IT毕业生有2000多人,IT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是印度高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之一。同时印度特别重视各层次软件人才的培养,除高级人才外,印度现有软件人才培训点1030家,除承担在职软件人员的培训外,重点培训软件基础人才,现在每年培训近100万人次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所需的基础人才—“软件蓝领”。印度目前有28万软件工程师,平均每个企业280人;在印度的软件企业中,已经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合理的梯形人才结构。
印度企业对招聘软件人员的考核十分严格,既重视优良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新观念、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还对软件人员在逻辑、数学和智能等方面进行测试,在软件人员的使用过程中,注重不断培训,不断对员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在留住人才方面,在印度,软件人员的工资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比起占全国人口53%每天生活费低于世界银行标定的极度贫困线的同胞来说,无疑是一步登天;而且每年还有加薪的机会,同时还有奖金、股权的收入;政府还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购房;除物质待遇优厚外,还提供优惠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始终贯彻爱国心、事业心、成就感的教育。因此软件人员相对比较稳定。
我国的软件还处在项目开发的作坊阶段,没有进入软件的工业化生产,软件企业的技术人员以“白领”为主,基本没有“蓝领”,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7、印度相当重视软件的质量管理
印度对软件质量相当重视,也非常重视软件和国际的接轨。印度较早就应用ISO9000标准认证和CMM模型对软件企业进行质量和资质认证。印度软件公司有170家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是世界上软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最多的国家。全球通过CMM2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有200多家,我国仅有北京鼎新信息开发公司一家。全球通过CMM5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至今只有13家,印度有5家,我国一家也没有。
8、印度软件企业相当重视管理工作
印度的软件企业以软件出口为目标,除非常重视软件和国际的接轨外,注重通过管理创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注重不断增强速度竞争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团队竞争意识、国际市场竞争意识,通过强化国际市场开拓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强化软件质量控制,提高软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软件界的形象和地位。
9、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上采取务实的态度
首先是政府的务实,1986年印度政府就开始规划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届政府都把软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1991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发展软件产业的鼓励政策,其优惠程度相当于我国现行的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此后通过各届政府的修改和补充,包括投融资、税收、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等政策逐步完善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特别是鼓励软件企业出口。通过12年的努力,印度的软件产业已具备了很强的实力,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1998年,印度政府在麦肯锡的帮助下,拿出了108条更加全面的政策,计划在2005年从软件大国变成世界IT强国。政府的务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次是企业的务实,印度的软件企业在选择定单时充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尤其是美国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尽管他们也知道是美国公司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编程。印度的企业却以很务实的态度努力去做,紧紧依靠为美国市场服务,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
第三,软件从业人员的务实,印度的软件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客户就是上帝的信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赢得了用户的满意,同时印度的软件人员团队精神很强,严格按照工厂化的程序生产软件。
四、印度软件产业的不足
印度2000年软件产业的出口额为60亿美元,为我国的15倍;近几年来,印度软件的增长速度平均为55%,我国为30%。但印度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足:
1、印度的软件公司甚至大型的软件公司都没有自己品牌的软件。
2、印度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在创新能力方面与美国相比,要落后好几年。这是印度软件产业的定位所决定的。
3、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环境较差,软件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美国微软公司地区专门帐户经理托德.梅因曾抱怨在印度会经常遇到停电和部分灯火管制,上网条件和基础设施也很差,对吸引国外软件公司在境内投资
4、印度国内市场小
印度是英语国家,人力资源便宜,软件以定制为主,主要满足出口,内需较少。我国软件技术开发人员15万人,平均每个企业25人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的统计,中国软件企业90%在100人以下,而在所有的软件企业中90%以上的软件企业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开发的仍旧大多数集中在应用软件。
㈥ 为什么印度电脑软件行业处于世界前列
印度的软件发展始于1990年,只用了不到十年,印度的软件发展就飞跃至世界领先地位。印度的软件行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市,班加罗尔是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约6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来,这座首府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成为印度软件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
全球有5000多家的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软件评级公司将他们分别排位从1等到5等。目前全世界能达到5等的公司不足百家,其中有半数在印度,而这其中就有30多家属于班加罗尔这座城市。
㈦ 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什么
比中国好,年轻人口多,不是说这低端制造业要转到印度吗?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由于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和迅猛发展阶段,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随着这两个亚洲人口大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印度以及整个亚洲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无怪乎人们称21世纪为亚洲的世纪。中印两国作为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国情和相似的发展目标,两国既是友好邻邦,也是竞争对手。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从人口要素和发展实力方面比较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的竞争潜力,希望这种比较能对我们思考远期人口发展战略有意义。
一、中印人口现状与变化趋势比较
1.人口现状比较
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
20世纪中叶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旧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末期,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和中国都先后成立了新的政府,迎来了百废待举的建设新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人口变动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上是在一个起点上(见表1)。由于中印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可以看到,中国人口死亡率如果除去非正常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远低于印度的同期水平。印度死亡率变化比较平稳,渐次下降,进入21世纪粗死亡率水平才接近中国。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所回落,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由于实施了全国范围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出生率显着下降;而同期虽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思想,也提倡家庭计划,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有过全民计划生育运动,但出生率变化甚微,人口出生率仍高达38‰,高出中国同期水平近10个千分点。20世纪80、90年代,中印两国的出生率水平差距更大,均有10个以上千分点的差距。进入21世纪,两国出生率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实际上,中国印度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都有着政府干预的痕迹,不过,中国更多的是政府有所为的影响,而印度则更多的政府无作为的影响。
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说,迁移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就直接影响着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虽然,中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轨迹有很大不同,但增长率的幅度却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人口由于死亡率下降幅度快于出生率,所以,人口增长逐步加速,到20世纪70年代,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虽然比较缓慢,但比较同步,所以,人口增长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印人口平均增长率差距不超过2个千分点。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印两国的人口增长率开始分道扬镳,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出中国7个千分点,进入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印度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中国8个多千分点,进入新世纪,人口增长率的差距有所回落,但也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资料来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New York,2003.
2)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
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变化,195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5.55亿,印度为3.58亿,中国比印度人口多近2亿人。由于人口基础较大,即便是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印度,但在绝对增长量上高于印度。从1950年到1980年,中印两国人口总量之差都在增加,最高值达3亿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增加的惯性减弱,而印度人口仍旧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印度人口总量增加快于中国,中印人口总量差值开始缩小。
人口数量随着出生宰、死亡率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印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有较大的差别。从老年人口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国人口从1950年到1970年,该比例先增后降。从1970年起,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起,一直在上升,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后才逐步降低。显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与中国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特点是直接密切相关的。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从1950年起,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较为平缓地上升,没有波动,与中国波动变化的特点形成对比。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到198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超过了40%,这样的高比例直接与人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出生率缓慢下降,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不过,到200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高出中国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例印度则低于中国近2个百分点。
2.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
1)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由于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人口政策以及人口现状不同,未来中印两国的人口变动趋势也不尽相同。从联合国人口中方案的预测来看,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将继续保持较低的出生率和较低的死亡水平。不过,由于人口迅速老化,粗死亡率将会不断升高,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如果是按低方案预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将会提前至2020年左右。印度人口的出生死亡变化比较平缓稳定,生育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到2040年以后,印中人口的出生率水平接近,但仍高于中国2个多千分点。2030年以后,印度人口粗死亡率也会像其他人口老化国家一样不断回升。不过,21世纪上半叶,印度不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未来人口出生、死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总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一段时间。在联合国中方案条件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下降出现负增长。如果按照联合国低方案,中国人口总量将可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13.5亿并随后开始负增长。较之中方案,低方案人口下降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印度人口总量变化则是另一幅图景,由于印度的生育水平至少在2l世纪前30、40年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50年,印度人口总量将超过15亿。中印两国人口总量的不同变化趋势,将导致中印人口大国地位的变化。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如果按低方案计算,印度则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人口多4亿左右(见表2)。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在未来50年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急剧地老化,但各个时期的人口老化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按联合国中方案预测,在未来的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20年,是较缓慢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从6.9%上升到11.5%,20年的时间仅上升4.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时间将上升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将首次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第三阶段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但人口老化速度放缓。如按联合国低方案的结果(见表3),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将会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将会更高。在未来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大致也分三个阶段:2000年至2028年平缓加速增长阶段,老年人口将从不到1亿增加并超过2亿,平均每年增加400万;2028年至2038年是急速增加阶段,老年人将由2亿增加到并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2038年至2050年是第三个阶段,基本平稳阶段,老年人由3亿增加到3.3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260多万。中国老年人口这种变化特征除了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变化外,主要是同批人效应的结果,与现行和未来至少50年的生育率高低无关。如2028至2038年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实际上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
在未来50年,印度人口也在不断老化,但印度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相对平缓。2020年左右,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7%,进入老年社会的行列,较之中国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后,印度人口老龄化会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过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仍高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会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可以看出,印度人口老化并不像中国那样表现为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渐变的平缓过程,也没有历史上人口大波动的痕迹。在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上,印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是均匀加速的过程。21世纪头10年,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约170万速度递增;2010年至2020年,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平均每年260万递增;2030年以后,印度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均每年老年人口增加400万以上。根据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在21世纪30年代后期,印度总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但就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来说,中国依旧是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印度多出0.37亿;2020年,两国老年人口之差为0.74亿;2050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多近1亿人。
二、中印人口实力要素比较
1.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不仅与物资资源是否丰厚、自然环境是否优越、资本是否充足、科技是否进步有关,在很大的程度上,更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开发程度有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关。
从中印两国人口实力比较上讲,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两国的劳动力资源,即狭义的人力资本。就目前而言,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见表4),200O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高达8.7亿人,并将继续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的高峰年大致在2020左右,届时劳动力人口将达到9.9亿左右。随后,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会持续下降。2050年,按中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降至8.5亿,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020年的峰值9.8亿迅速降至到2050年的6.7亿。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变化与中国完全不同,劳动力资源将持续增长,将由2000年的6.2亿增加到2020年的8.8亿,2050年的10亿以上。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在2030左右超过中国,成为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到2050年,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比中国的中方案结果多1.7亿人,比低方案多3.3亿人。从劳动力年龄人口内部来看,中国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从2000年的23%降至2050年的18%;如果是低方案,2050年将会降至14%.印度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也会下降,但由于高于中国的生育率水平,所以后续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储备要比中国丰厚,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总量将在2010年超过中国,位居第一。
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考察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变化,即人口抚养比关系的变化。这里我们侧重考察中印两国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从而导致老年抚养比的变化。随着中印两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也会快速上升。从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结果看,中国老年抚养比2010年超过10%,2030年超过20%,2040年超过30%,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38%.也就说,从理论上讲每百名劳动力要赡养38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如果按低方案预测,中国老年抚养比增速更快,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6%.目前,我国是10劳动者赡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2030年将会是4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显然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印度由于人口也在老化,因此,老年抚养比也会在未来不断上升,但是,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变化较慢。由于中国老年抚养比上升速度快于印度,所以中印两国的老年抚养比之差在扩大。如2000年,印度老年抚养比为8%,与中国差不到2个百分点;2030年,印度比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低10个百分点;2050年,中印两国老年抚养比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如果与中国的低方案相比较,差值更大,也即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比印度更重。从劳动者赡养老人的关系看,印度2000年是12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2020年,是9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者;2050年是将近5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人,社会劳动者的养老的负担虽然也在加重,但还是比中国的情景要乐观。
从人口的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看,中印两国变化差异很大。虽然两国的老年抚养比都在上升,但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速度不同,所以,抚养比的总体变化趋势也不同。我们看到,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由2000年到2010年,继续下降并降到历史最低点,不足40%,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为100,被抚养人口即非劳动力年龄人口为40;201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显着持续上升,2050年总抚养比将上升到64%.如果按照低方案,总抚养比会下降的更低,但回升也更快,2050年总抚养比与中方案基本相同。印度人口的总抚养比变化比较平缓,目前,印度人口总抚养比大大高于中国,为64%,高出中国18%.其后,印度的总抚养比逐年下降,直到2040年的最低点47%,然后,平缓上升。对比中印两国的总抚养比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是大起大落,而印度是持续平缓;中国还有为时不多的抚养比低谷黄金期,而印度则正在步入低谷的黄金期,虽然,谷底不如中国低,但周期比中国长。
2.劳动力资源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印两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与结构的这种变化会怎样影响本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呢?这是我们在中印人口实力比较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自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人口论以来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两位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以东亚人口和经济发展为例(Bloom &Williamson,1997),从人口变迁的历史角度充分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结论是: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因此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使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生育率开始下降进入生育率转变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减缓,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Demographygift)阶段;当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水平相当,人口趋于稳定、趋于静止,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趋于常量,趋于不再变化,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所以,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在转变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单纯地考察人口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未触及到两者的本质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口经济学上一直存在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争论的缘故。实际上,只有考察人口数量内部的结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才能得出对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结论。
依据上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以及中印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上,还是在年龄结构上,都较印度更有优势,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多,而且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负担较轻。中国这种优势还可持续10、20年,随后,这种优势渐次减弱。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正朝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变化,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并在2030年左右这种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将超过中国,并将继续保持优势。从中期或更长远的视角看,仅就人口这一个方面,印度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较之中国更具有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据联合国中低方案两个方案,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差不大,甚至低方案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负担还比较低,似乎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在低方案中,总抚养比是由较高的老年抚养比和较低的少儿抚养比构成。从现有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不仅使国家养老金迅速膨胀,也使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大大增加。一种过度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会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后劲,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单单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变动趋势讲,中印两国相比,中国将处于潜在的劣势中,而如果选择低方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会失去竞争的潜力。正如近期美国报刊指出: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在大约20年内也将很快面临老龄化问题。但目前,在印度近10亿的人口中,有一半人年龄在15岁以下,而且印度也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此,从长远看,21世纪很可能变成印度的世纪[1]
3.人口素质比较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的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口教育的投入和健康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越来越明显效用。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中印两个人口大国,未来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潜力上也会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两国的人口素质以及科技投入。
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人口素质无论是健康素质还是教育素质,都高于印度人口。表5显示,21世纪初,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越过70岁,而印度仅为63岁;另一项妇幼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婴儿死亡率,中国已经降至30‰,而印度是中国的2倍;中国营养不良人口的比重为9%,远低于印度24%的水平;中国每10万人拥有167名医生,而印度仅有43,中国的医疗条件优于印度。无论是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卫生医疗条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名列前茅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到,相比印度,中国的教育素质较高,成人识字率为86%,明显鬲于印度58%的水平;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为64%,也高于印度的水平。不过,从国家公共教育支出上看,中国教育支出仅占GDP 的2%,而印度占4%.实际上,中国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还有下降,1990年,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2.3%,而1998-2000年,降到了2.1%;印度正相反,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在提高。当然,总体而言,中国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印度,人类发展指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2001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为104位,而印度为127位。
4.印度新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
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人口的16%,并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历届印度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教人才的培养。当年尼赫鲁总理就曾指出,印度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就必须加紧人才培养,必须依托高科技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投入巨资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由于政府对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前后一贯的重视,如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始终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所以,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比中国还多,科技人员的总数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第二。目前,在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虽然,从上述人口素质对比指标上看,印度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国内外都有着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随着这种优势的不断释放,毫无疑问会对印度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一贯的重视科教人才培养的政策终于结出正果。在人才密集的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印度新经济产业如信息产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印度迅速崛起的新经济产业已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近年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开发大国。根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00年公布的印度大公司的排名显示,近年来新经济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97年,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没有一家属于信息技术产业,1999年有3家信息产业公司进入印度10大公司之列。显然,信息技术产业的繁荣给印度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给印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印度具有成为今后半个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的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三、小结
从上述人口实力比较中不难发现,就近10年、20年而言,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结构,还是人口健康、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明显地优于印度人口;但是从今后30年、50年长期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变化剧烈,印度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数量资源上超过中国;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结构上优于中国;在科技人才投入和储备上胜过中国。所以,就长期而言,仅从人口要素的视角出发,印度人口实力将会毫无疑问地超过中国,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不少国外学者认为21世纪中叶应该是印度的世纪。中印两国同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具有不少人口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与人口相关的生存发展问题。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就业、失业等问题;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经济迅猛增长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短缺问题。在当今和未来,中国不仅需要逐步解决这些与人口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还需要审慎考量远期的人口发展战略
㈧ 印度的什么技术最先进
核能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印度具有很强的实力。
㈨ 印度在世界有那么多精英,为什么科技技术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出色
1、印度其实没有那么多精英,这是媒体宣传轰炸的结果。比如说很多印度人在欧美当CEO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大宣传。按照印度在美国的侨会的统计,全世界主要企业中的印度裔高管只有50多人。科学家方面,曾经有一个评选,全世界最顶尖的4000名科学家,其中中国人有接近500人,而那么爱出风头的印度人有多少呢?10个人。还有谣传NASA有30%甚至50%的专家是印度裔,但实际上只有大约3%。所谓牛得不行的印度理工,事实上在世界上也属于无名小卒,无论怎么排名也排不进前三百。
2、印度的科学水平在世界上确实还算不错,但和我们比差得就有点多。实际上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国、中国、其它国家,中美都属于可以单挑“其它国家”的。印度在“其他国家”里面算是不错的。比如他们的高质量论文(被引前10%)数量也是排进世界前10的(比日本还多一些),虽然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自然指数排到第13,虽然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差不多也是俄罗斯的两倍。
㈩ 印度啊三怎么对中国很不爽
首先,印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很穷,只是穷人的比例比较多而已。
其次,印度的科技水平在世界的排名也比较靠前,某些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与印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及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密不可分。在校大学生与人口比例高于我国,印度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印度高科技人员力量比中国强,但我国中级科技数量与质量比印度有优势。
另外,印度的国家体制优势明显。
印度的问题主要是人口负担过重,农村的各项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等等。
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领土问题和西藏问题以及中印二者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三角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