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印度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1)印度的拼图怎么样扩展阅读: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
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印度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印度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印度自认为其陆军实力名列全球第三,海军名列第五、空军名列第六,印度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② 印度地球上的星星尹夏的拼图叫什么名字
答案:
以下为您推荐《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三百字),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地球上的星星》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伊夏的男孩,因为天生有拼读和认知障碍,几乎每门课都是零分,他在画画方面却充满天赋。
他整天被同学嘲笑、讽刺、挖苦,后来被学校劝退,于是父亲送他到寄宿学校。离开家庭,他又在寄宿学校遭到所有老师的评判和惩罚,变的愈加自卑,几乎成为一个抑郁的小孩。
在他几近崩溃的时刻,美术老师出差,来了一位美术代课老师——"尼克老师",尼克老师经过家访与仔细观察伊夏作业之后,开始一系列辅导,最终让伊夏在全区的画画比赛中得到了冠军,帮助伊夏找回了自信。
伊夏就像地球上无数孩子一样,不被家长、老师、社会认可,人们总是不停批评他们的缺点却没人愿意耐心帮助他们,去发掘他们的优点。
现实中人们难以遇到像尼克老师这样的人,所以作为父母,因为人生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所有我们更要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她前行,遇到困难不推卸责任而与孩子一起面对。
观影结束,内心复杂,那位老师的无私与爱深深触动了我。从事学前教育的我,是否也具备影片中尼克老师那种爱心与耐心,去关爱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儿童",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找到他擅长的领域?这是我不敢想象的,但我想我一定会做到。
人们常说孩子是天使,每个孩子都是天空中的星星,他们是上帝给人间的礼物,所以我们需要用爱与关怀,去理解、去感受每一颗星星。因为他们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答案的全部内容,请问您对答案是否满意?谢谢。
③ 印度社会那么乱,政治怎么样
印度政治情况:
印度政治是一幅复杂的拼图,由地方主义、宗教、种姓、阶级和政党等图块拼凑而成。从单个事件中,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尽管如此,北方邦议会选举结果仍代表着一种更普遍的态势。从这种态势中,可以得出至少四条结论。第一条是,尼赫鲁-甘地王朝乃至国大党正处于困境。几乎没有哪个政党的兴衰像国大党这样,与一个家族如此息息相关。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之女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从1966年开始担任过三届印度总理。在她执政期间,她使国大党彻底丧失了体制上的合理性,国大党变得几乎要完全仰仗她的领袖魅力。如今,若去除掉尼赫鲁-甘地王朝的魅力,国大党将只剩下个空壳。随着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的健康出现问题以及拉胡尔影响力减弱,今天的国大党可谓虚弱不堪。
第二条结论是,选民们正在调整自己的关注重点。他们对名门望族已经不像以往那样买账了。诚然,北方邦人民把票投给社会党(Samajwadi party),意味着新当选该邦首席部长的很可能是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Mulayam Singh Yadav)。亚达夫今年72岁,过去曾三次担任该邦首席部长。社会党能够获得参选资格,亚达夫之子阿希列什(Akhilesh)居功甚伟。北方邦可谓是拒绝了一个全国性家族,选择了一个地方性家族。
第三条结论是,在“把不胜任者赶下台”方面,印度选民仍毫不手软。2007年,出身贱民阶层的库马里•马亚瓦蒂(Kumari Mayawati)凭借要为这一阶层说话的竞选口号一跃当选为北方邦首席部长。但她任期内的主要“政绩”是,大兴土木修建“贱民公园”、进行自我吹捧。由于她未能改善普通人的生活,选民们抛弃了她。不过,也有迹象显示,选民们并不总会执意把现任首席部长赶下台。比如说,尼蒂什•库马尔(Nitish Kumar)首次担任比哈尔邦(Bihar)首席部长期间,改善了该邦治安,修建了一些公路,减少了腐败现象,遂获得连任。
最后一条结论是,各邦与中央之间的联系正在发生变化。在国大党和印度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这两大全国性政党势力减弱之际,地方领导人的势力却在增强。包括比哈尔邦、奥里萨邦(Orissa)和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在内的几个邦,都拥有强大的地方政府。
参考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664
④ 古代印度人为什么从未统一过半岛南部
印度,其实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方或地域的名称而已。
印度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最大规模也就是统一了北方一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其实和英国是离不开关系的。
其实,大陆国家,多数都会往北方扩张,南方很少。中国也是如此,但中国和印度不同,中国北上是强大的匈奴,印度北方,大多被中国覆盖,西边又是波斯,阿拉伯等强大的帝国。所以不管是中国和印度,要往北边扩张基本也不现实,而且当时可没有飞机,很多地方都是易攻难守,所以很人就干脆放弃了。
而南方,中国南下可就是海域了,中国历代以来都是以陆军称霸天下,海军也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块庞大的南海,当时的条件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往下不可能,因为战线拉太远的话,强大的国家终究会被拖垮。
而印度和中国可谓是相同又不一样,印度南方可都是骁勇善战的战士,现在的印度南部接近中国的一块地区仍有一个邦,比俄罗斯都堪称战斗民族,印度人根本无法攻克南方,造成了印度在历史无法统一的局面。
之后,英国进入了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时期,英国人进入了印度,尽管当时印度是四分五裂的,但是强大的英国仍旧把印度这块拼图给拼好了。后来印度在圣雄甘地的带领下,印度独立,还形成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但是英国强力拼好的印度保留了过去历史的种姓制度,南方那些骁勇善战的人,好死不死的就是低种姓。
而英国,在失去了印度这块殖民地后,国家经济瞬间掉落了百分之四十,军事以及各种方面,都已经无法在和美国,苏联叫板。
⑤ 我们公司有一批货(磁性拼图)出口到印度,然后客户说他们清关需要什么compliance letter,这是什么意思
遵信受约 类似信用证的东西! 就是合同上的条款。
⑥ 印度制造怎么样,质量好吗
印度制造的质量非常的糟糕,这是因为印度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业标准化,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标准化生产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命脉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印度所生产的产品以及军事装备的质量都非常的糟糕。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印度没有完成现代化改革发展,这也使得现在印度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不过我们也希望印度制造能够完成自己的标准化,只有完成自己的标准化,自己国内的工业生产才能够取得足够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也会让国际社会上对印度所生产的产品重新取得信任。
⑦ 欧洲的入侵,对印度本土文化造成了哪些冲击
1498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6年,伽马( Vasco da Gama)在亚洲的印度次大陆登陆,但他所发现的不是一个新大陆,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世界。在中古后期,香料开始成为欧洲的大宗贸易,但此项横越亚欧大陆的贸易,经由陆路转运,一直被土耳其和威尼斯人所垄断。海运发达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亟思经由海路找到香料的原产地印度,由西班牙政府资助的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另一个“印度”——美洲,而由葡萄牙政府资助的伽玛则找到了真正的印度。
英印混血儿和葡印混血儿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葡萄牙占领的哥雅地区,印度人并无种姓制度的阶级,葡印混血儿易于融入母社会中,但英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则都有明确的种姓制度,英印混血儿成为种姓制度之外“没有阶级”的一群,他们无法返回纯种的印度人社会中。幸好英国人相当照顾这些自己种下的“异果”,让他们在技术、行政、警察、筑路等部门担任较低阶级的职务。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葡萄牙人在亚洲以及英国人在印度的经营,基本上都是暂时性的,他们掠夺、战斗、统治、贸易,然后基于自以为是的道德观及人道主义,想强行改变当地根深蒂固的传统,但他们并不殖民,没有久居的打算,他们自觉是身处异国的外国人,他们会痛恨或恐吓当地的气候及人民,但他们知道迟早他们会离开这个地方回到祖国,因为这个关系,他们对当地土着的心态基本上是硫离的。但欧洲人在北美洲、英国人在澳洲、荷兰人在南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携家带着以单程船票踏上那些地方,想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家园,繁衍子孙,延续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这种心态与需求必然和当地土着产生更厉害的摩擦。
⑧ 印度的社会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一直没有一个鲁迅出现
1、印度社会的问题确实严重,但其全国要出现一个类似鲁迅一样试图唤醒民众的文学家,还是难度较大的。
4、此外,印度作为一个新形成的国家,缺乏统一民族精神的大土壤,很难出现类似鲁迅这种民族主义文人。众所周知,现代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是在二战后由英国将原殖民地重新整合而成。这种重新整合的国家,类似一块由各个土邦拼凑起来的拼图,缺乏类似我国这种历史上一大统王朝延续下来的民族精神。因此,在缺乏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印度人的凝聚力非常有限,且各邦之间矛盾丛生,自然就难以出现一个印度版的鲁迅。
⑨ 勾股定理 印度人 拼图解法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所示,我们
图1 直角三角形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 股2=弦2
亦即:
a2 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 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 股2)(1/2)
亦即:
c=(a2 b2)(1/2)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懂得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 (b-a)2=c2
化简后便可得:
a2 b2=c2
亦即:
c=(a2 b2)(1/2)
图2 勾股圆方图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勾股定理证明评鉴
作者:梁子杰
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又据记载,现时世上一共有超过 300 个对这定理的证明!
我觉得,证明多,固然是表示这个定理十分重要,因而有很多人对它作出研究;但证明多,同时令人眼花缭乱,亦未能够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定理本身和证明中的数学意义。故此,我在这篇文章中,为大家选出了 7 个我认为重要的证明,和大家一起分析和欣赏这些证明的特色,与及认识它们的历史背境。
证明一
图一
在图一中,D ABC 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
⑩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V.S.Naipaul)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agsILsjab78d_UbRhFedfw
书名: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作者:V.S.Naipaul
译者:黄道琳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3-08
页数:558
内容简介:
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这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与前两次游历印度相比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最显着的,也许就是奈保尔更加接近或者说成为了一个印度人,也就能更准确地向我们描述印度。
作者简介:
奈保尔爵士(193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