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他们是怎么区分和知道自己与别人属于哪个种姓的
婆罗门 神职人员
刹帝利 贵族之人
吠舍 普通民众
首陀罗 奴隶、俘虏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着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影响: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敬请采纳!谢谢
‘贰’ 西方神学课本中是如何证明神的存在 的
1.第一推动
托马斯·阿奎那看到世界万物都在运动.我们根据常识知道,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推动它,物体是不会自己运动的,除非有什么力量去推动之.例如黄叶飘落是因为瑟瑟秋风在吹它,马车飞奔是因为马儿在跑,马儿在跑则是因为它的头上有鞭子在响.也可以这样说,万物都在运动,同时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确实我们看到的任何运动总可以找到一个使之运动的力量.但这时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物体A的运动是由B引起的,而B的运动是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推下去,那么最后会使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样推下去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万物虽然很多,但总有一个限止。那么这也就是说,最后我们必然会找到这样一个推动,它是一个推动着,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或物体所推动。这第一推动,托马斯·阿奎那说,就是上帝。
存在这第一推动唯一需要的前提是:宇宙运动之物是有限的.这也许同我们平时想当然地认为宇宙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观念相违背,但与科学家们说,宇宙确实有产生的一天,它产生于一次大爆炸,从这爆炸的一刻起,时间、空间、万物其他运动就产生了。这就是大爆炸宇宙说,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论据的支持。
2.因果之链
托马斯·阿奎那第二个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是利用原因与结果的证明.我们知道,宇宙中任何物质所以存在必有某种原因,可以说宇宙万物就组成了一个因果之链,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这因果之链的一环,就像没有任何孩子真无父亲一样,即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在西方倒是常见不过的.这样,物A是物B的原因,而物B又是物C的原因,物C则是物D的原因,如此下去,但是否可以至于无穷呢?当然不!就像推动之链不能至于无穷一样.这也就是说,我们推溯上去必然会找到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
3.唯一之必然
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三个证明方法运用的是可能性和必然性.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然而他们的存在并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他这个证明方法的起点.我们在世界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事物,从太阳地球到花鸟虫鱼、张三李四,虽然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了,然而其存在并非必然。
就拿张三李四来说吧,难道我们能说他们一定的存在?当然不,如果他们的父母那天不是行了房事,而是一个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回娘家去了,另一个整天打麻将,那么张三李四自然就不会来到这是结了.并且大家也应当相信,张三李四的老爸老妈完全可能,也可以这样做的.那天之所以他们没有回娘家和打麻将,只是因为鸡和鸭刚好遭了禽流感,打牌三缺一,两口子只好都呆在家里,吃了饭没事做,就做那事了,于是张三李四的老妈珠胎暗结,十月之后他们便来到了人间.张三李四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大家只要想想就明白了.就像释家所言,万物都因十二缘起而生.然而这缘起并非必然,而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
了解这一点后,托马斯·阿奎那便问:时间万物都只是可能而非必然,且有生必有死,天之道也,那么有否必然之存在呢?永恒之事物呢?答案是:有的.因为托马斯阿奎那还有一个想法,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现在存在,待会儿就不再存在,即一切都会有统归于无的时候,那么就一定会存在某个时候,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都归于空无了.反过来也可以说,再逆序上推,也必有一天,那些可能与暂时的事物一个都不存在。
到这里,托马斯·阿奎那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存在能产生存在吗?无中能生有吗?答案是:不能!无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产生于不存在,以托马斯·阿奎那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事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而可有可无的万物已经存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所以,在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存在一个必然之存在.而且这个必然之存在乃是其他一切可能存在之根、之母,是一切可能性得以成为实在的原因.托马斯· 阿奎那说,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4.最高级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第四个证明是“事物存在等级的证明”.他看到万物一个更为具体的特征:等级性.万物,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走不能叫的植物,到能走能叫但不能说的动物,直到能走能较能说话的人,明显地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他们有好坏美丑之分,有高级低级之别。
这样托马斯·阿奎那就自然而然地问:那么,是否有一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呢?答案是:有的.这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上帝.如果说存在物的等级结构是金字塔似的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金字塔的顶尖。
5.万物之目的
简而言之,托马斯·阿奎那发现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万物也围绕着这个目的行事.仿佛它们是有眼睛有智慧的一样.但我们同时也知道,万物,除了人,当然是没有多大智慧的,特别是花草、树木、石头这些东西,更是感觉、智慧都没有,他们自己是不可能有这个目的的.那么是什么令他们看起来像有目的似的生存、运动着呢?那就是上帝。
‘叁’ 印度神话里人类是什么创造的
印度神话里人类是诸神创造的,诸神包括:
1、梵天:创造之神。
2、毗湿奴:保护神。
3、湿婆:音乐、舞蹈和毁灭之神。
4、阿修罗:恶魔。
5、迦楼罗:金翅神鸟,于烈火中涅盘而得永生。
在世界规模初具后,神的始祖开始考虑创造一种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饶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经常带着这一个问题在天地间行走,察看他们创造天地的业绩。有一天,当奥丁、威利、维在海滩上散步的时候,海浪冲来了两截木头,一截是梣树,一截是榆树。
诸神把它们拣起来后,觉得恰好可以作为创造人的材料,便开始用刀把它们分别雕刻成两个人形。由于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状,而榆木则是一个女人的样子。
树木成形后,三位神祗就为他们注入了生命。奥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赐给了他们生命与呼吸;威利接着赐给了他们灵魂与智慧;最后,维赐给了他们体温与五官的感觉。人类诞生了,根据他们的由来,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为阿斯克(意为梣树),女人命名为爱波拉(意为榆树)。
‘肆’ 印度的造人传说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也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天帝宙斯统治大地,看到人类愈来愈残忍无道,人心险恶,弱肉强食,正义和礼节渐离人而去,就说:“人类是世间祸源,若怜悯他们而让他们享乐,就会立刻繁殖,变得骄纵傲慢;如果惩罚他们而让他们受点灾难,固然会收敛,但转瞬又会堕落,无恶不作;因此,倒不如一次消灭了他们。”便召集诸神开会,结果决定下大雨制造洪水把人类淹死。盗火给人类而受罚的普罗米修斯,他有个儿子,名叫鸠凯林,正在世间和人类住在一起,鸠凯林不时劝人类向善,以免遭受神罚。有一天,鸠凯林到奥林帕斯山探望父亲,普罗米修斯告诉他:“天帝宙斯不久要用洪水淹死全人类,你快准备逃命方法。”鸠凯林下山后立刻造了一艘坚固的船,把生活必需品装到船上避难。果然,没几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下了数个月,洪水淹没整个大地,连高山都没入水中。数个月后,雨才停止,鸠凯林的船漂到帕那萨斯山山顶,不久水渐退去,大地又呈现出来,但举目茫茫,只有祈求神谕,指示他们怎么做,神说:“遮上你们的头,往山坡上走,一边捡你们母亲的骨头往后丢。”他们猜想母亲既是大地,母亲的骨头便是石头,便捡石头往后丢,果然奇迹出现,鸠凯林所丢的变成男人,他的妻子丢的变成女人,人类才再度重现大地上。
‘伍’ 印度人对于人和神的观点是怎样的
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活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兰教来源影响的时候,不是用来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样,属于建筑艺术的一个较早的时期。”
‘陆’ 印度人对神有怎样的看法
像巴比伦人崇拜山岳一样,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可以称其为山丘和洞窟的建筑。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活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
‘柒’ 如何证明神、佛是存在的
请证明神佛不存在先。
人们把释迦牟尼称为佛,他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吧,有谁可以否认呢?
老子说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就像人养的蜜蜂,如何才能理解人的思维呢?
宗教的讲自己的神是唯一的,其他都是邪门歪道那是有原因的。
佛陀说过“不二法门”,也就是一个专一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人的思想还很简单的时候,如果你告诉他另外的法门也是正法门,可能就有人去参修了,而参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人管他,因为人的身体只有一个,而不同的法门对应不同的天国世界,两个法门都修最后哪个都去不了。
释迦牟尼当年说过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佛教里面才那么几个法门而已了,而且他也说过末法时期的问题(参见《佛说法灭尽经》),会有魔头转生到寺院里祸乱佛法,会有各种各样的乱象出现。
请你记住一件事情——宗教里的人不能代表神本身,宗教里的人败坏了不代表神佛也败坏了。
‘捌’ 是否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地狱与神佛的存在
世界历史可以证明佛的存在
释迦牟尼简介
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略称为:佛陀。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
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一说七日七夜)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约三十一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之经过,载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鹿野苑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正法之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
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及目犍连。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由八国均分遗骨舍利,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为主要召集人,阿难与优波离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http://ke..com/view/2078.htm 更多资料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着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着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着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着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
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
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