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与印度人的区别与联系
本质区别是:印度人是佛造的,中国人是道和其他一些神造的。
联系:都是神造的。
2.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里
说道中国、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建议你可以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例如: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之间的差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宗教的差异: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等);印度本土产生过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而中国,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传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兰教等,但骨子里中国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异:西方文明产生于海洋文明,希腊文明和爱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后诞生的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罗马又孕育了基督教,从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国类是都是起源于大河的文明,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还有很多细节,由于我本人所知有限,仅列举以上两点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冲突》里关于文明的节选:
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i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着两个中国文明,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这个文用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n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虽然儒教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nic)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这样看,而是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它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印度(Hin)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存在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被称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们更喜欢用后者来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直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经过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像“中华”一词一样,Hin一词也把文明的名称与它的核心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O到8O0年。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虽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通进的。它具有社团主义的、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存在。欧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虽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的模式大相径庭。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们的自我认同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说,“是的,我们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学作品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文化差别。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欢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丁美洲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史上有很长时间把自己的社会看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机会和未来的土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尽管19世纪美国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对立于欧洲,但20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泛的实体——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还是这个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这样,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这种确认方法是把文明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提升出来。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图上发现欧洲、美国和北大西洋,却不能在地图上发现西方。“西方”的名称也引发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没想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欧美化”。然而,欧洲一美国文明被普遍归造西方文明,尽管这一术语有严重的缺陷,但这里仍将沿用之。* 用“东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的参照点。问题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和东方最初大概是格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实际上是远西。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西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着中国”。见威廉•E•纳夫(从日本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回顾),载于《比较文化评论》杂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页。——原书脚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认存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带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板块式的欧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益发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第五个宗教佛教的情况有所不同。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佛教早期分裂为两个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样,没有在其诞生地幸存下来。从公元1世纪开始,大乘佛教被输出到中国,随后输出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在这些社会里,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适应于和被吸收进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国适应于儒教和道教),并压制它。因此,虽然佛教仍然是这些社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社会并投有构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够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历史上曾认同于大乘佛教的变种喇嘛教,这些社会构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个区域。然而,佛教实际上在印度绝种以及它之适应于和被结合进中国和日本的现存文化,意味着它虽然是一个主要宗教,但却一直不是一个主要文明的基础。
3. 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区别
中国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们看来,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于在他们眼中只有“今世”,中国人愿意尽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过得平和、舒适和富足。他们更愿意面对现实,做实用主义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并幻化了诸多神灵以供敬仰。敬神是出于畏惧,或想得到切实的好处(发财、升官、得子)。印度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取悦神灵,并创造出天堂和地狱等概念及作孽和积德等观念。
虽然佛教试图将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传入中国,但中国人依然不像我们这样来看待作孽与积德。佛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都曾传入过中国,但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仍显得不冷不热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印度人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们信仰精神与灵魂。中国人却要和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打交道。对印度人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意愿比表达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形式和表达则比精神和意愿更重要。
印度人靠积极上进、非常自信来处处显示自身的优越感,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显得非常谨慎、仔细和谦逊。他会和你谈你的事情,却闭口不谈他自己。当要合影的时候,一个印度人会使劲向前挤,而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除非有人特别邀请。
印度人出于自大心理,往往会把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中国人则会把牌留到最后,而笑到最后的也往往是他们。中国人非常善于使用拖延的技巧,通过请客吃饭和观光旅游让对方先提起话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代表团有时不得不等上许多天甚至几个星期,而中国人却正按部就班地让对手变得焦躁不安、极不耐烦并最终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使双方达成协议。因此,和中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关于“来世”的人生观使得他们将超度灵魂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们相信身体禁锢了灵魂,是灵魂超度的障碍。因此,人生的目标不是用美食和好酒来满足身体的需求,而是让它饱尝饥饿并穿最简朴的衣服。出于这种原因,许多印度人变成了素食主义者,滴酒不沾。中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来放纵身体。对中国人而言,身体是父母赠送的礼物,应该善待而不是去伤害它。
4.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国人有何区别
印度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会非常奇怪。
重视普遍性,轻视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善于思辨,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而忽视具体
的个体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这个特点还反映在印度人的语言之中。印度人喜欢使用抽象名
词和普遍性名词。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则、屈从于普遍原则的倾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将自我与绝
对发生直接关系,而拒绝任何中介。他们认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无需依
赖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个法律机构或解释经文的权威机构。
"空亦复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
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观
里,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轻易转换。他们空想起来,简直是没有边际,可以完全不
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
一个能说明印度人喜欢空想的例子是他们发明的计量方式。中国人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是"年","年"以上没有独立概念,只有"××年"的说法。而印度在年以上还有"尤迦","尤
迦"上面还有"大尤迦"。古典文献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时间概念,叫"劫波",一个"劫波"时间
之长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如果比作一个非常长寿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还未过完!这个数字实际上接近于无穷大。
印度古代经典经常出现超大数字,如亿,百亿等,实在没办法表达,就说"如恒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象。中国人通常用"一眨眼"来表示时间之短,这之
下再无更小单位。"刹那"是我们从佛教中借用的,"一刹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还把"刹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单位。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
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印度人喜欢空想、疏远客观自然界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以下
两方面:第一,认为现实与观念、事实与想象、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没有差异。西方人认为
上帝在天堂,中国人认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认为,"终级真理"进化论在过去、现在或未
来,都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
第二、喜爱神话和诗歌,缺乏历史意识。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
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着作和英雄传奇也要以神话的
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这一点与中国人正相
反。中国人的神话是有限的,在历史着作方面却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话方面比起印度人来却
有些逊色。
5. 中国人与印度人有什么不一样
印度和中国相邻,却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隔开,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想超越这些限制,就必须要了解中国丰富的传统和文化。
中国人与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敬重长者和权威,重视学习,热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优越地位。而我们双方的差别则可以归结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观:中国人是“现世主义者”,而印度人是“来世主义者”。我们关心的是来世,因为它会支配我们现在的生活。这种观念导致印度人对目前的生活趋向于否定和悲观。
中国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们看来,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于在他们眼中只有“今世”,中国人愿意尽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过得平和、舒适和富足。他们更愿意面对现实,做实用主义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并幻化了诸多神灵以供敬仰。敬神是出于畏惧,或想得到切实的好处(发财、升官、得子)。印度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取悦神灵,并创造出天堂和地狱等概念及作孽和积德等观念。
虽然佛教试图将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传入中国,但中国人依然不像我们这样来看待作孽与积德。佛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都曾传入过中国,但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仍显得不冷不热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印度人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们信仰精神与灵魂。中国人却要和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打交道。对印度人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意愿比表达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形式和表达则比精神和意愿更重要。
6. 中国与印度的异同有哪些
1:历史发展: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而印度在历史上多数时间是被别的民族统治。多次亡国。
2:人口。两国人口都很多。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而印度年轻人的比重在上升。印度是精英教育,极少数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文盲率高。预期寿命低。
3:人种:中国是黄种人,印度是黑种人。
4:面积:印度的国土面积大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多。
5:社会性质:中国汉族为主体,大约占总人口的88%,印度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大约占46%。印度的民族比中国多。中国基本不信教,印度信仰印度教。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影响仍然深远。印度民族矛盾(因为不同民族人口差不多,所以斗争也激烈),宗教矛盾(印度宗教很多),社会矛盾很多。不同点是印度实行普选制度,中国一党专制,印度贿选很严重。相同点是印度和中国官场都很腐败。印度还多有党派争端,互相诋毁。以及其他。
6: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经济总量为印度的三倍。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因为印度工业不强,所以比重低)。因为印度工业不强,所以不论轻工业的纺织服装,重工业的机械制造(甚至武器制造)航空航天都比中国差。印度引以为豪的是他的软件外包行业,因为印度国内落后,国内需求少,只能出口。中国虽然软件行业超过印度,但中国软件主要供应国内,印度主要供应国外。印度虽然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但粮食产量比中国低。
7. 美国网友热议:印度人和中国人有何不同,谁更成功
外国网友在美国论坛上发帖: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他们谁更成功?谁更优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并非一个文明!我认为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并没有传承关系!古印度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灭!现在的印度是英国人用武力强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杂乱、糟糕透顶!如果没有英国殖民,现在的印度会像欧洲那样,由有很多国家组成,虽然文化相近,却也争吵不休。争吵和斗争,贯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赏印度人的一点是:“自信!没来由的自信!”
8. 中国和印度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里,一直继承和发扬着儒家、道家、佛家的传统思想,尊崇纲常伦理,讲求道义忠孝,这些传统的文化虽然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诠释,但仍然居于主要趋势不可动摇。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注重现世今生;中国文化追求同化。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这种国情使印度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民族特性与宗教差异。其中包括惯于争鸣的精神,容忍异端的理念,立足世俗的思考,质疑一切的观念,等等。提到印度,我们脑海中最先闪现的是它的宗教和民主,还有印度人虔诚的信仰和包容的胸襟。印度文化讲求“梵我同一”;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9. 印度和中国有多大区别
印度和中国的区别很大,印度穷人更多,中国穷人相对少一些,印度科技不发达,很多东西需要进口,中国科技技术发达,可以自给自足,印度地域小,人口密度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
10. 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在哪里
印度最富裕的城市是孟买,这座城市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孟买则是印度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截至2015年,孟买人口总数已达到2104万人。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都位于孟买。图为孟买的城市建筑。除了经济外,孟买的娱乐产业也很发达,宝莱坞就位于孟买。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图为宝莱坞电影剧照。不过,孟买的房价和物价非常高,交通也很拥堵,穷人很难在孟买生存下去。此外,孟买贫富差距巨大,图为孟买的贫民窟。按照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计算,中国最富有的城市是北京。尽管北京不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北京的有钱人很多,经济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和孟买一样,北京的娱乐产业也很发达,一些知名的文化传媒公司都把总部设在了北京。当然,北京的房价已经涨至历史高位,让百姓感到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