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去过印度雷多吗怎么样
一、概况
雷多,英文名为Ledo,中文译名又称“利多”、“莱多”。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地理坐标为(北纬27.29°,东经95.68°)。雷多是印度跟缅甸的边界城,是印度往缅甸、东南亚及中国的必经之路。该地为重要货物集散处,外国商人极多。
二、历史
默默无闻 在二战盟军到来前,雷多只有一个茶叶种植园,一个煤矿和一个砖窑。除了茂密的丛林,偶尔有一些土着村庄,仅仅只有最原始的狩猎土着纳加人和走私玉石的商人来过这里。 繁荣一时 二战期间,由于雷多地处防卫日军入侵英属印度的战略要地、驼峰航线的起点之一和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并有大量的盟军(包括中国驻印军、美军和英军)驻扎在此,雷多繁荣一时。 盟军的驻地之一 二战时孙立人领导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因为作战失利退入英属印度,到达印度东北部。盟军在雷多驻扎了大量军队防止日本入侵英属印度。 史迪威公路起点 在日本切断了中国获得盟国支援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后,盟军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和修筑了意义重大的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而雷多是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现在,在雷多小镇郊区,有一块巨大的牌子,这里就是史迪威公路“零公里”处。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Stilwell Road,Rejuvenate our lifeline,Revitalize our relationship,Reach out beyond the borders。(史迪威公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线焕发青春,为了使我们的对外关系焕发青春,到边境去!) 当年,这里也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史迪威/雷多公路零公里。它呼唤着从蓝姆迦出来的士兵报仇雪恨,打回老家去! 雷多位于史迪威公路的起点
中国驻印军反攻起点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在经过两年的训练后,6万中国驻印军士兵与2.5万美国工兵于1943年10月从雷多开始了通往中国的漫漫征程,他们一边歼灭日军,一边修筑史迪威公路。最终,中国驻印军与盟军一起打败了日本,取得了中缅印战区的全面胜利,成功返回国内。 这一切,都使得雷多走向繁荣。 走向衰落 二战结束后,随着盟军的离去和史迪威公路的荒废,雷多逐渐衰落,又回到了盟军到来前的状态。 此后的六十年中,雷多如同一座死城,牛群在空荡荡的公路上悠闲地散步,小贩靠在用柚木竹篾和铁皮油毛毡搭建的摇摇晃晃的路边小店里呼呼大睡;用当年中印油管的钢管和米轨铁轨做的电线杆也歪歪倒倒。 再次繁荣 随着中国、缅甸和印度近年来准备重修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雷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再次繁荣起来。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及经济联系的加强,修复史迪威公路的必要性日益增大。中国方面经过考察研究,决定先期修通腾冲至密支那200公里的道路,随后再从密支那往印度边境修,与印方修筑的公路对接,全线复活“史迪威公路”。 雷多再次处在了中印之间的重要桥头堡上。只要史迪威公路再次打通,雷多将迎来再一次的繁荣。
三、雷多附近的中国远征军墓地
位于雷多小镇旁边的玛格利特(Margherit)镇郊区的史迪威公路边上有一块杂草丛生的中国远征军墓地。资料记载,当年美军第二十总医院就驻扎这里,有大量的中国伤病员坐着飞机从缅甸前线来到这里,有些抢救无效的官兵就地掩埋。这里是2008年首次由云南省贸促会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第一次发现的另外一座被荒弃的中国军人的墓地。当时他们为找到自己战士墓地而高兴,也为此地无人照料而悲伤。随即他们拼凑出1800多美金交给随行的当地政府官员,恳切希望他们好生善待我们的士兵。现在,当我们拨开茂密的杂草,我们还能看到排列整整齐齐的水泥板掩盖的墓穴,其中有的石碑上还刻着中文。 墓地残破不堪,但是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尽管四周都是农田和村庄,但是当地的农民并没有侵占这块已经荒弃了多年的无人管理的墓地。墓地除了自然的坍塌风化,也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 位于雷多附近一座石油城迪格包艾(Digboi) 还有一座英军墓地。这里人工铺设的草坪非常漂亮,烈士簇拥在鲜花丛中如同一座公园,士兵有英国人,郭尔卡人和印度人,有专人住在墓园内负责看守。每一块墓碑上阵亡官兵的名字,籍贯、年龄、单位、阵亡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有一句祝福的话。
②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瞧不起印度美食
大家每次说起印度都会想到两个字“奇葩”,身上无时无刻透漏着神奇且神秘的色彩。印度人喜欢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块等切碎后放在一起煮然后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块,直至煮到糊状的食物。
印度人吃的大都是这样卖相的食物,并且是将这种糊糊浇到米饭上一起食用。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这种菜做成糊糊呢?
1.历史弥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个倒卖香料的国家,从本国、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香料然后再卖给欧洲人获得了大量利润,很早就对香料有一种痴迷。这些香料触动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时还具有许多好功效。然而将这些香料的味道发挥至极致的就是将食材煮至熟烂,再加入各种香料混合炖煮。许多人认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制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样子,他们仿佛吃进去的就是各种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衬品。而把各类食材煮成糊糊,让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灵魂,让每一口进食都充满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从香料进入他们的生活起,糊糊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欢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须用右手。在他们看来,右手是最干净的,而左手是最脏的。所以他们进食时会用干净的右手去触碰食品,这如同时对神灵的敬畏,唯有亲手触摸食物,嗅闻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并且感受它的温度,才能够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实的感觉。使用刀叉,阻碍了食物传达出快感。用手更利于菜品与米饭的混合,还能感受温度,以免送入口中烫伤口舌。正是糊状的食物满足了他们在对神明和在触感和味觉的上的追求。
3.气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达22度以上。炎热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鲜食物不利于长时间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没有冰箱,所以将新鲜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于放置和储存。另外,印度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种植的就是水稻。因为受到日照时间影响,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种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够达到两熟或者三熟,生长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细又长,就是我们所称的籼米。这种米饭煮熟之后没有什么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没有那么香甜软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将食物制成粘稠的糊糊状与米饭一同进食大大增加了米饭的香味和口感。同时糊糊也使松散的米饭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现状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但是印度大米年产量较低,及时拥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长时间的日照时间。但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印度雨季短暂,极旱极涝频发,粮 食收成受到影响。而其中十分之一用于出口。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增长率高于中国,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国内仍有超过两亿的人口处于饥饿的状态。印度达哈维贫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贫民窟。面积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就达百万。就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充足的环境下。将食物做成稀状的糊糊更能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满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印度人也成品尝到美味的香料食物。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别样的意味,耐人寻味。我们对此应保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去感受他国的不一样的文化风情与文化韵味。
③ 印度有多少犹太人
印度犹太人(20世纪上半叶末期超过3万)由3种基本的人种语言学集团组成,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历史、口语语言、宗教仪式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经济水准上。在孟买及其郊区集中居住着“以色列之子”(1947年约2.4万人);在科钦等地居住着科钦犹太人(1948年约0.25万人);在孟买、加尔各答和浦那居住着所谓巴格达犹太人(1948年约0.6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数不多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从欧洲国家移居到印度(1944—1945年期间这些移民的数目超过1千)。战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重返欧洲。
1920年,印度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它积极开展活动,参加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1930—1951年印度出版犹太月刊。在犹太复国主义小组的帮助下,建立了青年组织玛喀比和波音(后者后来改名为阿奇巴之子)。1947年印度独立后,犹太人的经济活动萎缩,原因是殖民当局的活动停止了,而印度犹太经济的上层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更主要的是“印度化”政策,部分的出口垄断和进口限制。以色列建国后,大批印度犹太人移居以色列,他们在以色列建立了若干定居点。迄至1985年,约2.5万印度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现在,“以色列之子”的绝大部分成员和科钦犹太人居住在以色列。数千名犹太移民去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1982年年底,印度犹太人为4300。他们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孟买。1971年12月印巴战争时,东线司令部参谋长詹科布少将是巴格达犹太人。
④ 世界白种人的总数量包括印度人的13亿人口吗
印度人不能全算白种人,高种姓是白种人的雅利安人,人口数量更多的低种姓的棕色人种和部分黑色人种、黄色人种,世界白种人数量统计到底包括多少印度人很难说.....只说了个总量没说具体分布。
⑤ 洞朗地区有多少印度人进入我国境内
八月二号,外交部公布三哥非法入侵我领土事实,截至七月底,三哥仍有40多人和一台推土机在我境内非法滞留。
三哥,还是老老实实的退出我方领土,不然越托到后面,那就有意思了。
⑥ 上海的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法国人,印度人 分别是多少
名字不一样。
⑦ 外国人为什么喜欢看中国的网络小说
中国的网络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很多国外友人每天追读中国网络小说的翻译版,《盘龙》《青云志》《我欲封天》等小说都有一大批国外粉丝。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喜欢看中国的网络小说呢?最近youtube上一位美国大叔向他的朋友们“安利”中国网络小说的视频中,列出了他喜欢看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解答了这个问题!
视频原标题:TOP 5 REASONS TO READ CHINESE WEBNOVELS
原作者:Level5Nerd
嗨,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阅读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
我很爱中国的网络小说,我知道,这很不一样,不是么?当我跟别人谈论到我对中国网络小说的兴趣时,他们会很惊奇,像我跟他们呼吸着不同的空气似的看待我。我认为这些网络小说很棒,更多的西方人需要了解并进入到他们错过的这场奇妙冒险之旅中。
在这个视频中,我会带大家一起回顾我最喜欢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你可以据此作为了解中国网络小说的起点并开始你的发现之旅。
首先,我所说的这种独特的网络小说包括武侠,仙侠和玄幻。
我知道我的发音可能很糟糕,但是也基本正确。(译者注:我觉得发音已经足够标准了??)
通过一些很棒的给出网络小说具体细节解释的网站,我们可以了解到,武侠是关于一些普通人拥有武术技巧和超能力的故事;仙侠则是更具魔法更加侧重于道教的一种武侠小说;玄幻更像是混合较多西方元素而有较少中国传统道教元素的一种仙侠小说。
这些网络小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篇幅很长,总计几百万字的几千个章节实属正常。
现在开始给大家分享我心中阅读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
第一,史诗级的叙事脉络。
小说通常讲述主角从默默无闻到成长为拥有改变宇宙能力的大人物的故事,这个成长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体现过程,不局限于某个章节或者系列,甚至独立于整部小说之外。
第二,不可思议的武打镜头。
这是我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之二。故事中的主角通常为了他们自己、家人或者是朋友而登上巅峰,而不断地战斗。不论你喜欢哪一种类型的英雄,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实例。
第三,也是令我最痴迷的原因,就是主角身上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的独特个性。
他们也会在故事中塑造经典的反面角色和恶棍形象,看到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的角色类型确实非常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了解到是哪些因素促使主角成长为一个英雄。
第四个原因,不同的文化。
去阅读一个描述中国文化自身的小说是很奇妙的,这跟那些来自其他国家面向西方消费者而写的小说不同,跟中国本土的网络小说相比,这些由中国、韩国、日本等作家写出的经由粉丝翻译后传入欧洲或美国的小说都缺少了文学性。从中国的网络小说中,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他们不同的语言和思考模式,以及背后隐喻的历史故事。我想说我真的十分陶醉于我目前所学到和了解到的每一个故事里。
第五个原因,最后但并非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幽默。
我说不清有多少次试着将中国这些网络小说中的笑点跟哪些没读过他们的人解释,但那确实很难解释得通。然而很酷的一件事情就是,当你真正读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真的会发现许多非常有趣和轻松的地方,尤其在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言之后,你才能发现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潜在笑点。他们真的非常有趣,而且明显跟美国名人秀、欧洲的小说有很大不同。
好了各位,这就是我推荐大家阅读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
――
针对这位大叔列出的“喜欢看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国内网友又是怎么评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哦兜兜耗油跟:我也说一下为什么我喜欢看中国小说,第一,因为我看不懂英文,第二,我看不懂日文,第三,我看不懂韩文,第四,我只看得懂中文。
古斯塔夫:我现在很佩服这种能对和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明文学能产生兴趣的人,因为我只有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讲解古代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罗马文明的书,天空之城,木马屠城,罗马的起源等等很多历史都是从那本书上学到的,那时候对异文化很感兴趣,但是后来已经很难对异文化感兴趣了,现在你让我看一本西方小说我一页都看不下去,只能接受中国小说,很奇怪,所以我很佩服这种能对异文化产生兴趣的人。
飞鸟的游鱼:我不喜欢国外小说的原因,是因为我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
开箱go毁我青春:日本轻小说已经在向龙傲天和无脑后宫的方向发展了,起点文学水平领先世界20年
⑧ 油管五常是哪五个国家
油管五常指的是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最有言论战斗力的国家网友,分别是指印度、韩国、土耳其、越南、波兰。其中印度网友自认为印度最有资格加入真·联合国五常国家,波兰网友认为波兰军力欧洲第一,韩国认为韩国是宇宙国,宇宙第一,越南认为越南超越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土耳其认为自己能打败俄罗斯。正因此,这五个国家被称为“油管五常”
⑨ 油管五常是什么梗
指在油管上吵架了印度、韩国、土耳其、波兰、越南五国网友。
油管五常指的是一个外国视频网站YouTube(油管)上的以上五国的网友,这五个国家的网友经常在油管上吵架;
五国网友各自都觉得自己扮演的是正义的角色,他们就像是油管上的警察、执法者到处出击,所以被人称为“油管五常”。
油管的由来:
2005年情人节,YouTube成立,油管即英文Youtube的谐音,前面的You跟“油”发言相同,tube中文就是管道的意思,所以人们诙谐的称为油管。
油管由乍得·贺利(CHAD HURLEY)、陈士骏(STEVE CHEN)、贾德·卡林姆(JAWED KARIM)等3名PAYPAL前雇员创办。
失业并负债的陈士骏和贺利在车房构思网上影音共享大计,并找来卡林姆帮忙,YouTube就此诞生。
其创办原意是为了方便朋友之间分享录影片段,后来逐渐成为网民的回忆储存库和作品发布场所。
⑩ tatiana manaois是谁
地地道道的秘鲁国印第安人,父亲跟母亲都是印度安人跟广东江门跟广州混血,已经经过五代人了,所以基本不会中国习俗了。早年在秘鲁开中餐馆的,在1982年至1992年光辉道路组织反政府十年之久,一家人在内战期间逃亡美国。1998年政局稳定了,一家人又随迁会秘鲁。目前塔蒂安娜在美国加州发展
Tatiana Manaois,1996年10月22日出生,来自California.独立歌手,作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