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中国》每集知识点是什么
《地理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每集知识点:
1、鸟之谜
鸟类的特征不在于翅膀和飞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鸟类有羽毛;当时没有鸟类的过渡性化石,鸟类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
1861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第三年),德国生物学家冯·迈耶在德国索伦霍芬小镇发现距今1.45亿年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化石。
他提出假说,始祖鸟长着翅膀,而且还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发达的爪子,长着长长的尾椎骨以及整齐的牙齿,都呈现出爬行动物的特征,证明这是一只具有爬行动物特征的过渡性的鸟。
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他分析出始祖鸟后腿与兽脚类恐龙后腿有35处相同特征,但是其他科学家认为这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2、风吟大漠
地球上约有1/5的陆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从新疆喀什向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喀拉墩,楼兰、米兰、且末、尼雅、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纪之后就没有了。
一五计划修建包兰铁路,中间穿过腾格里沙漠,在沙坡头治理流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向沙漠进军》。
1959年,29岁的朱振达被竺可桢委以重任带领中国第一支沙漠考察队队长。
中国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干旱地区的称为沙漠,半干旱地区的称为沙地;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以西的沙漠面积广阔,但形成已有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细润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原因;而贺兰山东部,数百年时间内大片草原变成沙地。
苏联专家传来了草方格沙障,中国改良从5米见方改为1米见方,麦草长度20厘米;草方格内沙子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壳状物,麦草腐烂,蓝藻结皮的生物土壤结皮,以后会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藓类结皮,地衣结皮。
3、问天冷暖
19世纪末,阿尔卑斯山上奥地利气象学家汉恩,提出气候稳定不变理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气候是一种稳定不变的常态。
20世纪初,美国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现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温带区域,维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向东移动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将延迟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大陆,没有高山峡谷的阻断,适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国由于占1/4领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变。
国学功底深厚的竺可桢研究中国古籍上记载的物候现象梳理历史气候演变规律,主要是《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主要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负责《四库全书》在战争时期的转移。
亚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一代)脚下,3000年前在秦岭一带,15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一带,500到1000年前在广西广东一代,现今只在云南边境有。
4、黄土天书
1870年,写就了《中国》这部巨着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黄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尘暴,提出“风成假说”。1950年前后,苏联学者帕夫林诺夫依据故乡伏尔加河洪水泛滥的研究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的“水成假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发建设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刘东生来到黄土高原研究。黄土红土交替,红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随雨水溶解并在在红土层下方沉积成钙结核,俗称料姜土,相对坚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渐变成红色,形成红土层。
红土层下半部分由于钙结核的沉积坚硬结实,成为能抗压的重要的支架层,建造窑洞时被利用在窑洞的顶部,所以窑洞顶部大多都为红土层。
黄土各处厚度相同,上下层颗粒大小没有明显区别,并没有洪水冲击淤积的厚度不一,大块颗粒在下层的特点,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黄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说”不对。
刘东生在黄土高原考察了东西走向4条,南北走向6条的10条大剖面,得出黄土颗粒大小区别,并根据黄土带的方向推断出风来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风成说”。
红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断红色土和黄色土的交替可能是沉积层形成时气候的湿润程度不同;黄土层中的蜗牛壳是干冷型的,红土层中的蜗牛壳是温暖型的。当时学术界普遍认同第四纪有四次大冰期的观点,但是黄土层红土层的交替却有32层,因此第四纪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黄土高原的岩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学家用深海钻探技术提取海底沉积物的有孔虫化石并进行氧同位素研究绘制出对应远古地质时期气候冷暖变化曲线,与黄土高原岩心古地磁曲线相符,推翻了经典的第四纪四次大冰期学说。
黄土高原、极地冰芯、深海沉积并列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的三大支柱。刘东生2002年获得国际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迄今为止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5、远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为止找不到从无花到有花,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过渡性物种。有花植物化石应该最早出现在热带,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一亿年的化石。孙革在黑龙江找到了1.25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学花序。与一位美国学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亿年前中东和远东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传播需要时间,那么一定还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发现了比星学花序早几百万年的“古尔万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尔万果的底层也产狼鳍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真骨鱼类,肯定是比星学花序的底层早。辽西也产狼鳍鱼,孙革去了辽西,1996年发现了1.3亿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而且在地层中发现了古尔万果是裸子植物。
辽宁古果的茎枝太细,不足以支持沉重的上部分,猜测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2000年在辽西发现了中华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不发达证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证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陆地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东亚大裂谷(安徽山东渤海黑龙江西伯利亚),莱茵河裂谷、盆地山岭省。中国国内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仑山有一次爆发。刘嘉麒师从着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写就了《中国火山》一书。
1997年,刘嘉麒来到雷州半岛的广东湛江湖光岩,湖光岩是一个玛珥湖,玛珥式火山喷发是指岩浆上涌的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发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气喷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后逐渐积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玛珥湖。
湖光岩的玛珥湖与德国西部艾菲尔高原的玛珥湖并成为姊妹湖。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大陆断裂带,南起莫桑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为东西两支,一路北上刺穿红海,直到欧亚大陆,长度将近赤道六分之一周长,拥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带之一,东非裂谷火山带。
世界上四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刘嘉麒认为东非大裂谷最终将走向平静,不会继续裂开。
Ⅱ 六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图
据史书记载,六朝时,前来广州与我国通商的国家计有大秦(在今地中海东岸)、天竺(在今南亚次大陆)、师子国(在今斯里兰卡)、jì@⑨宾(在今克什米尔)、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金邻(在今泰国)、顿逊(在今马来半岛)、狼牙修(在今马来半岛)、盘盘(在今马来半岛)、丹丹(在今马来半岛)、诃罗单(在今爪哇岛)、干陀利(在今苏门答腊岛)、婆利(在今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等十余国。
六朝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以下有利条件。首先,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海上航路,使广州得以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端口。汉代,由于造船、航海技术的局限,商船需沿海岸线航行,濒临北部湾的徐闻、合浦是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商船先沿广东海岸线至徐闻、合浦,再从这两个港口出海。《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了汉代从徐闻、合浦启航,沿北部湾折南,经中南半岛东岸,穿越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而至黄支国(印度东南部)的航线。六朝时期,中外造船技术都有了明显进步。《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九引《南州异物志》记述了海外诸国的造船技术:“外域人名船曰舶,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万斛大约相当于千吨。这些海舶航行速度甚为快捷,因其“随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牖,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风激波,所以能疾。”〔1〕 此类四帆之舶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航行速度。当时,在东南亚地区还出现了七帆船,如果顺风航行,一个多月就可扺达大秦(罗马)。〔2〕六朝时期,中国南方亦制造出了载重千吨的大舶,《荆州记》云:“湘州七郡,大盘艑之所出,皆受万斛。”〔3〕东晋,占据广州的卢循农民起义军曾作八槽舰“起四层,高十余丈。”〔4〕六朝时期,中外造船技术有了提高,船舶载重量大,不仅速度快,而且较能扺御海上风浪的袭击,故能胜任远洋航行。商船已无需象汉代那样沿海岸线航行,而开始选择快捷的航线,即从广州启航经西沙群岛海域直达东南亚。晋代求法僧人法显从印度附乘商船回国,其所着《佛国记》提到有商人云从耶婆提(爪哇或苏门答腊)“常行时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可知晋代从广州直趋东南亚的航线已经开辟了。1975年,广东省博物馆在西沙群岛考古调查中,在西沙北礁发现了南朝时期沉船遗留下来的六耳罐和陶杯,〔5〕证实了商船曾从这一海域通过。�
其次,广州便利的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其作为海外贸易中心的基础。当时,海外贸易中进口商品都是珍宝奇货,这些舶来品多不在岭南地区消费,而要转运到内地销售。以丝货、陶瓷为主的出口商品,其主要产地也不在岭南,它们多由内地商人贩运而来。这就要求作为外贸港口的地区,经济发展,交通便利,以利于进出口商品在本地销售和转运。公元217年,孙权把交州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广州),此后广州便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自东汉黄巾起义后,北中国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乱之中,地处南方边陲的岭南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中原人民开始辗转南迁,避乱于此。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纷纷南渡,徙居岭南。纵观从东汉末年至陈亡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六朝时期大量汉人徙居岭南,他们从经济相对繁荣的中原居于荒芜的南陲蛮邦,生存的需要促使他们致力于经济上的开拓。这样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汉人的大量南迁给岭南提供了一次学习中原文化的机会,广州经济正是在这种有利因素下,获得发展。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缘,南滨海洋,通过珠江水系,经灵渠道、萌诸岭道、桂阳道、武水道、大庾岭道及海上通道与内地进行商业贸易。此为广州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南方政权向外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中心的形成。割据江东的孙吴在致力开发东南地区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向海外发展。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求夷洲及亶州。”〔6〕亶州即吕宋。孙吴时交州刺史吕岱也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吴国的海上活动,为此后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晋、南朝的贵族,生活奢华,喜搜求异国珍宝,但由于偏安江南,与外域通商的西北陆路交通断绝,于是谋求海上通商之路。《宋书·夷蛮传》曰:“晋氏南移,河陇[HZ(][XCZ6.tif;%35%35][HZ)]隔,戎夷梗路,外域夭断。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汉衔役,特艰斯路,而商货所资,或出交部,汛海陵波,因风远至。又重峻参差,氏众非一,殊名诡号,种别类殊,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反映了南方政权统治者为追求奇珍异宝,不惜远航海外诸国的情景。广州的六朝墓葬中,曾出土了大量玻璃、玛瑙、珊瑚、玳瑁饰品。南京和长江下游的大型墓葬中,也常见有玻璃、玛瑙、珊瑚、玳瑁饰品以及随葬所焚熏的杂香。这些都是南方贵族所追求的海外奇珍异宝。�
六朝时期,广州不仅是全国海上贸易的中心,幷且也是一个国际港口,在国际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广州“舟舶继路,商使不绝”,〔7〕不仅汇集了南海诸国(东南亚各国)的商使,还有远至天竺、波斯、阿拉伯、大秦等远海诸国的商人。�
大秦在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遣使从海道来朝,开始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三国时,大秦商人秦论于公元226年从海道至交趾。到晋代大秦商使开始在广州登岸,《艺文类聚》卷八十五载:“大秦国奉献琛,来经于州,众宝既丽,火布尤奇。”可见,晋代,大秦和广州已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在六朝时期的广州,还可以见到来自阿拉伯的商船。这一地区造船的特点是以椰子或桄榔树皮搓成的绳子代替铁钉来缚船。晋代嵇含所着《南方草木状》载其特征云:“(桄榔)其皮可作绠,得水则柔韧,胡人以此联木为舟。”唐刘恂《岭表録异》中更详细地记载:“贾人船只,使桄榔须系缚,以橄榄糖泥之,糖干甚坚,入水如漆也。”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认为《岭表録异》中所载的贾人船是阿拉伯船。由此观之,六朝时期,阿拉伯商船已航至广州,其造船特点遂为时人所注意而记载之。�
六朝时期,广州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情况,可从史书中知其大概,据魏晋南北朝诸史记载,南海诸国经广州来朝贡的次数如下:三国吴1次,东晋9次,宋23次,齐缺载,梁39次,陈14次。来贡诸国有林邑、扶南、占婆、盘盘、丹丹、狼牙修、阇婆、婆利、干陁利、诃罗单、婆皇、狮子国等。其中扶南、占婆在晋至南朝各遣使二十多次。南海诸国遣使朝贡实质上是一种官方贸易形式。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诃罗单国遣使奉表经广州来朝贡,表中希望能与宋政权遣使以通商贸易,其表曰:“伏原圣王,远垂覆护,并市易往反,不为禁闭……愿敕广州时遣舶还,不令所在陵夺。愿自今后,年年奉使。”〔8〕道出了其遣使朝贡的目的。各国使团中,有的是由商人组成的。如“宋末,扶南王姓忄乔陈如,名阇耶跋摩,遣商货至广州。”〔9〕实际上是以官方贸易的形式来广州通商,对这种以遣使为名来通商贸易的情况,马端临就曾指出:“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10〕�
海外诸国除了以“遣使赍杂物行广州货易”〔11〕的方式来通商贸易外,还有民间商人的贸易。晋代天竺僧人法度,其父为商人,“久停广州,往来求利”。〔12〕宋蕃僧求那跋摩曾附商人船至广州。这些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民间商人。又《梁书·王僧儒传》曰:“郡(南海郡)常有凉生口及海舶每岁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这些海舶实为外徼人的民间商船,故州郡官吏敢于垄断舶来品的贸易谋利。《南史·吴平侯景传》亦云:“广州旁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梁萧劢出任广州刺史后,“纤毫不犯”,外国舶遂“岁十余至”。由此看来,当时来广州通商的民间商船数量相当可观。�
六朝时期,中国商使频繁往来于广州和海外诸国间,形成“商船远届,委输南海”〔13〕的情景。�
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或丝织物为大宗,柯斯马斯所着的《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一书提到,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首先运到锡兰,然后再由波斯、阿拉伯、埃塞俄比亚等地商人转运到波湾斯和红海。四、五世纪,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竞奢华,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很大,丝绸曾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等价。从出土的丝织物来看,四至五世纪罗马帝国辖下的埃及输入的中国丝绸明显增多。考古发现,四世纪埃及卡乌有用中国丝织成的织物;五世纪,埃及更多使用中国丝在当地织成丝织品。〔14〕故此,这条以输出丝货为主的海上商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在广州,终点远至北非。�
除丝货之外,从广州出口的商品中还有陶瓷以及岭南的特产肉桂等。�
进口的商品以香料、吉贝、犀角、象牙、琉璃、宝石、珠玑等为主,其中又以香料为大宗。晋、南朝正史中记载从海外诸国输入的香料有来自林邑、扶南的沉木香,盘盘的沉香,狼牙修的栈香、沉香、婆律香,大秦的郁金、苏合,天竺的旃檀。何以中土对外域香料如此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六朝贵族生活的需要,他们以香料熏衣、沐浴、随葬,或作为中药使用。二是六朝佛教盛行,焚香供佛需要大量香料,本来岭南亦有香料出产,但供不应求,且质量不及舶来品。所以在进口商品中,以香料为大宗。由此,“海上丝绸之路”亦有称为“香料之路”或“香药之路”的。�
六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广州成为一个“蕃舶金珠、犀象、香药杂产之当,充溢耳目”的商端口。当时的广州以其内地所罕有的海外奇珍而成为富裕之区,为南方政权所重视,而历朝到此任职的官吏也多把这片饶沃的南土作为私人财富聚敛之地。晋代岭南“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15〕南齐时,“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16〕南梁广州对外贸易处于高涨时期,官吏侍机渔利,“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他们“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17〕六朝时期,“籾积王府”的广州,各种海外奇珍源源不断输入朝廷,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孙吴时,统治者就对岭南采取以奇珍特产代替田户租赋的赋税征收办法:“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18〕各种海外奇珍还作为贡物大量流入京畿。这些物品起了补充国库的作用,梁萧劢为广州刺史,“岁中数献,军国所需,相继不绝。”以至梁武帝感叹:“朝廷便是更有广州”。〔19〕陈欧阳頠刺广州时亦“奉献珍异,前后委积,颇有助于军国焉。”〔20〕因此,六朝时期,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已成为南方政权辖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财富之区。�
六朝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或终点,亦即是全国海上贸易的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为唐宋以后对外贸易的繁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Ⅲ 印度洋里有什么动物
任何海洋动物都有可能有啊。。。要知道,世界各大洋之间是相互连通的。。。
印度洋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印度洋中年捕鱼量约有500万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在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还盛产珍珠。 印度洋洋底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大陆棚(波斯湾、红海、巴斯海峡、西澳大利亚等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金红石和锆石;印度海滩的独居石;厄加勒斯海岸的金刚石和磷灰结核;红海海底的铁、铜、锰等金属矿藏;洋底的锰结核。鱼类以飞鱼、鳀、灯笼鱼、金枪鱼、旗鱼、鲨鱼等最有名,还有海龟、海牛、鲸、海豚、海豹等。
Ⅳ 俄罗斯东临什么洋 西临什么海和什么海
俄罗斯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黑海
Ⅳ 《海底两万里》印度洋
写出了海底美丽的景色,介绍了印度洋特有的鱼类。
Ⅵ 世界的四大洋分别是什么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
由于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
四大洋的划分
1.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2.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白令海峡
3.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印度尼西亚群岛、托雷斯海峡、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
4.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界:苏伊士运河
5.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罗伯逊海峡、格陵兰海、挪威海
(6)印度的洋斯丹丹是什么扩展阅读:
大洋的划分是历史上的人们逐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它是彼海相望的人类对不甚知道的另一个世界的概括。大致上根据陆地的狭窄处划分,事实上根本没有绝对的说走到哪里“突然”从一个洋走到另一个洋。
像太平洋与大西洋北面就是根据马六甲海峡实在太狭窄,所以说“断开了”两大洋,南面则由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连线划定,也不是那么绝对。大西洋和太平洋南面由于南美洲南部火地岛和南极洲之间的狭窄的麦哲伦海峡划定。 而太平洋和北冰洋自然根据狭窄的白令海峡划定。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
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地貌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着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矿藏、天然气、鱼及夏季航道也会出现在北极海。美国、俄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均在北极海的不少部分声称拥有领土,各国屡就北极控制权发生争议。但没有国家可证明其大陆架伸延到北极,国际法规定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