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BA关注:印度人为什么能在世界顶级职场完败中国
近10年中,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世界500强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个席位。
“印度效应”为什么而产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为何如此超群?这甚至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商学院研究的课题之一。
登顶世界级企业
2017年9月,世界制药巨头诺华公司宣布: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于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继任成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这位新履职的CEO年仅42岁,是个印度人。他有着十分光鲜的履历:早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后进入哈佛医学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分别获得医学博士和公共政策硕士学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麦肯锡,2005年加入诺华公司。升任CEO前,他担任诺华全球药品开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
后来,他亲自主导的必应搜索引擎,以及基于云计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战绩显赫。尤其云计算业务,更是成为微软增长最快的产品,给集团贡献了巨大利润。
2014年2月,鲍尔默退位,纳德拉顺利接棒,成为微软第三任CEO。
彼时,纳德拉面临的是“救火”:微软原本打算靠收购来的诺基亚移动业务,扩充自己的设备部门,却在苹果、谷歌面前败下阵来;而一直以来,鲍尔默树立的销售导向作风已将微软带偏了轨道。
纳德拉上任后,表以极大决心:我将不遗余力地清除创新障碍,让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轨道上。重要的是,微软“必须回归硅谷创业公司的工程师文化,以开发者为导向,主力推动利润丰厚的云计算业务”。
上任4年来,他对微软的战略思路进行了大幅调整:过去按件计费销售的软件变成基于云的免费服务;让Azure、企业产品和服务成为公司新的“现金牛”;同时开发和收购一些较好的移动应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还开放了很多产品和技术,如.NET开源、Xamarin开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开发。
近日微软Build 2018的开幕演讲上,纳德拉表示:“智能云与智能边缘计算近在咫尺,这是巨大机遇,同时也倍感使命的艰巨。”而大会前夕,他还公布了一项颠覆微软历史的决定:Windows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存在。
一代IT巨头终于甩掉了“历史包袱”,纳德拉成了“刷新”微软历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应
纳德拉在极力用自己的方式让微软转变,但在其所着新书《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中,他称自己只是在帮助微软“进化”。
这个进化,就是重塑企业文化。
纳德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高级管理团队每个人之间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让每个管理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爱好与人生哲学。“只有当个人都将自己的热情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纳德拉身上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大家团结起来,激励人们去做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同事对他的这个评价,一方面反映了他的个人领导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印度人比较团结的特点。
纳德拉的变革在微软形成了与盖茨、鲍尔默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经竞争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软在业界频遭诟病;而纳德拉式的温和领导,正让这家公司变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温和的纳德拉,懂得一个对付“暴君”(老板)的办法:“他们对你大吼大叫,说你是疯子,指责你试图毁掉整个公司。但你不要被这种戏剧性场面吓倒,只要一次次拿着数据去找他们,证明你的观点。”
这是印度人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用思辨的方式解决问题。
资料显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长于辩论,比如百事可乐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学生时代就是辩论高手,这使他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成为争执的靶子。
在信仰众多、文化冲突较大的印度,这是一种绝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联席院长杨壮研究发现,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样的脉络。“他们在真正做事的过程中,反映出自己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
富于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职场上更注重积极沟通。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中国的CEO要求开会,一到办公室就绷着脸讲话;而印度籍CEO一到会议室,开场白则是“嗨,我来了……”
纳德拉说,在开会的时候,不只是让自己听,还要尽可能地让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之后,作为领导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开会的细节反映出:中国的领导者趋向严谨,而印度的领导者更注重沟通的效果。
反观被传统教育灌输的国人,尽管聪明、勤奋、服从、执行力一直代表着东方文化的优秀品格,但是这些,在形成领导者的素养上却差强人意。
不论是差异还是差距,在全球国家实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竞争对象,试图实现超越。
30年前,中印两国经济规模不相上下,而30年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印度的追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与“印度管理”的差距,却应令中国人细思极恐,奋起直追!
② 萨提亚·纳德拉的介绍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生于1967年的海德拉巴德的Nizams市,并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读计算机硕士,后来在芝加哥大学攻读MBA。2014年2月4日被任命为微软CEO。
③ 现在是谁担任微软CEO
现任微软CEO是萨提亚·纳德拉(2020年3月)。
一、接任CEO
美国时间2014年2月4日早6点(北京时间4日晚10点)微软公司宣布其董事会选定萨提亚·纳德拉出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成为公司董事会董事。
微软表示,该任命在宣布的同时已立即生效,意味着继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之后,微软史上第三任CEO将在中国的马年伊始,履新就职。
(3)萨蒂亚纳德拉属于印度什么种姓扩展阅读
纳德拉能接任微软CEO的原因
外界对纳德拉的上位一致评价为“是微软最合适的人选”、“最安全的人选”。理由大致有三点。
1、纳德拉在微软任职超过20年
微软做出这个决定或许也出于对公司内部错综复杂关系的考虑,毕竟微软不是一个“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地方。而纳德拉在微软任职超过20年,十分熟悉公司的内部运作,在微软内部也是一个广有人缘的人。
2、纳德拉的业务素养
纳德拉是一名技术导向的工程师,他在微软领导的部门负责开发运作企业电脑服务器的技术和其他后端技术。纳德拉对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用户需求都有很好的认识,对于目前的微软业务结构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
3、符合微软发展策略
据美国媒体披露,纳德拉此前已暗示他希望延续公司现有策略,不会主导大刀阔斧的改革。分析人士多认为,这也是纳德拉能胜出的主因。微软接下来发展节奏是稳中求变。
④ 纳德拉是怎样让微软起死回生的
纳德拉从业务层面和组织层面对微软进行了改造。还有一些大局方面的事情处理的都非常好。业务层面,纳德拉直面现实,重新定义Windows,将Windows10免费提供给消费者,同时与竞争对手合作,在苹果和安卓系统成为顶级的应用开发者。除此之外,纳德拉采用“云为先”的战略,大力发展Azure云计算。
为了提高自己的线上推广能力,微软开始学习中国企业,将所有服务集成在一起,打造超级应用。Office365里内置Bing、Skype、Contana等各种服务,企业服务全部打包在一起推出一个Dynamic 365。最新版本的Win10系统,更是直接用浏览器标签页的方式,将所有软件服务集成到同一个对话框内。纳德拉甚至放弃了自家软件更新在Windows平台优先的政策,新软件版本永远都是iOS、Android平台先更新。
⑤ 萨提亚·纳德拉的人物评价
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美国Forrester研究公司的分析师斯塔盾(James Staten)谈及了纳德拉的优势和劣势。这位分析师表示,纳德拉曾经在必应搜索引擎供职,他意识到微软必须加快发展节奏、加速创新和产品开发周期,纳德拉同时十分看重互联网服务的巨大价值,同时从行动上领导了微软向云计算的转型,另外,纳德拉也强调打破微软内部的各自为政,通过集体合作开发出优秀的产品(这也是鲍尔默的微软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纳德拉的弱点时,斯塔盾分析师表示,纳德拉对于反对意见没有足够的耐心,但是也会根据周围的意见,对发展战略作出微调修改。
纳德拉在微软内部和整个行业都有较高声誉。在线存储公司Box首席执行官艾伦·列维(Aaron Levie)曾在Twitter上发消息称:“ 萨蒂亚是微软CEO非常强有力的人选,他知道如何建立平台,发展云业务,并且对未来有远见。”
但对这项任命亦不乏负面声音,FBR资本市场部的副总裁易福思(Dan-Ives)评论说,外界对于微软的一个乐观预期,是他们能够寻找到一个外部人,可以做出一些重组微软的重大艰难决定,比如亏损的游戏机业务Xbox是否剥离掉?如今由一个内部人上台,这些改革已经没有希望。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谢兰德(Rick-Sherlund)也表示,纳德拉从未担任CEO,一下子要领导一个13万人的大型公司,从战略决策到业务运营,纳德拉将面临艰巨的挑战。微软最终还是希望寻找一个拥有科技背景的高管,可以在未来十年长期担任微软CEO。
⑥ 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
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却鲜有中国人身影?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
自从谷歌起,硅谷大公司的一项默认传统就是免费开放公司自助食堂。随着硅谷移民越趋多元化,这些大公司的食堂也开始向雇员提供全世界各国菜式。但近几年,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硅谷员工经常开玩笑称,甚至可以根据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来判断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
照此推理,现在硅谷咖喱味最重的食堂大概就是谷歌了。随着咖喱味一路飘香的,还有印度人在硅谷权力之路上越走越远。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工程师在硅谷没有上限。谷歌新任印度裔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数不清的硅谷印度裔高官
硅谷的印度高管已经有点数不过来了。其中就有红透半边天的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以及微软历史上第三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仅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后来美的。
比如,皮查伊出生于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的一个普通家庭,住在一个两房公寓里,他的父母连个电视机都买不起。纳德拉则在1967年出生于印度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计算器硕士。
当皮查伊在1993年,也就是互联网革命的前夜来到硅谷时,他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才帮他垫付了去美国的路费。皮查伊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到史丹福,发现这里连一个双肩包都要卖60美元时彻底震惊了。但皮查伊也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几乎是没有穷尽的互联网世界。
今年 43岁的皮查伊,在谷歌公司内部升迁极快。正是他发明了google chrome,在担任新CEO前,掌管安卓业务已经有两年了。皮查伊从当年那间印度破公寓里动身,用了20年,到现在执掌硅谷最重要的谷歌帝国命脉,这样的跳跃哪怕是发生在“美国梦”的语境下,都令人动容。
硅谷流传的一个说法是,皮查伊曾经一度想跳槽去推特(Twitter),但谷歌为了留住他开出了一张5000万美元的奖金,并最终给他让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除了皮查伊和纳德拉外,硅谷的传奇式印度高管比比皆是。
最早可溯源到1980年就来到美国的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巴蒂亚是hotmail的发明者,1968年出生于印度昌迪加尔,后来在加州理工念书。
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软件公司之一Adobe的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印度奥斯马尼亚大学念完本科,来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读了计算器硕士。
演示文档共享平台“Slide Share”联合创始人兼CEO 拉什米·萨哈(Rashmi Sinha),出生于印度阿拉哈巴德,后在伯克利大学深造。太阳微系统公司,就是那个发明了Java语言的公司,其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是在印度出生,于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受教育。
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 Warrior),此前还担任过摩托罗拉的首席技术官,同样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
谷歌除了皮查伊,还有一位印度裔高管:企业业务总裁艾米特·辛格(Amit Singh),是他在2001年重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出生长大,也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罗克分校读书,后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德卢斯大学念计算器科学研究生。
鲜有中国工程师高管
印度高管的成长路径,其实与中国工程师一模一样的。活跃在硅谷的大量中国工程师,同样也是在中国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念完本科,然后申请来美国攻读工程类的博士,最后前往硅谷求职。
同属亚裔的印度和中国工程师,在美国其它族裔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绩优秀、技术拔尖,但不擅长体育,总体比较内向,喜欢和自己人扎堆。
但中国工程师能在硅谷真正出头的少之又少,像网络最近高薪挖角的吴恩达可能是一例。1976年出身的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名震硅谷。即使是吴恩达,也是出生在伦敦、于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华裔,并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样成年后才移民来美。除吴恩达之外,就很难数得出几个中国工程师高管的名字。
硅谷一个传统族裔权力结构是:大量担任技术研发任务的中国工程师,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层,再往上则是美国本地白人高管。
现在,印度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天花板瓶颈”。但中国工程师依然停留在“勤奋、靠谱、技术能力强”的研发人员层面,鲜有向管理层的突破。
中国工程师私下对印度同事最大的抱怨,就是认为印度人“互相偏袒”。最被诟病的几大罪状,就是在公司入职时,印度面试官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选人,甚至不惜放水;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帮结派,喜欢口头上表功和讨好上司,个个都爱钻研晋升之道。
古老的印度学徒传统
这些“声讨”当然有中国工程师受压抑的情绪化,但在管理学中,这种“印度式管理”倒也确有出处。瑞士圣加仑大学在2004年搞了一项对印度式管理风格的研究,结论称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这篇研究称。
新罕不什尔南方大学一项研究也比较了跨国企业中,印度经理和美国经理的差别,称“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这种发源于印度手工艺行业的古老传统,在推动印度裔工程师融入硅谷时显得马力十足。早在沙比尔·巴蒂亚时代,印度工程师和企业家就开始在硅谷拓宽势力范围,靠一代代的积累建立印度企业家在美国的超强人际网络。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就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老乡。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这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识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地位”,《印度经济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前几代印度移民另一个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印度人只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杰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所以,中国工程师最看不惯的“给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团”,虽然可能有意气之嫌,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风格。就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互相提携的传统,上一代印度人为今天的皮查伊和纳德拉开辟了道路,向美国人证明了印度人可以担当大任。
对于中国工程师,除了缺乏这种强力抱团的传统外,最望尘莫及的还有印度人英语的母语优势。在吐槽完印度同事“爱拍马屁”后,许多中国工程师也都会哀怨地再自叹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想拍句马屁也都说不太溜。”
录取率不到2%的印度理工学院
仅仅靠提携,可能能进入大公司混碗饭吃,但要成为“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还是要靠超强实力。皮查伊能当上谷歌CEO,首先还是因为他发明了chrome。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印度工程师确实是仅凭个人实力,就能让整个互联网世界心服口服。根据2014年的数据,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
在美国,印度人实际上已经成为由移民创办的科技创业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过了英国、中国和日本三个族裔加起来的人数。
从 1999~2012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7%飙升到了15.5%。创业公司是最能代表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的一个指标之一,这些优秀的印度裔工程师,其中大概有一半都来自于同一所印度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
这是皮查伊和许多其它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录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学录取率还低的多。或许把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顿大学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据调查显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集中地硅谷,约2000个新生企业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培育出来的人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学院70%的毕业生会选择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50年,印度理工学院总共诞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
⑦ 微软 老板是谁
微软公司没有具体的老板,它是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于1975年的股份制公司,公司董事长是约翰·汤普森,萨提亚·纳德拉为微软公司CEO。现如今,公司最大股东也不再是比尔盖茨,而是持有3.33亿股的前任CEO史蒂夫·鲍尔默。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美国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Beginners'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译培基。
培基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是一种设计给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
2、运营组
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3、研究院
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领导,负责对现在或未来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⑧ raju( 名)sadagopan(姓) 中sagupanda 在印度种姓制度属于什么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还是首陀罗)
刹帝利
⑨ 微软公司的CEO是谁,并说说他的简历
微软公司的现任CEO是萨提亚·纳德拉,北京时间2014年2月4日晚,微软宣布,比尔-盖茨不再担任微软董事长,新职位为技术顾问,汤普森(John Thompson)接任董事长一职,同时微软宣布纳德拉(Satya Nadella)为下任CEO。
该任命在宣布的同时已立即生效,意味着继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之后,微软史上第三任CEO将在中国的马年伊始,履新就职。
第六:纳德拉还帮助微软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Office 365。微软此前已经表示,Office 365是公司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第七:微软上一财年云服务营收达到203亿美元,高于2011年纳德拉接管时的166亿美元。
第八:纳德拉是一位睿智、老练的人。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纳德拉在公司内部以善于让交战派系携手共事而着称。这也意味着纳德拉上任后能够继续执行鲍尔默去年夏天提出的“一个微软”的重组方案。
第九:在加盟微软之前,纳德拉曾在Sun任职,这家公司如今已被甲骨文收购。
第十:纳德拉出生在印度海得拉巴,获得了印度芒格洛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及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技术背景也让纳德拉在微软内部获得了街头信誉。
⑩ 萨提亚·纳德拉的人物生平
纳德拉生于1967年的海德拉巴德的Nizams市,并在印度的Manipal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读计算机硕士,后来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攻读MBA。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的Vinod V Thomas,25年前曾经在印度担任纳德拉的老师。在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他评价说:“我不能马上回忆起他来,他并不是最好或是最糟糕的学生,但记录显示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从同学们中脱颖而出。”
在1992年加入微软之前,纳德拉曾经在Sun公司任职。之前职务是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执行副总裁。过去20年中,纳德拉一直与微软CEO鲍尔默和联合创始人盖茨合作紧密,并多次得到鲍尔默的支持和肯定,这意味着他将继续坚定执行此前鲍尔默所制定的微软转型策略。此外,纳德拉还帮助微软推出了云计算版Office软件,即Office 365。微软表示Office 365是其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在截至2013年6月份的上一个财年,微软云业务营收增长到203亿美元,而他接手时2011财年营收为166亿美元。
纳德拉确实是微软多项重要技术的开发者之一,这些技术包括数据库、Windows服务器和开发者工具。他所负责的微软Azure云服务在业内很受推崇,被称为Amazon云服务的替代者。
北京时间2014年2月4日晚,微软宣布,比尔-盖茨不再担任微软董事长,新职位为技术顾问,汤普森(John Thompson)接任董事长一职,同时微软宣布纳德拉(Satya Nadella)为下任CEO。
萨特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出生于印度第六大城市海得拉巴,但他的印度口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明显。
纳德拉在班加罗尔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便移居美国。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后,他于1992年进入微软,历经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两任领导,是微软的“老人”。
微软董事会认为,纳德拉更熟悉微软内部的复杂环境,能比“空降兵”更快地推动新产品和业务发展。微软前战略顾问Charles Fitzgerald向《纽约时报》表示,纳德拉“知道微软的家底内幕”。
纳德拉曾在Windows、Office等多个业务部门工作,先后领导微软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SQL Server数据库和Azure云计算业务,在过去三年间他直接向鲍尔默汇报。
鲍尔默常被指为对新趋势反应迟钝,而纳德拉善于说服上司进入新领域。他最早注意到企业鼓励员工自带设备(bring-your-own-device,BYOD)的趋势,并向鲍尔默指出微软有必要发展云服务,但后者倾向于继续倚重System Center系统。
“你提出一个想法,他(鲍尔默)总会说'这是我听过最蠢的主意'或'我不同意'。”纳德拉说,“要对付他,你必须坚持不懈。”
他在比尔盖茨手下工作时就学会了对付暴君上司的办法:“他们会对你大吼大叫,说你是疯子,指责你试图毁掉整个公司。但你不要被这种戏剧性场面吓倒,只要一次次拿着数据去找他们证明你的观点,因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考验你是否真的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
在他的推动下,Windows AZURE打破微软传统,加大对开源数据的支持,并于去年年初加入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DCA)。AZURE支持包括Linux、Hadoop、MongoDB、Drupal、Joomla在内的数千个开放标准和开源软件环境。微软1月中旬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微软商用云业务收入增长107%。
2013年10月,纳德拉向Gigaom创始人Om Malik谈起微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企业市场,我认为我们处于攻势。我直接负责的业务价值超过200亿美元,但至少已有2兆美元投入到整个云服务市场。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已经开了个好头。云服务、大数据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在消费市场,我们已经推出一些硬件产品和新的操作系统,这些举措相当大胆。我们在桌面时代成就辉煌,人们会问'为什么你们新出的产品没达到同样的量级?' 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战略很明确,触屏、大屏幕都非常重要,你会看到我们对设备产品不断创新。总而言之,微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如何改善我们的硬件产品和服务。”
纳德拉很少谈及微软的消费业务。与拥有销售背景的鲍尔默不同,纳德拉在消费领域毫无经验,而该领域对微软意义重大。
微软2013财年二季度总营收达到了245.19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14.6 亿美元增长了14%,净利润则从2012年同期的63.77 亿美元增长至65.6 亿美元,增长3%,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从财报来看,微软第二季度的增长主要归功于高达119.1 亿美元的设备与消费产品收入,比2012年同期增长13%。 2014年2月4日,微软董事会宣布萨提亚·纳德拉担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董事,喧嚣已久的微软新ceo选择至此尘埃落定,带领错过了搜索、移动等机会的微软走出“新路”,是纳德拉被赋予的使命。
云计算的拥趸
“在公司转型期间,萨提亚·纳德拉是带领公司前进的最佳人选,”比尔·盖茨表示,萨提亚拥有有目共睹的核心工程技能、清晰的商业远见和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超强凝聚力;他对科技如何在全球的应用和体验上很有远见,这正是微软未来扩展产品创新和成长所需要的。
比尔·盖茨将以创始人和技术顾问的新角色在董事会中任职,并将花更多的时间在公司,以协助纳德拉为公司未来技术和产品制定方向,业界普遍认为他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把关人,“从未担任过ceo角色的纳德拉缺少某些经验,盖茨能更好地帮助纳德拉在战略层面上给予正确的指引,避免犯错。”
出生于印度、现年仅46岁的萨提亚·纳德拉,原担任微软云暨企业团队执行副总裁在微软效力22年,是主管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的“老将”。自1992年加入微软以来,纳德拉主导了涵盖公司主要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战略和技术转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微软迈向云计算,以及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云基础架构来支持 bing、 xbox、 office和其他服务。
他与重塑软件世界的最灼热趋势——云计算——有着紧密的联系,纳德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该公司是这一理念的早期拥护者。
微软如今在企业级市场风生水起,尤其是在云计算市场,与ibm、亚马逊aws等平起平坐,其企业级业务占比全部营收的50%,而纳德拉执掌的部门贡献超过三分之一。作为纳德拉的“老本行”,持续推动企业级业务并保持更加稳定的增长是纳德拉的使命之一,他也是最有能力带领微软继续在企业级市场实现进步的领导者。
凭借纳德拉的优势,微软未来无疑会更加注重企业与云计算业务。从企业级的竞争格局来看,微软在“云”与“服务化”上走在了对手的前面,但在大数据等“智能化”维度上落后于对手,下一步能否在此方向上有更大的突破,将是微软发展的关键。
“安全的选择”
微软新任ceo一定要对微软未来发展战略有着很高的认同度,不然就会酿成类似于惠普此前每届ceo都有不同战略的悲剧。
很多评论认为性格相对温和的纳德拉无需进行颠覆性革新,只需在鲍尔默定下的战略上,稳步推进就能走好微软转型之路。
微软的转型正是坚持鲍尔默提出的“一个微软、一个战略”,即实现企业级与消费级市场共享一个平台的战略目标。这些年微软在从产品向“设备+服务”公司转型中暴露出许多矛盾,包括内部组织架构的冲突以及生态链合作伙伴因更多选择而与微软渐行渐远等,这些矛盾强势的鲍尔默无法解决,抛给了温和的纳德拉。
微软在移动领域行动不够迅速,在向设备转型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风头一直被谷歌与苹果把持,鲍尔默从技术、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和尝试,但效果甚微。鲍尔默在离职前对微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巨资收购诺基亚,以实现“设备与服务公司”的转型方向;进行内部重组,将从前的8个产品部门整合为4个新部门,以实现“一个微软、一个战略”的目标。
移动设备端的缓行,不仅让微软失去了“设备端”话语权,未来必将影响到微软的“服务”战略,谷歌与苹果不断强化企业级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苹果与安卓移动设备进入工作场景,微软的工作与企业级优势也将被蚕食。同样在云和服务端,微软并非无可取代,来自亚马逊、ibm、甲骨文等对“智能化服务”的全速推进,以及他们对ios与安卓移动平台的全力付出,将使得“智能化移动时代”这个机会被瓜分殆尽。
从沸腾的激情到火爆的脾气,执掌14年后,鲍尔默总是显露出过剩的精力。接替他的纳德拉生于印度、喜欢安静思考,但拥有“很高的情商”。创造一个更创新和更灵活的微软,纳德拉必须要有颠覆性的“玩法”。
在就任微软CEO的几十天里,纳德拉重点做了这些事情:纳德拉亲自出席发布会,推出了针对iPad平台的Office软件套装;昨日,微软宣布将不再对智能手机和小尺寸平板电脑收取Windows软件授权费用。外界认为,此举虽然可能不会为给微软带来巨大收益,但却意味着微软开始转型。
纳德拉还为企业用户推出了管理员工移动设备的企业文件应用,无论他们使用的是微软设备还是竞争对手设备,均可以接入这一服务。
纳德拉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反映出了他对微软已处于“失陷帝国”状态的清晰认识。在过去数十年来,Windows系统一直主导了全球计算机产业,无数的程序员为这一平台夜以继日的开发应用,这也就使得Windows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中心。 2014年9月25日上午,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 ·纳德拉(Satya Nadella)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公开活动。这是他在出任微软CEO后的首次中国之旅。
纳德拉此次的中国行将持续两天,行程将包括与中国学生对话、为“微软新视界”项目揭幕、在清华大学演讲以及出席客户峰会等。而对于其他的具体行程计划,微软方面拒绝透露。
纳德拉25日的首站活动是与来自清华、复旦等大学的微软“创新杯”获奖学生过招,另外一次是与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交流,分享自己如何从去美国留学到成为微软CEO的经历。萨提亚的两站活动都与大学生紧密相关,这对于一个商业公司的CEO而言是非常罕见的。有分析称,萨提亚可能在向外界表明,在他带领之下的微软,思考如何招揽更多优秀的、创新的中国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