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拥有一口标准的印度口音
题主这个问题太尖锐了,我实在想笑,因为如果你是南方人,你会知道有个地方叫广西,如果你是广西人,你会知道这里有很多人是壮族,如果你在广西认识壮族的同学,你会知道有一种人说普通话很“夹壮”;然后你会发现,壮族(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讲壮话的同学)同胞讲普通话的就像印度人讲英语一样·····所以我不太推荐你学习印度口音,但是,如果是制约了生产力,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些。
要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学英语。这是我能想出来最实际的一种方法,学习所有语言的方法。
Ⅱ 请问大家怎样可以快速的学习印度式英语啊
我也在印度工作过,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印度人不要用太高端、太复杂的英语,用普通点的英语,而且他们在说英语的时候,口音很重,你就着重的问重点就行
Ⅲ 印度语言有1600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怎么交流的
印度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由于其信仰、地形、历史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印度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语言。印度的语言种类也是世界上拥有语言最多的国家。
由于印度的历史原因,印度人中使用英语的人数也有很多。一般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就喜欢说英语,看过《起跑线》这部电影的人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讲英语的人还经常会歧视那些说印地语的人。而英语,虽然是后来传入的语言,但使用的人数也相当高,能懂的英语的人也不少呢。
总而言之,印度的语言虽然多,但经常使用的语言并不多。使用最多的语言也就是印地语和英语,语言多,并不影响印度民间进行交流。印度政府为了能够使语言统一,还是下了不少苦工的,没有必要担心印度会发生交流不通的情况。
Ⅳ 印度有上千种语言,当地的官方语言又是什么语言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一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统一的语言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这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不过,想要做到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确实比较难。除了单一民族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很难做到。今天所讲的这个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它就是印度。
最终,是宗教问题,历史记载,10世纪开始,来自阿拉伯的中亚突厥人开始进入印度,开始了伊斯兰教大规模进入印度的时期。10世纪末阿富汗加兹尼王朝入侵印度,19世纪莫卧儿帝国瓦解,整个印度在这期间经历了近1000年的伊斯兰教统治过程。而在大不列颠征服印度之时,印度已经成为了一个宗教文化分裂的国家。这些都是印度语言难以统一的原因。
Ⅳ 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说多种印度地方语言的能力
我会说多种语言,但不会说多种语言。我可以用三种语言说读写。自从我过去十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学习和工作以来,我对Marathi相当熟悉。旁遮普语由于其惊人的熟悉度和知名度,我可以理解。我可以理解阿萨姆语和奥迪亚语的含义,非常类似于我的母语。另外,我和朋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两种语言都是他们的母语。
所有这些,我渴望更多。我是孟加拉人,即将在一个马拉雅里家庭结婚。而且,尽管我的公in是完全支持的。我想念用他们的母语与他们互动。特别是我未婚夫的祖母。与旁遮普语和马拉地语不同,我正在努力寻找任何共同的基础甚至开始。我很困惑,我无法将引用与上下文相关联。Dravidian脚本很难。所以这是我列出的一些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
3)快速痴迷掌握语言不应该是你的关心。理解和接受它应该是首要任务。
4)无视文化背景就像棺材里的钉子。它教了很多关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它可以帮助您学习进化并保持对它的兴趣。
5)学习语法错误的语言将是一种罪过。绝对不要那样做。这让人很难堪。最初的错误是可以的。做到并从中学习。
Ⅵ 世界上有8000种语言,印度有1600种,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语言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创造是一项非常惊人的创举。世界上的语言不计其数,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也只有一百多种语言,印度的语言竟然有1600种。世界上有8000种语言,印度有1600种,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语言?
除此之外,印度的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在以前,复杂多样的地形就容易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不同的部落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印度有这么多的语言,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产生的。
Ⅶ 据统计印度约有四百余种语言,为何他们语言数量如此众多
印度它之所以有这么多语言,还是因为他们古时的国家十分众多。因此才会有着1600种的语言。也正是因为众多的国家,才导致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也正是因为如此印度的语言才会十分的丰富,与多样。而且印度是除中国以外,历史十分悠久的代表国家。正是因为他的历史悠久,也催生了印度这些多种多样的语言的发展。
其三,印度拥有众多的教派,印度人他所处的宗教十分的丰富。有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等等一些宗教的人,他们所说的语言和所发展来的文化都各不相同。再者印度原来是殖民地,因为英国法国等等一些外国的人来到印度,也会使他的语种发生变化。这也会让印度人的语言种类变得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印度的语言之所以丰富,还是源于它悠久的历史,其所信仰的宗教,还有就是古时的国家众多。这些都是造成印度它之所以会语言丰富的原因。
Ⅷ 印度有多少种语言,各种语言之间区别大么
印度语言非常复杂,根据1961年的统计,有1 652种,根据2001年的统计,有29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有122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万人,这些语言主要分属于两大语系: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和达罗毗荼语系(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2%),此外还有部分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南亚语系蒙达语族,以及其他一些孤立语言。
印度现时主要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官方语言为使用天城体字母的印地语”,但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正式全国通用语言。
2004年,印度政府宣布符合一定条件的语言,可以确定为“经典语言”,2004年确定泰米尔语为经典语言,2005年确定梵语为经典语言,2008年确定泰卢固语和埃纳德语为经典语言。
2005年,梵文被宪法第351条确定为官方语言印地语的原始语言,后来经由文化部的语言专家委员会推荐也被定为经典语言。
在印度被英国统治时期,行政单位只能使用英语,1947年印度独立后选择一个本土官方语言非常困难,虽然印地语被定为中央政府官方语言,但印度实际以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不超过40%,使用其他语言的人,尤其是南方各邦,学习印地语非常困难,所以各邦都确定自己的官方语言。但由于高等教育需要使用统一的语言,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现在各邦正在实行一种渐进的语言教学法。
从2007年开始,印度最着名的15所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已经改变了方式,试卷虽然仍然只使用两种语言(印地语和英语)出题,但学生答题允许使用下列语言之一:英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拉地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乌尔都语。
其中,印地语及其相似的北印几种语言用天城体字母书写,乌尔都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等几种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其他语言各有自己的书写字母。
Ⅸ 介绍一下印度小学教育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着,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做好扫盲工作,印度不同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尽管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都不计较,他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胜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隔阂,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语言的统一。
更可喜的是,参加扫盲的人数,女子超过了男子。女子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的重要,这对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妇女更有勇气处理自己的事务。
脱盲后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各地设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脱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庄,总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开设各种课程,还开办有关农业、畜牧、兽医、上地管理、养蚕、渔业等短期训练班。此外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脱盲后的“成人学习中心”为脱盲人员提供各种开发和服务项目,诸如卫生、社会福利等,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脱盲后的成人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保健、合法权益等的意识,同时发挥他们的才干,为社会服务。印度各地已开办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些做法还有待于巩固与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对15~35岁的人进行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是通过邦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来实现。前面提到印度把消灭文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视,而且卓有成效。通过成人教育的开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后来又上升到63%左占。为全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此,印度的扫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银行的赞扬,认为“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都有深远影响”。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是否发达,妇女的教育情况是一个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注意到对妇女的培养问题。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岁以上的成人妇女摆在首位。对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提高妇女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应同男子享有一样合法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三是使她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特别是有关营养、保健、儿童护理和计划生育等知识;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在各种团体中的参与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发展女子教育的指标,并且对那些妇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邦或城市进行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子教育发展显着。在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为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这样使女子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有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又提高为225%。另据有关统计,印度在过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学人数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以大学为例,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为26%。女子的识字率自独立后有明显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上升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专门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从事教学、科研、行医和经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着名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女子的状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着变比。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岁的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自独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搞好教育,正在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Ⅹ 印度的官方语言有22种之多,为何不统一官方语言呢
这种情况是有比较复杂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历史问题使印度的民族分裂,各个民族不能够团结的拧成一股绳,所以就不能统一语言。还有一方面就是印度的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所以都只学到自己当地的语言,不能够统一语言。下面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方面。
03.英语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统一交流恩语言。
由于历史的分裂问题,让英语成为了各个民族交流的唯一语言,这成为了印度人的习惯,所以也没有办法统一一种印度语言来成为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