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其佛像造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之后有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普受汉人的认同,而加以信仰成为中国佛教,尤其观世音菩萨,时常变化不同的法相,来救渡世人,所以有了三十三应化身之说。
一、杨柳观音
杨柳观音别名为药师观音,自古中国人相信柳枝,具有灵力, 因而命名杨柳观音,是中国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应化身的首尊,杨柳观音的像很多种,有手持柳枝,还有身边放着,装有杨柳的净瓶,相传每年 正月十五日,有杨枝净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经过七天加持祈祷之后,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净水增加观音力,然后法师为参拜者举行,结缘灌顶法会。
在日本灵异记记载,接受此法会之人,可消 灾解厄,也可治疗疾病,有这段传说,所以说杨柳观音,又变成药王观音。
在台湾也有用柳叶,来净身洗手才进入庙内,代表借着杨柳的灵力,来驱邪赶煞,每次祭典或者神 佛圣诞,还是做法事,高僧与法师,手持杨柳来清净。杨柳观音的真言梵文为
二、龙头观音
观世音菩萨乘龙在云顶的法相非常多,可见观世音与 龙的关系密切,在中国或者台湾大部份,早期都有龙王庙,当作进行祈雨仪式的地方,还有安抚带来洪水之龙王的意思。
民间传说大多数的龙王,会引发大洪水,让天下苍生受苦,有能力惩罚龙王罪恶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一方面,少数秉性善良的龙王,经常跟随在观世音的左右,呼云唤雨,泽被大地使五谷丰收,因为在祭拜龙王之时,信众也会祭拜观世音菩萨,使龙王不敢随兴发飙,中国与台湾相信这种讲法,而来信仰,就创造出站在龙王头上的观世音菩萨。
古印度相信观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湿婆神演进而成,与波斯水神阿难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观音乘在龙的法相,是承袭太古时代水神的信仰,这是古印度之时的说法。
三、持经观音
持经观音的法相,大部份有端坐莲花,也有盘坐在岩石上,右手持经卷,也有雕刻左手,经卷并非古印度式的梵箧,而是中国的卷书,透出时代感的气息
四、圆光观音: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圆光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闽南有一山村,人们以打猎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兽经常趁人们进山打猎时到村子伤害小孩。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化身一个小孩来到村口,等怪兽进村伤人时,现出身后烈焰闪烁的宝像,将怪兽降伏。表示众生只要临危不乱,树立必胜信念,观音菩萨就会保佑众生解除灾难。
五、游戏观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与《普门品》中“或被恶人受,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应。
游戏观音又称三面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云游到洛阳城内,取出一面宝镜,声称只要人们拿出三文钱,就可以从镜中照见自己的过去与来生。待人们一一照过惊疑不定之时,观音菩萨现出宝相,但人们看到菩萨的相貌却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样。于是,人们便用菩萨没有拿走的钱塑了一座三面观音像供奉起来。表示观音菩萨告诫众生不要以为做了恶没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没有人逃得了因果报应。
六、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现出一袭白衣的宝相,超度冤魂。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七、莲卧观音: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观音之小王身。卧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几个盗贼偷光了多宝观音像上的宝物,便将塑像扔进了长江。金陵有个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个儿子,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他来到江边捞起了菩萨的法像,并将一块石荷叶雕成莲花宝座,但由于观音法像已受到损伤无法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一年后,潘夫人如愿生下一个男孩。表示观音菩萨对有心向佛的众生有求必应,求财者得财,求子者得子。
八、泷见观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垅见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杭州有个叫胡家庄的地方,有个农夫在耕地时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观音像,便送到寺庙供奉起来。从此那里便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表示观音菩萨关注众生的苦难,保佑众生五谷丰登,人畜安康。
九、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施药观音又称施乐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山东登州府瘟疫盛行,许多病人不治身亡。观音菩萨化身卖药的老翁前来救治,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
十、鱼篮观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遇罗刹鬼,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东海之滨的人们身居化外,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便嫁给谁做妻子,结果有一个叫马郎的渔夫如愿以偿,并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表示众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同时也能影响周身的人们。
十一、德王观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手脐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德王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梵王身,象征着福与禄。表示观音菩萨乐于满足众生的愿望,保佑众生福禄双全。
十二、水月观音: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水月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在杭州城内的河中显现宝像时,恰巧有一个叫丘子靖的画家也在河边观看。为了让世人共瞻菩萨宝像,他便将观音菩萨在水月中示现的宝像画了出来。后来,不少百姓纷纷前来求画,并供奉在家中。表示众生只要心中有佛,观音菩萨就会在众生的身边永保众生的平安。
十三、一叶观音: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一叶观音又称童子拜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贾一峰的商人得到菩萨的点化后,便到各地朝礼名山,他因感念菩萨的点化之恩,每到一处便会雕刻一尊他曾经看见过的观音法像。他雕刻最多的便是一叶观音。表示观音菩萨为普济众生,不辞劳苦。
十四、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青颈观音又称青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贾一峰的商人梦见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颈菩萨对他说了四句偈语: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贾一峰按菩萨的指点平安回家后,头抹香油与妻子一起睡觉,晚上前来杀他的康七因闻到香油而误杀了自己的情妇贾妻。官府怀疑贾一峰杀了妻子,要将他打入死牢,就在县令落笔时,一群青蝇飞来抱住笔头。县令问明原由后,最终找到了真兇。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逢凶化吉,遇险化夷。
十五、威德观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将军身,威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天大将军身。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眼前的一切障碍和危难,从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十六、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延命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太仓有许多小孩患了痧疫,观音菩萨知道有一种赤柽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来送药治病。当地人们为感谢菩萨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柽柳的观音宝像供奉起来。表示观音菩萨乐于帮助众生消除灾难,保佑众生延年益寿。
十七、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
多宝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江北百姓凶残贪财,观音菩萨便化身一个带着许多财宝的和尚前来点化。一伙贪婪的歹徒见到后,便把财物抢劫一空,没想到财宝拿回家后全都化为灰烬。表示贫富自有天命,不可强求。只要是正当的愿望,观音菩萨都会让众生得到满足。
十八、岩户观音: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岩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个叫吴璋的孝子为了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有一次,吴璋在途中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观音菩萨念其纯孝,便现出大慈宝相,将吴璋救醒,最终让他们母子团聚。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免受蛇蝎等毒物的侵害。
十九、能静观音: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能静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静慧如海,不为烦扰所动。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世间的烦扰,求得内心的永远安宁。
二十、阿耨观音: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阿耨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来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静修时,常常从海水中见到世间的疾苦和罪恶。于是菩萨便大发慈悲之心,决定到世间点化有缘之人。表示观音菩萨洞察世间一切,解救众生苦难。
二十一、阿麽提观音:常乘白狮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
阿摩提观音又称狮子无畏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菩萨云游到河南登封县时,正碰上李全的军队攻打少林寺。为使佛门净地免受兵祸,观音菩萨便在山顶现出提棒骑狮的宝相,帮助少林寺僧杀退敌兵。后来,少林寺内便供奉一尊手提宝棒怒目嗔容的观音塑像。表示观音菩萨匡扶正义,惩治邪恶。所谓邪不压正,只要正气凛然,就能无畏无敌。
二十二、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观音身披一件八万四千功德衣,把众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记录下来。表示观音菩萨无时不关注众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积德的众生最终都会得到好的报应。
二十三、琉璃观音: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琉璃观音又称氽来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一峰和尚得到观音菩萨点化后,便云游四海,宣扬佛法。有一次,他来到东海之滨,正想找一块奇石雕刻观音宝像,却见海浪之间飘来一尊琉璃观音像,他便捞起来送到附近的寺庙中供奉起来。表示心诚则灵。只要心诚,观音菩萨就会帮助众生实现自己的心愿。
二十四、多罗尊观音: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多罗观音又称多眼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观音菩萨能够观照世间一切,无所不察。表示观音菩萨知晓世间的一切善恶,并对众生惩恶扬善。
二十五、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也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菩萨身。
蛤蜊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地方官吏便借进贡蛤蜊为由而鱼肉沿海渔民。观音菩萨便隐身蛤蜊内,文宗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大惊之余,便下旨取消进贡蛤蜊。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有怜悯之心,乐于救苦和劝善。
二十六、六时观音:作居士装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六时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六时为佛教中的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表示观音菩萨在这六时之中格外挂念护佑众生,并普为施惠。
二十七、普悲观音:衣端受风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宝相。象征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着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众生平安度世。
二十八、马郞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二十九、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合掌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观音菩萨时刻心怀着众生的疾苦。表示观音菩萨乐于化解众生的一切苦难,实现众生的良好愿望。
三十、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场面。
一如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寓意不二为一,不异为如,是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观音菩萨观照众生的一切,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惩恶扬善。
三十一、不二观音: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三十三身之执金刚身。
不二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寓意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最高。表示观音菩萨道行精深,佛法无边,保佑众生消灾消难,福寿无边。
三十二、持莲观音: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持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童男童女的一种显示宝相。表示观音菩萨慈悲为怀,引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十三、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姑苏有数十万百姓惨遭金兵杀害,观音菩萨便化身一位美丽少妇前来建台诵经超度,将甘露功法水遍洒四方,让亡灵往生乐土,并在河中显示宝相。于是姑苏人便在观音菩萨诵经的地方供奉一尊诵经洒水的观音法像。表示观音菩萨乐于救赎众生,即解除生者的苦难,还超度死者的亡灵。
② 简述塔在中国佛寺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与变化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我国劳动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一例,该塔高51米,为通体洁白砖石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称喇嘛塔。
我国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现存古塔7座,其中4座为唐代墓塔,形制特别,古老质朴,有原形覆钵体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伟壮观,为我国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砖石塔2209座,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绝大多数有雕刻和题记,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锥体、瓶体、抛物线形等,风格各异。
灵岩寺塔林,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方山向阳坡上,计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题记极多,达10万余字,为国内罕见。该塔林造型优美,形制多样,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为最早建筑,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青铜峡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背山临水,共108座塔。该塔林建筑奇异,是我国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飞龙山白塔林,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的山上,为小乘佛教建筑。该塔林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组成,巍峨参差,耸入云天,为当地一大胜迹。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圆形基座上,中为主塔,高达21米,雄伟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莲花,宛似群星拱月,壮丽奇特。
③ 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影响以及佛教建筑汉化过程
中国佛教建筑 一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后,住世说法时,建立了几处供平时说法与僧伽修行和“雨安居”的根据地。有建在城市中的,如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说法台与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释尊说法不立文字,全凭口传,又禁止为自己造像,所以,这些精舍与石窟,很像是讲演厅加集体宿舍,其中既无经卷,又无佛像。
释尊涅盘火化,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舍利是sarira的音译,本意为尸体或身骨,特指高僧火化后余骨。法身舍利则指经卷),分成八份,由与释尊因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国代表,一个拣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养,总计十塔。塔是Stūpa的音译简称,全译“窣堵波”,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当地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从此,塔与佛教开始密切联系起来。
相传释尊逝世那一年,大弟子迦叶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七叶窟首次共同忆诵确定并记录佛说内容,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当时由阿难诵出释尊所说的理论部分,称为“经藏”。由优婆离诵出释尊所说的清规戒律部分,这部分称为“律藏”。佛经从此产生。
释尊逝世后一两百年间,佛弟子遵守不造像的规矩,但已逐渐将释尊由“觉者”意义上的佛逐渐神化升华为神圣意义的佛。他们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
分藏佛舍利的塔和塔中的舍利;
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
佛在菩提树下所坐的吉祥草草垫子——后来美化为“金刚座”;
佛的遗物如钵、佛衣等;
佛留下的足迹——后来越放越大,成为“大人迹”式的大足迹;
表示佛说法的象征物“****”——到了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成立时,决定以****为佛教教徽。
在这些礼拜对象中,塔是释尊的归宿所在,成为那一时期佛弟子的主要膜拜物。
后来,随着希腊文化艺术及其神话传说,特别是其造像艺术传入南亚次大陆,佛教徒才造起佛像来。从此,由礼拜塔转到礼拜佛像,由礼拜象征物转到礼拜具体的佛(人像)。塔本身就是一种建筑物,佛像却需找地方安置。于是,纪念堂、礼拜堂类型的佛寺佛殿勃兴。
南亚次大陆佛教徒早期活动场所多为石窟居室式,中置象征物,主要是小型的象征性的塔,四周小龛式居室住人。在我国,刚发展成具有各时代各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这是中华民族利用并改造外来文化的例证。而中国佛寺建造则走另一条路。
相传东汉时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由西域驮经到洛阳,起初住在鸿胪寺,后来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西阳门)外为他们创建“精舍”,称为白马寺。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鸿胪寺、光禄寺等。估计白马寺即为此类机构,有如特设的外宾招待所。可是,这样一来,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从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他用,特别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但在早期,似乎也考虑到突出一些佛教特点。如《魏书·释考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这是最早的建寺塔记录。又据《三国志·吴书》卷四的“刘繇传”载,东汉末年,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讲造像。“垂铜只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这是讲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这些都说明,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避,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更属通用式的,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现无存者。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堵波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舍宅为寺时附属的一些花园等小型园林,成为早期现成的佛寺园林。《洛阳伽蓝记》中有形象的描述。随着僧人坐禅习静的需要,新建佛寺每选址于山林名腾之区。据《高僧传》记载,东晋太元年间,慧远在庐山营建东林寺时,就有意识地在大自然景观中设置人工的禅林小景观。这是创建佛寺园林的早期记载。寺庙园林不同于禁苑与贵族府第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它不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信士、游人,带有公共游览性质。当然更应着意于静谧出世的净土禅林风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特点是: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象征三解脱门,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如,着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唐代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典型平面均为方形。四、帝王贵族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六、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七、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http://www.pdsta.gov.cn/learn/learning_Info.Asp?Id=22
④ 求中国佛塔的发展历程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我国劳动人民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一例,该塔高51米,为通体洁白砖石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称喇嘛塔。
我国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现存古塔7座,其中4座为唐代墓塔,形制特别,古老质朴,有原形覆钵体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伟壮观,为我国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砖石塔2209座,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绝大多数有雕刻和题记,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锥体、瓶体、抛物线形等,风格各异。
灵岩寺塔林,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方山向阳坡上,计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题记极多,达10万余字,为国内罕见。该塔林造型优美,形制多样,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为最早建筑,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青铜峡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背山临水,共108座塔。该塔林建筑奇异,是我国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飞龙山白塔林,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的山上,为小乘佛教建筑。该塔林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组成,巍峨参差,耸入云天,为当地一大胜迹。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圆形基座上,中为主塔,高达21米,雄伟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莲花,宛似群星拱月,壮丽奇特。
我国佛塔众多,而咏塔的诗文更多。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钟”、“赞宇弘开壮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图”、“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干几沧桑”、“点燃八百灯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古佛塔和诗文构成了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中国馆内最显着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⑤ “古塔”本是舶来品,与儒释道相融合后,有了哪些“中国韵味”
安庆市迎江寺的振风塔
总结
塔的出现源于印度佛教,但是却在数千年的演进中脱胎于佛教,与中国的宗教,建筑相结合,衍生出具有其他意义的功能。在传统审美的浸淫下,其宗教神秘性不断弱化,世俗审美性不断增强,并在不同朝代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或是绮丽,或是质朴。与其将其称为是具有神性的宗教产物,毋宁说是中外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既具有先天的佛家色彩,又有千年来沉淀的儒道意蕴,同时还承担了多层次的功能,是中华建筑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塔的类型和作用》
2、《中国古塔的儒释道文化意蕴》
3、《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4、《唐摭言》
⑥ 佛塔的演变历史
佛塔的演变: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
此外,释迦牟尼一生共有八处纪念地,如出生地的蓝毗尼园、成道地的涅盘禅河、第一次说鹿田园、他所住地方唯一的沱园、他所住地方的群邑三亚石果等。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印度的民族宗教,佛塔的建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孔雀王朝的领导下,这个小国有8.4万座宝塔。
这一时期开始建造有碗的宝塔。宝塔有两种:有遗物的称为宝塔,没有遗物的称为直梯。最早的现存宝塔是在阿育王时期建造的。
(6)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发生哪些变化扩展阅读:
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
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的早期实例,非常值得重视。嵩岳寺塔的总高度约30米,底层直径10.6米。全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筑。
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台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边形,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用叠涩平座将之分为上下两段,在四个正面开了贯通上下段的塔门。
下段的其余八面都是素面平砖,没有加以装饰。上段是整个塔装饰最集中的地方,分别装饰壶门、狮子、火珠垂莲。
第一层塔身以上,叠涩出密檐十五层,每层塔檐之间距离甚短。塔刹用石雕刻而成。刹座是巨大的仰莲瓣组成的须弥座,须弥座上承托着梭形的七重相轮组成的刹身,刹顶是一个巨型的宝珠。
篙岳塔的外形流畅、秀丽,艺术成就非常高,正是由于它的设计和施工的优秀,使得这座古塔保存至今。其他像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⑦ 中国佛教建筑中的塔,是由印度佛教中的什么演化而来的
佛祖化缘的“钵”。佛祖涅槃之前,阿难询问如何处理佛祖的法体时,佛祖把平时化缘的钵翻过来说“如是覆之”。于是佛祖涅槃后烧出无数舍利子,佛弟子们就以翻过来的钵为原型,置放佛祖的舍利子,并称其为“窣堵波”(音译自梵文的स्तूप,发音为stūpa)。
所以最早传入中国的塔有着明显的覆钵造型,随后逐渐与中国的古建筑融合。最早的塔是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逐渐演变成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的中国塔式,其中,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这些形制都保留了当年窣堵波的风味。
再后来,塔身逐渐变为多层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重层结构。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最后发一张钵和窣堵波的图片给您对比联想一下:
⑧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哪些新的建筑形式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三种新的建筑形式,一是寺院,二是石窟,第三种就是佛塔了。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在这三种佛教建筑形式中,数佛塔最为特殊,影响也最大。
⑨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关于塔,寺,石窟等。
【佛教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Fojiao jiaozhu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着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造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着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的,主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赵朴初)【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着名的传记文学。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着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着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美术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刻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
(敦煌壁画)
音乐有梵呗、佛曲等形式。梵呗亦叫赞呗,是以短偈形式赞颂佛、菩萨之颂歌,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三国魏陈思王曹植曾作梵呗六契(章),即后世所传《鱼山梵》。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形成为朝暮课诵)和道场忏法等,谓之“三启式”。隋唐前流行的梵呗有《如来呗》、《云何呗》等。近世禅林流行的梵呗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但已通称为唱念。佛曲,即将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相传7世纪时,即有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送给中国佛曲10种,并派来乐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当普遍。当时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佛教的古音乐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也有重要影响。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着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着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的,主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赵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