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民如何评论中国

印度人民如何评论中国

发布时间:2022-05-15 03:01:13

Ⅰ 印度人对中国的评价:环境好厕所也干净,但是有一点比不上印度,为什么

引子

药石知良医,乐饵止过客。仁言可绅书,善应知响集。—[宋] 李弥逊《和何斯举戒食牛》

印度是南亚大陆的重要国家之一,位于我国领土的西南部,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构成。常年生活在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下的给印度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印度的社会发展情况与人民生活同国内做对比,其中就有不少让人们难以置信的印度习俗,比如印度人的对恒河之水的"热爱"与独特的上厕所方式。

这是我们国家应该引以为鉴的,提高我国的医药生产水平与增强民用率,才能避免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悲剧发生,避免出现有病无药,有钱难买药的事情。尽管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医药制造水平逊色于印度,实际上中国和地区的人民可以得到的医疗卫生水平远高于印度,对普通民众而言,绝大部分药价还是合适的,纵然仍有问题存在,相信未来会更好。

Ⅱ 印度人怎么评价中国

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几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 
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 
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 
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 
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

Ⅲ 印度人到中国旅游,感叹中国贫穷,大街上连一辆摩托车都没有,真相如何

现在随着国和国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密切的,而且人们在有空闲的时间都会选择到国外旅行。现在也有非常多的外国人会来到中国看一看,同样的也有一些中国人会往外跑,在国外定居或者是结婚生子。

印度人是非常喜欢骑摩托车的,他们觉得摩托车很拉风,而且在印度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才能购买摩托车,所以他们也觉得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这位印度富豪来到中国之后才会觉得中国人是贫穷的,家中居然没有摩托车

当然中国人就哭笑不得了,说我们没有摩托车,但是我们每一户人家都有私家车,这样子就不能说我们贫穷了吧。印度人的摩托车也是非常奇幻,在一些电视上或者是亲自到印度的朋友,就会发现他们的摩托车上可以坐非常多的人。

中国现在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限制骑摩托车了,因为骑摩托车对于空气的污染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已经被电动车取而代之了。但是印度却还是始终坚持使用摩托车,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路况原因。因此由于两国的交通情况不同,所以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误解

印度怎么看中国的发展

印度的发展确实不会差,他和南亚国家比,和世界上多数国家比,确实有优越感,但和中国比,我想就差点了,公平比较,他自然不是中国对手,不过印度胜在国际环境比中国好太多,这个从军购以及西方媒体一个劲的吹捧印度就能看出了,西方一般是抹黑中国的,加上印度国内一般对中国的报道也是报忧不报喜的抹黑,自然印度国内的广大人民就认为中国也不怎样,那有我大印度发展的好的感觉,不过印度的精英阶层可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们能客观判断中印两国的差距,所以我们也不要一直认为印度就很差,其实国内媒体一样报道印度也是调侃性的多,客观实质性的少啊,印度是一个强劲对手。

Ⅳ 印度是怎么评价现在的中国的

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办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却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完全没有中国人做牛做马般吃苦耐劳的精神!

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所以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却难以从中得到实惠。

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对面乞讨,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的繁华地段搭棚生活,没有人敢以影响市容为由把他们象鸭子一样到处驱赶。在印度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就不会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则严格得多,官员们对于形象的关心远超对百姓的生活的关心。

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中国就不一样了,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
中国的官员总数的法国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低于法国,由此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得多。

中国的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有多少资金耗在烂尾楼里,比登天还难。可以说每栋烂尾楼里都是官商勾结的结果,每栋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民币投进了这些黑窟窿,这种现象在印度却很少见。

除了烂尾楼,还有机关和央企的福利房遭到质疑,另外楼市的调控也被指越调房价越高,中国人买房真心难。

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这是国家对公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发达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美国、日本等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对于退休的老人和穷人,则是免费治疗,在俄罗斯国土上的所有人,全部免费治疗。第三世界穷国印度,也敢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古巴、巴西、智利也是全民免费医疗,全民普及基本卫生服务,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国民健康指数都位居世界前列。连朝鲜这种穷国也免费医疗,可是经济大国中国,只能是梦想!

中国目前受到全世界的围堵,而且围堵非常有效。而印度作为民主国家,与世界主要强国关系非常的友好,不存在武器禁运,所以印度的发展空间比中国好得多。

印度人贫穷,主要是因为懒惰。如果印度人也象中国人这么勤劳,印度百姓肯定比中国人的生活好得多。

Ⅵ 普通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什么

虽然印度与中国是邻国,但是两国人民相互之间并不是很了解,那么,普通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什么样呢?为此,来到所在城市的某座高校,与一些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交流。结果,印度留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着实让人吃惊,原来印度人对中国的误解这么深。
印度留学生们表示,绝大多数普通印度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生中不会有出国的机会,因此,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只吃面条,当人们谈到中国的食物时,那就意味着在谈面条。事实上,中国人不仅吃面条,还吃米饭、蔬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只有汉语。事实上,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但是还包括壮语等其他很多民族语言。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人都信佛教。事实上,中国只有极少的人信奉佛教,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经济依赖于印度,中国把所有的产品都出口到印度。事实上,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每年只占贸易的3%,印度不是中国的主要业务合作伙伴。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的所有产品都非常便宜,并且质量不高。事实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部分都很高端,最便宜的东西无疑是低质量的。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像印度一样贫穷。事实上,这不是真的,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近5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印度人高的多。
听完印度留学生的讨论后,想说,印度人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确实不了解,他们对中国的误解真的很深。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领域应该互相了解,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识。

Ⅶ 在华的印度人如何评价中国菜

前言:欢迎各位读者阅读小编的文章!每一天,不约而至,就是一种心情;每个人,擦肩而过,就是一次缘分;每条路,寒来暑往,就是一道风景!你就是小编最美的风景!

随着国家关系的发展有很多印度人来到我国学习或者旅游工作,从前不曾有机会接触中国菜现在也有时间尝试了。因为印度在饮食习惯上和我们有很大区别,那么他们是什么评价中国菜?

直到目前为止,在日本自卫队的部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华裔面孔的存在,现在这些人如果想回归中国的话,决不答应!当初这些人为了日本给出的条件放弃了中国,如果战争一旦爆发的时候,他们难免不会再次背叛,读者们,你们觉得呢?

结语:人只这一辈子,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确应该有个奋斗的目标。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上天是公平的,一个人一生一定会行一次大运。只是,有的人行得早有的人行得晚。虽然你不知道它何时会来,但是如果你不努力,它就一定不会来。看完有什么想说的,快在下面留言吧!

Ⅷ 印度街访:印度人民怎么评价中国的

印度人很少有人正确了解中国,他们了解中国主要通过他们的媒体。而印度媒体绝大多数对中国缺少客观的评价,他们宣传中国是个贫穷落后而又脏乱差的国家,甚至评价上海是东方小孟买,而去过孟买的人都知道,孟买比上海差太多了。甚至有来过中国的个别印度人也说中国贫穷,原因是中国人很少戴首饰,印度的风俗习惯是越有钱的人首饰戴的越多。当然有少数人通过别的渠道或者亲自来看过中国之后,对我国有了客观正确的评价

Ⅸ 印度对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印度对中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羡慕?仇恨?看完就懂了

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一直以来我只知道日本人对中国人罪大恶极,我从没意识到原来隔壁的某个国家的人民,把中国也视为入侵者。这对当时的我是一种震惊。印度对中国的这种恐惧就像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同样来源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同样一大块领土的归属未定!!!同样还有一场战争等着两国!!!

所谓战略,往往是指作战的方略,策略等,是一个国家或者集体发展为巩固自己的防御甚至日后作战的考量。也延伸到国家的军力等,而当中也包含了发展研制武器等项目,而具体研制与制造称为军工,有军工企业等。具体联系学科还包括国际关系、大国战略(或大战略、国家战略)。所谓战术,往往是指战争的技术、技巧。常见的战术为避实击虚,而延伸技巧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 在科技上的战术,例如杀伤力大的有核弹头,大都用作威胁敌国妥协条件、释放被虏的将士等等。

印度对中国心态太复杂了望采纳

Ⅹ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民如何评论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为什么会发洪水 浏览:676
你会怎么做综艺中国 浏览:293
如何强起来的中国 浏览:279
印度鹅粪叫什么 浏览:117
印尼燕盏是什么 浏览:728
中国银行软件贷款需要多久 浏览:255
伊朗是怎么对应美国金融制裁的 浏览:205
外贸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948
越南战争纪录片哪里有看 浏览:690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浏览:917
大厂英国宫到地铁6号线怎么坐车 浏览:47
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伊朗军事基地 浏览:304
gua是什么意思印尼语 浏览:155
哪里可以看印尼电影 浏览:804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钱 浏览:109
印尼ice是在哪里 浏览:445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30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53
如何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浏览:697
彩叶印度榕怎么养 浏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