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印度的艺术成就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个就只能说印度发明的数字给今天的各方面都带来影响,但是真要说艺术,没有所谓的艺术能给生活带来影响,只有科技等给生活新添事物还差不多了
⑵ 古代印度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古代印度绘画艺术如同欧洲有阿尔塔米拉与拉斯科,也是从史前岩画开始。人们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贝德卡等地发现有世界最大的岩画群。这些岩画虽然其具体年代尚未确定,但是从题材、技法和风格来看,应该属于世界原始绘画体系。
⑶ 印度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1、早期王朝时代;2、贵霜王朝时代;3、笈多王朝时代。
早期王朝时代特点是表现得最多的是佛传和本生,温和平静,富于亲切温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
贵霜王朝时代特点是既具有印度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
笈多王朝时代特点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肃穆静雅,富于超然的理想美。
⑷ 印度派作品的艺术特点
印度美术南亚次大陆从史前到185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的美术。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文化,与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印度本土的主要民族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农耕文化与外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游牧文化互渗交融,形成了印度文化的主体。印度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与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互相影响,使印度文化呈现多样统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化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印度美术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内容深奥,形式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对亚洲诸国的美术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印度美术不仅具备印度文化的一般特点,而且与印度的宗教、哲学关系极为密切。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美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19~20世纪,西方各国和印度的学者才逐渐发现了印度美术的审美价值,并参照欧洲美术史的风格分类法,把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划分为古风、古典主义、巴洛克、罗可可等发展阶段。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风格分类在年代上与欧洲并不对应,在内涵上也不尽相同。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美术的两大系统──和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美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美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美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美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美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史前时代美术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美术基本上属于前美术或准美术的范畴。
⑸ 印度教艺术的4个特点
印度教的特点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社
会组织的综合体。它在思想信仰、祭祀仪礼、
道德戒律、修习实践、社会结构和制度等方面
都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使印度教区
别于其他宗教, 也使它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宗教体系。
1. 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在人类文明的几大发源地都相继产生了以崇
拜自然神为主的古代宗教, 如北非尼罗河流
域的古埃及宗教、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南亚印度河
流域的印度教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 现今
这些宗教大都已消失或绝迹, 只有印度教历
经磨难、风风雨雨数千年, 一直延续至今。它
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梨俱吠陀时代,
此后经历过许多次其他宗教和外来势力的挑
战和冲击, 但是每次它都能够抵御住这些冲
击, 渡过难关, 使自己顽强地生存下来。公元
前6世纪, 在印度又产生了佛教和耆那教, 这
两种新兴的宗教都是以反婆罗门教的面目出
现的。它们否定吠陀的权威, 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和种姓制度等,
对婆罗门教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佛教和耆那
教的挑战下, 婆罗门教曾一度衰落。但是, 后
来在长期与佛教和耆那教的斗争中, 婆罗门
教经过多次改革而又逐渐振兴起来。公元8世
纪以后, 经过商羯罗改革的新婆罗门教即印
度教迅速强盛起来, 它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佛
教消融于印度教之中, 加速了佛教的衰败, 致
使佛教在11世纪以后在印度境内逐渐消失。
13世纪, 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入侵印度并占据
统治地位。17世纪以后, 伴随西方殖民主义的
侵入, 基督教也传入印度。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这些外来宗教的侵入, 都给印度教带来巨大
的压力和打击。但是, 它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
振。它一方面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又吸收和容纳这两者的一些有益和
进步的东西, 不断地改革自己, 以使自己适应
新的形势。应当说, 经过19世纪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教又重新
振作起来, 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
台上。特别是印度独立之后, 印度教的各种新
兴教派不断产生, 活动频繁, 而且向欧美各国
传播, 表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印度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至
今仍保持青春活力的、历史最悠久的宗教。这
在世界宗教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2. 一个多种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
方式的综合体
和其他宗教相比,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它在信仰和实践
方面都显得那样光怪陆离、纷繁杂多, 甚至自
相矛盾。实际上, 印度教是一个由多种宗教信
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综合体。据
说, 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
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 最终却没能给它下
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年英国外交部宣布: 对印
度教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它既是有神论
的宗教, 又是无神论的宗教; 既是多元论的宗
教, 又是一元论的宗教; 既是禁欲主义的宗
教, 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 既是宗教信仰, 也
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 足以说
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印度前总理尼
赫鲁曾对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 他对印度教的评论是这样的:“作为一
种信仰来看, 印度教是模糊的, 无定形的, 多
方面的, 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
要给它下一个定义, 或者用这个词的普通意
义来实在明确地说出它是否是一种宗教几乎
是不可能的。在它的现在体系中, 甚至在过
去, 它包含着多种的信仰和仪式, 从最高的到
最低的, 往往相互抵触, 相互矛盾。”①
为什么印度教会包含多种信仰和生活方
式呢?这个问题只有从印度教的发展历史中
才能找到答案。实际上, 印度教正是印度历史
上多次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因此它能把许多
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融汇起来, 构成一个
复杂的综合体。印度教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30世纪至前15世纪的印度河流域文
明。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盛行的
对母神、动植物和生殖器的崇拜与后来进入
印度河流域的中亚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流行
的自然神和祖灵崇拜结合, 形成了印度教的
早期形态——吠陀教。达罗毗荼文化与雅利
安文化的融合, 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文化
大融合。后来, 这样的文化融合曾多次出现。
佛教产生后, 印度教在佛教的冲击和影响下,
不得不吸收和融汇佛教的许多教义和戒律。
13世纪伊斯兰教侵入印度, 印度教又吸收了
伊斯兰教一神论和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观
念, 产生出许多新型教派。17世纪西方文化和
基督教传入印度, 又迫使印度教融合了基督
教的许多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 印度教是在吸收和融汇各种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外, 印度本身也是一个幅员辽阔、具有
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
的民间信仰、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他们虽然
都信仰印度教, 但是又保持着本民族、本地区
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 并将这些信仰、习
俗和生活方式融汇于印度教的思想和实践
中, 因而构成了在信仰和实践上的多样性、复
杂性和相互矛盾性。例如, 印度教有的教派主
张戒杀, 而有的教派却以杀生为荣, 宰杀动物
以祭神灵, 甚至将孩子作为祭神的牺牲品。有
些教派严格遵循种姓制度, 而另外一些受伊
斯兰教影响的派别, 如伽比尔派, 却主张在神
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种姓歧视。在宗教伦理方
面, 印度教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即禁欲主义
和纵欲主义并行不悖。一些教派严守苦行和
禁欲的准则, 而另一些教派却反对苦行, 提倡
纵欲和享乐。如流行于西孟加拉和奥里萨一
带的性力派, 崇拜女神的神圣性力。他们经常
在午夜举行一种秘密仪式, 男女围坐在一起,
在咏诵神秘咒语声中, 进行性的狂欢。此外,
印度教的各个派别崇信的主神、奉行的哲学
理论、实行的祭祀仪式和生活习俗也差异甚
大, 以至相互抵触。
印度前总统、现代着名哲学家拉达克里
希南在评论印度教的这一特点时指出: 印度
教在信仰和思想上的这种多元性, 正是因为
它在对待其他宗教或信仰时表现出一种宽容
的态度, 只有这种宽容性才使它能够将各种
形形色色的思想包容在自己的体系之中。他
说:“它(印度教) 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是出于
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 而是作为精神生
活的一个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 并不仅仅是
一种让步。在履行这种责任时, 印度教几乎把
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
中, 并且把它当作是精神努力的真实表现, 不
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①
3. 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
在神灵崇拜方面, 印度教有一个突出的
特点, 即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从表面
上看, 印度教有成千上万个神灵, 但是实际
上, 每个教派都只崇信一个主神, 在崇拜主神
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的神灵。从本质上说, 这
是一种信仰多神的主神论。
印度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众多
的神灵, 其数量之多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
的。印度教徒属于泛神论者, 他们认为万事万
物都具有神性。石头是神, 草木是神, 鸟兽是
神, 池塘是神, 河流是神, 山川是神⋯⋯印度
教的大神、小神、男神、女神的数量真是数不
胜数。这些神灵基本上可以分六类: 第一类是
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对象, 即三大主神梵天、毗
湿奴和湿婆以及他们的各种化身、配偶、子神
和守护神等。第二类是各种人格化的自然之
神, 如雷神因陀罗、风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
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阳神苏里耶等
等。第三类是各种人格化的动植物, 如象头神
伽尼萨、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大鹏金翅鸟
伽鲁德、酒神苏摩(苏摩是一种能酿酒的植
物) 等。第四类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种
精灵, 如人类始祖摩奴、毗湿奴大神的化身罗
摩和克里希那、财神俱毗罗、主管地狱的阎罗
等。第六类是对生殖力的崇拜, 如男性生殖器
——林伽、女性生殖器——约尼等等。
虽然印度教有无数个神灵, 但是每一个
教派却只崇拜一个主神。如毗湿奴派崇信毗
湿奴大神及他的化身—— 罗摩和克里希那
等, 湿婆派崇信湿婆大神及他的化身——林
伽等, 性力派崇信性力女神, 太阳神派崇信太
阳神, 象头神派崇信象头神⋯⋯印度教的多
神崇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其本质仍然是一神论。印度教的哲学理论认为, 在众多的神灵
背后还有一个最高的实在, 称之为“梵”。梵是
一种没有人格的、抽象之神。它永恒无限, 至
高无上, 无形式无属性, 超越一切时间和空
间, 但是它又是宇宙的根本, 万物的始祖。因
此, 在印度教徒看来, 一切神灵都不过是无形
之梵在时空中有形的显现。他们认为, 印度教
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梵在
创造宇宙过程中的三种不同的力量或作用
(创造、保护和破坏的三种作用) , 而其他诸神
只是梵在宇宙不同层次中的有形显现罢了。
由此可见, 尽管印度教的有神论在表面上是
多神崇拜, 但实质上是一神论与多神论的有
机结合。
4. 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社会组织方面, 印度教显然与其他宗
教不同, 其特点在于它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社
会自古以来就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所有
的印度教徒都分别属于许多不同、等级森严
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各有其固定的传
统职业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各集团成员之间
互不通婚。古代印度教称这些集团为“瓦尔
那”, 意为“颜色”; 后来称之为“贾特”, 意为
“所出生的族性”; 西方人称它为“卡斯特”, 意
思为种、族或类; 而我国古代则把它翻译为
“种姓”。
种姓是由血缘、婚姻、职业等因素所决定
的社会等级集团。血缘关系是构成种姓制度
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印度教徒生下来就被
认为属于他父母所属的种姓。除因违反教规
被开除种姓外, 他的种姓身份终生不变。一个
印度教徒的行为和日常生活都要受到其所属
种姓的影响和制约, 他一生的前途及社会地
位也取决于他所属种姓的高低。因此, 种姓是
印度教社会的一大特点, 种姓关系在印度教
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种姓制度是在种姓的基础上长期形成
的。种姓制度是以明显的等级差别和种姓歧
视为特征的, 这些差别和歧视表现在职业、婚
姻、法律、宗教仪礼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 各个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 而且固定
不变。印度教把社会的各种职业分为贵贱高
低、三六九等。传授宗教知识、主持祭祀仪式
的祭司职业被认为是最高级的, 这种职业只
有高级种姓婆罗门才能从事。而那些所谓“残
害”动植物生命(如渔夫、猎人、屠夫等) 以及
接触“污秽”(如皮革匠、洗衣匠、理发匠等) 的
职业被认为是最低级的, 所以只能由地位低
下的首陀罗种姓来干。这种职业要一代一代
地世袭下去, 不得更改, 一个印度教徒如果从
事高于或低于自己种姓的职业, 则被视为有
罪。另外, 印度教只允许在同一种姓内部通
婚。在宗教生活方面, 各种姓之间也有严格的
界限。印度教有四个种姓。前三个种姓——婆
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属于“再生族”, 即这些人
除了父母给的第一次生命外, 还可以在宗教
导师的指导下获得第二次生命。按照印度教
的规定, 只有这些再生族才能学习吠陀经典、
参加祭祀仪式、参拜神庙和祈祷神灵等。而第
四种姓首陀罗却属于“一生族”, 他们被认为
是“宗教不能拯救的人”, 因此不允许学习吠
陀、朝拜神庙、祭祀神灵等。为了维护种姓制
度的尊严, 一个地区的各个种姓都成立自己
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称为“潘查亚特”, 即
“种姓会议”。种姓会议的职责有两个: 一是监
督本种姓的人遵守各种规定的习俗; 二是调
解种姓内部的各种争端和分歧。
随着种姓制度的发展, 印度教社会中又
出现一个贱民等级。贱民, 又称为“不可接触
者”, 是由于违反种姓规定而被开除种姓的
人。贱民的地位比首陀罗还低下, 是一个最受
压迫、最受歧视的社会阶层。印度教徒认为,
与贱民的身体、身影甚至声音接触, 都会降低
身份, 受到污染。所以, 印度教规定, 贱民必须在身上做上符号, 才能出外做事。白天不能进
入村镇, 只有夜晚才能在村落和城市中行走。
他们的职业只能是替人看守坟墓, 清扫垃圾,
或当屠夫、制革匠等。贱民制度是印度教肌体
中的一颗毒瘤。几千年来, 贱民一直处于社会
最低层, 过着悲惨凄凉的非人生活。直到近现
代, 印度的贱民才逐渐觉醒, 开始为争取自己
的平等权利而进行各种斗争。印度独立后, 宪
法明确规定废除贱民制度, 政府也采取一些
措施保护贱民的地位和利益。但是, 由于根深
蒂固的传统势力的观念, 时至今日, 迫害贱民
的事件在印度仍不断发生。贱民的问题仍然
是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
5. 盛行祭祀和礼仪崇拜之风
印度教盛行礼仪崇拜之风。这种风气表
现在: 一、各种宗教仪礼数量和名目繁多; 二、
各种祭祀活动时间长, 规模宏大。
印度教这种注重宗教仪礼和祭祀活动的
风气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古代婆罗门教时
期,“祭祀万能”就成了它的根本宗旨。当时婆
罗门教的基本精典——四部吠陀本集和梵书
等, 都是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 以阐述祭祀仪
轨、祭祀理论为中心的。最早的经典《梨俱吠
陀》, 记录的就是各种用于祭祀活动的、赞颂
神灵的颂诗;《挲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
大部分赞神颂诗配上曲调, 以供教徒在举行
祭祀盛典时吟唱;《耶柔吠陀》是一部说明如
何举行祭祀仪式的典籍;《阿闼婆吠陀》记载
的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各种咒语和巫术; 后
来的《梵书》是在吠陀本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
述各种祭祀的目的、意义、具体方法和步骤
等。由此可见, 所谓“吠陀经典”的基本内容都
是以祭祀为中心, 这足以说明祭仪在婆罗门
教中是何等重要。婆罗门教的祭祀活动非常
繁琐, 一个教徒每天都要在家里进行“五大
祭”: 梵祭、祖先祭、天神祭、精灵祭和客人祭。
除了家庭祭之外, 他们还要参加在寺庙举行
的各种公共祭祀活动。各大寺庙都供奉着自
己崇拜的神灵, 每天都有日常的行事, 如装饰
神像、侍神沐浴、中午供奉、献花点香、晚诵伺
寝等。每逢节日, 还要在寺庙中举行大型的祭
神活动。节日那一天, 神庙敲起钟声, 神像前
点起圣火, 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四面八方云集
于此, 在祭司的颂歌中, 信徒向神礼拜祈祷。
有些教派要用大型彩车拉着神像出巡数十
里, 出巡时锣鼓喧天, 数万名信徒簇拥在神车
的前后, 高声欢呼, 载歌载舞, 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印度教时期, 由于不断地进行改革,
古代所盛行的“祭祀万能”之风已经大大削
弱, 繁琐的祭祀仪式也大量减少。尽管如此,
比起其他宗教来, 印度教的仪礼崇拜之风还
是十分严重的。譬如, 在古代一个印度教徒一
生中要进行十六种圣礼仪式, 从受胎、出生、
命名、结婚, 一直到死, 每进入一个阶段就要
举行一种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有: 受胎礼、生
男礼、分发礼、出生礼、命名礼、第一次出游
礼、初食礼、削发礼、穿耳孔礼、入法礼、学习
吠陀礼、结业礼、结婚礼、林栖礼、遁世礼、葬
礼等。现在, 虽然这十六种仪礼已经被大大地
减少了, 但是仍然保存着几种重要的仪式, 即
出生礼、入法礼、结婚礼和葬礼等, 而且这些
仪式举办得都非常隆重。此外, 印度教今天所
盛行的宗教节日还是相当多的, 小的不算, 重
要的节目也有二十几个, 而且规模都十分宏
大。例如, 每年一度在全国举行的除十节, 要
连续庆祝十天; 在恒河岸边举办的贡帕庙会,
有几百万人参加, 历时十二天。
⑹ 古代印度绘画艺术是怎样的
古代印度绘画艺术如同欧洲有阿尔塔米拉与拉斯科,也是从史前岩画开始。人们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贝德卡等地发现有世界最大的岩画群。这些岩画虽然其具体年代尚未确定,但是从题材、技法和风格来看,应该属于世界原始绘画体系。
阿丹陀石窟壁画古代印度对世界影响较大的美术成就是佛教美术。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阿育王时期,它成为印度的国教。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印度古代绘画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艺术的壁画上。
石窟壁画是印度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育王时代开创的这种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时代,特别发达。阿丹陀石窟的壁画显示着笈多绘画的绚烂色彩,可称为印度绘画史上的顶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建成。唐玄奘游学印度时,曾见过这个石窟,后沦没于丛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发现,它共有30个石窟环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间。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着壁画或装饰。早期的石窟壁画剥落,褪色十分严重;后期石窟(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的壁面虽然有不少剥落、残破,然而窟内侧壁、藻井、柱壁等都还有不少豪华艳丽的壁画。
阿丹陀石窟壁画内容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佛与菩尊像、供养人行列、散花飞天等。此外更有描绘后宫生活、祝福舞蹈、异邦人饮酒等世俗场面,对人物、动植物、几何纹样等的构成和色彩装饰手法都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力。
⑺ 印度艺术中“神“的表现有哪些
印度艺术确实接受了一个有性有形的梵——具有一定性格和形态的神。这个神既可以想象为湿婆,也可想象为毗湿奴或萨克地,舞蹈也是认识神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看到婆罗多、卡塔克、曼尼普利等不同的舞蹈派别是湿婆和毗湿奴(宗教)派别的产物。
⑻ 印度艺术有哪些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⑼ 结合实例,简述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1、印度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艺术的两大系统——佛教艺术和印度教艺术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艺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 史前时代艺术 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前艺术或准艺术的范畴。 旧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细石器(亦称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从简陋到精致,从单调到丰富,逐渐显示出次大陆原始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新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化,据推测是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着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着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艺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艺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