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石漠化面积多少

印度石漠化面积多少

发布时间:2022-05-16 19:39:56

1. 请问: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请详解)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实质是水土流失.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被人们称为“地球癌症”.石漠化,这个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遏制的生态顽疾,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每天都在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粗放耕作、过度樵采、石山放牧等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及自然原因形成.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过度采伐、陡坡开垦、毁林开垦、采矿.其中,后两种造成的危害最大,自然恢复能力分别是极其困难和无可能性.人为原因加剧了自然石漠化的形成.
1、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导致石漠化的面积占1888.4公顷,占石漠化面积25600.3公顷的7.4%.按主要原因分,过度樵采面积361.3公顷,占人为原因的19.1%;不适当经营方式的面积为1181.8公顷,占人为原因的80.9%.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成为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动力.
2、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导致石漠化的面积占23711.9公顷,占石漠化面积25600.3公顷的92.6%.属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喀斯特源于加拿大地理俗语,意即碳酸盐岩构成的地质.该类地质遇雨水后,易发生溶蚀化学反应,形成土层薄、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而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就是石漠化.
1、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坚持以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当前重点应立足保护好岩溶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尽快开展抢救性的治理工程;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6、依靠科技,推广示范.一是推广和应用防治石漠化的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二是建设防治石漠化综合示范区,探索防治石漠化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三是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2. 石漠化现象分布最广泛的省区是哪个

贵州
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有约45万人。

贵州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布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40%之间。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至2005年底我国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广东
在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全省岩溶区面积15968490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广东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说,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对于乐昌市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个新鲜的词汇。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广西
加快植树造林,活化治理机制,推进生态扶贫……如今,广西通过探索科学的综合治理模式,已让石漠化治理取得显着成效。统计显示,近几年广西全区增加石山森林植被2000多万亩,全区覆盖率已从2005年的52.7%提高到了2011年的60.5%,石漠化地区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极端退化的结果,是广西面临的头号生态问题。据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介绍,广西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1.25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6个县(市、区)779个乡镇(林场)。在岩溶区土地面积中,石漠化土地达3568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云南和贵州。岩溶地区人口1200多万,约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于石漠化严重,造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广西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石漠化地区。
为加快石漠化治理,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广西各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治理工作。通过整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植树造林,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近几年来,广西全区增加石山森林植被2000多万亩,全区覆盖率已从2005年的52.7%提高到2011年的60.5%,石漠化地区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
在活化综合治理机制方面,广西从2008年起全面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将林地经营权落实到广大农民手中,颁发林权证,并开展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极大提高了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广西全区3000多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已有90%以上确权到户。
在石漠化治理中,广西还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扶贫,让群众牢固树立“石山也是宝”的发展理念。如今,广西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了降香黄檀、柚木、任豆等珍贵树种,以及核桃、板栗、竹子、山葡萄、金银花等经济林木和中草药等,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凤山县在治理石漠化中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已在石山种植核桃10万亩,成为广西核桃产业第一县。
为巩固综合治理成效,广西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在岩溶地区坚持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为建设内容,以沼气为纽带,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模式,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广西的农村沼气池入户率已居全国第一。
为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陈秋华表示,“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将规划完成封山育林600万亩、人工造林150万亩、植被管护900万亩。2016年至2020年,广西全区初步规划完成封山育林800万亩、人工造林200万亩、植被管护1000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广西力争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190万公顷,全区石漠化土地治理率达80%以上;二是全区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治理区石漠化土地平均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三是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使岩溶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河南
河南南阳220万亩土地石漠化 或影响丹江口水库
对中原人来说,石漠化是个遥远陌生的名词。如今,石漠化真切发生在了中原大地上。
不久前,省林业厅消息,南阳有220万亩土地出现了石漠化。
南阳这些石漠化的土地不仅植物不能生长,还影响到吃水安全,特别是威胁到备受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3. 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是什么

1、成因: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3)印度石漠化面积多少扩展阅读:

分布特征:

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4. 全球沙化的面积!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10亿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更多资料: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10亿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世界荒漠化情况

根据UNEP数据资料,过去50年间非洲36个国家面临旱地土地退化,也就是荒漠化。全球旱地占全球总面积的40%,约51亿hm2,有10亿多人口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荒漠化影响了70%的旱地,即36亿hm2或世界1/4 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影响。据估算,世界30% 灌溉农地、47%的雨养农地和73%的牧场发生荒漠化。
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荒漠化影响造成的年收入减少达420亿美元,由于荒漠化造成的生态难民或粮食减产,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25亿人口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另约10亿人面临荒漠化的威胁。这些人口包括世界上最贫困人口。到2050年如果不采取预防的措施,经济损失将急剧上升,将有18亿人口受到影响。荒漠化土地的恢复消耗将远远大于预防的投入。
Edwin D.Mckee主编的《世界沙海研究》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一种主要类型,以地表出现风成沙为主要指征之一。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风成沙,一般称作沙漠或沙海。分布在半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内陆风成沙,多称沙荒或沙地。全球沙漠面积占世界半荒漠和荒漠总面积的23.3%, 约700万km2。
美国西南部荒漠区没有连续分布的大沙漠,零星分布风成沙,面积约17万km2。多以沙丘或沙地命名,例如怀特沙漠(White Sands)和阿尔戈多尼斯沙丘(Algodoness Dunes)。美国中部大草原沿湖、沿海沙地面积近100万km2。
北非撒哈拉荒漠总面积900万km2,是全球最大的荒漠。就其中每一个沙漠而言并非第一。其中被戈壁、石漠分割的沙漠面积为180万km2,占全球沙漠总面积的25.7%,其中面积较大的有东部大沙漠(19.2万km2)、西部大沙漠(10.3 万km2)、木祖克沙漠(5.8万km2)。
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西南部沙漠面积为11.5万km2,卡拉哈里低地沙漠达161.38万km2。纳米布沙漠面积3.4万km2。
亚洲沙漠面积较大,约250万km2。其中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达79.5万km2。大鲁伯哈利沙漠面积56万km2,堪称世界第一大沙漠。 内夫德(An Nafud)面积7.3 万km2,瓦希巴沙漠1.6 万km2。此外,还有达赫纳沙漠、小内夫达沙漠等小沙漠。
原苏联中亚、哈萨克斯坦及里海北岸有沙漠面积83万km2。
蒙古荒漠面积约52万km2,多为沙砾质戈壁,零星分布的沙丘约1.5万km2。
伊朗荒漠并非是沙漠,而是盐漠。其中卡维尔盐漠面积4.7万km2,卢特盐漠面积5.2 万km2。流动沙丘零星分布于盐漠周围及高原,面积5万km2。
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塔尔沙漠面积26万km2。
澳大利亚沙漠总面积 105万km2,其中辛普森沙漠31.2万km2,吉普森沙漠22.1万km2,大沙沙漠36万km2。
全球流动沙漠主要分布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我国西北地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面积估计有450万km2,占全球沙漠总面积的64.3%。年降雨量100mm以下,沙丘高大密集,人烟稀少,植物固沙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都不允许。植物固沙只能限于防护新老绿洲、工矿交通以及城镇居民点。
全球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面积约为250万km2,占全球沙漠总面积的35.7%。主要分布在南非、中亚、塔尔沙漠、澳大利亚和我国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柴达木盆地,与季风雨、地中海气候、高原气候有关。斑块状和条带状流沙的出现,往往与人为破坏沙生植被有关。

目前,沙漠化的影响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25%,受影响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到本世纪末,影响面将扩大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5%,总人口的20%,约有l00个国家将受其害,沙漠化可能变成全球性灾难。受沙漠化影响深重的农村人口已由l977年的5,700万增加到目前的1.35亿。沙漠化在贫困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尤其严重,沙漠化速度为每年扩展6公里。沙漠化在这一地区影响面积已达7.5亿公顷,相当于澳大利亚的面积。
还望采纳!O(∩_∩)O~

5. 什么是石漠化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中国
西南
湿润
岩溶地区
特有的、在脆弱的
岩溶地质
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
生态
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
植被
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
岩石
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
荒漠
景观

土地退化
现象,是
水土流失
顶级表现。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
热带

亚热带
湿润、半
湿润气候
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
自然背景
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
地表
植被遭受破坏,导致
土壤
严重流失,
基岩
大面积裸露或
砾石
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
国家林业局
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
土地
监测工作。针对岩溶地区
地形
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
技术方法
。监测范围涉及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重庆、四川八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
面积
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
区内
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人,共区划和调查
图斑
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特征
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
发生率
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
财政收入
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
农民
年均
纯收入
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
地区
极易发生
山洪
、滑坡、
泥石流
,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
旱涝
相伴;同时,石漠化
山地
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
岩层
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石漠化与
水土
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
西南地区
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
生态环境
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
人口问题
、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治理
治理原则: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
水土保持
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
退耕还林

长江
和珠江
防护林
、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
生态工程
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
综合防治
。他强调,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
荒山造林
、退耕还林、转变群众
生产生活
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
企事业单位
、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
能源结构
,加快
农村能源
建设步伐,减少
森林资源
的能源性消耗。

6. 石漠化的分布特征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
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2012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就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等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指出,中国到2012年还有12.0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很突出。
中国石漠化防治当前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到2012年还有12.0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缓慢,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治理成本越来越高,要使岩溶地区的生态状况显着改善,需要经过长期的
艰苦努力。二是驱动因素依然存在。石漠化地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的1.5倍,人口压力大,极易产生对生态资源的破坏现象。三是生态系统依然脆弱。石漠化地区植被以灌木居多,大部分植被群落处于正向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稍有外来破坏因素影响就可能出现逆转。四是人为逆向干扰活动依然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很突出,特别是毁林开垦、樵采薪材的现象还较严重,陡坡耕种、过度放牧等现象还大量存在,给建设成果巩固带来严重压力。五是自然灾害影响依然频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干旱、冰冻等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森林火灾多发,森林病虫害严重,对森林植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阅读全文

与印度石漠化面积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89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17
中国中部38师在哪里 浏览:983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7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9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8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9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3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9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8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2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5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4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4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102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5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4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4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10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