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是哪个国家的
印度洋其北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尼)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中为英属印度洋领地。
B. 印度洋气候属于什么气候
印度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处于热带,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冬季一般仅南纬50°以南气温才降至零下。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风最强烈的地区之―,在南半球西风带中的南纬40°-60°之间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风。印度洋热带水域的表层水面的平均温度为20-27‘C,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大西洋的海水温度要高,有“热带海洋”的称号。但大洋平均水温为17‘C,比太平洋低,与大西洋不相上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东部沿岸地区、印度洋赤道附近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之间,阿拉伯海西部沿岸降水量最少,仅100毫米左右。印度洋南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西部南纬40°-50°之间多海雾。印度洋平均含盐度达3.48%。红海达4.1%,为世界盐分最髙的海域。处于南半球的广大水域,其洋流系统较稳定,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由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北半球海域的洋流受季风影响,随季节而改变方向。冬季逆时针方向、夏季顺时针方向运行。夏季(5-10月)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驱动北部表层海水呈顺时针方向环流,冬季(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季风洋流系统是印度洋特有的。夏季,南极大陆的浮冰可达南纬55°左右,冰山可漂到南纬40°。
C. 印度洋处于威尔逊旋回的什么阶段
印度洋主要是位于印度的下方位于太平洋的西部的地方。
D. 印度洋和北平洋那个大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第一:太平洋
第二:大西洋
第三:印度洋
第四:北冰洋
E. 原特提斯洋、特提斯洋、印度洋三个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原特提斯洋(Proto-Tethys Ocean)是个史前海洋,存在于埃迪卡拉纪到石炭纪。原特提斯洋的位置相当于之后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大约5.4亿年前,潘诺西亚大陆分裂成劳伦大陆、波罗地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冈瓦纳大陆,原特提斯洋从中间开始形成。原特提斯洋的北界接临泛大洋,两者之间以哈萨克大陆与岛弧隔开。
寒武纪时期,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在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早期,面积达到最大。在志留纪晚期,华北陆块、华南陆块分别脱离冈瓦纳大陆,原特提斯洋开始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哈萨克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原特提斯洋更为缩小。
在石炭纪,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哈萨克大陆碰撞,原特提斯洋闭合、消失;而古特提斯洋扩张,取代原特提斯洋的原有位置。
********************************************************
约在2亿5000万年前的晚二叠纪,盘古大陆南部(后来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出现一道裂谷,辛梅利亚大陆开始分裂,古特提斯洋的南边开始出现新的海洋。在接下来的6,000万年间,辛梅利亚板块与盘古大陆分离,往北方移动,使古特提斯洋往盘古大陆北部(劳亚大陆)的东南缘缩小。盘古大陆南部与辛梅利亚大陆(现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印度支那、马来亚)之间出现新海洋-特提斯洋,取代原本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在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辛梅利亚大陆与盘古大陆北部(后来的劳亚大陆)碰撞、接合,并形成隐没带,称为特提斯海沟。海平面上升,特提斯洋延伸入西边的欧洲。同一时期盘古大陆分裂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大西洋开始出现。在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约一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非洲与印度往北离开,穿越特提斯洋,印度洋开始出现。特提斯洋的四周都有陆块推进者,在1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特提斯洋缩减为特提斯海道(Tethys Seaway),或称第二特提斯海。
现今印度、印尼、印度洋等区域,过去曾被特提斯洋覆盖者。现今的地中海是西特提斯洋的残余部份,而黑海、里海、与咸海则是副特提斯海的残余部份。特提斯洋的海底,大部分隐没到辛梅利亚大陆与劳亚大陆之下。休斯等地理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个地区过去是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印度大陆与基梅里大陆碰撞,使海底上升。欧洲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也有类似的证据,显示非洲板块造成阿尔卑斯山脉。
对古生物学家而言,特提斯洋非常重要,因为特提斯洋的周围有许多陆棚,可在这些昔日陆棚发现栖息于海洋、沼泽、河口的许多生物化石,可研究长时间的生物变化。
****************************************
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联结。印度洋的轮廓为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为界,与南冰洋相连。
F. 原特提斯洋,特提斯洋,印度洋三个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从冈瓦纳大陆说起。
大致在古生代晚期,冈瓦纳大陆北缘为古特提斯洋,也就是原特提斯洋。
大约在三叠纪,新特提斯洋打开,古特提斯洋慢慢消亡;
白垩纪之后,印度洋慢慢打开,推动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大约在新生代早期,夹在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慢慢消亡。同时,印度洋就打开了。
上述各个时间节点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过程就是这样……
G. 关于印度洋有哪些介绍
印度洋位于亚、非、澳洲及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7491.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处为7209米。大陆架虽不算大,但也有317万平方公里。
“个性”独特的大洋
印度洋是个“个性”独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横贯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体部分处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这些热带气候区内,因而人们称其为“热带性海洋”。这里的水面平均温度可达到20~27℃,平均含盐度达34.8‰。其中,红海盐度达41‰,为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个别地点曾测到270‰以上的盐度值,几乎达到饱和溶液浓度。印度洋在洋流运行上,还有个近似于“游戏”的奇特现象,即北部海随着季节的不同,会产生所谓方向相反的独特“季风海流”。其流动方向是:冬季受亚洲大陆高气压和赤道低气压制约,印度洋北部会吹东北季风,形成了反时针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变成低气压中心,夏季风由西南向东北输送,又形成了正时针海流。这种随季而变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没有的。
H. 判断加利福尼亚湾,北冰洋,贝加尔裂谷分别属于大洋发展的哪个阶段
加利福尼亚湾是幼年期,北冰洋是成年期,贝加尔裂谷是胚胎期。
大洋发展的阶段:
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等),
幼年期(如红海、亚丁湾、及利福尼亚湾等),
成年期(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衰退期(如太平洋)
终了期(如地中海)
遗痕(如喜马拉雅山)
I. 印度洋是怎么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二千到三千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运动情况
欧亚板块南缘,沿印度与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GPS测量表面,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洋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成因
由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多为各大板块之间的边界,这里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岩浆在大洋中脊处上升并固结,生成大洋地壳,较老的地壳被推向两侧,使洋盆面积不断扩张。据推算,宽达1.5万公里的太平洋仅需1.5亿年左右即可形成。
当移动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击时,其前缘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因地幔岩浆的上升作用不仅发生于海洋,也在大陆深处进行,导致大陆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处于两侧地壳向外扩张和产生新洋壳的前夕,可视为胚胎型大洋。进而发展,即会产生海水灌入,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这就是洋壳形成的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
新洋壳的不断生成必须伴有老洋壳的破坏与消亡,如地中海则代表大洋发展的终结期,这个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于非洲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曾一度被封闭,成为内陆大沙漠,后因直布罗陀海峡被冲破,大西洋水复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积远小于古地中海。太平洋则因洋盆边缘收缩速率大于海隆的扩张速率,也使其处于整体收缩过程中。
J. 四大洋各有什么特点
太平洋:1520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一个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风平浪静,于是称这个水域为太平洋,因为这个名字吉利,所以被全世界承认了。
大西洋: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印度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其命名为印度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封。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为北冰洋。
大西洋南北延伸、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是明显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
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又是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辐合带,风力微弱、风向不定,称无风带。同时上升气流强盛、多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为大西洋中的多雨带。
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
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
(10)印度洋处于什么阶段扩展阅读: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由于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
太平洋水温随纬度而异,在极地附近接近冰点,在赤道则大约为25至30℃左右。海水的含盐量则在中纬度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极地则因寒冷而少蒸发,以致这两处的含盐量较低。整体来说,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温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北太平洋涡漩),在南半球则以反时针方向流动。北赤道暖流沿15°N,受信风带动向西推进,到达菲律宾附近转向北方,与日本洋流(又称黑潮)会合。
在大约45°N,黑潮分成两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时推动白令海峡反时针方向的水流,往南成为寒冷缓慢的加利福尼亚洋流。
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