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干季和雨季。
形成原因:
季风型。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着。
热带锋型。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此符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副高型。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形成干季。
垂直地带型。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季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背风坡型。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
❷ 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 一、季风型
�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着。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 二、热带锋型
�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着,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 三、副高型
�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 四、垂直地带性类型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
�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 五、背风坡型
�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❸ 印度半岛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一般来说,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带应该是热带季雨林,但是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原因是半岛沿海附近的西高止山阻挡西南季风,高原内陆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❹ 印度半岛中部气候是什么,且成因是什么
印度半岛中部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导致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控制。
印度半岛是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故又名德干半岛。较大河流有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平均气温10℃以上;3~6月为热季,高原中部可达35℃左右,7~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广义的印度半岛还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内。
❺ 印度尼西亚东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麻烦用专业地理语言回答
东部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纬度:所处纬度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受风带和副高带交换控制;
2、地形:东部地形多山地地形,地势较大,是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原因(类似于非洲的东非大草原);
3、洋流:受赤道洋流影响;
❻ 为什么印度大部分都是热带季风气候但是却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呢
印度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又为何是热带草原带?
摘于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
印度半岛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占有广大面积,其分布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和阿萨姆地区,年降水量2000mm以上,为热带雨林,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树木为了减少热季的蒸发,形成干季落叶,德干高原内部,印度半岛北部,年降水量500--1000mm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其周围地区雨量很少,为荒漠半荒漠。
中学地理教材将印度全部划为热带季风气候。不说明印度全部地区都是热带季雨林,在有些地区,呈现热带草原气候的某些特点,尤其在高原腹地;在印度西北部,再往北就是荒漠气候,所以还有过渡。草原与季雨林的区别主要在于年降水量的大小。降水多了,就可能发育季雨林;少了,就发育草原;当然,人类的干预也会很有影响。如果地图能细分细化,可能会将印度划出3个甚至更多的气候亚带来。中学很多地图都是概化过的,只能用于分析主流、整体、大部分情况。
众所周知,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北部的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而形成。但该处的自然带却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与热带季风气候相对应的热带季雨林带(也可称热带雨林带),而是绝大部分形成了热带草原带。究其原因应该是受地形和山脉阻挡作用的影响。印度半岛南部为德干高原,东西两侧分别是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而中南半岛东西两侧也有山脉阻挡,所以高原地形及山脉阻挡使其内部降水相对较少,而自然带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德干高原地处低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西两侧雨量较丰富外,高原内部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的景观。热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年降水量自东至西递增,由1,000毫米以下增至3,000毫米以上。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仅450毫米,成为半干燥的荆棘草原。 原因在于: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的深入影响,在东西两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高原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受到副高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云雨而降水。而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变动,因此,此地在夏季时,由于东北信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至此,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印度气候绝大多数为热带季风,西北部少数地区为热带沙漠。 通常情况下热带季风的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其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但印度半岛却有特殊性,他的气候一年分为凉热雨三季(印度独有): 雨季6-9月,南半球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掠过湿热的印度洋,给本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凉季10-12月,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天气凉爽。
热季3-5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是印度半岛气温迅速上升
正是由于印度的气候特点特殊,使得它的自然带也变化(水分不足,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的条件),形成热带草原自然带。
❼ 在地理中,有一幅图标着0度,东京40度,有一座很大的山,山后是印度洋,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此处为东非高原,其热带草原气候是非地带性的。
如果是地带性的,该地气候照理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因为地势较高,东南信风难以爬过,使之成为背风雨影区,雨量大大减少,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因此形成热草气候。
❽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着。特征: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少雨,湿季多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
一、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
1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2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季风控制,形成干季。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着,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此符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
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季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东帝汶是个多山的国家,处于背风坡的地方属于萨瓦纳[热带草原]气候。东帝汶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500-1500毫米。
综上所述,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辐合带的影响,该带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
❾ 热带草原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干季和雨季。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着。特征: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少雨,湿季多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
❿ 印度尼西亚为什么会出现热带草原气候
东帝汶属于季风性热带草原气候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