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谁统一了国家,同时它在历史上的贡献还有什么
孔雀王朝阿育王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即位之初 根据佛经记载,前273年频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人说是受佛教徒的异母弟影响;也有说是受沙门的影响)。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而采用佛法征服。但阿育王并不像狄奥多西一世那样,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宣扬佛教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 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为旅客建立休息的场所,对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建立了许多佛塔。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共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锡兰的传教,使斯里兰卡至今都是南传佛教的中心。治国方针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他的这种政策并不是空想主义的,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对于羯陵伽国的征战虽然对其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但是没有废除死刑。 他虽然是佛教徒,但是对其它宗教也很宽容,容许它们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② 印度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
莫卧儿帝国
(波斯语: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乌尔都语: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 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 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帖木儿帝国崩溃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和葡萄牙殖民帝国等殖民帝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胜利,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
③ 印度历史上有出现过统一的王朝吗统治者是谁
印度历史上出现过统一的王朝,但是时间比较短暂,统治者是旃陀罗笈多。
而到了公元前324年,一名从出生开始就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的贵族旃陀罗笈多击败了亚历山大的精忠部队,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门户孔雀王朝,到了官三代的时候阿育王则带领着印度人民达到了大一统的状态,本来阿育王挺残暴的,但是自从皈依佛门之后一切都变了,人民的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但是随着阿育王驾鹤西去,统一的状态随之瓦解,人民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④ 一个曾被征服过30多次,且没有自己独立历史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呢
现在的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可以说,从雅利安人入侵一路走来,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儿蒙古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都曾经统治过印度、奴役过印度人,到1950年独立加入英联邦之前至少被征服过30多次,不仅悲催可叹,而且奇葩在没自己独立的历史!
⑤ 印度历史上有几次大一统的时期
一共三次,分别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国、莫卧儿帝国
第一次基本统一时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疆域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
第二次基本统一时期:笈多帝国(320—500年),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 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
第三次统一时期: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
⑥ 印度历史王朝顺序是什么
印度历史王朝经过了三次:首先孔雀王朝,它的时间是公元前324年到前188年,创建的人员是旃陀罗笈多。
其次是笈多帝国,它的时间是320年到500年,这个是属于印度人创建规模很大的帝国。
然后是莫卧儿帝国,它的时间是1526年到1857年,就在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的女子,被评为是印度女皇的称号,然后成立了英属印度,导致莫卧儿王朝发生了灭亡的现象。
印度的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⑦ 印度历史上有哪些王朝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见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萨罗、跋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 。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着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1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中世纪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至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的同化过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多种有神论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信奉毗湿奴神者为毗湿奴教派,统称印度教。印度教寺院为培养婆罗门种姓子弟的最高学府。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区域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梵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在中世纪仍没有灭绝。在民间开始流行区域性的语言文字。区域语言相传至今,成为现代按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
⑧ 印度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
莫卧尔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