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乐器的分类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
2、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3、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1)印度的民族弦乐器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民乐的发展现状:
1、中国民乐的发展如今正陷入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怪圈:一方面,民间掀起学习民乐的热潮,仅仅上海一地,每年参加考级的琴童达数千名,同时民族乐器生产厂面对过亿的销售量喜笑颜开,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专业民族乐团演出上座率低、无法跻身于主流音乐圈。
2、现阶段不容忽视的是,民乐缺乏创新曲目、鲜有佳作推出,民乐作品很长时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们对于民乐的了解还停留在《二泉映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老作品上,此即所谓“十年一张节目单”。此外,民乐长时间停留在民间音乐的层面,形成一种江湖艺人的文化心态。
B. 各民族乐器有哪些
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
一、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铜鼓,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
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二、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横笛、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
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笙、芦笙、排笙、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四、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僳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3)弓拉弦鸣乐器:琤尼、牙筝、塔吉克斯坦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二胡,等等。
C. 求各种乐器种类名称
1、民族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箫、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木叶等等。
(6)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小号、次中音号、圆号等等。
(7)嗓振气鸣乐器:斯布斯额、合欢箫等等。
2、西洋乐器
(1)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
(2)边棱音类:长笛(Flute)、短笛(Piccolo),木笛。
(3)铜管乐器 :小号(Trumpet)、短号(Cornet)、长号(Trombone)、圆号(French Horn)、大号(Tuba),太阳号
(4)键盘乐器:管风琴(Organ)、手风琴(Piano Accordion)、电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5)无调打击乐器:架子鼓(Drum kit)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铁(Triangle)、铃鼓(Tambourine)、响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钹(Cymbals)、锣(Gong)。
(3)印度的民族弦乐器有哪些扩展阅读
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
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
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
D. 六根弦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马头琴
专业制琴师恩和近20年的制琴经验,多年专门研究马头琴发声原理及雕刻艺术,积累丰富的制琴,调琴技术,他所制做的马头琴做工精细,声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风格,适合各种场所的演出。他的马头琴销往国内外,深得用户的青睐。他多年搜集各种马头琴教学材料、演奏法、马头琴曲谱提供给马头琴使用者或初学者为大家提供了学马头琴的方便条件。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 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 形的半身像。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 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不一。芦笙是古老的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但外形与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后制成,形体较长,细端为吹口,中间开有安装整管的洞眼。传统的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不同的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个按音孔,在管的上端开有一个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的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的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的显着不同 点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处,套有竹制的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着良好的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
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 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显
着的特征是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3个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不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的细竹管,中间开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以吹气的力度变化,可奏出两个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如《丰收调》、《山鸟鸣》。多为景颇族使
用。
吃过田螺的大有人在,对田螺津津乐道的也不少。可你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的歌声吗?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的儿童玩具,在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是两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的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的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在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是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的制法很简单。只要选择大个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为出音孔,去掉内肉,在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一笛孔贴上笛膜即可。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的声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实就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7月,韩国民俗文化考察团到靖西,还专门对田螺笛和葫芦胡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透过田螺笛圆润浑厚的韵律,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壮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厚的底蕴。
斯布斯额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吹管乐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长的“丛文依草”(类似芦苇)制成,现在多用松木支撑。斯布斯额中空无簧,管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细线,有的还套上羊肠用以保护木笛。吹奏时将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在乐器发音的同时,还用喉头发出一个持续低音,形成两个声部。乐曲大多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较自由,高音靠气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较小,音色柔美。由于乐器没有固定的规格,音域一般为f1-b2。有些牧民在宁静的草原上演奏时,往往把远处的鹿引来,远远静听斯布斯额的演奏,当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伙伴在召唤自己的时候,才慢慢地离去。哈萨克族的《额尔齐斯河》描写了额尔齐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额独奏曲。
尺八的历史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后,“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就是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的,不限长短,一般多为3节、 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它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侗笛简介侗笛是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广泛流行于侗族地区。
侗笛: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侗语叫“介各”或“济各斯”。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可表现婉转抒情的情调,又可奏出热烈欢腾的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最为盛行。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三个陶埙,其中一个陶埙已有两个音孔(《中国音乐史图鉴》Ⅰ—22至Ⅰ—26)。山东维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分属于不同的原始文化区域。
制作陶埙要选用土质纯净、不带砂石杂质的粘土,颜色不拘,红、黄或黑土均可。将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1984年随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后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国家表演了埙独奏曲《楚歌》、《唐乐》、《风》等。赵良山在《编钟乐舞》中演奏了《八音齐鸣》,均赢得赞誉。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为堵有软木塞的竹管。汉族称其为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的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的苗语称胸叮的竹子制作,这种竹材管径较细而竹节修长, 是制塞箫的良材。管长一般42厘米,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径2.1厘米、 内径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径1.7厘米、内径1.3厘米左右。制作时,在上口塞进一个 长2.6厘米、直径1.5厘米、劈去一侧的软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制作,木塞纹理要 与竹管纹理方向一致。将木塞一侧(圆周的1/4弧面)顺纹劈去,然后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与竹管内壁就构成一个半月形进气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对气道的背面管 壁上,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孔长1.1厘米、孔宽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内的斜 坡状,作为分气阀。在管身正面中下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为5.8厘米 ,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开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间距相等。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状分气阀挡入 管内,使管内空气柱振动,通过按孔改变空气柱长短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净、明亮。c3以上的几个音较难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于独奏,所奏乐曲都来自民歌音调,但无固定曲牌 ,只有远调与近调之分。远调是为在远处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高,音色脆亮而悠扬;近调 是为身旁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调又有五指调、六指调两 种,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开闭音孔发音,音域较宽;后者则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箫乐曲都含有一定的词意内容,有着独特而完美的表达意境。
塞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多由小伙子吹奏。由于运气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乐曲的不同,每个小伙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两人相距较远 的情况下,姑娘也能从情人隐隐约约的远调箫声中,听出他是在孤独叹息,或是在责怪自己 没有赴约,还是呼唤自己快去相会。当两个相爱的恋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低回婉转的近调 箫声,更使他们难舍难分、情似海深。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节上, 吹奏塞箫更成了青年小伙子们表现才华和技艺的好时机,一个个兴高采烈,一曲曲倾腹而出 ,它既是小伙子相互比赛,也是向姑娘们传情,许多美满的姻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小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西林、那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24厘米,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1厘米,下口 外径1.4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处,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发 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带有哨音,超吹音色则较尖锐。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黔、桂、滇三省区相邻广大地区。�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68厘米,上口外径3.6厘米、内径3厘米,下口外 径3.1厘米、内径2.5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处,开有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浑厚,超吹音色甜美、圆润,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曲调。用于青年男女 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咪咪。苗语:“占得息”、“力布”、布依族语:“布勒歪练”,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乐器,是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时传递爱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箫的曲调很丰富,也很优美动听,可分为三种:一是以民间的唢呐调演变而成的,这一类的流传地域相对广些;第三种是姊妹箫的原始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这三首姊妹箫曲调充分表现了姊妹们在娘家时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姊妹箫这个名称的来历,在广大的民间流传着不少动人的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着一家贫穷的人户,夫妻俩已年过半百,身边仍无一男儿,但是却生下了七个聪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邻右舍都称之为“七仙女”。他们家虽贫寒,但七个女儿的孝顺和勤俭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姐妹七个不但学会了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七姐妹还有一付好嗓子,她们的歌声甜美动听,使青年后生们赞叹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楼上纺纱浆线,她们用从山上砍来的金竹把浆好的纱线穿在竹杆上晾晒,竹子和浆线的浆汁所散发出的一股股香气引来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钻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孔,并在竹筒内安家落户起来,一天,七姐妹正忙着绣花,徐徐轻风吹来,同时从楼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声,她们还以为是外寨的后生悄悄跑来楼上吹奏箫筒向她们求爱,待她们上楼一看,楼上空无一人,细心的七妹仔细查看,才发现音乐声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风吹响而传出的。这一发现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启示,她说:“各位姐妹,我们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来各人做一样乐器来吹,这样岂不可以消除我们的寂寞,增加我们的快乐吗?”。七妹的提议得到六个姐姐的赞同,她们各自去砍金竹并按自己的设想做出了七件乐器,一看,七姐妹做的乐器一模一样,吹出的音也一样,她们感到很单调。后来,还是七妹有心计,她说;“我们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杆上钻七个孔,每个孔代表我们每一个人,这样,孔多了声音就多,就好听了。”她就这样做了一支七孔箫,一次能发出很多音,动听极了,这是大姐提议:“为了体现我们七姐妹的团结和智慧,选两支最好的联在一起代表我们七姐妹,表示我们姐妹永远不分离。”
乐器做好了,取什么名字又成了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意见一时无法统一,后来她们请来寨上的后生们帮助取名,有的说此乐器是七仙女发出的,应取名叫仙女箫,有的说仙女箫不好听,提议取叫美人箫。这时生在一边的父亲对大家说:“依我看取叫姊妹箫最好,因为它像箫,又是你们七姊妹设想并共同做出来的,叫这个名字,纪念意义更大。”从此,人们就将这个乐器称为姊妹箫。这个乐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据说,那三首主要曲调还是那七姐妹共同创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箫的历史和族属,它应为汉代(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于该乐器来自羌民族,故将其称之为羌笛。在唐代,着名诗人王之涣曾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绝句。诗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传的民间的姊妹箫。今天,流传在四川西北的羌笛无论它的形状,体量,音乐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与贵州的姊妹箫一模一样,这难道说四川的羌族与贵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渊源关系?
姊妹箫这一苗族、布依族的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古人将它分在中国八大类乐器中的第四类(竹类);在近代,民族音乐家们将它划分在中国民族乐器三大类中的第一类(管乐类);在今天的民族乐器分类中,民族音乐研究专家们将其划分为中国民族乐器四大类中的第三类(气鸣类)。无论音乐家们把它分入那一类,姊妹箫确是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为喜爱也最善长吹奏的一种乐器。
芒筒长短、大小不一,音高各异。中小型芒筒长30—70厘米,大芒筒长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长达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组成,分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组。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以圆润雄厚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喉管]
喉管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竹制以双簧哨子发音。乐队中常用的是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着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个音孔,只能奏出八个音,按七声音阶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动,宜可演奏“滑音”、“叠音”、“花舌”、“颤音”等。
喉管没有变音装置,很少转调,偶尔转道属调和下属调。喉管多用于戏曲音乐的伴奏,在某些地区吹打乐队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乐其结合使用,以加厚乐队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于其他乐器融合,在乐队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国着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 。
二胡构造简单,一根细细的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的琴筒,还有一把马尾做的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二胡发出的乐音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以接近于人声的音色,成为一种富于歌唱性的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它为"中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的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1949年后,二胡的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到了发展,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在歌舞和声乐以及戏曲、说唱音乐中伴奏。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更 是一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中国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乐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的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在改造高胡的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的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圆形琴筒改为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的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的高胡改为三根弦,使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E. 有没有知道乐器的名字(十种以上)
乐器名称中英对照表
Percussion Instrument 打击乐器
Atonal Percussion Instrument(无调打击乐器)
Bar Chimes 风铃
Bass Drum 大鼓
Claves 响棒/克拉维棍
Crash cymbal 双面钹
Cymbal 钹
Finger Cymbal 手指钹
Gong 锣
Jingle-ring 铃环
Maracas 响葫芦/沙球/沙铃
Rotary Tom 轮旋鼓
Sleighbells 雪铃
Suspended Cymbal 吊钹
Tambourine 铃鼓
Triangle 三角铁
Wood Block 响木
Drum Set( 爵士鼓 )
Aerial Tom-Toms 悬空通通鼓
Bass Drum 低音鼓
Floor Tom-Tom/Tom-Tom/Tenor Drum 落地通通鼓/中鼓
Hi-Hat Cymbal 脚踏双面铜钹
Side Cymbal 小钹
Snare Drum/Side Drum 小鼓
Top Cymbal 大钹
Intonation Percussion Instrument(有调打击乐器)
Celesta 钢片琴
Chimes/Tubular Bell 管钟
Crotales/Antique cymbal 古钹
Dulcimer 扬琴
Glockenspiel 铁琴
Kettledrum 定音鼓
Marimba 立奏低音木琴/马林巴木琴
Temple block 西洋木鱼
Timpani 定音鼓
Vibraphone/Vibes 振动琴/电颤琴
Xylophone 木琴
Woodwinds Instrument 木管乐器
Double-Reed Instrument(双簧乐器)
Bassoon 低音管
Contrabassoon 倍低音管
English Horn 英国管
Oboe 双簧管
Non-Reed Instrument(无簧乐器)
Flute 长笛
Piccolo 短笛
Single-Reed Instrument(单簧乐器)
Clarinet 单簧管
Recorder 舌簧八孔直笛/木笛/哨笛
Brasses Instrument 铜管乐器
Baritone 上低音号
Bugle 单号/军乐号
Cornet 短号
Euphonium 粗管上低音号
Flugelhorn 富鲁格号
French Horn 法国号
Sousaphone 苏沙低音喇叭
Trombone 深缩号
Trumpet 小号
Tuba 低音号
Wagner Tuba 华格纳低音号
Saxophone( 萨克斯风 )
Baritone Saxophone 上低音萨克斯风
Basso Saxophone 低音萨克斯风
Contra Basso Saxophone 倍低音萨克斯风
Contralto Saxophone/Althorn 中音萨克斯风
Soprano Saxophone 高音萨克斯风
Tenor Saxophone 次中音萨克斯风
Strings Instrument 弦乐器
Cello 大提琴
Cembalo 德西马琴/扬琴/蝴蝶琴
Contrabass 低音提琴
Guitar 吉他
Harp 竖琴
Mandola 大型曼陀林 (源自中世纪义大利)
Mandolin 曼陀林
String Bass/Double Bass 低音提琴
Viola 中提琴
Violin 小提琴
Keyboard 键盘乐器
Clavichord 翼琴/古钢琴
Harpsichord 大键琴
Virginal 小键琴 (十六、七世纪)
Organ( 风琴 )
Church Organ 教堂管风琴
Draw Organ 拉杆式舌风琴
Percussion Organ 敲击试管风琴
Pipe Organ 管风琴
Reed Organ 簧风琴
Rock Organ 摇滚管风琴
Piano( 钢琴 )
Acoustic Grand Piano/Grand Piano 平台钢琴
Baby Piano 袖珍钢琴
Bright Acoustic Piano/Bright Piano 亮音钢琴
Cottage Piano 竖台小钢琴
Player Piano 自动钢琴
Spinet 小型立式钢琴
Square Piano 长型钢琴
Upright Piano 竖钢琴
Electric Instrument 电子乐器
Clavinova 数位钢琴/数位化电子琴
Double-Neck Guitar 双颈吉他
Electone 电子琴
Electric Guitar 电吉他
Electric Organ 电子琴
Electric Piano 电钢琴
Electronic Piano 电子钢琴
Pedal Steel Guitar/Hawaiian Guitar 立式电吉他/夏威夷式电吉他
Portatone keyboards 手提电子琴
Synthesizer 电子合成器
Ethnic and Other Instrument 民族乐器
Accordion 手风琴
Agogo bell 阿哥哥铃
Alpine Herd Cowbell 牧牛铃
Angklung 摇竹
Appalachian Dulcimer 阿帕拉契扬琴 (美国的民族乐器)
Autoharp 和弦齐特琴
Bagpipe 风笛 (苏格兰民俗乐器)
Balalaika 巴拉拉卡琴 (俄国的弦乐器之一,琴身呈三角形)
Bamboo chime 竹风铃
Banrria 墨西哥传统吉他
Banjo 班左琴/五弦琴 (相传源起于西非,以手指奏鸣的五弦或六弦的乐器)
Bell plate 铁片
Bell tree 树铃
Bongos 邦哥小对鼓/曼波鼓 (拉丁音乐)
Boobam 火箭筒鼓
Bouzouki 布祖基琴 (一种形状似曼陀林的希腊弦乐器)
Cabasa 椰予沙铃/卡巴沙铃/串珠沙铃
Castanets 响板 (常用于西班牙佛们哥舞曲)
Caxixi 编织摇铃
Charango 夏朗哥吉他/小型八弦 (盛行于中南美)
Chinese hand drum 手摇鼓
Chinese temple bell 中国钵
Citterns 西特恩 (类似吉他的梨形古乐器,流行于十五至十八世纪)
Concertina 六角形手风琴 (用于阿根廷探戈曲)
Conga 康加鼓/细长型大手鼓/墨西哥鼓 (拉丁音乐)
Cowbell 牛铃
Crumhorn 克鲁姆管/钩形管/J形管 (流行于15世纪末叶)
Cuica 锯加鼓
Darabucca 土耳其手鼓
Didgeridoo 澳洲土着的吹管乐器
Djembe 非洲鼓 (源起于非洲之肯亚部落,属于原住民型之乐器)
Domra 苏俄传统乐器 (状似吉他,三或四弦)
Fiddle 古提琴
Fife 横笛
Flageolet 六孔的竖笛
Flexatone 弹音器
Frame drum 手鼓
Galka 一种保加利亚传统的弦乐器
Gaida 风笛 (保加利亚的传统乐器)
Gamelan 木琴 (印尼的一种竹制打击乐器)
Glass chime 玻璃风铃
Guiro 葫芦锯琴/刮胡/刮葫 (拉丁音乐)
Gusli 古斯里琴 (一种俄国古代的弦乐器)
Harmonica/Mouth-Organ 口琴
Hurdy-Gurdy 绞弦琴/手摇风琴 (18世纪流行于法国社交界)
Japanese temple bell 日本钵
Jew’s Harp 口拨琴/单簧口琴
Kalimba 卡林巴琴
Kantele 齐特琴 (芬兰)
Kaval 长笛/牧羊人的笛子 (保加利亚的传统乐器)
Kazoo 卡祖笛 (一种木制或金属制玩具笛子)
Kokiriko 鼓牌板
Koto 科多琴
Lithophone 石板琴
Lute 诗琴/鲁特琴 (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Lyre 七弦竖琴 (古希腊)
Mark tree / Wind chime 风铃
Mirliton 膜笛
Nefer 古埃及吉他
Ocarina 亚卡利那笛/陶制甘薯形笛/小鹅笛(17世纪后半源于义大利)
Ocean drum 波浪鼓
Panpipe 排笛/牧神笛
Pifano 印地安鼓
Quena 八孔木笛 (安第斯山脉民族的乐器,声音浑厚)
Ratchet 辣齿/嘎嘎器
Roarer/Barker 吼声器
Saltepry 萨泰里琴 (上古及中古的乐器,可能源自伊朗、印度)
Shaker 金属沙铃
Shamisen 三弦琴 (日本)
Shanai 山奈琴
Sistrum 叉铃/ㄙㄙ铃 (古埃及)
Sitar 锡他琴/西塔琴/西他琴 (形似吉他的北印度民族弦乐器)
Slit drum 非洲裂缝鼓
Steel Drum 钢鼓 (来自于加勒比海的千里达)
Surdo 印地安笛
Symphonle 三弦共鸣弦乐器 (约十三世纪前出现)
Tablas 塔布拉鼓/印度鼓 (印度的一种手敲小鼓)
TaikoDrum/Kodo 太鼓 (日本)
Talking drum 讯息鼓
Tambura 冬不拉 (保加利亚的民俗弦乐器)
Thunder sheet 雷板
Timbales 天巴鼓/廷巴鼓
Tin Whistle / Penny Whistle 六孔小笛/锡笛 (镀锡铁皮所制造的玩具笛)
Tub Fiddle 金盆琴
Tupan 牛皮鼓
Ukulele/Ukelele 尤库里里琴 (源于葡萄牙,形如小吉他的弦乐器)
Vibra-slap 震荡器/震音板
Vihuela 古吉他 (源起于墨西哥)
Viola da Gamba 古大提琴
Waterphone 水琴
Whistle 哨子
Wind machine 风声器
Zither 齐特琴 (欧洲的一种扁形弦乐琴)
Chinese Instrument 中国乐器
Percussion Instrument(打击乐器)
Bangu 板鼓
Bangze/Chinese Wooden Clappers 梆子
Chinese Base Drum 大鼓
Chinese Bass Gong 低音大锣
Chinese Cymbal 钹
Chinese Snare Drum 小鼓
Chinese Wood Block 木鱼
Luo/Chinese Gong 锣
Paigu 排鼓
Slapstick 拍板
Yunluo 云锣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弹拨乐器)
Guzheng/Chinese Zither 古筝
Liuqin 柳叶琴
Pipa/Chinese Lute 琵琶
Ruan/Moon Guitar 阮咸
Sanxian 三弦
Yangqin 扬琴
String Instrument(拉弦乐器)
Banhu 板胡
Bass Gehu 倍革胡
Ching Hu 京胡
Gehu 革胡
Nanhu/Erhu/Chinese Fiddle 南胡/二胡
Zhonghu 中胡
Wind Instrument(吹管乐器)
Di/Chinese Bamboo Flute 曲笛
Sheng 笙
Suona/Shanai 唢呐
Xiao/Chinese Vertical Bamboo Flute 萧
常用术语:英汉对照
Violin 小提琴
Viola 中提琴
Cello 大提琴
Double bass 低音提琴或大贝司
flute 长笛
piccolo 短笛
clarinet 单簧管
oboe 双簧管
English horn 英国管
bassoon或fogotto 大管
double bassoon 低音大管
horn或French horn 圆号或法国圆号
trumpet 小号
cornet 短号
trombone 长号
tuba 大号
kettle drums或timpani 定音鼓
compane 排钟
glockenspiel 钟琴
xylophone 木琴
bass drum 大鼓
side drum 小鼓
cymbals 钹
gong 锣
triangl 三角铁
tambourine 铃鼓
harp 竖琴
piano 钢琴
guitar 吉他
mandolin 曼陀林
lute 鲁特琴
organ 风琴
F. 所有的乐器有哪些
乐器有如下种类:
1、吹奏乐器:吹奏乐器多是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且多为竹制的。因为吹奏乐器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吹奏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也丰富多彩。
常见的有:笛、笙、排笙、巴乌、葫芦丝、芦笙、管子、埙、唢呐、箫等。
2、弹拨乐器:弹拨乐器属于弦乐器,且多为用手指或拨子拨弦,或者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如:琵琶、扬琴、筝、七弦琴(古琴)、冬不拉、热瓦普、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等。
3、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流传千年,一般都是通过敲打乐器本身发出声音。
如:堂鼓(大鼓)、缸鼓、铜鼓、碰铃、定音缸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等
4、拉弦乐器:拉弦乐器是用安装在细竹弓子上的马尾摩擦琴弦,使之震动发音的乐器。我国拉弦乐器种类繁多,,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
如:板胡、二胡、马头琴、革胡、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等。
1.乐器,英文: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
2.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
3.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
4.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在进行演奏时,都冠以乐字,称其为乐弓、乐锯、乐杯、乐杵等。
G. 拨弦乐器都有哪些(哪国都行)
1、严格说来叫弹拨乐器,弹拨乐大致有中、西、民族三大类
2、中国的:琵琶、柳琴、古筝、阮、三弦、古琴,箜篌,秦琴、扬琴等。
3、西方的有曼陀玲、吉他(贝司)竖琴、班桌琴、巴拉拉卡琴等。
4、民族的也有中西之分:中国的如热瓦普、冬布拉等,日本的三味线,三弦,朝鲜的笳叶琴等。
H. 急求:印度舞蹈音乐特色!~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 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 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印度的古典乐器:
印度有非常丰富的乐器,可从古代文献中或古寺庙的刻画中得到印证,由于宗教的传承和印度的酷爱传统,千百年来印度的乐器改变不大;而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但欧洲的乐器却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风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汉维纳(Mokhan Vina)而已。
• 印度的弦呜乐器:
维纳琴(Vina)、沙拉沙地维纳琴+ (Sarasati Vina) 、维其查维纳琴(Vichitra Vina)、卢达维纳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达样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鲁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兰吉(Sarangi)、沙兰吉达(Saringda)、沙罗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达(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弹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苏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达拉琴(Swarmandala)。
• 西塔琴的发明:
西元1296-1316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维纳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师亦是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的先河!
• 印度气鸣乐器:
锁呐(Nagasara or Nari)、喷吉(Punji)、纳拉塔朗(Nallatarang)、库玛(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诺斯布谷(No**ug)、多罗尼(Drone)、尼卡尔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尔(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鸣乐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单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尔吉(Dholki、达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达沙米拉(Karadsamila)。伊达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击乐器,是对鼓,低音称为(Bayan)、高音称为(Dayan),因此又称双头鼓。此鼓约有700年前 阿米枯树(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样。
•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兴都斯坦一种14小节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节拍鼓。14拍的鼓谱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 塔拉瓦达亚(Tala Vadaya):
乐团将多种打击果乐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Mridangam)、陶壶鼓(Ghatam) ..... 轮番上阵或一起交响打击,制造高潮。
• 体鸣乐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满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脱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儿欣(Mursig)。
I. 1、雅乐的乐器编制以“三弦”(玄琴、伽倻琴、琵琶)和“三竹”(大笒、中笒、小笒)为核心乐器,辅助乐器
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编辑本段历史来源
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着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象牙或玉石制。品,竹、、红木、牛角、象牙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着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春雨》,《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海青拿天鹅》,《狼牙山五壮士》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编辑本段琵琶发展
琵琶
发展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颠峰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着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 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编辑本段种类
琵琶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四、水晶琵琶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注:今有方锦龙先生善奏五弦琵琶。)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4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10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4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一般定弦多为(d、g、a、d1)。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极不易被其余乐器所掩盖。但普及不广。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水晶琵琶: 为赵聪首创,已申请专利,震惊音乐界。用高级玻璃制成,于琴面板装了一个电扬声器,音色清澈透亮,但余音不长。
编辑本段琵琶流派
琵琶
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着《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干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着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分为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文曲(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 月儿高,青莲乐府 ,塞上曲等)文武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等)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前身) 虚籁(今夕,长夜吟)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草原小姐妹 浏阳河 高山流水 渭水情 瀛州古调‘文板八首’‘快板八首’ 将军令 陈隋 寒鸦戏水 春蚕 春江花月夜‘版本与夕阳箫鼓不同’ 诉 天鹅 春雨 陈杏元和番 出水莲 野蜂飞舞 老童 协奏曲:花木兰 春秋 祝福 临安遗恨 草原英雄小姐妹 梁祝等等
编辑本段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弹琵琶
二、《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三、《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着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四、《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着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五、《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六、《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七、《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八、《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九、《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十、《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编辑本段各国琵琶
朝鲜琵琶 朝鲜亦把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与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琵琶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扇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中国福建传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1琵琶行 白居易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着名的长篇叙事诗。 2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古从军行 李颀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4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5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琵琶 白居易 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6临江仙 晏几道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J. 需要民族乐器的名称
吹管乐器
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民国二十年,山西万泉县荆村发掘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有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是以排萧、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作仪仗队或在宴会上演奏和其他娱乐之用。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始有所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俱是主要乐器。
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1. 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笛
子、箫、埙、排箫等。
2. 气息经过哨子,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唢
呐、管等。
3. 气息经由簧片,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
笙、芦笙、把乌等。
以下介绍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吹管乐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横吹、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
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 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其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
笛子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筒音(最低音)为a′(实际音)和d2(实际音)的笛子。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箫 Hsiao
约4500年前,有个叫仱伦的乐官发明了“律管”,将竹管一端以节封闭,由另一端直吹而发声,这是箫的前身。到了汉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为五孔,唐朝时传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开一孔,以后就没再做多大变化。
箫为直吹管乐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与笛类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个半八度,常用的箫最低音为d′
笙 Sheng
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西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有关于‘和’的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集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
传统笙一般为十三簧与十四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种。
笙常用作伴奏乐器,由于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亦可用于独奏。笙是以簧片振动发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时可吹出两音以上,故可吹奏和声。
唢呐 Suona
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字为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自明代始有关于唢呐的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以及民俗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流传各地的唢呐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犷的、有柔和的,种类甚多,表现力很强。所有管乐器的技巧几乎都可演奏,它还可以模仿唱腔,以管体、哨子、喇叭口拆开吹奏,各自模拟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唢呐是筒音为g′的D调高音唢呐。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杨琴等等。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琴、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下面,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筝、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弹拨一类乐器的通称。远在西元三世纪,中国就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汉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现。约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至中国的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发展,并经后人不断改进,由有相无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扩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拨演奏,唐代中叶改用手指,弹奏技巧经长期发展,日趋复杂。表现力益丰富。现今传遍中国南北各地。除作为独奏、重奏、和奏等纯乐趣的形式出现外,在戏曲、曲艺、歌唱等伴奏乐队中也广泛被应用,是我国相当重要的一种弹拨乐器。
柳琴 Liuching
又称柳叶琴、金钢腿、土琵琶,状如小型琵琶,原为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绍兴乱弹等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装有两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后加装为四弦,音域宽广,半音齐全,音色优美,被用作独奏及国乐团中弹拨组的高音声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发展而来,三弦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其声音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
阮 Yuan
阮在乐队合奏中是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现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参与伴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
杨琴 Yangchin
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扬琴具有清脆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
筝 Cheng
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战国时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泰国流行。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全中国。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以其被广泛的采用而闻名。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被用来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舞蹈等伴奏。
擦弦乐器
擦弦乐器是用装在细竹弓上的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动发音的一类乐器。我国常见擦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见文学作品中,当时名曰“嵇琴”,北宋时,在我国北方奚部民间广为流传,称之为“奚琴”。宋代陈晹所编“乐书”(西元1099年)卷128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别,两弦之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根据文字和画中的图形,奚琴与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来,胡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不论在乐器上或乐曲均有显着的发展,由于制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从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国以后为适应国乐队和奏需要,又创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这类型的乐器更为丰富。目前,各地方与各剧种所用的胡琴类乐器,不下数十种,它们不仅有优美的音色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表现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几十年中更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极佳的独奏乐器和重要的乐队乐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擦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是同一乐器。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乐器,既用之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剧种中均为中要的伴奏乐器。
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
打击乐器
国乐器中,打击乐器历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上,分为鼓、锣、钹、板和钟五类,若依制造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金属、竹木和皮革等三类。它们的演奏技能和表现力极为丰富,音响具有特色,不仅使乐器的节奏鲜明强烈,且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民间音乐中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辽宁鼓吹等,俱是以打击乐器见长。在现代国乐团中钟类很少使用。
一.鼓类乐器:
历史记载中,打击乐器以鼓的出现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有“鼓”字。鼓类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丰富的表现力,除用以合奏或伴奏外,某些乐种中还作为独奏乐器使用。
大鼓 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为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径在一尺半以上。由木制的圆桶上下端蒙以两块面积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摆在四脚的木架上演奏,奏时用两根木槌敲击鼓面而发音。音色低沉而厚实。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为可定音的大鼓,根据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乐队中经常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两个一组的多定为主音及属音,三个一组的则增加下属音、上属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锣类乐器
锣是我国使用得最广泛的打击乐器之一,最初流行于中亚与东南亚一带,于西元六世纪前期传入我国,当时是叫“沙锣”。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流传和改进,使锣成为具有丰富表现的乐器。锣的种类很多,有的锣具固定音高,有的锣击后音升高,有的锣击后音降低。
锣是体振乐器,结构简单,锣身呈圆形弧面,通常四周有边框,用槌敲击中央部分,震动发声。
云锣 Yunluo cloud gong
云锣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民间叫九音锣。通用的云锣有十面小锣,悬于木框之间,或将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击之,(大型云锣,则用木架立于台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
三.板类乐器
板类乐器使用在乐队中有响板、梆子、木鱼--------等。
响板 Hsiangban
响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制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纪的唐代已出现,其数目有六块或九块,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目也不一致,现在通常使用三块板所组成的。因适用范围之不同,又可分为鼓板、书板、击坠板三种,古板用于民乐合奏及戏剧伴奏,为主要的节奏乐器,经常与板鼓配合使用,书板及坠板则为曲艺说唱伴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借以增加戏剧气氛。因适用范围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简称梆子〉、南梆子、坠梆子及秦梆子等区别。
河北梆子,是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红木制成。左手执短而粗的椭圆形,右手执长而细的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高亢而坚实。
◆南梆子为长方形的中空木制体,演
奏时左手执梆,右手执木槌敲击,
发音圆润,一般以花梨木制造。
◆坠梆子用于豫剧伴奏,其形如
蛋。
◆秦梆子用于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