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国军队的步法(齐步、正步)
看别国的都有点搞笑。俄国正步就是手贴裤缝不动,就脚踢正步。德国是“鹅步”,手臂摆动没有我们高。印度的正步脚踢得高。这是几种比较有名的步伐,还有很多,楼主可以去优酷上看。
㈡ 世界上最难的正步走是哪个国家
What is“正步”?所谓“正步”,是队伍行进的一种步法,通过行进时的“整齐感”、“力量感”展示军容、军威和严明的军纪(有没有想起当年的军训教官是怎么说的?)。
国际舞台上,每逢中国军队展示正步,总能带来视觉震撼,中国正步已经走出国门,坦桑尼亚、卡塔尔、卢旺达、越南等国也采用过“中国正步”,甚至连口号也是中文。
㈢ 印度军队有哪些奇葩传统
作者:小蔡
很多军迷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印度军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奇葩传统?比如摩托车上叠罗汉、夸张的正步走、五花八门的军帽、阉人兵团等等。
今天,笔者就讲一下印军这些开挂传统是怎么来的?
杂技一样的摩托车阅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印度政府每年都会在新德里举行阅兵和巡游庆典,当中最吸引摄影师眼球的便是如杂技般的摩托车方队。
摩托车方队在穿越人群期间会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叠罗汉动作,犹如马戏团杂技一样,很多人都对这个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实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跟印度军队的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时代。
印军摩托车杂技
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总结军方内部问题的时候,发现军队里面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不少指令无法传达到前线,最终延误了战机。于是英国军方下令所有通讯兵改用摩托车来传达讯息。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车通讯兵部队。
但是,驾着摩托车穿梭战场是一件危险的事,对通讯兵驾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讯兵会透过增加负重、跨越障碍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驾驶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车部队在二战的缅甸战场上大放异彩。在丛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驾着摩托车翻山越岭,为各地盟军通风报信,盟军得以在缅甸更有效地阻击日军。
摩托车叠罗汉
印度摩托车部队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印军的标志,尤如解放军的夜战部队一样在军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军方至今还保留了摩托车部队的番号,甚至安排他们在每年的共和国日巡游上表演。
独一无二的阉人兵团
中印边境的藏南地区,驻扎着一支怪异的印度军队。他们有着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体格,但是他们却都被阉割了。这支部队便是印军的?1?8阉人部队?1?9。
这些?1?8太监兵?1?9的出身其实是既悲惨又低贱,他们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对性别认知存在困难,常常认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则是双性人。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他们在10-15岁的时候都要接受宗教阉割,成为海吉拉斯(意为?1?8阉人?1?9)。
印度阉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属于贱民的一种,一般人都害怕与他们接触。他们经常出现在印度的婚丧嫁娶场合,浓妆艳抹地为这些场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这在印度是十分低贱的工作。
印度阉人
但是,印度军方认为这些阉人既拥有男性的体格和体能,又没有普通男性的强烈性欲,可以专注于防务,所以就在军队里面增设?1?8阉人部队?1?9。而印度的阉人也认为到军队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也踊跃参军。
夸张的正步走
说起印军的正步走,大家会想起印巴边境的换岗仪式,极其夸张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看热闹。那么,这种正步是怎么来的呢?
印度军队的正步走其实是继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带有浓厚的英国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过,印度是一个独立国家,必须要讲政治正确,不能完全模仿英国。因此印度军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满传统特色、也更加夸张。
印式正步规定摆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于头顶,踢腿则要超过九十度。这样改动后,印军正步更为标新立异,但也给士兵带来不少苦头。曾经有士兵因为摆臂过于用力而脱臼,又有士兵因为踢腿过高而拉伤脚部。
印巴边境的正步就更加夸张了,两国是世仇,任何领域谁也不让谁。两方士兵一定要比谁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过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来就更搞笑。
印巴边境换岗,踢腿已经高过肩了
不戴头盔的士兵
如果仔细观察中印战争的照片,会发现有些印度士兵没有戴头盔,很多人就认为印度没有足够的头盔装备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实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规定不需要配戴头盔的部队——锡克军团。
锡克人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他们信奉锡克教,头裹橙色头巾。由于他们把头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种类的头盔都带不上。而且,锡克人认为头巾、裹头是神圣的行为,配戴头盔无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鉴于此,印度军方特别将锡克士兵列为例外,容许他们不用带头盔作战,这也使得锡克兵成为印度军队里面最特别的一支。
锡克人
没有配戴头盔绝不影响锡克兵的作战能力。锡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锡克人以勇武善战闻名天下。
早在英殖时代,英国就大量招募锡克人从军,并称其为高素质的士兵。锡克兵随英国人在缅甸丶马来亚等地东征西讨,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战争中,给解放军造成严重伤害的往往是锡克兵,可见戴不戴头盔对锡克兵并无影响。
五花八门的军帽
印度阅兵时,各地的军团都会浩浩荡荡齐步进场,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各个兵团的军帽大有不同,有些军帽是传统的包头款丶有些则像扇子,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阅兵仪式是一个大型的巡游表演。
“鸡冠”军帽
这些富有特色的军帽其实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由于印度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饰差异很大。
印度独立后,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纷纷加入了军队,而印军为了突显印度的联邦共和,就容许各地军团根据当地特色来设计军服。
各地的军团就直接将当地的特色帽子搬到军队来,印度阅兵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五花八门的形象,成为印度的一个特色风景。
印度阅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军队独一无二的种种奇葩开挂行为和装扮,都与印度的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英国的殖民有密切关系。
㈣ 印度为什么这样走正步
印度、巴基斯坦等大致都是沿袭英式正步。特点是手臂抬高到与地面平行,向前挥臂不弯曲,步伐较慢,几乎一步一顿。
不过,印度各军种的步伐姿势千差万别,正步并非徒步方队受阅时的唯一步伐,有的步伐轻巧一致,有的则夸张地夸张地挥臂抬腿
㈤ 怎样踢好正步
1、行走时要挺胸、挺颈,头要正直向上顶,身体上拔,身体前移时腰部不能放松与上体保持平稳一致前移。
2、摆臂时肩关节放松,向前摆时,摆过裤缝线10
厘米即屈肘上端小臂,并控制好高度和距离;向后摆臂时要先下手后下肘,使腋窝不夹不张。
3、踢腿时将力量集中在脚上,按脚带动小腿、小腿带动大腿的顺序向前踢出,脚尖要对正前方,脚落地要快、稳,落地时上体要跟上,脚正直向下落地,着地时以脚腕的力量使全脚掌适当用力砸地。踢腿时腿要绷直,收小腹,提胯,脚尖上翘,脚跟下蹬。
4、在踢腿的同时摆臂,脚、手同时到位。脚从距地面25厘米的高度落地,跟腿过程中,臂不动,在踢腿的同时换臂,做到臂腿协调一致。
5、正步行进时要做到军姿端正、动作自然,摆臂定型定住,步幅、步速准确。做到“三快”:踢腿快、摆臂快、脚落地快;“两稳”:踢腿到位稳,脚落地稳;“一协调”:臂腿协调一致。
㈥ 正步走的起源在哪
正步走是军队或其他组织的队列行进的一种步伐,在英语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是鹅步的意思。其特点是像鹅那样高抬腿向前迈步。如果比较一下正步走和鹅的走路方式就会发现两者的基本要领是相同的。这种走步的方式是德国统一前的普鲁士军队操练行进时最早开始使用的。千百人的方队正步走由于整齐划一动作钢劲有力,气势磅礴,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普鲁士军队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最职业化的军队.内部组织等级严密, 是一套典型的高威权体制.军队上下纪律极其严明,效率很高,调动力强,战斗力出众.普鲁士职业军人则素以极强的职业操守和规范而着称.普鲁士得以击败法国,正因为其强大的军队 普鲁士军官出身多为贵族.地位很高, 在国内是领导阶层。德国统一后,普鲁士职业军人继续在德国的军事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把普鲁士军事传统发扬广大.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纳粹德国时代。 众所周知,纳粹德国有非常强大的陆军. 纳粹德国在军事操演/阅兵式中把普鲁士鹅步(正步走)发挥到了极致, 而且通过现代媒体--电影影像--传播到了全世界各地. 德国军队的职业化,专业化,森严的纪律,强大的战斗力量以及权威, 以及在强大统一的极权体制下个人对组织的绝对服从,都在他们无与伦比的正步走中体现了出来。这给世界人民(确切地说,是西方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强烈印象。加之德国人在欧洲侵略,每成占领一国,都要进行这种阅兵式,展现其军威。德国陆军在巴黎的正步走阅兵式,已经成了世界历史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的兵学思想和军队管理对世界影响较大,后来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并根据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规定自己正步走的动作规范。例如,苏俄军队正步走是昂着头用力摆手臂,而北韩军队则昂着头不摆手臂;法国军队外籍军团有点像迈四方步,英国的则像跺脚,美国的要比齐步走稍微板正一点,等等。但是很多国家对阅兵式却十分谨慎,如美国、英国、丹麦、比利时、现在的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因为这些国家都极力防止军队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影响。而有些国家对阅兵式乐此不疲。例如,苏联几乎每年都要在莫斯科进行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展示政权的武力,印度也是喜欢搞阅兵式的国家之一。其中搞得最出色的是中国大陆、朝鲜和苏联。
㈦ 正步哪个国家踢得最难
中国排在第一中国正步走最好看。俄罗斯在第二位上、第三位就是越南和古巴。第五位朝鲜。
其他国家不用说了。我看了阿根廷和智利的正步根本就不好看。智利正步走继承了二战德国正步。看看智利军队正步有些不整齐、还外八字。呵呵。
印度军队走正步呵呵。印度根本就不是正步。是英式步伐。也叫英式正步。也不错。
㈧ 军队如何训练正步
动作要领:听到“正步—走”的口令,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 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的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屈,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听到“立——定”的口令,左脚再向前大半步着地,两腿挺直,右脚取捷径迅速靠拢左脚,成立正姿势。
重点:踢腿。
难点:臂、腿动作的协调。
动作标准与要求:
1、正步行进时,军姿要端正,动作自然、大方;
2、行进时,身体平稳,上体保持正直,臂腿动作协调一致。
㈨ 世界各国军队正步走 图片
正步,也称鹅式正步(Goose Step),源于普鲁士,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在普法战争后随着各国学习普鲁士军事制度而传遍世界,至今仍在东欧、亚洲和拉美许多国家作为检阅时的步法使用。
阅兵形式也大体上可分为苏式阅兵、英式阅兵、法式阅兵和美式阅兵四种,但各国的正步经过修改,有各自特色。
1.朝鲜——齐腰部
印度士兵举行降旗仪式,印度士兵摆臂高过头顶,一名士兵将腿贴向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