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薛岳将军和孙立人将军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薛岳到台湾后过上了半退隐生活,活了103岁;孙立人被扣上叛变的帽子软禁了,但后来平反了。
1、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汉族。
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着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军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
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195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等。
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薛岳无兵可带,无仗可打,百无聊赖,多半闲居在台湾南部嘉义乡间,过着半隐退日子。1998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103岁。
2、孙立人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安徽合肥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
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1955年6月初,蒋准备在台南屏东阅兵。5月28日,蒋获情报说孙立人欲借阅兵发动兵变。6月6日,“总统府”卫队在阅兵前抵达校阅广场警戒,并检查现场。
原定参加检阅部队被重新整编,阅兵时间被推迟,两栖作战演习亦被取消。当局称孙的老部下郭廷亮、江云锦等预谋在屏东阅兵时配发实弹,发动“兵谏”,因预谋不慎而被告发。
台湾保安机构逮捕了郭廷亮等一百多名官兵,孙随后被监管侦讯。
之后孙立人被软禁了起来,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1)孙立人的部队到印度结果如何扩展阅读:
薛岳和孙立人都是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1、薛岳
万家岭战役薛岳所部共毙伤日军第一零六师团8000多人,占该师团总人数一半以上。击毙的敌军军官包括第一一三联队长田中圣道大佐和工兵第一零六联队长茶村秀男中佐,大队长3人;重伤第一四五联队长市川洋造中佐,大队长2人,联队副官1人,中队长和小队长死伤过半。
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三战歼敌人数分别为2万、4.15万和5.6万)。
虽然中国军队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失利,长沙和衡阳相继失守,但仍给日军造成了伤亡6.8万人的代价。
2、孙立人
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薛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立人
㈡ 缅北反攻,驻印军是怎么一路捷报的
韦赛斯上任后,调遣空军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那时候,天气恶劣,驻印军冒雨多次发起进攻,但在日军严密的防守面前,仍然难有进展。
7月6日,郑洞国军长和孙立人师长到达密支那战场。这时候,中国的抗日战争整整进行7年了,郑洞国为了激励士气,下达了夺取密支那、纪念抗战7周年的总攻击命令。郑洞国到战场后,经常亲临前线,视察督战,鼓舞士气,直接指挥中国驻印军围攻密支那的战斗。
7月13日,第30师主力,第14、第50师各一部,第5307部队等,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向密支那发起攻击。经过3天激战,部队逼近了密支那市区。
7月18日,驻印军集中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向密支那发起猛烈攻击。激烈的战斗进行到26日,驻印军官兵接近密支那中心市区。在合围战斗的紧要时刻,新编第30师第90团被空运到密支那,增强了攻击力量。
8月3日,中国驻印军攻占密支那。这场战斗,驻印军打败了曾经在中国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常胜师团”,先后击毙日军2700多人,俘虏日军70多人。日军第56师团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在战斗失败后自杀。在这场异常艰苦的围攻战斗中,驻印军伤亡达5100多人。战争是如此残酷,胜利的代价是多么贵重。
史迪威将军颇有感慨地说:反攻缅北的战斗,是“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密支那战斗结束后,中国驻印军进行休整和整编。史迪威将军仍担任驻印军总指挥,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所属部队扩编为2个军,即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孙立人升任新编第1军军长,下辖新编第30、第38师;新编第2军下辖新编第22师,第14、第50师。数月后,新编第6军奉命调回国内作战。
驻印军攻占密支那以后,从印度经过卡盟、莫冈到密支那之间的铁路和公路畅通无阻,盟国运送给中国的战争物资可以经过密支那中转,减轻了“驼峰”航线的压力,提高了作战物资的运输量。缅北反攻作战胜利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
八莫位于中缅边境,是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个大城市,规模仅次于密支那,也是日军侵略中国滇西的一个重要据点。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以后,八莫的防御地位更加突出。日军为了维持缅北的侵略利益,把部署在南坎的第2搜索团、第16师团第2联队、混合炮兵1个联队,以及在莫冈、密支那溃退的日军残部调到八莫,在八莫周围构筑防御工事,组成新的防线,防守的总兵力达5000多人。
1944年8月28日,日军第2师团主力推进到芒市(中国云南潞西),第18师团从英多转移到中缅边境的南坎。日军把这2个师团部署到滇西,主要是企图阻止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中国驻印军取得密支那战斗的胜利以后,部队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整训和补充,编制也作了局部调整。10月10日,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了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
10月21日,中国驻印军先头突击队新编第38师第113团奉命攻击前进,右纵队于29日攻占庙堤,左纵队在太平江上游的铁索桥附近渡江后,于11月1日抵达不兰丹。但是,江势险阻,第38师主力仍然滞留在太平江的北岸。
孙立人军长为了迅速攻克八莫,立即调整部署,命令右纵队的第112团迅速转移到左翼方向。从新龙卡巴向八莫南面的曼西进攻,切断驻守在八莫的日军的后方运输线;第114团在第113团在配合下,向八莫的正面攻击。
进攻战斗发起后,驻印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援下,经过10多天的激烈战斗,相继攻克了莫马克和曼西,于11月上旬把八莫据点的日军包围起来。接连数天,驻印军在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的配合下,向八莫据点的日军发起攻击。但是,日军残部1500多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继续固守八莫,拼命抵抗,梦想等待南坎方面的日军前来支援。
11月12日,新编第22师攻克大曼等日军据点后,迅速调遣部分兵力向八莫前进,策应第38师围攻八莫。
11月24日,驻印军突破八莫的外围据点,攻入八莫城内。激战中,除60多名日军跳入太平江,逃往南坎外,其余日军包括城防司令原三好上校在内的官兵,全部被歼灭。
11月25日,八莫全城被新编第38师占领。
八莫战斗,驻印军击毙日军2430人,俘虏日军21人,缴获飞机2架,大炮25门,战车2辆,轻重机枪65挺,步枪630多支,夺取飞机修理厂2座。新编第1军官兵伤亡1021人。八莫战斗的胜利,为驻印军与远征军会师奠定了基础。
攻克八莫后,驻印军又向南坎发动了进攻。
南坎地处中缅边境,西通缅甸八莫,东可到龙陵,南坎的公路与滇缅公路互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日军入侵缅北以来,在南坎修筑公路,储备粮弹,早就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八莫战斗结束后,日军在南坎的部队主要是第56师团和第2师团各1部,兵力共有2个师。
驻印军第38师围攻入莫的时候,八莫的日军自知难以持久作战,紧急向南坎求援。11月30日,驻守南坎的日军第55旅团旅团长山崎四郎上校率领所属部队,并附属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从南坎北上,救援八莫。谁知,这支被称作“山崎支队”的日军在行进途中,与驻印军第30师的主力部队遭遇,两军在拜家塘、康马附近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时难分胜负。新编第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在八莫战场上的第38师第112团向日军的后方截击,这就使山崎支队首尾难以相顾,根本无法支援八莫。12月17日,第30师把日军山崎支队击退后,乘胜前进,逼近南坎。不久,第38师第112团也向南坎西侧疾进。12月下旬,第30师进至南坎外围。孙立人军长看到南坎附近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如果正面攻击,部队难以展开。于是,孙立人军长命令第38师第112团等部队首先歼灭南坎外围的日军,对南坎形成双重包围。
1945年1月14日,围攻南坎的部队先后进至南坎西南的预定出发阵地,做好了总攻击的准备。15日,驻印军新编第1军各部队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的配合下,用坦克突破开路,向据守南坎的日军发起了猛烈攻击。据守南坎的日军虽然拼命抵抗、但根本无法阻止驻印军强大的火力和兵力突击,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1月15日,新编第30师的部队攻占南坎,少数残余日军狼狈地突围,向东北方向古木蔽天的森林里逃去。
南坎战斗,驻印军先后击毙日军1780人,俘虏日军12人,缴获卡车10辆,夺取仓库10多座,以及其他许多作战物资。
蒋介石对南坎战斗很重视。当蒋介石看到驻印军攻克南坎的捷报后,立即打电报给卫立煌,命令中国远征军迅速攻占畹町,尽快扫除中印公路上最后的日军据点。
蒋介石的命令,揭开了中国远征军一场新的战斗。
㈢ 谁知道孙立人曾经在缅甸解救7000被围困英军,为何当他辙退到印度时,英军拒绝他入城、还要求上交武器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但是,为什么英国人拒绝孙立人进入印度呢?主要是孙立人将军是一个具有主权国家的将军,而且孙立人是一个反抗殖民侵略的英雄。当时印度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他们肯定不会欢迎一个反抗殖民者的英雄进入。满意答案一个人的抗战6级2011-03-04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国际地位!中国军队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一堆只会欺负百姓,连一帮泥腿子都打不过的破烂!他们瞧不起!追问:
中国军队在没本事,在缅甸中国军队起码没英缅军的一溃千里。回答:
这是事实, 但你知道刻板印象吗?中国军队在缅甸局部地区的成功, 并不能改变中国军队在他们心中原有的形象!再加上撤至印度的中国军队一路恶战,士兵疲惫不堪, 狼狈至极, 这更让英国人瞧不起!
㈣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各部1945年以后的结局如何
远征军实际上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杜聿明为军长的部队,比如200师。退回国内后重新编成,再出去的。还有一部分是孙立人将军的部分,退到印度与美国合作密切,后来也打的很好。不过这些部队后来回国后都在东北和华北战场被解放军搞定了。
㈤ 孙立人是怎么突出重围打到印度去的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1942年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缅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后复掩护盟军转进,转战经月。1942年5月27日走出林区,抵达印度,军容整肃,锐气不减。
㈥ 远征军杜聿明部再走出野人山之后为什么还是到了印度
在撤退途中杜聿明与史迪威是有分歧的,史迪威想要把远征军带到印度,这样他就能争取到美国的援华物资 用美国的枪炮和教官包装和领导中国的士兵。他认为中国的士兵是勇敢的,只是军官太无能而且还有派系斗争,于是他想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支属于他自己的具有战斗力的部队称霸东南亚战场。这样将来他回国的时候脸上也有面子,而杜聿明就是担心史迪威把委员长的精锐中央军变成他自己的雇佣兵,所以毅然决然的要翻野人山回国。连第五军看家宝贝重炮和坦克都给炸了,有美国留学背景的孙立人和有法国留学背景的廖耀湘没有听从杜聿明的指挥将残部带到了印度组成新一军,杜聿明差点病死在野人山里后来回国就卸任了也没有去印度。儒雅的郑洞国被委派接替脾气暴躁的杜聿明出任驻印新一军军长。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着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2015年9月2日,约瑟夫·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参考链接:
网络-杜聿明
网络-史迪威
㈦ 中国驻印军是怎样的“卧薪尝胆”
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撤退时,兵分二路,一路经野人山回国,损失惨重;另一路,在38师师长孙立人的领导下,中国远征军38师撤退到印度时,编制齐全,损失甚小;其后22师和第5军直属部队几经曲折,也一路退至印度,所受损失惨重,抵达印度时1万多人的部队仅只有3千多人。
中国军队初入当时英国殖民地印度时,处境是相当艰难,这个以“日不落帝国”自封的英国,“骄傲自大”根深蒂固,且当时远征军是败军之军,尤甚,居然不顾中英两国订有军事同盟关系,要求38师向英军缴械。
据孙立人部属后来回忆:这桩“缴械风波”发生过程中,38师高层唯恐激起部队的愤怒,对消息进行了封锁,仅仅下达“加强戒备、准备战斗”的命令。后来,孙立人在一次师部军事会议上曾透露,38师入印初期面临覆没之危机,经他费尽心机,东奔西走,才得以转危为安,要部属体念他的一片苦心,要苦练杀敌本领,打回祖国去!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印缅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也帮了大忙,出面进行了相关协调事宜。
2
此为中国驻印军士兵低姿萄伏前进,上有铁丝网,并有机枪扫射。
远征军退撤到印度之后,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军事指挥官,愿意从战场撤退,所有撤退都是可耻的,我们挨了一顿狠揍,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症结所在,打回去,重新收回缅甸。
是时,日军已占领缅甸全境,随后又进入云南,一度逼近贵州;蒋介石此时最担心的是莫过于滇缅公路被日本切断后,美国的援华物资,如何及时、大量地运到中国。
史迪威虽然对蒋介石很有意见,但当时仍将蒋的危机转告白宫罗斯福,并强调,自己那不到1万人的驻印部队,不可能在缅甸有所作为,驻印军缺少兵员,中国缺少物资,陆路通道又被日本人切断了,怎么办?
罗斯福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向蒋介石和史迪威承诺,将提供100架C47运输机,组建美国陆军第14航空大队,“飞虎队”也被编为第14航空队,他们每月将物资从印度阿萨姆机场运往中国昆明,再将中国士兵运回印度,补充中国驻印军,这条航线后来被命名为“驼峰航线”。
随后,从国内将动员而来、怀着报国热情的学生们源源不断空运至印度,充实了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名额,这些学生们中就有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1100名学生,这1100名学生中也有校长梅贻琦的儿子,西南联大规定:高年级的学生参加远征军,军旅生涯也算学分。之后,进行美国装备列装。
随后,从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远征军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在印度兰姆迦训练营,开始进行系统而又残酷的整训。美国人的训练方法直接了当,贴近实战,简单有效,炮兵训练两周基本操作后,就直接拉到野外整日整月的演习和实弹射击,营、连长级军官,每人实弹指挥射击达400发;步兵训练为第1、2周为兵器训练,第3、4周进行实弹射击,第5、6周进行战术训练,堆沙盘和实兵指挥班、排、连,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要知道,在国内抗战时期,当时炮兵进行实弹射击,打多少炮弹,要蒋介石亲自批准!可见当时国力至艰,已到何种地步。
㈧ 中国驻印军最后去那儿了
中国驻印军最后去了东北战场。
国民政府为加强中缅印战区的军事力量,合编组成的新编第6军,由廖耀湘任军长,1946年奉命运抵东北“剿共”,1948年10月下旬在辽西大虎山地区被东北共军全歼后撤销。
1945年1月,新编第6军军奉命回国,所属第50师留缅归新编第1军指挥。3月,抵达云南曲靖时,青年军第207师拨归该军编制。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过程中,第66军之新编第38师4000余人由于援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印军队,与远征军长官部600余人被隔绝在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以西地区。
不能与远征军主力会合。该师和远征军长官部在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指挥下于1942年5月24日抵达印度英帕尔地区。
㈨ 孙立人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哪些战绩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两周,在周家桥破坏日军机械化橡皮桥,七次击退强渡苏州河的日军,使该地成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最重之处。但此役孙立人为夺回友军失去阵地,遭迫击炮弹攻击身受十三处创伤,昏厥三天,借由宋子文之协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疗。伤愈后,孙立人返回武汉加入财政部重组之缉私总队担任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重组之缉私总队为松沪会战后伤愈之税警总团残兵(未受伤的被团长黄杰带走改组为40师)加上新募为主,规模3团,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三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六团规模。
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财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缉私总队半数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为新编第三十八师,作为交换条件由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晋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六十六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2年2月,中华民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4月,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于进驻缅甸曼德勒,兼任卫戍司令,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4日,西线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将军奉罗卓英之命,派113团星夜驰援,刘放吾团长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英缅甸军司令斯利姆将军17日亲往会晤,命令该团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哩公路两侧之敌。18日凌晨113团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一个团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小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属瘴疠之区,纵横千里,难以穿越,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遭到日军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将军得知后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为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于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军改编成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反攻。
战役发动后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进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新三十八师113团与美军麦瑞尔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师团长接到两军交锋报告后,判断这支敌军只是为了掩护中美军主力越境派出来的一支先遣部队,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区的第56联队急速前进,企图将其各个击破。及至该联队到达战场交战后才搞清楚,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孙立人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过去,日军以优异的单兵作战能力及较先进的装备,在面对中国军队时都有压倒性的攻势。尤其是这个由九州编成,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转战中国,同中国交战最有自信,岂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国驻印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致密的火力攻击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日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中国军虽已遭到了将进九百名的损失,却依旧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经大为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三十八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二十二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将军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二十二师会师加迈,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予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退兵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一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中将军长,下辖新三十八师和新三十师(后廖耀湘新六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五十师编入新一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缅甸八莫、中国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次日两军于芒友举行会师,作为在越南河内(时称东京)会师的前哨。随后,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日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消灭中缅印边界所有的日军部队,第二次中缅印战役以胜利告终。孙立人因战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孙先生是国民党部队中少数几个给中国人提气的将领。
㈩ 孙立人去印度算叛国吗
不算叛国,因为他属于远征军,最高司令官是蒋介石。但是,史迪威是蒋介石的高参,并负责部分涉外事务。所以,孙立人去印度并不是自作主张,而是由史迪威特意安排的,在印度训练部分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