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印度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印度人信奉佛教的人确实很少,但也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敌。众所周知,古印度地区是佛教的起源地。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并不是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地区,而是今天的尼泊尔地区。释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首先,印度人信奉佛教的特别少,主要以信奉印度教为主;其次,印度人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地,而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起源地的形象;最后,佛教目前主要在我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流行。
第三,佛教主要分布范围。佛教在起源地已经没落,但流传到了东亚与东南亚很多国家。在南亚,斯里兰卡与不丹,主要还是信奉佛教;在东亚,我国与日本都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在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都是以佛教为主。所以,佛教在印度确实没落,在世界其他地区还非常流行。
很多人一定奇怪,印度教徒超过10亿,佛教徒只有3亿,为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不是?关键就在于,佛教分布范围比印度教更广!
Ⅱ 印度教和穆斯林有什么冲突
多伦多《大中报》:印度教——穆斯林冲突(谐和摘编)
作者:李 何
印度西部古吉特拉省2月27日发生穆斯林暴徒纵火焚烧一列快车,58名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分子被烧死,这批活跃教徒是从AYODHYA地方返家,车行途经穆斯林区时高呼反穆口号而受到袭击的。印度教徒随即实施报复,在省会艾哈迈达巴德市周围焚烧住宅、车辆,杀害平民。经过4天暴乱后,至3月3日止共有489人丧生。只是在3月1日一天内,就有122穆斯林被活活烧死,穆斯林指控军警对暴徒行兇有时袖手不理,使得不少妇孺被棍棒、刀子杀害。暴乱期间,政府出动数千名军队警察,逮捕1100人并枪杀40名暴徒才控制住局面。劫后,艾哈市的许多商店、旅馆和餐馆已被摧毁,满街散布抢掠物品以至被烧焦的尸体、家具、车辆和破碎衣物。整个事件的起因,盖出于“世界印度教会议”筹备于3月15日在AYODHYA地方原来清真寺的废墟上建造一印度教RAMA神寺庙,所以也可以说是1992年印——穆
冲突的继续。
(一)印-穆冲突历史
今天印度所面对的印-穆纠纷,其严重性仅次于旁遮普邦锡克人要求独立问题。印度人口10亿,82%为印度教徒,12%则为穆斯林。印、穆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1949年后,冲突暂告平息。尼赫鲁执政后期直到1960年,两大宗教对立冲突局面又再兴起,一方面是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兴起的影响,另一方面,印度经济发展,形成富有阶层,准帝国性的右翼势力壮大,使得流血暴乱不断发生,1970年达到第二次高峰。据印度政府统计,在1961-1970年期间,共发生7964宗宗教对立骚乱,数以千人死亡。1971——1977年期间,甘地夫人执政,乐观幻觉使印度人民冲昏头脑,故局面仍然维持平静。1977年甘地夫人败选,右翼政党执政,局面改变,新的冲突不断爆发,宗教性敌意代替了宗教和谐,流血无日无之。
1.1979年贾姆谢德布尔暴乱。4月中,穆斯林庆祝节日游行,在街上受到印度教徒阻止发生冲突。印度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政党领袖介入煽动。穆斯林先发动袭击,继之印度教徒反击,纵火焚烧住屋,印度警方却站在印度教徒那边,冲突演变成战争。4天过后,城市陷入于火焰之中,整个地区变成灰烬,1600座房屋要全部重建,大批无辜男人和妇孺被烧死。
2.1980年莫拉达巴德屠杀。该地以生产铜制品着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各占一半。8月13日,当4万名穆斯林正在庆祝新月节在清真寺祷告时,突然受到该省公安武装开火袭击。穆斯林控称,这不是一场印-穆宗教冲突,而是警方策划的冷血屠杀,数百名穆斯林遇害。起因:祷告期间,街上有一只猪走过,穆斯林不满,认为这只不洁动物会破坏祷告的神圣性,这犹如把一条牛放在印度教寺庙前一样的不敬表示。警方受到质询为何不阻止猪上街,双方发生争执,数分钟过后,警方突然开火,数十人被射杀。随后,穆斯林报复,袭击烧毁当地警局,5名警员遇害。
3.古吉特拉省的艾哈迈达巴德市,1986年1月中由于几个小孩放风筝引起口角,触发大规模宗教对立骚乱,随后蔓延至BIHAR等地。在1-6月期间,145人被杀,这是第2次骚乱,是85年7月间第1次骚乱的继续。86年7月,在艾哈市第3次印-穆仇恨爆发,整个星期内,死亡恐怖笼罩街头,商店被烧毁,穆斯林男人和周围环境也得不到任何保障,67人丧生,暴乱蔓延至古吉特拉各地,印度教徒之间似乎没有政府控制。据称,艾哈市是印——穆冲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在1950-1991年期间共有1119人丧生。
4.卡纳塔克地方,86.7.23又发生骚乱,手持武器的狂热分子经过2天的仇杀纵火后,于8.19第2次暴乱和8.23的第3次骚乱,造成10人死亡,价值万元卢比以上的物业受到破坏。
5.1992年印度教狂热分子在印北AYODHYA地方将一座清真寺夷为平地,声称,该地原为印度教最受尊敬的RAMA神的出生地。在印度全国触发一场印——穆冲突,2000人死亡,大部分为穆斯林。
6. 1993年在孟买市的一次印——穆冲突中,800人遇难。
所有这些暴乱都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悲痛欲绝的受害家属痛失亲人,贫苦穷人受到攻击时盲目逃跑求生,以至无辜妇孺恐惧发抖场面,都不能在政府的伤亡数字统计中反映出来,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都是少数族裔。
印度中央政府对于这种宗教冲突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事前对暴乱爆发的各种迹象既没有防范性措施,事发后又没有及时围堵骚乱蔓延。中央政府没有履行收集情报防范骚乱的任务,善后工作又显得缺乏效率。许多时候,即使政府当局发出了防范性指示,但具体负责部门又把问题推到角落里去而极少理睬。政府只是在暴乱发生后才引起关注,然后调动公安警察以至派出军队、宣布戒严;高级官员与部长们赶到现场视察,警察发射摧泪弹以控制局面。部长们严厉警告将以铁腕手段对付那些闹事的捣乱分子,或者,政府首脑出现,呼吁公众团结一起以对抗宗教对立主义。但等到局势平静,一切恢复正常后,官员们又继续处于高枕无忧状态,似乎宗教冲突经已消失,不再出现于报纸的头条新闻内了。甚至大多数人民也已把事情遗忘,直到另一次暴乱发生才警觉过来。
问题当然不能采用这种措施来解决,这顶多只能控制一次性骚乱。暴乱种子是会一次继一次地发芽的,它可以在国家各地发生。即使冲突火焰被扑灭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又会再一次在其他地方点燃起来。这种情况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亦即印度全国之内没有那一部分可以免于这种恐惧的自由。
(二)宗教对立
现实情况是,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这是暴乱的最根本原因。由一个宗教社区要“上一堂课”来教训另一个宗教社区,就挑起了纷争火头。宗派主义团体则从中煽动仇恨火焰,这种火焰爆发足以使整个城市变成灰烬。1986年7月在艾迈达巴德市的第3次印——穆冲突就是一宗典型例子。每一次暴乱,增添了宗教对立憎恨意识,助长了宗教社区分裂,并提供新的冲突以机会,这就是一种邪恶循环。宗教狂热的恶果:为什么今天的印——穆关系变得如此恶化?是什么原因使相互仇恨情绪沸腾于两大宗教社区之间?其中原因是很多的:
*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鼓励宗教对立情绪,把某一宗教社区的文化形态孤立绝缘于其他社区之外。或者建立自己的优越地位,通过裙带亲属关系,在职业雇用、教育、权力运用等方面都显示出要比其他宗教社区更为精明。
*宗教的偏执顽固性把教徒改变成毫无意义的恶魔般憎恨其他宗教,把自己所属的宗教放置于侵略性地位,甚至不惜犯罪杀害无辜儿童,也不会在纵火焚烧其他宗教教徒住宅之前作出深思考虑,把流血暴力非公正性的残酷行为都假借以上帝的名义。这种顽固性是一种顽疾,它可以衍生出另一种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疾病以支持保守主义和蒙昧主义。每一宗教都有其权威性的经典教义,如印度教有《开启经》和“传承经”,基督教有《圣经》,穆斯林则有《可兰经》。据称,这些基本教典都包含有普遍真理,教典上载明的习惯、意见,都得为教徒所完全接受。这就是原教旨主义,它违反了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它使用永恒性的宗教仪式从而滋生迷信意识。
*宗教的不宽容性统治着印度全国。由于物价上涨、失业、贫穷、健康欠佳和缺乏教育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宗教;政治领袖也企图寻求宗教之助以巩固其一己势力,所以在过去7-8年内,宗教团体的宗教性活动在印度全国内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的寺庙、清真寺、教堂等大量兴建。教皇、宗教领袖、圣者和毛拉的影响力和尊严性在各宗教社区内随日俱增。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把穆斯林社区孤立分离于印度国家主流生活之外。穆斯林以维护伊斯兰理念和价值观的名义阻止印度人穆斯林走向近代化之途。例如,维持歧视妇女习俗,对抗印度政府的节育措施等。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者则维持保护牛畜的宗教传统,组织阻止宰牛的活动,并在庆祝印度教各种宗教盛典之际,向穆斯林或基督徒吐唾液或投掷硫黄石。印度教的历史就有过这种不宽容性的记录,如在印度教统治期间,曾多次摧毁境内佛寺。直至1985年,印度教徒在一些集会中仍有让穆斯林流血的挑衅性口号出现;宗教领袖呼吁,要效法中世纪欧洲的基督徒那样,把所有穆斯林赶出印度。特别在印度教庆祝节日游行之际,在经过清真寺前高喊反穆斯林口号,作出挑衅性活动。同样,穆斯林认为猪如在清真寺前出现就是不尊敬表现,往往因此引致骚乱。
尽管宪法上规定,印度各级政治结构对所有宗教都是不分彼此同等看待,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许多方面都灌输人民以傲慢性的印度教意识,如在无线电及电视广播上,许多节目都为印度教徒而设,部长和高级官员参与印度教宗教活动已成为平常事,这无形中助长了宗教对立情绪和宗教狂热主义。中央政府甚至于1990年单方面决定把有争议的某清真寺场地转交印度教徒,就是其中的例子。
(三)英国人的分裂诡计
历史上,印度南北各地自古就分裂成许多独立小邦,所有印度教帝国国力甚弱,10-11世纪多次受到突厥语族苏丹入侵,至12世纪末,大部分印度各帝国已衰落,整个印度已受到穆斯林苏丹(最高统治者)所统治。1206年,印度出现第一个穆斯林国王并以德里为首都。穆斯林国王统治印度大部分地区历时500年,随后英国人花了100年的时间就接替统治全印,使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由于种种原因,第一部完整的印度历史是由英国历史学者编写的。英国人为要统治印度,不惜把印度历史面目涂改以适应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需要。英国人特别把宗教对立色彩加重,如伊利奥爵士(HENRY ELLIOT)的《印度史》把整个印度历史分成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亦即“印度教时代”,“穆斯林时代”和“英国(基督教)时代”。英国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属成两个民族。这些历史学家把印度教徒吹捧成“圣者”而把穆斯林则描绘为虐待狂。他们把印度穆斯林与外来突厥族人的差别加以隐蔽,而把某一两个穆斯林苏丹的杀戳、压迫加以普遍化,亦即指控整个穆斯林社区。印度教寺庙被摧毁,文化财产被破坏,疫症流行……都被英国人过分夸大,他们故意把印度教统治者与穆斯林苏开之间的战争含蓄形容为宗教战争,印度教徒被强迫改变信仰变为穆斯林。穆斯林社区在“穆斯林时代”为“统治民族”,英国人向印度教徒反复灌输那种卑鄙性的意识,即“印度民族”是被穆斯林所逼成为附属的。伊利奥声称:“印度教徒受到屠杀,被阻止举行节日膜拜和游行,被强制改变宗教信仰和强迫通婚,被剥夺公民权利和充公财产,这些都是酗酒的(穆斯林)暴君所犯下的罪行。”……所有这些叙述都是臆测之词,英国人的目的是要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裂痕。这些非科学性的制造宗教对立分裂性的历史叙述,其流毒甚至影响到今日印度人民。
历史真实表明,在中世纪穆斯林苏丹统治时期,印度教徒并没有被当作奴隶看待。直到英国人统治印度以前,印度教徒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并非受到外国帝国所统治,他们也不是外国人统治阶级的奴隶。即使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当第一代的穆斯林在德里定居以后,其繁殖后代已由母系脐带把他们同印度国家连系在一起。穆斯林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印度已成为他们的祖居土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样都属于同一个民族。英国人统治印度是从遥远的大不列颠来的外来人,而穆斯林则不是。穆斯林没有把其家当财富转移到国外,他们没有向任何外国进贡。由于同印北拉其普特人的通婚,穆斯林已同印度血统不可分割。在整个穆斯林社区,90%人民是由印度教徒改变信奉为穆斯林的后代。英国统治时期,英国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解除武装,使之成为殖民政府的职员地位,而在穆斯林国王时代,印度教徒有携带武器的自由,印度教公民并不存在受歧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穆斯林,特别是那些印度人改奉信仰的后代,亦都过着贫困的生活,都是苏开国王统治的受害者。不管是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都同样如此。
所以,今天的穆斯林不必遗憾于他们失去了过往的曾有的权力,他们原来就是什么都没有。印度教徒也不必憎恨穆斯林,因为两者都是同样受到国王及上层阶级所统治,而即使是曾经是统治上层的后代,绝大部分也早已归属于两个宗教社区。
Ⅲ 印度宗教为什么冲突
印度出现过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叫做孔雀王朝,他的老大阿育王直接把佛教定为国教,到处修舍利塔和佛庙,但佛教讲究的是不沙生和感化别人,所以佛教在的时候,也没见婆罗门教徒遭到什么迫害,于是他们就再暗中汲取着力量,而且佛教是女人为隐喻的来源,除非你出家当尼姑,不然也是对你敬而远之网,所以在这里时期,女性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波罗门教也吸收了一些比较的元素。名字叫印度教,重新搭台唱戏,在双重夹击下,佛教很快就在印度没市场了,来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并带着他们的伊斯兰教,,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性印度都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战场,他们互怼了几百年,经历了多个王朝,起起落落,分分合合,谁也没能灭掉谁。
Ⅳ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4)印度为什么有宗教对立扩展阅读:
印度的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
两教信徒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
而在这个政治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Ⅳ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不信仰佛教,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佛教是从古印度就开始兴起的古老宗教。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唐代时期开始兴盛。目前中国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为印度作为古印度文明的继承人,为什么现在的印度国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当成死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佛教违背了种姓制度的原则。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这对低种姓的人来说,是好事。但是这触及高种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发展,注定会被压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够兴起,印度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住在贫民窟里面了吧。对此各位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关于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感兴趣的,记得提问,我看到第一时间去回答
谢谢大家捧场
Ⅵ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反而视其为死敌
因为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印度人大多数还是信奉印度教的,所以他们很不待见佛教,他们认为佛教违背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人几乎都不怎么信封佛教的,其实多数因为佛教要求的东西跟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冲突,所以显得印度教还有佛教一直在互相拉着信徒,信奉各自教派,但其实吧还是印度教有实力,知道后来的时候,在印度几乎没有人在信奉佛教了,都是信奉印度教,各位想想印度教在印度的实力。
所以印度人还是信奉印度教,觉得佛教改变了自己,因而特别不待见佛教,进而视他们为敌。
Ⅶ 印度宗教的宗教关系
印度远古的宗教形态在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遗址中能有所发现。在这一文明的遗址中,可以见到许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献来说,现存印度最古老的有关材料是吠陀(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的最初形态是印度上古先民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或祭词等。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内容。吠陀赞歌等中记述了当时印度人的种种宗教观念,如关于神的观念,关于超人或超自然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想象,关于祭祀等行为能给人们带来结果的信念等等。这类观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后来逐步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的思想。这就是婆罗门教的思想。
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这一宗教并无最初的创教者或祖师。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形成的。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的类别。从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这种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婆罗门祭司。祭祀活动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带来好的或不好的结果,是万能的,因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记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献吠陀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罗门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是至上的。婆罗门教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印度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婆罗门教后来转变为印度教,发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别。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或核心理论是在奥义书时期(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明确提出的。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轮回解脱的理论等都是在奥义书中得到重要阐述的。奥义书的思想不仅对婆罗门教后来的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婆罗门教派别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也有影响。 大致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开始在古印度地区传播,其后几个世纪,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地域扩大。传播的途径虽有经商、旅行等,但初期主要还是通过军事征服的手段。伊斯兰教取得了在所征服地区的统治权后,大力宣传在西亚、中亚初创时期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教义。一些伊斯兰教思想家认为,真主是至尊至善的,而世间事物和人则有邪恶和不净。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真主是世界的根本因,是永存的。真主不仅创造了宇宙,而且创造了万物生死轮回的法则。
锡克教(Sikhi。m)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印度教中虔诚派运动与伊斯兰教中苏菲派思想融合后演变出的一种宗教形态。锡克教认为,神只有一个,是各宗教都应崇拜的对象,尽管各教所崇拜对象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它们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神的表现,是神创造的。轮回于世间的人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就要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
此外,基督教也很早就传人到印度,一般认为4至5世纪叙利亚的一个基督教小教派中的传教士最先将基督教传人印度。当然,基督教在印度的较大范围内的传播还是在更晚的一些时期。 印度近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理论的核心成分来自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但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古代许多其他宗教的成分。因此,现代印度教所包含的内容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别在历史上有相当长的并行发展时期,因而各教派间存在着重要的交涉或关联,它们之间有相互借鉴或相互影响等的关系。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的两大主要宗教,两教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两教都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和奥义书中吸取了不少成分,有不少共同处。吠陀和奥义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的主要哲学思想为印度后来的婆罗门教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婆罗门教以至后来印度教的基本理论。但一些观念也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理论中的重要成分。这是两教中出现不少相同处的主要原因。例如,轮回解脱的理论、善恶因果的思想、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等在吠陀或奥义书中就已提出,婆罗门教中后来的思想家大量使用这些成分,佛教也大量使用这些成分。两教的不少文献中的一些叙述是相似的。
第二,两教的主要差别反映了古代印度种姓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主要利益及观念。婆罗门教在产生时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思想,而佛教在产生时则主要反映了部分刹帝利及吠舍种姓等阶层的思想。婆罗门教的核心哲学理论是梵一元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梵,梵是最高的实体,真正的存在的不变根本因。佛教的核心哲学理论是缘起观,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否定最高根本因的思想,认为事物是无常的,无真实不变主体。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与其婆罗门至上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体现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根本利益。而佛教的缘起观与刹帝利吠舍等种姓的反对婆罗门至上观念及追求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平等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体现了这层人的利益。
第三,两教在发展中基本能和平共处。婆罗门教和佛教虽然代表了印度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但两教的对立却不是水火不容的。婆罗门教和刹帝利分别代表了印度的上等社会阶层,而部分吠舍也不是社会的底层。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在一定程度上说对于这两教的教众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种姓制对这些阶层来说又是一种相对能保持各自利益的制度,能够大体上维持他们之间的相对和谐关系。因此,在两教并行发展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二者能够和平共处,纵然存在着大量两教互相批驳的场合,但一般来说,基本上是思想交锋,而不是武力对抗,两教间很少见到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件。 耆那教与婆罗门教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与佛教的关系类似。耆那教的信众基础大致与佛教相近,此教也是来自沙门思潮,也吸收了奥义书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婆罗门教与耆那教在历史上虽有思想冲突,但与后者也基本是和平相处,一般也不发生流血冲突。耆那教与佛教之间的相同处很多,二者在一些方面都不认可婆罗门教的观念。佛教和婆罗门教在产生初期虽然有争夺信众方面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并没有扩大或升级。佛教文献中有批驳耆那教理论的内容,然而所占比重不大。两教的差异或对立不是不可调和的。
在伊斯兰教传人古印度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宗教之后,印度的宗教关系或宗教存在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伊斯兰教不是古印度的传统本土宗教,它的教义最初来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没有渊源关系。因而最初在许多方面与印度原有的宗教派别难以调和。伊斯兰教在古印度的主要扩大或发展时期,就与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派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初,伊斯兰教曾一度采取军事征服的手段来解决与其他宗教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当时伊斯兰教属于强势宗教,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很大打击。然而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影响最大的宗教,在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受到伊斯兰教的冲击,却只是影响的范围有所缩小,并未被完全击垮,在古印度形成了与伊斯兰教对峙的局面。耆那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冲击,但也没有完全被驱除,在一些地区仍保持着影响。佛教在伊斯兰教扩大影响的过程中受到的打击最为巨大,加上佛教当时在古印度的其他一些自身的因素,13世纪之后,它基本在古印度衰落,一些原有的佛教重要活动中心不复存在。直到19世纪,佛教才在印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复兴”。
锡克教虽然是在吸收改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对传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则表示反对。如传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印度教中有寡妇殉葬的习俗,伊斯兰教中有男女权利不一样的规定。锡克教则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歧视妇女。此外,锡克教还反对种姓分别、祭司制度、繁琐祭祀,把这些看作是违背神意的。印度宗教不少派别中有一种消极遁世的倾向,而锡克教则主张积极人世。
从总体上说,印度古代宗教中原有的本土宗教之间思想交锋多,直接的激烈冲突少,而后来出现的一些宗教与原来的传统宗教之间的思想交锋少,直接的激烈冲突多。
Ⅷ 印度教是怎样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宗教
马克思曾经指出:“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Ⅸ 印度有成千上万个宗教,为什么宗教冲突在印度并不明显
印度有个特点,就是人员居住地域和宗教是紧密相连的。往往生活在一个区域的人是有相同的信仰的。即使有很少部分在那里生活,也不敢惹事儿。所以基本就没有冲突。
Ⅹ 印巴冲突的背后,暴露其宗教矛盾的本质,这对南亚冤家未来何在呢
2019年2月底,印巴两国爆发了20年以来的最大规模冲突,从印度越境,到进行炮战、空战,两国之间的火药味愈发浓重,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冲突不在少数,那这对南亚冤家的恩怨情仇又是从何而来?今天八两妹就来细细说一下两国之间的渊源。
古印度文明
莫卧儿帝国征服印度之后,因其统治者是伊斯兰教徒,所以伊斯兰教代替了印度教,成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但印度教徒人数众多,所以两个宗教便形成了相互共存的关系,北方以伊斯兰教为主,南方则以印度教为主。但也从此刻起,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便结下了梁子。到了英国殖民时代,双方教徒之间非但没有联合起来,对抗英国殖民者,反而都希望其站在自己的一方,借此打压另一方。到这一地步,显然两教之间已经完全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印度在实际意义上也已经一分为二,南方归属印度教,而北方归属穆斯林。 随着二战结束,英属印度独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围绕着两个宗教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散去,反而更加剧了双方隔阂。1947年8月,在双方的默认下,印度解体,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就是着名的“印巴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