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印度产生的大致时间
古代印度产生的时间在公元前2500-前1500年。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1)印度文明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㈡ 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什么时候
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经过考古发掘推测印度河文明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印度河文明出土的雕塑反映了印度本土文化中强烈的生殖崇拜倾向。印度河古城遗址的每间房子里都发现一件高约10至20厘米赤陶女裸体雕塑,有学者认为这是母神和大地母亲女神。这些母神雕塑的造型相当古拙,通常是裸体,只在腰间系一根简单的腰带或缠腰布,她们的乳房和臀部丰满。阴户刻画鲜明,这些母神的形象同交感巫术有关,即借助女性分娩生育的神秘机能来乞求土地的丰产和增加人口的繁殖。而在这些文明遗址中发现的数量众多的赤陶公牛与公羊小雕像,据推测是为促进动物的繁殖而献给神的祭品。印章雕刻是印度河文明特有的微型雕刻,是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与文化思想的神秘记录。印章雕刻多采用冻石,也有玛瑙、燧石、象牙、铜、赤陶等材料。印章雕刻多数的尺寸在1.27厘米到16.35厘米之间。这些印章上的雕刻多是各种动物,包括公牛、瘤牛、犀牛、山羊、羚羊、鹿、野兔、大象、鳄鱼等等,还有许多幻想的神怪动物和复合动物,如独角兽、象鼻牛、牛角虎、多头兽等等。这些动物的造型既有高度的写实性,又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奇特的想象力,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感。
㈢ 古印度文明始于什么时候
很多人都在想象中把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混同起来,其实它们几乎是两码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们很难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公元前44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哈利卡尔纳索斯人希罗多德告别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新城图里奥伊。他一踏上这块美丽安静的土地,就暗暗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愿过四处飘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研究写出来,以“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风和亚平宁半岛灿烂阳光下,希罗多德文思奔涌。自30岁起,他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游历和考察,足迹遍及希腊、意大利、埃及、两河流域及小亚细亚……每到一地,他都潜心钻研当地的历史、传说,认真观察古迹文物。现在,是到了该把它们都记下来的时候了。
在书中,希罗多德写道:
有这样一条印度河,这条河里面有许多鳄鱼,据说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东的全部地区是一片砂砾地带,在我们多少确实知道的所有亚细亚民族当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东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为由印度再向东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无人了。印度人有许多民族,他们所说的语言都不一样。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边的沼泽地带并以生鱼为食,这鱼是他们乘着一种藤子做的船捕捉来的,每一只船都是用一节藤子造成。这些印度人穿着灯心草的衣服,他们从河上把这种灯心草取下来,然后把它们组成席子样的一种东西,再像胸甲一样地穿起来。
看起来,世界上最边远的那些国家却是得天独厚的地方,就仿佛希腊的气候是世界上最温和宜人的一样。……印度位于世界上最东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条腿的还是天空中飞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马(印度的马比美地亚的所谓内塞亚马要小);此外,那里的黄金,不管是从地里开采出来的,还是河水冲下来的……都非常丰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希罗多德自己并没有亲自到过印度,他记下的是自己所听到的东西,因此有些荒谬内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这里的人民栽种棉花(长在野生树上的毛),人们穿着棉织品:他还告诉我们,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调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后,征服了这块土地,将这里分割为一个行省和另一个行省的一个部分,并要求这里的居民缴纳黄金。希罗多德虽然没有记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确时间,但却提示后人,早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富饶之国。
10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到达南亚次大陆,他发现,眼前的繁荣程度大大超过了过去所能见到的文字记载的繁荣程度。这一切大大激发起他探索这一文明源头的欲望,可是在经过一番寻访贤者、探查古迹之后,他悲观地写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视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喜欢讲故事。”他的看法成为后来许多接触古印度文明的学者的共识,文明之源的探索便这样长期停留在希罗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离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已过去了2000多年,一轮新的尝试开始了。英国梵文学家、比较语言学家威廉琼斯倡导成立了“孟加拉亚洲学会”,对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进行翻译和研究,“吠陀学”由此诞生。琼斯对包括古梵文在内的东方语言有很深的造诣,在对《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献和西方古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之后,琼斯宣布这些远隔千山万水的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之间有着“姑表之亲”的渊源关系,这激起了许多西方学者对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热情。
1806年,33岁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贵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功利主义思想家约翰穆勒),不过此时詹姆斯穆勒并没有因喜悦而忘乎所以,他开始了一项艰苦的工作——撰写《不列颠印度史》。11年之后,这部凝聚着他心血的3卷本着作出版了。在这部巨着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可上溯到约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时期,这种观点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学者怎么也摆脱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们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来论。1922年出版的《剑桥印度史》就明白地写道:“史前印度没有什么值得人们注意的考古发现,……南印度并不存在铜器时代,这一事实证明,当雅利安人携带铜器进入印度时,本地居民还基本上处于石器时代。”
由穆勒明确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于吠陀时代的观点是当时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因为希罗多德称印度河流域以东已经没有其他国家,这显然是错误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罗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兴起,并兴旺于恒河流域。因此,尽管许多印度民族主义学者坚决反对古印度文明外来说,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发端观点。一百多年间,这种观点一直占据着权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们隐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婆罗门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陆文明之始,这一名称上的矛盾是否暗喻着一种错误?当20世纪20年代人们把目光从恒河移向印度河的时候,世界才明白:所谓的权威观点原来却是一个百年之误!
㈣ 印度文明是什么时候繁盛起来的
印度文明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文明,由于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
印度文明出现前很久,农业可能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彼此相距很远的地方独立发展起来了,这些地方包括热带的东南亚、亚洲的最西端(今土耳其东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非洲、中国、以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期间的中南美洲。非洲和美洲古代农业的独立发展直到晚得多的时代才导致出现完善的书写体系和金属加工,尽管美洲农业社会最终建立大城市的时候在其他方面却仍然停留在技术落后的石器时代。与采集文化不同的是,耕种永久性农田要求有永久性居住地,这类由农民居住的村庄或小镇在公元前10000年后不久开始出现在亚洲最西端。
但文明一词的拉丁文civitas有城市的含义,它指的是多数居民不再是农民的大居留地;它的居民应该包括办事员、文牍员、行政人员、工匠、金属加工工人、店主、商人以及其他标志劳动分工并把城市与村庄或小镇区别开来的专业人员。有关这一发展阶段的最完整的考古和文献证据是在亚洲,尽管如今在非洲和美洲发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有可能改变我们当前的认识。然而看来可信的是,我们定义的文明是按照上述线索演变过来的。
从苏美尔到印度并不远,交通也方便。水路出平静的波斯湾后沿海岸航行可直达印度河河口,需要通过伊朗和郫路支很少绿洲的沙漠的陆路也很常用。在这条陆路沿线和印度河以西的郫路支边境高地,就有公元前5千纪期间出现的好几个新石器时代农业发达地区和大型村庄或小镇。虽然这些地方的发展可能与苏美尔无关,但它们大概得益于古苏美尔的成就。印度河洪泛区到公元前6千纪和公元前5千纪时也有了农业,因而大概是独立发展的。大约到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真正的城市,而美索不达米亚周围高地的农业后来才扩张到河边低地。与美索不达米亚一样,洪泛区向古代农民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控制河水泛滥、实行人工灌溉和排除洼地积水。经过长期改进各项农业技术所积累的经验,终于成功开发了低地潜在的丰富农业资源。稳定的剩余农产品为建设真正的城市而非小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城市的居民有文化,会金属加工,靠剩余农产品生活,有劳动分工,在艺术、建筑和城市规划上具有丰富的经验。
㈤ 印度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史书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陆。包括现代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希腊人将他们在亚历山大时代侵占的印度成为India,这个名词源自雅利安人给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译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称为Hind。注意下面几个同根词: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过一种有读写体系的城市文化,并且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这就是所谓的古印度河文明。人们对该时期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发现的城市遗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贾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三处。三地共有近200个同一时代的较小城镇或村庄的遗址,这些遗址都紧靠于印度河及其支流,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们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个不同符号。但即使经过几代密码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译。从语言上看,他们可能是当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败的原因推测为河流改道、匪帮劫掠、过度开发(?)、干旱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等导致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衰败。 古印度河文明崩溃后,印度北方在几百年里不断遭受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入侵,尽管他们与本土居民通婚,但从此他们逐渐成了印度北方的优势民族。 与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闪族人遥遥相对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里海和多瑙河(Danube)间的草原上,这就是后来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为他们的语言同属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称为雅利安族。约于公元前1800年后雅利安人便开始一波一波地向东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几处山口进入印度。他们操一种早期形式的梵语,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尽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较落后,但他们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他们在到达印度前不仅掌握了带金属头的武器,还拥有马拉的战车。他们的文化崇尚战争。《吠陀经》中将雅利安人描述为高贵的、纯洁的种族,而被征服者为不信教的贱人。约于公元前1000年,好战的雅利安人已经征服或同化了温迪亚山脉以北大部分领土。而温迪亚山脉则像一道屏障将半岛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与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开。雅利安语从未在南方流行过,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种非印欧语系语言,统称达罗毗荼语。 印度民族此后逐渐分为四“种姓”(castes):以婆罗门(Brahmans)最尊,专掌祭祀;其次为刹帝利(Kshatryas),掌军国大事;再次为从事工商业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级属雅利安种。最下层为首陀(Sudras),他们是印度原有的土着人。各阶层绝对不可通婚。这种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会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创的宗教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罗门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为主神。以天堂和轮回为主要教义。教徒专以苦行和忏悔为主,求得灵魂脱离轮回之苦。主要经籍为《吠陀》(Vedas)。
㈥ 古代印度诞生于哪个老文明国度
古代印度就诞生于古代印度文明这个国家。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时候就产生了。
㈦ 印度的历史有多长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着。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 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