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尼西亚人的消费
摘要 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都是以米饭为主食的,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类似,印度尼西亚菜喜欢加各种香料,尤其是咖喱,口味偏重偏辣。印度尼西亚当地人大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所以他们猪肉,以羊肉、鸡肉为主。饮食消费难以衡量,标准不一样,如果是路边小吃,吃一顿也就10000盾,相当于9块钱人民币,相当的便宜。
‘贰’ 麻烦问下 一 印度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答气候如何,会不会太湿热 二 印度的物价到底如何,
印度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答 【总体上这几个地方都很热啊】
食品的价格大致如下: [2011年资料]
羊肉每公斤300卢比,相当于43元人民币;
鸡肉每公斤150卢比,相当于21元人民币;
大米每公斤20至50卢比,相当于3至7元人民币;
枕头面包15卢比一个,相当于2元人民币;
薯仔每公斤10卢比,相当于1.4元人民币;
鸡蛋每公斤40卢比,相当于5.7元人民币;
纯净水,特大瓶的20卢比,相当于3元人民币,而普通的每瓶10卢比,相当于1.4元人民币。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印度的物价大体上低于中国的物价。
‘叁’ 日本,印度粮食自供不足的社会原因
印度:粮食大国、饥饿大国
“印度用占世界2.4%的国土面积养活全球1/6的人口。”这是国际媒体提到印度粮食生产状况时常用的数据。在粮食安全上有过惨痛教训的印度,严格来说应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中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计算18亿亩合120万平方公里。印度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1/3,却拥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与恒河两大河流冲积平原,给人口超过13.5亿的印度带来肥沃的土地。印度历史上就是农业大国,但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47年独立,印度发生过5次大饥荒。从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生3次较大饥荒,官方统计饿死300余万人。
粮食安全问题是历届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并通过“绿色革命”等举措提高粮食产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国实现粮食自给。现在,印度日常农产品价格保持低水平,粮食略有盈余出口,这与独立前后粮食长期短缺、依靠进口形成强烈对比。为保证农民的权益,刺激生产积极性,印度政府还长期实行粮食收购价保护。在维护社会公平和选举因素推动下,印度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出台《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在有粮食出口的印度,国民饥饿状况却在加剧。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去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印度仍是拥有最多“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国家。报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印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增长3.8个百分点。印度在“2020年全球饥饿指数”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类。英国《对话》杂志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粮食生产大国印度还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情况敲响警钟,提醒各经济体必须重新配置自己的粮食体系”。
日韩紧盯粮食出口国风吹草动
在日本,关于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日本粮食自给率1965年为73%,之后就直线下降,现在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且前景严峻。为改变现状,日本也有乡村振兴的蓝图。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指导方针——“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核心是到203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闻》2019年曾刊发题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处于十分危险状况”的社论,提到日本小麦自给率只有12%,政府必须要有危机感,要推进智能农业,以弥补无法集中农业用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农户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不足。
受疫情影响,俄罗斯、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去年一度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或准备针对谷物出口商征收特别税,这让地少人多的日本更为不安。日本农协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样,如果粮食出口国都‘国产国消’,对日本来说会意味着什么?与生产工业产品不同,日本的农畜产品不可能马上扩大生产。”来自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佐藤康博不无担忧地说:“我有过这样的危机感——食品安全保障是关系到国民生命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备。”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井聪今年1月在《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新闻》上撰文说,农业用地只占日本国土的13.5%,从“食品安全保障”的观点出发,必须将提高“粮食自给率”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目标。此前,《日本产经新闻》曾援引农协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提高食品自给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摇旗呐喊,在地方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那里还没有产生广泛共鸣。”
据报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将汇总有关“在后疫情时代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种信息,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东京大学铃木宣弘研究室给出的一组数据是:“把种子因素考虑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给率为8%,把饲料因素考虑其中,牛肉自给率为11%、猪肉6%、鸡肉12%,而这些数字2035年将降至3%、2%、1%、2%。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日本将无法应对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禁令。”不过,据《读卖新闻》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麦,且日本还有国家储备、大米自给自足。但日本主流媒体还是呼吁,政府必须与商社等民间企业合作,努力稳定粮食供应。据了解,日本很多综合贸易公司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投资农业生产,专门生产面向日本出口的农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过国产实现大米自给自足的作物,不过,据《环球时报》驻日记者观察,一些种植水稻的日本农民却面临收入难以保障的现实情况。秋田县汤泽市是日本着名的大米品种“秋田小町”的产区,在当地劳作近40年的稻农石成寿告诉记者,他同时还种植饲料用稻谷和樱桃,因为“只靠种植水稻无法生存下去,要从事复合农业”。
韩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突出
上世纪60年代,韩国谷物综合自给率曾高达90%,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韩国人肉类消费增加,以及产业化、都市化提高让耕地越来越少,韩国粮食自给率也出现持续下滑现象。目前,韩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4公顷,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09年至2019年韩国政府在粮食领域投入13.52万亿韩元进行扶持,如补贴农民种植水稻以外的农作物、通过援助培训和农资方式培育粮食作物共同经营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并不理想。韩国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5.8%,与2009年的56.2%相比大为降低。受天灾和国际粮食价格影响,韩国2020年出现粮食产量过去52年来最低和价格史上最高的现象。
韩国粮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购买,因此,粮食出口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剧韩国的危机意识。据《韩民族新闻》报道,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去年5月曾进行过“应对粮食危机特别演练”,核心内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韩国农场主下达“进口粮食命令”。目前,共有69个韩国法人在俄罗斯、柬埔寨、中国、越南、印尼等地经营农场,“进口粮食命令”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想方设法将粮食运往韩国。但一些韩国专家还是认为,韩国的粮食安全已亮起红灯,为此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粮食生产率。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其粮食消费量的90%需要进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资发展都市农业。
‘肆’ 哪个国家吃掉的鸡肉最多
2016年全世界鸡肉消费最多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地区、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日本、阿根廷和南非。在这其中,美国和巴西不仅是鸡肉消费大国,也是养鸡和鸡肉制品出口大国。
‘伍’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大于中国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和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麦,肉类食品以鸡肉为主,印度人的牛奶饮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说印度人的饮食是非常简单的。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食谱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粮食的肉类动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粮食才能在满足十几亿人的饮食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大量的出口粮食。
很多人都是这样解释印度和我们国家粮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问题,但是我却认为这些饮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让印度人节省下大量的粮食,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几个。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处于温饱线
印度和我们国家的人口相差无几但是却有近1/3的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多少消费能力,自然更不会要求更多的肉类蛋白质因为他们没有钱购买这些食物。
他们不但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而且有时候还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饥饿去售卖粮食,因为粮食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所以他们就必须要节省出一大部分粮食用于商业贸易以换取现金。
印度有这么多穷人紧衣缩食自然就不愁没有粮食出口了,这和我们可以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好多人家浪费的食物都够很多人吃的了,看来我们国家浪费的毛病该改改了。
第二,印度对农业投入不足
我们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粮食产量,是因为我们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在印度自产的化肥是很少的,而进口的化肥对于印度农民来说价格又太高了。就连在我国十分廉价的农药和一些农业设备在印度都需要进口。
前一段时间印度的农民用可乐做杀虫剂杀虫,就是因为可乐比农药还要便宜,可见印度对于农业的投入该有多么不足了。连基本的农业生产物资都无法做到供给充足更何其他的农业设施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民没有在土地上实现收入增长,没有较多的收益就只能减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恶性循环袭来印度的农民怎么可能不贫穷呢?
对于农业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换取其他的生活物资,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处于饥饿但是却还大量出口粮食的问题。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并导致粮食大量外流
由于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欧美一样的政策,这就导致大量的贫困农民脱离了土地到城市生活。这些集中起来的土地是归地主种植的,这些地主所生产的粮食自然不会是贫困的农民,因为他们即养不起食用粮食的牲畜更加不会是粮食的消费者。
这些粮食只能卖给城市人或是出口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饥民无粮果腹但是却大量出口粮食的现象。
印度粮食外流的问题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们看到印度有1400万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国内的农民之中却缺乏高端人才就连一些高级的技术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谁还有多余的钱去学习技术呢?而没有技术就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城市这类人也只能沦为贫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农业发展不充分带来的弊端。
农民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只能售卖自己活命的粮食,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当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农民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倾其所有读书到城市打工,起码温饱可以保证。要不然就只能持续地减少我们的生产资料投入,到最后有可能温饱都成问题。
‘陆’ 印度人不爱吃猪肉,也不吃牛肉,那他们吃什么肉呢
印度人不爱吃猪肉,也不吃牛肉,他们主要的肉食还是以鱼肉海鲜和鸡肉为主。
印度的信仰印度是一个非常注重信仰的国家,他们不喜欢吃肉,偏好于素食其实就跟印度人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根据印度的信仰,其实他们是不能杀生的。肉类食物肯定已经算是杀生了,所以大部分的印度人其实不仅不吃猪肉和牛肉,其实所有的荤菜都是不能吃的,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印度人是可以开荤的。
而鱼肉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很丰富,白肉也比红肉更加健康,所以说印度人逐渐就放弃了红肉,如果不吃鱼肉的话,也可以选择鸡肉。所以可以看到在印度很少有非常肥胖的人,大部分的印度人身材都是保持的很好的,这也跟印度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要么是吃素的,要么就是吃鱼肉和鸡肉的,这跟很多人的减肥餐有得一拼。
‘柒’ 除鱼类外 世界上什么肉类消耗最多
猪肉和牛肉
猪肉
肉类有很多,比如,牛肉,羊肉,狗肉,兔肉,但是所有这些肉类中,猪肉是肉类中的基础。
从历史上来看,据记载,17世纪之后,猪肉陆续成为全世界主要肉品。
猪肉除了中东,亚洲,非洲等地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信徒不食用外,各国均大量食用,为全世界普遍的肉品之一。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2007年年初的统计,猪肉总消耗量以中国最多,其次是捷克,此外,生产猪肉最多的地方为中国,占全世界猪肉肉品46%以上,次之的是美国的7%。
牛肉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1月份的数据,在中国,2007年的人均肉类消耗量为54公斤,且转化率较高的猪肉和鸡肉比例大(猪肉占64%,禽肉20%),耗粮多的牛肉仅占总肉类消耗量10%;而印度由于宗教关系,肉类消耗量更低。加拿大年人均消费肉类约100公斤,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西欧,这一数字是89公斤;而在美国,却是惊人的124公斤,且耗粮最多的牛肉消耗量最大,达42.6公斤。
‘捌’ 为什么印尼鸡肉的价格会突然崩盘
因为印尼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了非常多的卖鸡肉的商户,竞争激烈。
‘玖’ 在印度生活物价咋样啊拜托各位大神
食品的价格大致如下: 羊肉每公斤300卢比,相当于43元人民币; 鸡肉每公斤150卢比,相当于21元人民币; 大米每公斤20至50卢比,相当于3至7元人民币; 枕头面包15卢比一个,相当于2元人民币; 薯仔每公斤10卢比,相当于1.4元人民币; 鸡蛋每公斤40卢比,相当于5.7元人民币; 纯净水,特大瓶的20卢比,相当于3元人民币,而普通的每瓶10卢比,相当于1.4元人民币。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印度的物价大体上低于中国的物价。 印度的苹果又甜又脆。妻在超级市场花了64卢比买了4个苹果,相当于1个苹果2元人民币。最多、最便宜的印度水果是香蕉。 当然,也有的中国人来到印度,觉得印度的商品太便宜了!这是他们跟我的视角不同。他们到印度去买名牌服装、名牌鞋、名牌包,这些商品其实并不是印度生产的,由于印度的进口税低,所以价格显得比中国便宜得多。 我所记录的是这次旅行时的印度食品价格。我以为,食品价格往往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国家的物价。印度是世界上通货膨胀率最高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之一。这几年的物价涨幅高达14%,远远高于中国、巴西、印尼和俄罗斯。 涨价最离谱的食品是洋葱。现在的洋葱价格是一年前的7倍!
‘拾’ 走地鸡与肉鸡的区别
自现代养鸡业1950年诞生于德国起,那种肉鸡动辄就需要半年慢慢喂养才能出栏的情况早就成了历史。养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肉鸡40天左右出栏(指长到可以宰杀的重量),在世界范围都属于正常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计算,截止到2012年世界商品肉鸡大部分都是在42-48日出栏的,其中最常见的是45日出栏。《明镜》周刊报道,在现代养鸡业起源的德国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一些养鸡场甚至还存在33天即可出栏的肉鸡。通过另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近70余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肉鸡生长性能是如何稳步提高的。在1935年,肉鸡成长到1.3kg的体重需要耗费90天,而到了1986年肉鸡仅需45天就可以长到1.8kg,而根据2005年修订的《中国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的规定,肉鸡在42天的体重达到2.42kg也是正常的。其实肉鸡生长速度很快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常识”,只是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而已。用北京烤鸭的原料北京鸭做一下类比,也许就能发现“速成鸡”并没有那么夸张,刚出生时的北京鸭体重约56克,而经过42天的喂养和填鸭,不少鸭子出栏时体重甚至可以达到3kg。生长速度快,产肉丰富的肉鸡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世界养殖业的成果,自然不是由中国人“独享”。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和印度分别产出了1千600万吨、1千万吨、900万吨,250万吨和220万吨的鸡肉,其中大部分都是“速成肉鸡”。单以美国为例,全美国有2万个左右的养鸡场,每年生产近90亿只鸡,每个美国人每年需消耗40公斤左右的鸡肉。但在全美国“有机鸡”和“走地鸡”的产量仅为全部的2%,其余的都是“速成肉鸡”。“快大鸡”优点为长得快、上市快、个头大、肉嫩、价格低,缺点是损失一定的口感。此次被曝光的“速成鸡”是隐性白羽肉鸡,这种肉鸡也是现代养鸡业使用的“快大型”肉鸡的代表品种,此类型的肉鸡生长迅速,肉块大。而这种肉鸡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异的性状,完全得益于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现代化的饲喂方式,与激素催熟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的育种:白羽鸡是从白洛克(或白温多得)中选育出来的。而白羽鸡的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鸡种的不断优化和改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12年,2kg肉鸡的生长周期已从1976年的63天缩短到2007年的仅需33天。事实上,种鸡的选育到2012年为止仍然是个高科技产业。中国也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的引进白羽鸡种鸡后,鸡肉产量才有了飞跃。由于育种难度大,肉鸡育种技术仍然仅有少数企业掌握,全世界75%的肉鸡鸡种来自于安伟杰和科布·范特斯这两家公司。合理配比的饲料:白羽鸡从雏鸡到出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的需求。与传统的一把米养到底的方法不同,现代的养殖方法会科学地根据白羽鸡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和营养需求,将玉米、面粉、小麦、豆粕、油脂、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原料进行配比,提供适合每个阶段的饲料配方,从而为白羽鸡健康、快速的生长提供必备条件。养殖企业的操作也符合常规,即按需求分三个阶段给予肉鸡“补营养”,“长骨骼”和“长肉”三种不同饲料。标准化的管理:现代的规模化养殖场,白羽鸡生长的鸡舍其实是一个可以自动控制温度、湿度、负压的全封闭环境,这为鸡的成长提供了稳定、适合生长的环境。而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条件,如建立符合白羽鸡生长规律的光照、喂料、供水、通风等程序,以及按鸡群生长规律分阶段饲养等手段,都确保了白羽鸡从鸡雏到出栏的快速、并精准到天的成长。养肉鸡使用激素无动力:激素会增加死亡率,促进生长的作用却不明显。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激素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根据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动物饲养与标准化研究室主任张宏福的说法:“激素的成本不仅高,技术要求复杂,而根据众多实验数据表明,添加使用激素对于促进鸡肉生长其实并无效果,还会增加肉鸡患心脏疾病、腹水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死亡率。”(肉鸡在生长过程中会自己分泌足够的生长激素。而激素作用于肉鸡生长是有阈限的,即达到阈限后就不会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其它不可控的生理反应。)2007年农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兽医局巡视员李金祥也证实了添加激素有害无利的说法,他表示:“如果添加激素来促进生长,会导致鸡的死亡率增加,而高死亡率对任何一个养鸡场来说都是承受不了。所以即便使用激素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增长,高死亡率也会抵消这种收益。肉鸡饲养使用激素这种说法是很不现实的。”从营养价值来说,不论是肉还是蛋产品,柴鸡和速成肉鸡都无显着差异。根据2008年6月出版的《今日畜牧兽医》上刊载的论文《不同品种蛋鸡散养对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柴鸡蛋的脂肪含量较鸡场蛋仅高约1%左右,胆固醇含量也微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差异。相反,来自《当代畜禽养殖业》的论文《粗放散养和规模养殖条件下鸡蛋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的分析结果则表明,由于复配饲料当中所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为充足,鸡场饲养鸡的鸡蛋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略高于柴鸡蛋。肉质上,河北农业大学的论文通过柴鸡和鸡笼养鸡对比研究发现,这两种鸡肉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差异。知名食品安全科普作家云无心,在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抗生素的争议:“肉鸡的生产方式,自然也有饱受争议的地方。它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但是鸡舍很拥挤,必然导致空气质量较差,排放气体中高浓度的氨对于鸡的眼睛和呼吸道都容易造成损伤。而大量的鸡挤在一起,也容易导致和传染疾病,因此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可见,抗生素的作用只是对为了应对难以避免的细菌感染,所以在学术界争议也只局限在抗生素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一直与增重无关。在美国,肉食鸡从雏鸡开始入棚养大到成品鸡的生长期的确是6至7个星期,就是45天左右。这是因为美国的食品加工都已经机械化,因此对于肉鸡分量的要求是3至5磅之间,个头太大或者太小机器都不能处理。另外,在美国,肯德基或者麦当劳这样的饮食连锁集团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自己的农场或养鸡场,他们所使用的鸡肉及其它家禽类产品都是由美国几家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从签约的养殖场收购来进行加工的。美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家禽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禽肉作为美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第一大肉类,其质量和安全一直受到政府、科研机构、食品加工厂商乃至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美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有专门的《家禽产品检验法》,美国农业部作为负责监管家禽食品生产安全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是贯穿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个环节。在养鸡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于饲料添加剂有严格的规定,美国环保局也对养鸡场在污水和家禽粪便处理上设置了较高的标准,联邦和地方政府还对家禽流行病病原进行控制,在控制区执行更加严格的防治和监测,防止带病家禽输出。在肉鸡屠宰场,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员们要检查进场的活鸡,确认其产地没有爆发禽流感或其它传染病。如果产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控制区但有农业部的许可证的话,这些肉鸡会被送去做一系列的禽流感抗原检测,发现问题的会被立即扣押并通知食品安全检验局的地区公室处理。此外,在食品加工的流水线上也都有农业部派出的食品安全检验员,他们穿着同工厂工人不同的制服,坐在每一条流水线的中间位置,聚精会神地翻动审视每一只从眼前经过的肉鸡,隔一段时间还会从传送带上取下一只鸡送去检验室切片分部位化验检查。另外,对食品安全检验员行贿的话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在美国有些州除了被罚款以外还有可能被判入狱1至3年。同样检验员受贿的话也会受到罚款甚至牢狱的惩罚,当然工作是肯定不保了,因此知法犯法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一环扣一环的措施确保了食品的安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