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治安好吗
我在 2008,2012,2015三次去了印度,前后合计呆了约160天。总体感觉印度治安还可以,但是对于女性的暴力案件的确很多,当地新闻报纸都时有报道。
印度的交通设施总体落后,如果你搭乘小车,建议你选择第2排,不要坐副驾驶位置。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存在宰外国人的现象。比如搭乘出租车,即使住宾馆也一定要留意。入住前最好把例如早餐是否免费,宽带是否免费的条款仔细阅读。
在外要注意财务,不要随便搭乘黑车。
‘贰’ 古印度文明中的种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一直出现于公元前23至前18世纪,属于印度河文明是古代印度文明最早的诞生地。而说起古印度文明,我们听说得最多的就是种姓制度,它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其四个种姓由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他们是掌握神权的,然后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政治权利,吠舍,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从事最低贱的工作。那么这种种姓制度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屈服于这种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有很多的人奋起反抗过,但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才颁布说种姓制度废除。
‘叁’ 古印度文明,作为上千年的辉煌文明是如何被洗劫的
是因为当时古印度的文明被雅利安人直接毁灭,后来古印度的人就被雅利安人同化。其次就是加上洪水的泛滥气候异常,又遭有强势的雅利安人入侵,这才导致了古印度文明的灭亡。
其次古印度还有一种不平等的思想,那就是种姓歧视。就和埃及一样,都是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古印度的权力者都是由高等级的人组成的,即使是低等级的人有什么想法都不会得到采纳,就是这三点原因导致了印度的古文明,即使拥有上千年的辉煌成就,但是仍然遭到了消灭。
‘肆’ 印度为什么治安混乱,印度难道没有警察吗,
有。但印度的警察非常腐败。
对待高种姓的人就好一些。
对待低种姓的就直接上鞭子了。
印度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所以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差别。
警察执法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果你是低种姓的话,那他们基本上就什么都不管了。
在印度高种姓的人把低种姓的人打死了,这个是被允许的。
你也不用好奇。
‘伍’ 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领土。中国汉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着《大唐西域记》中开始称它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时人们已经会制造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的时代,这时已经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列国并存的时代。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虽然为时较短,但希腊文化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321年,印度赶走马其顿侵略者,建立了着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时期,国势最为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断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纪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领土的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
‘陆’ 如何看待印度混乱的社会治安呢
印度社会治安混乱,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所导致的,印度的政府没有作为,并且印度的人数是十分多的,贫穷的人也很多,印度人大多数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下,法律等相关的制度都不完全,并且印度常年发生混乱,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是男性的地位比女性的地位高很多。
并且在印度的周边随处可见的脏乱差,并且他们上厕所的时候是从来不用纸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手才是最干净的,所以卫生是印度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原因是他们会喝他们圣河里的水,所以导致印度的人特别愿意生病,他们所做的食物也是带有细菌的,印度人看到外国游客到来的时候,会故意把物价提高,但是游客却不敢讨价还价,因为怕被打,被打了在当地叫警察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印度人连警察也敢打,所以说最好减少去印度的旅游。
‘柒’ 印度那的治安管理怎么样
印度社会治安情况总体良好,社会犯罪率相对比较低。但由于印度特殊的宗教及历史原因,恐怖活动和宗教冲突时有发生,每年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恐怖爆炸事件发生地点多为人员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火车、汽车)上
‘捌’ 四大文明古国印度的文化特色非常的鲜明,为何却很少有游客去游玩
虽然印度的古文明特色很明显,但因为治安不好以及环境真的很差而让世界游客都不敢随便到印度去旅游。在印度,每天都会发生让人震惊的女性伤害事件,或者出现无缘无故消失的情况,因此很多人也是不愿意随便去印度游玩,毕竟这里到处充满着危机。
印度实在太脏乱,而治安也让人畏惧,自然没有太多游客肯到当地旅游。
‘玖’ 印度的社会治安怎么样
说起印度这个国家,那是在国际上非常出名的一个国家,其中印度的治安情况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印度的社会治安是好还是坏?是没有办法详细来说的,我也只能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印度的社会治安是比较好的,只不过在印度的某一些区域里面,社会治安还存在可以大幅度改善的空间。例如说起印度的东北部等城市,社会治安可能会稍微有待加强。但是当提到加尔各达这些大城市的时候,社会治安是很好的。
我认为应该对印度的社会治安有信心,并且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再一次到印度去游玩,领略各国的风情,让自己充实精神世界和视野。
‘拾’ 种性制度 反映了古代印度怎样的社会情况
谈到印度的姓名,就不得不提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印度还是奴隶社会。"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是按照人的皮肤颜色、社会地位、对土地和财富的占有量来进行分类的。传统上,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婆罗门(Brahman)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Kshatriya)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按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高种姓人一般也不和贱民交流,甚至连施舍的时候,都会离得远远的,绝对不发生身体接触。
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蹂躏甚至杀害的现象仍然存在。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总体上十分悲惨,普遍低于贫困线。为了说明贱民与高种姓人的生活差异,在这里举一个例子。2006年1月18日,现场发生了一起事故,一个工人从锅炉钢架31米处跌落,当场死亡,家属获赔20万卢比,合人民币4万元(在以后介绍印度法律的时候我会详细解释他们的赔偿标准)。而不久前,印度富豪维克拉姆·查特沃举行婚礼,盛宴和欢歌持续一周,耗资5000万英镑。
印度的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这样,贱民的后代永远都是贱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低人一等的地位,想想都是很可怕很残酷的。不同种姓的男女私奔后所生的子女也被看成是贱民,最受鄙视。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因此,在印度,即使是贱民自己,也从来没有觉得这样的种姓制度不公平,他们总是逆来顺受,循规蹈矩,希望下辈子能够投个好胎。
对高种姓人最严厉的处罚就是开除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打扫房间等。我们营地雇佣了几个搞卫生的农民,可能就是贱民,因为有种姓的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工作的。但是在印度,询问别人的种姓类别也是不礼貌的,而且他们也不懂英语,所以我没有办法求证。在古代,贱民走在路上必须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人数约为1.6亿。在他们之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饮用水。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从加尔各答到撒珈蒂的公路两边,有很多的村庄,与村庄距离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些低低矮矮的帐篷或草棚(shelter),在这个严重缺电的地区,他们是绝对用不上电的,只有油灯发出非常微弱的光,那里面住的就是贱民。
汉谟拉比法典
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成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
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好就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