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是什么时候找到把红糖加工成白糖的方法的
汉朝至隋朝
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着《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
2. 古人是什么时候吃到白砂糖的
,蔗糖确实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那个时候只是把甘蔗榨出汁熬干的红糖罢了,古时的中国发明了去除红糖中的杂质的方法,又传回印度才是现在人们指的蔗糖。古人除了蔗糖外还有很多甜食的来源,最古老的蜂蜜,以及先秦时候的麦芽糖也就是现在很多南方方言中的饴。白砂糖之所以在现在这么便宜是因为18世纪英国种植园的兴起
3. 谁发明了 白沙糖
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sarkara),传到中国,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 zucker, 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色味愈西域远甚”。这样,白糖又输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中国在制造白沙糖方面居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4. 糖是怎么来的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4)印度的砂糖是从哪里传入的扩展阅读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印度制糖术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
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汉末,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
5. 砂糖工艺来自于哪个地方呢
砂糖有原糖、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黄砂糖、红糖粉、块糖、加工红糖、多晶冰糖、单晶冰糖、冰片糖、方糖、保健红糖、保健冰糖等多种。最初用甘蔗制取白砂糖的工艺是来自印度的。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还派人去学习熬糖技术,经过国人的研究和加工改造后,制造出了颜色和口味都远远超过印度技术的砂糖,并且还将制作好的陈品糖销往国外,包括印度。
有些人喜欢白砂糖的话还可以对黄色的砂糖进行脱色处理,这个过程要多进行几次,才会使得黄色砂糖的颜色一次比一次淡,最后得到白砂糖。但是,白色的砂糖要注意保存方式,与空气一直接触会进行氧化反应,白砂糖可能又会被氧化成黄色哦!
6. 白糖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出来好久传入中国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蔗糖根据纯度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普通白砂糖颗粒精细,非常容易和奶油融合打发成调和蛋白或是奶油糖霜。其细小的晶体颗粒可以迅速地融化在其他配料中,对烘焙产品的质地和结构有很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粗糖的晶粒较大,不容易分解,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将其融化。
白糖使用注意事项
白糖不可生吃:白糖中容易存在螨虫,如果我们生吃白糖,会导致螨虫进入我们的身体中,引起腹痛、咯血等症状。
白糖不要鸡蛋一起煮:不少人喜欢吃糖水荷包蛋,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健康的。白糖和鸡蛋一起煮的话,容易形成一种果糖基赖氨酸结合物,这种物质会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7. 台湾食谱里二号砂糖是什么糖
2号砂糖(二砂)是蔗糖第一次结晶后所产的糖,具有焦糖色泽(微焦黄)与香味,2号砂糖(细 砂 糖)-比一般砂糖更细,较适于制作西点蛋糕,与面糊搅拌时较易溶解均匀,并能吸附较多油脂,乳化作用佳,可产生较均匀的气孔组织以及较佳的容积量。糖度:99.6%以上。
1号砂糖(特沙)是将二砂漂白后,重新溶过的糖(通常都是加一些药剂来漂白)纯度高,无杂味,1号砂糖(特砂糖)-含有少量焦糖,如烘焙食品需特别风味,而无色泽影响时,可代替白砂糖使用。糖度:90%以上内。
(7)印度的砂糖是从哪里传入的扩展阅读
砂糖原产地
《唐本草》说“砂糖出益州、西域”。根据季羡林考证,砂糖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砂糖又称为“西极石密”或“西国石密”来自古印度。
世界各国“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śarkarā。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梵文śarkarā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砂糖”、“西极砂糖”、“西国砂糖”,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śarkarā的对音,而“砂糖”是梵文śarkarā的意译。
8. 蔗糖的早年出口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前后购买13028担白糖和500担冰糖。
9. 砂糖的原产地
《唐本草》说“砂糖出益州、西域”。根据季羡林考证,砂糖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砂糖又称为“西极石密”或“西国石密”来自古印度。 世界各国“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śarkarā。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水晒成糖浆,用火煮练成为蔗糖块(śarkarā)。正是 《凉州异物志》中所说:“砂糖....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谓之砂糖”。
梵文śarkarā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砂糖”、“西极砂糖”、“西国砂糖”,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śarkarā的对音,而“砂糖”是梵文śarkarā的意译。
10. 古代中印糖棉贸易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衰落的
古代中印糖棉贸易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衰落的,论证起来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根据《中国食文化讲座舌上一点是为甘——中国古代制糖史简述》简单分析如下:
糖的原产地是印度。
中国在唐代天地人圈长达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成长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由哪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一经发现,人们感到了这对于他们有好处.就必然有相互学习与交流。
可以说,从古至今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但是这种交流是复杂的.比如印度制糖是先进的.但东学中国的。白糖” 叫。ci ni ” .西学埃及。冰糖” 叫。m i sri ” 。如此文化交流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印度的制糖历史悠久。所以我们不断地引用印度为例。印度糖的名称、种类不同,排列的顺序之前就已经能够自制蔗糖了。
当时,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制糖法,说明印度在制糖技术的某个方面有高于中国之处。中国经过学习后自己在制糖方面。又色味逾西域远甚” 。
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ci ni 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中又讲了中国白沙糖传入印度的问题。而且指出。明代郑成功家就是做白沙糖出El的。外贸” 生意。如此看来,糖本身虽然是个小东西.然而却驮着也不同,这绝不是任意为之.而是越往下排,纯洁度越高。